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S是Linux Virtual Server的简称,也就是Linux虚拟服务器,是一个由章文嵩博士发起的自由软件项目,官方站点是: http://www.linuxvirtualserver.org 。现在LVS已经是Linux标准内核的一部分,在Linux2.4内核以前,使用LVS时必须重新编译内核以支持LVS功能模块,但是从Linux2.4内核心之后,已经完全内置了LVS的各个功能模块,无需给内核打任何补丁,可以直接使用LVS提供的各种功能。使用LVS技术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LVS提供的负载均衡技术和Linux *** 作系统实现一个高性能,高可用的服务器群集,它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 *** 作性。从而以低廉的成本实现最优的服务性能。
二,三种工作模式
1、基于NAT的LVS模式负载均衡
也就是网络地址翻译技术实现虚拟服务器,当用户请求到达调度器时,调度器将请求报文的目标地址(即虚拟IP地址)改写成选定的Real Server地址,同时报文的目标端口也改成选定的Real Server的相应端口,***将报文请求发送到选定的Real Server。在服务器端得到数据后,Real Server返回数据给用户时,需要再次经过负载调度器将报文的源地址和源端口改成虚拟IP地址和相应端口,然后把数据发送给用户,完成整个负载调度过程。可以看出,在NAT方式下,用户请求和响应报文都必须经过Director Server地址重写,当用户请求越来越多时,调度器的处理能力将称为瓶颈。
2,基于TUN的LVS负载均衡
也就是IP隧道技术实现虚拟服务器。它的连接调度和管理与VS/NAT方式一样,只是它的报文转发方法不同,VS/TUN方式中,调度器采用IP隧道技术将用户请求转发到某个Real Server,而这个Real Server将直接响应用户的请求,不再经过前端调度器,此外,对Real Server的地域位置没有要求,可以和Director Server位于同一个网段,也可以是独立的一个网络。因此,在TUN方式中,调度器将只处理用户的报文请求,集群系统的吞吐量大大提高。
用的很少,图省略
3,基于DR的LVS负载均衡
也就是用直接路由技术实现虚拟服务器。它的连接调度和管理与VS/NAT和VS/TUN中的一样,但它的报文转发方法又有不同,VS/DR通过改写请求报文的MAC地址,将请求发送到Real Server,而Real Server将响应直接返回给客户,免去了VS/TUN中的IP隧道开销。这种方式是三种负载调度机制中性能最好的,但是必须要求Director Server与Real Server都有一块网卡连在同一物理网段上。
三,LVS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上面我们谈到,负载调度器是根据各 个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动态地选择一台Real Server响应用户请求,那么动态选择是如何实现呢,其实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负载调度算法,根据不同的网络服务需求和服务器配置,IPVS实现了如下 八种负载调度算法,这里我们详细讲述最常用的四种调度算法,剩余的四种调度算法请参考其它资料。
3.1 轮叫调度(Round Robin)
“轮叫”调度也叫1:1调度,调度器通过“轮叫”调度算法将外部用户请求按顺序1:1的分配到集群中的每个Real Server上,这种算法平等地对待每一台Real Server,而不管服务器上实际的负载状况和连接状态。
3.2 加权轮叫调度(Weighted Round Robin)
“加 权轮叫”调度算法是根据Real Server的不同处理能力来调度访问请求。可以对每台Real Server设置不同的调度权值,对于性能相对较好的Real Server可以设置较高的权值,而对于处理能力较弱的Real Server,可以设置较低的权值,这样保证了处理能力强的服务器处理更多的访问流量。充分合理的利用了服务器资源。同时,调度器还可以自动查询Real Server的负载情况,并动态地调整其权值。
3.3 最少链接调度(Least Connections)
“最少连接”调度算法动态地将网络请求调度到已建立的链接数最少的服务器上。如果集群系统的真实服务器具有相近的系统性能,采用“最小连接”调度算法可以较好地均衡负载。
3.4 加权最少链接调度(Weighted Least Connections)
“加权最少链接调度”是“最少连接调度”的超集,每个服务节点可以用相应的权值表示其处理能力,而系统管理员可以动态的设置相应的权值,缺省权值为1,加权最小连接调度在分配新连接请求时尽可能使服务节点的已建立连接数和其权值成正比。
其它四种调度算法分别为:基于局部性的最少链接(Locality-Based Least Connections)、带复制的基于局部性最少链接(Locality-Based Least Connections with Replication)、目标地址散列(Destination Hashing)和源地址散列(Source Hashing),对于这四种调度算法的含义,本文不再讲述,如果想深入了解这其余四种调度策略的话,可以登陆LVS中文站点 zh.linuxvirtualserver.org,查阅更详细的信息。
1、集群是什么?① 集群(cluster)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技术,通过集群技术,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在性能、可靠性、灵活性方面的相对较高的收益,其任务调度则是集群系统中的核心技术。
② 集群是一组相互独立的、通过高速网络互联的计算机,它们构成了一个组,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一个客户与集群相互作用时,集群像是一个独立的服务器。
③ 集群组成后,可以利用多个计算机和组合进行海量请求处理( 负载均衡 ),从而获得很高的处理效率,也可以用多个计算机做备份(高可用),使得任何一个机器坏了整个系统还是能正常运行。集群在目前互联网公司是必备的技术,极大提高互联网业务的可用性和可缩放性。
2、负载均衡集群技术
①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负载均衡集群为企业需求提供了可解决容量问题的有效方案。负载均衡集群使负载可以在计算机集群中尽可能平均地分摊处理。
② 负载通常包括应用程序处理负载和网络流量负载。这样的系统非常适合向使用同一组应用程序的大量用户提供服务。每个节点都可以承担一定的处理负载,并且可以实现处理负载在节点之间的动态分配,以实现负载均衡。对于网络流量负载,当网络服务程序接受了高入网流量,以致无法迅速处理,这时,网络流量就会发送给在其它节点上运行的网络服务程序。也可根据服务器的承载能力,进行服务请求的分发,从而使用户的请求得到更快速的处理。
3、负载均衡集群技术的实现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
负载均衡技术类型:基于 4 层负载均衡技术和基于 7 层负载均衡技术
负载均衡实现方式:硬件负载均衡设备或者软件负载均衡
硬件负载均衡产品: F5 BIG-IP 、Citrix Netscaler 、深信服 、Array 、Radware
软件负载均衡产品: LVS (Linux Virtual Server)、 Haproxy、Nginx、Ats(apache traffic server)
4、实现效果如图
5、负载均衡分类
负载均衡根据所采用的设备对象( 软/硬件负载均衡 ),应用的OSI网络层次( 网络层次上的负载均衡 ),及应用的地理结构( 本地/全局负载均衡 )等来分类。本文着重介绍的是根据应用的 OSI 网络层次来分类的两个负载均衡类型。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相信很多同学对这张图都不陌生,这是一张网络模型图,包含了 OSI 模型及 TCP/IP 模型,两个模型虽然有一点点区别,但主要的目的是一样的,模型图描述了通信是怎么进行的。它解决了实现有效通信所需要的所有过程,并将这些过程划分为逻辑上的层。层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数据通信需要的步骤。
根据负载均衡所作用在 OSI 模型的位置不同,负载均衡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二层负载均衡(mac)
根据OSI模型分的二层负载,一般是用虚拟mac地址方式,外部对虚拟MAC地址请求,负载均衡接收后分配后端实际的MAC地址响应。
三层负载均衡(ip)
一般采用虚拟IP地址方式,外部对虚拟的ip地址请求,负载均衡接收后分配后端实际的IP地址响应。
四层负载均衡(tcp)
在三层负载均衡的基础上,用ip+port接收请求,再转发到对应的机器。
七层负载均衡(http)
根据虚拟的url或IP,主机名接收请求,再转向相应的处理服务器。
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四层负载及七层负载。这里也重点说下这两种负载。
6、四层负载均衡(基于IP+端口的负载均衡)
所谓四层负载均衡,也就是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目标地址和端口,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
layer4
1.在三层负载均衡的基础上,通过发布三层的IP地址(VIP),然后加四层的端口号,来决定哪些流量需要做负载均衡,对需要处理的流量进行NAT处理,转发至后台服务器,并记录下这个TCP或者UDP的流量是由哪台服务器处理的,后续这个连接的所有流量都同样转发到同一台服务器处理。
2.以常见的TCP为例,负载均衡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个来自客户端的SYN 请求时,即通过上述方式选择一个最佳的服务器,并对报文中目标IP地址进行修改(改为后端服务器IP),直接转发给该服务器。TCP的连接建立,即三次握手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直接建立的,负载均衡设备只是起到一个类似路由器的转发动作。在某些部署情况下,为保证服务器回包可以正确返回给负载均衡设备,在转发报文的同时可能还会对报文原来的源地址进行修改。
3.对应的负载均衡器称为四层交换机(L4 switch),主要分析IP层及TCP/UDP层,实现四层负载均衡。此种负载均衡器不理解应用协议(如HTTP/FTP/MySQL等等)要处理的流量进行NAT处理,转发至后台服务器,并记录下这个TCP或者UDP的流量是由哪台服务器处理的,后续这个连接的所有流量都同样转发到同一台服务器处理。
4.实现四层负载均衡的软件有:
F5:硬件负载均衡器,功能很好,但是成本很高。
lvs:重量级的四层负载软件
nginx:轻量级的四层负载软件,带缓存功能,正则表达式较灵活
haproxy:模拟四层转发,较灵活
7、七层的负载均衡(基于虚拟的URL或主机IP的负载均衡)
所谓七层负载均衡,也称为“内容交换”,也就是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真正有意义的应用层内容,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
layer7
1.在四层负载均衡的基础上(没有四层是绝对不可能有七层的),再考虑应用层的特征,比如同一个Web服务器的负载均衡,除了根据VIP加80端口辨别是否需要处理的流量,还可根据七层的URL、浏览器类别、语言来决定是否要进行负载均衡。举个例子,如果你的Web服务器分成两组,一组是中文语言的,一组是英文语言的,那么七层负载均衡就可以当用户来访问你的域名时,自动辨别用户语言,然后选择对应的语言服务器组进行负载均衡处理。
2.以常见的TCP为例,负载均衡设备如果要根据真正的应用层内容再选择服务器,只能先代理最终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建立连接(三次握手)后,才可能接受到客户端发送的真正应用层内容的报文,然后再根据该报文中的特定字段,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更类似于一个 代理服务器 。负载均衡和前端的客户端以及后端的服务器会分别建立TCP连接。所以从这个技术原理上来看,七层负载均衡明显的对负载均衡设备的要求更高,处理七层的能力也必然会低于四层模式的部署方式。
3.对应的负载均衡器称为七层交换机(L7 switch),除了支持四层负载均衡以外,还有分析应用层的信息,如HTTP协议URI或Cookie信息,实现七层负载均衡。此种负载均衡器能理解应用协议。
4.实现七层负载均衡的软件有:
haproxy:天生负载均衡技能,全面支持七层代理,会话保持,标记,路径转移;
nginx:只在http协议和mail协议上功能比较好,性能与haproxy差不多;
apache:功能较差
Mysql proxy:功能尚可。
8、四层负载与七层负载的区别
举个例子形象的说明:四层负载均衡就像银行的自助排号机,每一个达到银行的客户根据排号机的顺序,选择对应的窗口接受服务;而七层负载均衡像银行大堂经理,先确认客户需要办理的业务,再安排排号。这样办理理财、存取款等业务的客户,会根据银行内部资源得到统一协调处理,加快客户业务办理流程。
总结:从上面的对比看来四层负载与七层负载最大的区别就是效率与功能的区别。四层负载架构设计比较简单,无需解析具体的消息内容,在网络吞吐量及处理能力上会相对比较高,而七层负载均衡的优势则体现在功能多,控制灵活强大。在具体业务架构设计时,使用七层负载或者四层负载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考虑。
2、Haproxy 实现四层负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