Go+ 下个里程碑:超越 cgo,无缝对接 C 语言

Go+ 下个里程碑:超越 cgo,无缝对接 C 语言,第1张

去年(2021年)Go+ 的 slogan 从 “面向数据科学” 的语言升级到了 “面向工程、STEM 教育与数据科学” 三位一体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希望 Go+ 可以同时被软件工程师、中小学生、数据分析师这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群所广泛使用。

对 Go+ 来说,“面向数据科学” 这个目标注定有非常长远的路要走。所以去年 Go+ 的版本迭代主要精力都花在了 “低门槛” 上。我们努力让 Go+ 的使用门槛低到和 Python 相当的水平。这是从 Go+ 作为 “面向 STEM 教育”,作为一种中小学生就能够学习和掌握的教学语言而做出的努力。我认为这些努力对 Go+ 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2022 年我们仍然会继续去加强 Go+ 在低门槛方向上的工作。

但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将 Go+ 下一个里程碑(v1.2)的版本计划做了非常巨大的调整:我们从之前的一箩筐的 Go+ 生态发展的计划,调整成为就干一个非常硬的硬骨头:实现对 C 语言的完美支持。

为什么需要做这个改变?

因为到目前为止,Go+ 从 “面向工程” 这个目标来说,它只是 “更好的 Go”。客观来讲,这个 “更好” 并不足以让软件工程师们心动到改变自己的习惯,采用 Go+ 来进行日常的开发工作。这个 Why Go+ 如果回答不好,那么 Go+ 的面向工程这个目标就仅仅停留于口号。

Go 语言足够好,在它擅长的服务端开发领域上,你甚至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最好的。但是在其他所有领域,无论是 PC、Mobile、Web、小程序、嵌入式、区块链与 Web3、大数据与 AI、编程教学领域等等,Go 都显得不够好。如果用学生来打比方,Go 像是一个偏科偏的非常严重的学生,有一门学科特别擅长考 99 分,但是其它学科都只是勉强的及格线。

是什么制约了 Go 语言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我们以 Web3 为例。这很可能是与服务端开发最为接近,Go 最容易取得压倒性优势的领域。但是实际的战绩如何呢?我花时间对几十个头部的 Web3 项目进行了分析,最后的统计结果很意外:在这个领域 Go 语言的确采用率很高的确没错,但是有另一个语言 Rust 的采用率也很高,两者的采用率基本上接近 1:1,甚至一些项目同时采用 Go 和 Rust。

为什么会这样?在正统的服务端开发中 Rust 的采用率可能连 Go 的 1/10 都没有,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完全类似的同样都是网络应用类的场景,其采用率居然有这么大的差别?

我知道一些人把这个事情归因到 Go 是 GC 语言,Rust 性能更好这一点上。但我认为这并不成立。如果对网络服务性能是重要的,那么在服务端开发(尤其是云计算)这样一个成本很敏感的领域,Rust 应该比 Go 更有市场竞争力才对。

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关键因素是两个:

语言带给人的安全感(更少的安全漏洞);

C 语言的兼容性。

Rust 的确能够带来更好的安全感(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但这个因素能够影响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我认为 C 语言的兼容性是更为重要的因素。Web3 是一个快赛道,发展日新月异,大家都会抢时间。从抢时间这个角度来看,只对比语言角度 Go 比 Rust 有优势得多。是什么原因让大家觉得用 Rust 开发起来更快?

因为 Rust 能够让软件工程师们复用大量的 C 语言的社区资源。编程语言史发展到今天,哪门语言资源最多我想不用我在这里多费口舌,对于 Web3 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领域来说,能够复用既有 C 语言的资源,可以轻易打败 Go 仅仅靠语言特性本身形成的便捷性优势。

简单一句话,cgo 太鸡肋,与 C 语言的兼容上,Go 也就是做到了聊胜于无而已。

这里 Web3 只是一个例子。无论进入到任何服务端之外的新领域,对 Go 来说,兼容 C 都是至关重要,没有之一。

想清楚了这一点,Go+ 面向工程领域的第一个执行目标就出来了:实现对 C 语言的完美兼容。要么让 cgo 变好,要么提供一个远超 cgo 的新的兼容 C 语言的方案。

这就是去年年底,为什么我们调整 Go+ v1.2 版本的迭代目标的原因。

目标有了,但是怎么做到呢?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里我几乎每天一有空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 github 上的代码,基本上围绕着 c2go、c2goasm、cgo、binary/asm2go、bytecode/vm2go 这些话题。

最终,我没有选择优化 cgo,而是选择了:c2go。简单说,就是把 C 代码转换为 Go 代码,然后重新用 Go 编译器进行编译。

当我把要做 c2go 这个想法发到 Go+ 贡献者群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觉得不可能,这太难了。

这条路并非没有人走过。

大家都知道,Go 团队自己就做过这事(参考:https://github.com/rsc/c2go),当然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做一个通用版本的 c2go,而是要实现 Go 的自举,把 Go 编译器(也包括运行时等)所有的 C 代码都转成 Go。所以它的代码可以针对 Go 编译器写特殊的转换规则,只要满足不别人肉去改编译器就好。

第三方做得最好的是 https://github.com/elliotchance/c2go 这个项目。它从 2017 年 2 月开始做,到今天有 5 个年头了,最初作者雄心勃勃,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 sqlite3 到 Go 代码的自动转换。然而这个目标至今没有实现。

但是我认为它的选择的大方向思路是对的。这个 c2go 项目把整个转换过程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首先,用 C 语言的预处理程序(preprocessor)解决掉宏和各种预编译指令。这样,我们就只需要处理最纯粹的 C 代码。C 语言的 spec 非常的精简,比 Go 语言的 spec 还要短小很多,并且每个语法的功能与 Go 有足够强的相似性,这意味着这一步下来后,我们工作量相对可控许多。

这一步是重要的,它意味着平台相关的工作都在这一步干了,我们后续的步骤不用考虑跨平台。每个平台预处理结果产生的 C 代码可以不同,从而转换生成的 Go 代码也不同,这是可接受的。

其次,生成的 C 代码再通过 llvm project 中的 clang 命令行进行解析(parser):

    clang -Xclang -ast-dump=json -fsyntax-only [C源文件...]

这样就得到 C 语言的抽象语法树(C AST)。这一步自己做也可以,但是既然有现成的,能够先省心就先省心吧,以后有空了再改写不迟(注意 github.com/elliotchance/c2go 这个项目用的是 -ast-dump 开关,而不是 -ast-dump=json,这样就不得不在再写一个额外的文本解析代码来解析 clang 的输出)。

接着,就是将 C AST 转为 Go AST。这一步最为核心,我们的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这里。类似的工作我们在 Go+ 中也已经做过了,只不过我们之前做的是 Go+ AST 转为 Go AST 而已。考虑 C 语言的 spec 比 Go+ 语言 spec 要小很多,我们心里对工作量就有了大体的估计。

这一步会有少量的技术难点,比如 C 的指针是可以移动的,比如 C 语言有 union 数据类型。但总体来说这些语法都不是特别复杂,工作量是可控的。

C 是手工管理内存的,这点在转为 Go 后可以仍然保持不变。C 语言的 malloc 函数可以从 Go 进程里面划出一片内存来进行手工管理。

还有一些 corner case,比如在 C 代码里面插入汇编指令的。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个通用的过滤机制来解决:在 c2go 转换过程的配置文件中,指定哪些函数或 C 源文件应该被忽略,然后在该工程中加入一个手工实现的 Go 源文件来自己实现这些被忽略的函数即可。

在介绍 Go+ 编译器实现原理(请移步 bilibili 搜索 "Go+ 公开课 · 第1期|Go+ v1.x 的设计与实现" 进行查看)的时候,我提到过 github.com/goplus/gox 这个项目,它是用来辅助生成 Go AST 的模块。在 C AST 转为 Go AST 中,我们也会借助它来大幅减少开发工作量。

生成了 Go AST,剩下来的工作就和我们在 Go+ 一样了,通过 Go AST 调用 go/format 这个标准库来生成 Go 源文件,最后用 Go 编译器编译它。

在我解释以上 c2go 的全过程后,小伙伴们开始相信这条路走得通。

当然,在我内心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我们有机会干得比 cgo 更好。如果选择优化 cgo 的话,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是让 cgo 更快。

如何让 Go+ 对 C 语言的支持更好?

在 Go+ 与 C 语言的互 *** 作性上,我有以下这些核心的考量准则:

其一,C 代码不需要经过额外包装,可以直接由 Go+ 来调用。以 Hello world 这个经典程序为例,Go+ 调用 C 标准库的 printf 代码如下:

import "C"

C.printf(C"Hello, world\n")

它挺像 cgo,但是它并不是。你可以拿它和cgo 的代码对比一下:

package main

/*

#include

#include

*/

import "C"

import "unsafe"

func main() {

    cstr := C.CString("Hello World\n")

    defer C.free(unsafe.Pointer(cstr))

    C.printf(cstr)

}

可以看到,在 Go 语言中 import "C" 并不是真导入一个包,而只是说这里有 C 代码被插入。相比 Go 语言,Go+ 对 C 的支持更像是把 C 看做 Go+ 原生代码的一部分,而不是外来者。具体体现在:

不用写任何 C 代码就可以引用。C 实现的模块如同 Go 实现的模块一样,就是正常的一个 package 而已。import "C" 表示导入 C 语言的标准库(当然不同平台不同 C 编译器的 C 标准库并不完全相同,这个考虑在 gop.mod 中对 C 库这个模块进行版本绑定)。

引入了 C 的字符串常量语法 C"...",以增强 C 函数使用上的便捷性。代码中的 C"Hello, world\n" 等价于 []int8{'H', 'e', 'l', 'l', 'o', ',', ' ', 'w', 'o', 'r', 'l', 'd', '\n', '\0'},是一个以 '\0' 为结尾的 C 字符串。

那么对于非 C 标准库,比如类似 sqlite3 这样的知名 C 库,怎么导入?我们设想是这样的:

import "C/sqlite3"

sqlite3.XXX(...)

那么如果是用户自己实现的 C 库呢?嗯,最通用的形式是这样的:

import "C/github.com/foo/bar"

bar.XXX(...)

很简洁,和 Go 语言写的库看起来没啥大区别,对吧?

其二,C 与 Go 的类型系统尽可能一致,以降低互 *** 作的成本。在 C 语言中的 void (*)() 到 Go 里面就是 func(),两者属于同一个 type。其他还有 C 语言的 int 类型也是如此。不考虑引入 C.int 这类数据结构,它就等同于 Go 语言的 int。为此 Go+ 还会引入内建的 char 类型,实际上它只是 int8 的别名。

至于要不要引入 union,我估计大概率 Go+ 不支持 union 概念。但是 C 代码中定义的 union 类型,在 Go+ 中可以识别。比如 sqlite3.XXX 如果是一个 union 类型,那就会有正常的 union 行为,包括可以正确访问其中的成员变量。但是我们不允许在 Go+ 源文件中显式定义一个 union 类型。

 

在 C 语言中,函数会有调用约定(Call Convention)的概念。最常见的调用约定有 cdecl 和 stdcall。其中,cdecl 是 C 函数默认的调用约定,它的好处是支持类似 printf 这种允许有不定参数的函数。而 stdcall 是 Windows API 的调用约定,这个调用方式有时候会被叫做 pascal,这当然是因为它与 Pascal 语言的函数调用约定一致的原因。

这种函数的调用约定的差异在翻译成 Go 代码后会被取消。也就是说,void (cdecl *)() 和 void (stdcall *)() 这两种函数指针类型在 C 语言里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并且无法相互转换(强制转换后进行函数调用会导致程序崩溃),但是翻译成 Go 后就都是 func(),没有区别。

其三,翻译成 Go 代码后的程序语义,也就是 C 程序员对 C 形成的常规的语义理解都仍然正确。包括:C 字符串以 '\0' 为结尾,C 是手工管理内存的等等,这些都仍然不变。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在实现上 C.malloc 会从 Go 进程中划出一片内存来进行手工管理。

最后总结就一句话:我对这个 c2go 项目相当认真。目前它已经放到 github 上 goplus 这个组织里面了,链接如下:

https://github.com/goplus/c2go

我觉得这事对 Go 未来十年的生态繁荣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否则 Go 就真的只能偏安在服务端开发领域了。

当然从 Go+ 的角度来说,它是我们在 “面向工程” 领域的目标下,给软件工程师们交出的最重要的一份答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9953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1
下一篇 2022-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