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是一种设计用于检索和 *** 作数据的数据库。它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的标准。此语言用于执行选择,更新,删除和插入等数据任务。
表是在具有列和行的模型中设计的数据集合。在表中,指定了列数,称为字段,但未定义行数,称为记录。
数据库是有序形式的一组信息,用于访问,存储和检索数据。
DBMS是一个控制数据维护和使用的程序。它被认为是管理数据的文件管理器。有四种类型的DBMS:
最有用的DBMS是Relational DBMS。它为数据提供了一个关系运算符。
SQL命令分为以下类型:
它包含来自一个或多个表的行和列,可以定义为虚拟表。它消耗的内存较少。
句法:
Join用于从相关的行和列中检索数据。它在两个或多个表之间工作,并且它从两个表返回至少一个匹配。
连接类型是:
数据库查询是数据库表中的数据请求。查询可以是选择查询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查询。
子查询是查询的一部分。外部查询已知主查询,内部查询识别子查询。始终首先执行子查询,并将结果传递给主查询。
Autoincrement是一个关键字,用于在表中插入新记录时生成数字。
它可用于设置表中数据类型的限制。在创建或更新表语句时,可以使用约束。一些限制是:
SQL中有不同类型的键:
规范化是一种设计技术,它以减少数据依赖性的方式排列表。它将表分成小模块并按关系链接。
非规范化是一种优化方法,我们将多余的数据增加到表中,并在规范化后应用。
存储过程是一组SQL语句,用作访问数据库的函数。为了减少网络流量并提高性能,我们使用存储过程。
句法:
索引用于加速查询的性能。它可以更快地从表中检索数据。可以在一组列上创建索引。
聚簇索引 - 它有助于轻松检索数据,并且只有一个聚簇索引与一个表一起分配。它会更改记录在数据库中的保存方式。
非聚集索引 - 与聚簇索引相比,非聚簇索引很慢。并且在非集群索引的情况下,该表可以具有多个索引。它为表创建一个对象,该表是搜索后指向表的一个点。
触发器 被 用来执行对表中的特定动作,诸如插入,更新或删除 。它是一种 存储过程 。动作和事件是触发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执行Action时,事件响应该 *** 作而出现。
通常,这些属性称为ACID。它们有助于数据库事务。
A tomicity -在一个事务中连接两个或更多个单独的数据块,或者所有的块都致力于,或者一个都不。
C onsistency - 事务或者生成新的有效数据状态,或者如果发生任何失望,则在事务启动之前将所有数据返回到其状态。
I solation - 正在进行且尚未提交的事务必须继续与任何其他 *** 作隔离。
D urability -在此 *** 作中,系统保存提交的数据,每当事件发生故障和系统启动后,所有的数据是可用的正确的位置。
SQL语句分为几类:
它被定义为通过为查询提供条件来设置结果集的限制。他们从整个记录中过滤掉一些行。
一些SQL CLAUSES是WHERE和HAVING。
它是一个返回单个值的数学函数。
SQL中的聚合函数是:
为了 *** 作字符串,我们使用String Function。其中一些是:
排序规则 是一 组规则,用于确定数据如何通过比较进行排序 。例如使用一组规则存储的字符数据,这些规则定义了正确字符的序列以及类型,重音和区分大小写。
在系统内存中执行SQL语句时,会创建一个临时工作区,称为Cursor。在select语句中,游标存储了信息。游标可以使用多行,但一次只能处理一行。这组行称为活动集。
游标有两种类型:
SQL服务器是Microsoft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一种类型或示例。它在IT氛围中提供广泛的事务处理和商业智能。
运算符是一个保留字,主要用于SQL语句的WHERE子句中以进行 *** 作。
空值是没有值的字段。它与Zero不同。假设有一个表,并且在表中有一个字段,可以在不添加值的情况下将记录插入字段,然后该字段将以NULL值保存。
空白是我们提供的价值。
零只是一个数字。
数据仓库被称为来自多个信息源的中央数据中心。这些数据可用于在线处理和挖掘。
在表中,应该只有一个PRIMARY KEY,但在另一种情况下,UNIQUE KEY可以是任意数量的。
PRIMARY KEYS不允许NULL值,但UNIQUE KEY允许NULL值。
数据库基础(面试常见题)
一、数据库基础
1数据抽象:物理抽象、概念抽象、视图级抽象,内模式、模式、外模式
2SQL语言包括数据定义、数据 *** 纵(Data),数据控制(DataControl)
数据定义:CreateTable,AlterTable,DropTable,Craete/DropIndex等
数据 *** 纵:Select,insert,update,delete,数据控制:grant,revoke
3SQL常用命令:
CREATETABLEStudent(
IDNUMBERPRIMARYKEY,NAMEVARCHAR2(50)NOTNULL);//建表
CREATEVIEWview_nameAS
SelectFROMTable_name;//建视图
CreateUNIQUEINDEXindex_nameONTableName(col_name);//建索引
INSERTINTOtablename{column1,column2,}values(exp1,exp2,);//插入
INSERTINTOViewname{column1,column2,}values(exp1,exp2,);//插入视图实际影响表
UPDATEtablenameSETname=’zang3’condition;//更新数据
DELETEFROMTablenameWHEREcondition;//删除
GRANT(Select,delete,)ON(对象)TOUSER_NAME[WITHGRANTOPTION];//授权
REVOKE(权限表)ON(对象)FROMUSER_NAME[WITHREVOKEOPTION]//撤权
列出工作人员及其领导的名字:
SelectENAME,SNAMEFROMEMPLOYEEES
WHEREESUPERName=SName
4视图:
5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
在开始演示之前,我们先介绍下两个概念。
概念一,数据的可选择性基数,也就是常说的cardinality值。
查询优化器在生成各种执行计划之前,得先从统计信息中取得相关数据,这样才能估算每步 *** 作所涉及到的记录数,而这个相关数据就是cardinality。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值在每个字段中的唯一值分布状态。
比如表t1有100行记录,其中一列为f1。f1中唯一值的个数可以是100个,也可以是1个,当然也可以是1到100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字。这里唯一值越的多少,就是这个列的可选择基数。
那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要在基数高的字段上建立索引,而基数低的的字段建立索引反而没有全表扫描来的快。当然这个只是一方面,至于更深入的探讨就不在我这篇探讨的范围了。
概念二,关于HINT的使用。
这里我来说下HINT是什么,在什么时候用。
HINT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人工协助MySQL优化器的工作,使她生成最优的执行计划。一般来说,优化器的执行计划都是最优化的,不过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执行计划可能不是最优化。
比如:表t1经过大量的频繁更新 *** 作,(UPDATE,DELETE,INSERT),cardinality已经很不准确了,这时候刚好执行了一条SQL,那么有可能这条SQL的执行计划就不是最优的。为什么说有可能呢?
来看下具体演示
譬如,以下两条SQL,
A:
select from t1 where f1 = 20;B:
select from t1 where f1 = 30;如果f1的值刚好频繁更新的值为30,并且没有达到MySQL自动更新cardinality值的临界值或者说用户设置了手动更新又或者用户减少了sample page等等,那么对这两条语句来说,可能不准确的就是B了。
这里顺带说下,MySQL提供了自动更新和手动更新表cardinality值的方法,因篇幅有限,需要的可以查阅手册。
那回到正题上,MySQL 80 带来了几个HINT,我今天就举个index_merge的例子。
示例表结构:
mysql> desc t1;+------------+--------------+------+-----+---------+----------------+| Field | Type | Null | Key | Default | Extra |+------------+--------------+------+-----+---------+----------------+| id | int(11) | NO | PRI | NULL | auto_increment || rank1 | int(11) | YES | MUL | NULL | || rank2 | int(11) | YES | MUL | NULL | || log_time | datetime | YES | MUL | NULL | || prefix_uid | varchar(100) | YES | | NULL | || desc1 | text | YES | | NULL | || rank3 | int(11) | YES | MUL | NULL | |+------------+--------------+------+-----+---------+----------------+7 rows in set (000 sec)表记录数:
mysql> select count() from t1;+----------+| count() |+----------+| 32768 |+----------+1 row in set (001 sec)这里我们两条经典的SQL:
SQL C:
select from t1 where rank1 = 1 or rank2 = 2 or rank3 = 2;SQL D:
select from t1 where rank1 =100 and rank2 =100 and rank3 =100;表t1实际上在rank1,rank2,rank3三列上分别有一个二级索引。
那我们来看SQL C的查询计划。
显然,没有用到任何索引,扫描的行数为32034,cost为324365。
mysql> explain format=json select from t1 where rank1 =1 or rank2 = 2 or rank3 = 2\G 1 row EXPLAIN: { "query_block": { "select_id": 1, "cost_info": { "query_cost": "324365" }, "table": { "table_name": "t1", "access_type": "ALL", "possible_keys": [ "idx_rank1", "idx_rank2", "idx_rank3" ], "rows_examined_per_scan": 32034, "rows_produced_per_join": 115, "filtered": "036", "cost_info": { "read_cost": "323207", "eval_cost": "1158", "prefix_cost": "324365", "data_read_per_join": "49K" }, "used_columns": [ "id", "rank1", "rank2", "log_time", "prefix_uid", "desc1", "rank3" ], "attached_condition": "((`ytt``t1``rank1` = 1) or (`ytt``t1``rank2` = 2) or (`ytt``t1``rank3` = 2))" }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我们加上hint给相同的查询,再次看看查询计划。
这个时候用到了index_merge,union了三个列。扫描的行数为1103,cost为44109,明显比之前的快了好几倍。
mysql> explain format=json select /+ index_merge(t1) / from t1 where rank1 =1 or rank2 = 2 or rank3 = 2\G 1 row EXPLAIN: { "query_block": { "select_id": 1, "cost_info": { "query_cost": "44109" }, "table": { "table_name": "t1", "access_type": "index_merge", "possible_keys": [ "idx_rank1", "idx_rank2", "idx_rank3" ], "key": "union(idx_rank1,idx_rank2,idx_rank3)", "key_length": "5,5,5", "rows_examined_per_scan": 1103, "rows_produced_per_join": 1103, "filtered": "10000", "cost_info": { "read_cost": "33079", "eval_cost": "11030", "prefix_cost": "44109", "data_read_per_join": "473K" }, "used_columns": [ "id", "rank1", "rank2", "log_time", "prefix_uid", "desc1", "rank3" ], "attached_condition": "((`ytt``t1``rank1` = 1) or (`ytt``t1``rank2` = 2) or (`ytt``t1``rank3` = 2))" }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我们再看下SQL D的计划:
不加HINT,
mysql> explain format=json select from t1 where rank1 =100 and rank2 =100 and rank3 =100\G 1 row EXPLAIN: { "query_block": { "select_id": 1, "cost_info": { "query_cost": "53434" }, "table": { "table_name": "t1", "access_type": "ref", "possible_keys": [ "idx_rank1", "idx_rank2", "idx_rank3" ], "key": "idx_rank1", "used_key_parts": [ "rank1" ], "key_length": "5", "ref": [ "const" ], "rows_examined_per_scan": 555, "rows_produced_per_join": 0, "filtered": "007", "cost_info": { "read_cost": "47884", "eval_cost": "004", "prefix_cost": "53434", "data_read_per_join": "176" }, "used_columns": [ "id", "rank1", "rank2", "log_time", "prefix_uid", "desc1", "rank3" ], "attached_condition": "((`ytt``t1``rank3` = 100) and (`ytt``t1``rank2` = 100))" }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加了HINT,
mysql> explain format=json select /+ index_merge(t1)/ from t1 where rank1 =100 and rank2 =100 and rank3 =100\G 1 row EXPLAIN: { "query_block": { "select_id": 1, "cost_info": { "query_cost": "523" }, "table": { "table_name": "t1", "access_type": "index_merge", "possible_keys": [ "idx_rank1", "idx_rank2", "idx_rank3" ], "key": "intersect(idx_rank1,idx_rank2,idx_rank3)", "key_length": "5,5,5", "rows_examined_per_scan": 1, "rows_produced_per_join": 1, "filtered": "10000", "cost_info": { "read_cost": "513", "eval_cost": "010", "prefix_cost": "523", "data_read_per_join": "440" }, "used_columns": [ "id", "rank1", "rank2", "log_time", "prefix_uid", "desc1", "rank3" ], "attached_condition": "((`ytt``t1``rank3` = 100) and (`ytt``t1``rank2` = 100) and (`ytt``t1``rank1` = 100))" }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对比下以上两个,加了HINT的比不加HINT的cost小了100倍。
总结下,就是说表的cardinality值影响这张的查询计划,如果这个值没有正常更新的话,就需要手工加HINT了。相信MySQL未来的版本会带来更多的HINT。
以上就是关于高频sql面试问题全部的内容,包括:高频sql面试问题、java面试题中一般数据库会问什么内容(数据库常问的面试题)、面试中常问:mysql数据库做哪些优化也提高mysql性能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