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建设
技术方法优势明显,研究方向明确,科研问题典型或普遍,技术示范性强,研究内容具体,且长期固定,具有符合基地发展的研究项目,能依托基地形成科研团队并完成科研成果、如研究报告、获奖项目、专利、主要文章、主要技术方法和产品等。具备进行现场观察与研究、技术试验的条件等基础设施。
(二)场地建设
对于观测类基地应有一个或多个支撑科学研究的观测或数据采集点(站)。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方向和任务,科研基地选区位于重要地质构造带、成矿(藏)区带以及能够解决地学科学问题的区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交通和自然条件相对较为便利。应该突出科研特色,因此总体规划建设应本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完善的原则,使基地能持续、协调发展,即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全局,整体推进。野外观测与实验研究基地的规模可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科研重点建设,不一定强调规模大小,根据需要有的可能就是一个观测站,有的可以大到集观测、实验、开发、综合研究于一体的实体。场所建设应根据基地的研究内容尽量多样化,避免千篇一律的“四合院厢房”式风格。
基地应有固定的场所和展室,大型基地可建设展览馆。场地由科研用房、展示用房、辅助用房、观测与实验设备、标本与岩心库、剖面与地质遗迹等组成。小型的观测基地可根据其研究内容和任务具体确定。基地观测点(站)应具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功能。基地展室是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利用、文字、模型、实物、影视及信息系统等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示基地内科研内容、研究成果、地质现象、地质遗迹、矿山史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并可作为科研、科普互动的场所。
1选址原则
特色性原则:基地选择要突出科研特色,学科特色,区域特色,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方向和任务,应满足本专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基地场所的条件要符合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支撑学科发展,如选择在典型地质结构和构造带、典型地质剖面、典型矿山、能反映重大地质问题或容易得到观测数据的地区。基地周围应有一定的社会资源配套条件,应该充分挖掘基地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将其所具备的科学、自然、历史、文化等一系列的内容,有重点、有目标地发展成为一些科技活动的项目,实现基地科研性、创新性、服务性、观摩性、教学性、知识性统一的特点。
可持续发展原则:基地建设应坚持长期性的原则,统一布局,分步实施,制定好近期和中长期建设规划。基地要为科研提供稳定性的基础数据,通过长期的观测,为地质活动规律,灾害防治等有关地学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建设初期要充分考虑基地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永续利用为前提,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保护性原则:对于矿山和有地质遗迹类的基地,保护原则更为重要,它们是科研和观摩的重要资料,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有些基地拥有珍贵的矿业资源、地质现象、地貌景观、自然及人文资源,其中很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建设中要首先突出保护性原则,尤其是对矿业、地质遗迹要进行严格保护。基地兼顾文化传承作用,科学普及和旅游发展主要依托其珍贵的矿业遗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因而应坚持在保护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要根据矿业遗迹不同的级别和类型,严格划定其保护范围,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协调处理好遗迹保护、科学研究、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加强引导性规划措施,使这些矿业遗迹能够完整、持久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实现资源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场地规划
在确定场地位置、类型、范围、规模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要合理区划基地的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科研设施、服务设施、展示设施、保护设施等。根据基地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来设置不同类型的功能分区,进行功能分区是为了调节控制功能特征,以便针对基地的类型和特征分区,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建设,实施恰当的建设强度和管理制度,即有利于展现和突出基地的分区特点,也有利于加强基地的整体特征。基地功能分区,应主体鲜明,特色显著,应突出各个分区的特点,便于管理,控制各分区的规模,解决各个分区间的分隔、过渡与联系关系,基地设计应尽量维护原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矿业、地质遗迹资源的相对完整性,
3路线设计
要根据基地内的各类地层剖面、地质遗迹、矿业遗迹、主要数据观测点、主要设备布置点、展室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资源的分布形式的特点,对基地的各种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有机地组合设计,使整个基地形成完整的资源结构体系,并按科研工作流程设计观摩路线。
基地的布局和建设要突出基地的主题,观摩点必须以基地主题为主,突出基地主题的发展历史,将科研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做好基地的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空间布局的紧密结合,处理好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观摩点的连续序列布局应按基地的内在规律进行安排,运用多种构景手法,形成即多样统一、又特色鲜明的展示系列。
以基地总体规划为基础,按照基地地理位置和科学内容,按照展示内容最多、又不重复又不遗漏、不同路线各有侧重、最大限度地展示基地的科研特征和自然特征的原则,设计观摩路线,各条路线应该有主要的标示和内容的说明。
在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提供丰富的观摩内容的前提下,考虑到参观过程的阶段性和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感,线路的安排要做到由“启景—高潮—结景”,逐步引人入胜。线路的布置还要做到在保证安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尽量便捷,使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基地的主要科研内容和研究主体,并感受基地的精华所在和体会基地的多种效益功能。
(三)标牌标识
基地的标牌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地的形象工程。标志牌是一种通过文字、图像、图形表达传递信息功能的牌子,一般有标志碑(图)、标识牌(图)、电子屏、标志物,其功能有说明牌、引导牌、提醒标志、服务标志、管理标志。标牌制作应注意:标识牌制作要坚持标牌与基地主题相协调原,主题突出,特征鲜明,形象完整,就地取材,厉行节约,标牌规模与样式组合相协调,尽量采用国际通用形象标志,文字书写采用中英两种文字,且规范、美观,表达准确,语言友善。
标识牌的设计:标识牌设计制作中要注意与基地特征相符合,与基地环境相协调,突出基地特色,把握其引导性、知识性、宣传性和装饰性功效,要重视规范性和系统性。标识牌要反映特定科研环境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突出的形象特征。设计要有系统的视觉面貌,重视设计对于造型、色彩、文字、图案设计等标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参与设计的所有成员必须统一思路、统一宏观与细节,除了在设计概念方面的一致性外,还需要制作标识手册,其中包括:用色、字体、形式、尺寸、材料等制作方案,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准确无误和设计的完整性。
(四)文字展示材料
(1)基地的基本概况(名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地质与构造、成矿地质背景、经济社会状况)。
(2)基地的科研概况,基地建设的意义、主要科学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类型介绍,包括研究历史、科研成果和科技贡献概况,地质、找矿理论、模式、模型、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等主要研究成果介绍及出版物、奖、专利等情况,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的研究任务与经费、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方向等)。
(3)科研基地使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场地及基础设施、主要仪器等(方法原理及特点、技术方法研发、优选和改进,技术方法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
(4)科研基地的主要地质现象概况(包括典型的野外现象现状和保护措施)。
(5)支撑基地的科研队伍和科技人员概况(科研基地负责人、研究团队的概况,人才培养情况,基地合作交流情况,承担项目情况等。
(6)科普知识。根据深入浅出、即通俗易懂又严谨科学的原则,介绍基地内的科研过程,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研究成果的应用、地质现象、科研设备、地质遗迹和相关的地学知识。
(7)文字表述要内容翔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
(五)实物标本
实物标本的内容比较多样:可以是基地内遗迹的典型标本,可以是相关地质知识所涉及的实物标本,也可以是其他地质剖面提供的有典型意义的标本,还可以是与地质相关的使用工具、科研人员生活用具等人文资源实物标本等。
(六)图件
原理图:在基地中,原理图主要表现为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科研工作流程,原理图力争简单、明了、准确,有些工作流程在科研项目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关系科研的整体质量。
模式图:基地的模式图包括地质构造演化模式、矿床成因模式、地下水循环模式、技术方法工作模式等,要求模式图清晰,反映的问题符合逻辑,图标、图例标准规范。
地质图:地质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岩体、地质构造等的形成时代和相关地质体、地质现象,用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地图的总称。地质图编制要按照相应的图幅编图规范编制,力求图面轮廓清楚,内涵丰富,达到科学性、专业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
剖面图:剖面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标示一定距离内、地下一定深度内地质现象的图件。剖面图要求图名、图例、比例尺、方位准确,各单元布置合理,地质、地层界线、颜色清晰。
平面图:这里的平面图是基地布局或规划的平面图,也可以是反映基地全貌的示意图。包括工作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标高点、基地整体布局、地质现象、矿床等,在图上应反映出地物大致的位置、相互间的距离。
(七)声像资料
视频材料是基地宣传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可以制作成光盘向观众发放。成功的光盘制作,应该以一个好的脚本为基础,脚本要根据实际资料,突出基地特色,以科学性、通俗性的方式编写,文字内容简练、准确。光盘最好请专业人员,用较为专业的设备制作,对抽象性的科学问题尽量使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处理,整个制作过程应该有地质专家参与和指导。
(八)实验设备建设
基地根据类型和承担科技工作的需要,应有一定的科研设备与实验仪器,设备与仪器建设一般分为:观测系统、采集系统、传输系统、处理系统、显示系统、实验设备(固定设备、移动设备)等,基地根据不同类型,应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数据应用研究系统,仪器设备应附有标牌和使用注意事项。对于技术方法类基地,至少能满足一种或一套技术方示范的需求。
实验设备是基地开展科研和获取观测和实验数据的重要手段,可分为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实验设备安装时都有详细的说明书,说明书中给出的安装环境和环境参数,在野外安装时除按设备说明书的要求,还应注意防雨、防雷电,移动设备要有安全的存放处,各种设备应建立使用日志,对于共享和开放设备应有专人登记保管。所有设备应置于安全处,并标有明显的标志,如仪器设备功能作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等。
(九)数据建设
1数据库建设
对于科研数据,数据库建设尤为重要,数据库建设要选好建设平台,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的软件,建立统一管理平台,避免多源异构的现象,给用户使用造成困难。尽可能实现野外观测数据从采集、描述、建库、处理、表达和服务的全过程数字化,要建立有效的数据库更新与维护机制,保证数据资源的现势性。应配备冗余存储介质和备份系统,有条件的可实现镜像系统实时备份,对重要历史数据实行双备份。
2数据共享与服务
数据共享是基地的主要开放内容之一,除正常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信息共享应是基地的责任,要提高信息共享与社会化服务意识,制定相关信息共享办法,建立地质数据统一的信息共享与服务基础平台,有条件的可建设数据共享与远程调用系统,同时要注意保密和保护知识产权。
3网站建设
基地应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宣传基地的研究内容、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提高信息服务和成果共享的能力。网站制作总体上分为策划、前台和后台3部分。一般都是由3种不同专业的人合作完成,网站设计一般由团队完成。
(十)人才建设
基地应该至少有一个科研团队,在此开展长期的科研工作。基地应有固定研究人员、客座研究人员和辅助科研人员,有条件的基地可采取开放课题的做法,吸引更多的科学家来基地从事科研工作。基地还应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工作。基地应开展人员培训工作,一般情况每年应不少于两次。
(十一)运行与管理
基地的运行机制是“产、学、研结合,开放、竞争、协作”。应制定相应的基地管理办法,包括基地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合作研究管理办法、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安全保密管理办法、主要仪器设备 *** 作规程、参观须知、应急预案、基地活动日志等。
(十二)科学普及建设
1科普材料
科普材料要以单行本的形式制作,要求简单通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即通俗易懂又严谨科学,内容包括: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基地的科研概况、主要科学任务、科研成果,基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质背景、地质遗迹、主要设备与技术方法等,如矿山类可介绍矿山历史、矿床名称、矿种、矿石组合、开采深度、储量、品位、围岩基岩、矿床类型、成矿时代、构造单元、找矿及开采历史过程、本矿山主要产品的用途等相关的地学知识。
2科普材料制作要求
科学性:科学性是指科普材料制作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符合逻辑,即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叙述清楚,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等。科普材料制作要体现科学的“简单性原则”,就是把解释复杂现象的规律,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可能使公众接近客观真理,更容易获取地学知识。基地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学科门类复杂,涉及地质、构造、岩石、矿物、地下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灾害等,并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地质演化、成矿模式、地下水循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效应等内部自然规律,特别是基地错综复杂的观测数据,应用更简单、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公众,用科学的语言,简单明了的道理解释说明基地的研究过程、成果及复杂的地质现象的意义,使公众更贴近生活,进一步崇尚科学,提高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通俗性:基地除进行正常的科研外,还要承担科学普及的工作,特别是公益性研究单位的研究工作应该对社会和公众有回馈。科普材料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必须注重通俗性,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通俗语言容易达到意义明晰、单纯、易于理解的效果;必须用专业术语的应附有普通解释,对科研工作应用浅近的道理阐述深奥的概念或道理,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尽量选用大众常用的语言,俗语或惯用语,通俗语言的应用自然会使公众有明确的认识,增进更深一层的理解。
艺术性:基地材料在科学性、通俗性的前提下,应增加其艺术性和趣味性。科学关注的是客观事实,艺术则依赖个体的感受,要把枯燥乏味的科学研究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增加欣赏性,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对科学的认知,了解科学的本质。
可视性:基地除制作音像制品外,三维可视化也是除科研工作表达形式外的科普有利工具,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各领域。三维可视是描绘和理解模型的一种手段,是数据体的一种表征形式。它能够利用大量数据,检查资料的连续性,发现和提出有用的规律,为分析、理解及重复数据提供了有用工具,对多学科的交流协作起到桥梁作用。三维可视化既是一种解释工具,也是一种成果表达工具。三维体可视化解释是通过对来自于地下界面的地震反射率数据体采用各种不同的透明度参数在三维空间内直接解释地层的构造、岩性及沉积特点。这种三维立体扫描和追踪技术可使解释人员快速选定目标,结合精细的钻井标定,可帮助解释人员准确快速的描述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对公众展示三维可视化时,尽量要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增强其观赏性。
互动性:互动性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这些在互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性被称为互动性。基地进行科普时,应注意科普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效应。随着公众科技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科普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已经不再满足被动的科普,他们盼望科普活动主动起来、互动起来,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围观转为参与。在活动时科学家与公众展开富有意义的交流,可以迅速、准确、个性化地获得信息、反馈信息。如向参观现场演示某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在某些环节上可以问答;某些项目的测试工作,可以在专家指导下由公众完成,互动是一种主动认知的学习方式,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最理想方式。互动也可以用沟通、讨论、问答的方式进行。
(十三)环境建设
1绿色基地建设
基地在规划时就要注意其环境建设,遵守国家环保规定,结合基地类别和专业特色,建造一些特殊景观,应考虑设施安排合理,环境友好。基地要保持实验设备、设施及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因科研需要进行施工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把损失降到最低。基地范围内的沟、坑、井、洞,必须加装盖板,确保使用安全方便。不得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三废”物质和噪声,对“三废”要妥善处理,对噪声要积极防治。
废弃物处理:基地在科研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废气、废水和废物的处理工作,避免污染环境。处理主要包括废物的破碎、焚化、填埋、分解、吸收等。特别在处理废物时,应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对有毒有害废物应确保不致对人和环境产生危害。
实验环境保护:基地人员要提高科研与实验环境保护的意识,避免实验设备、样品和实验环境的污染,包括噪音、震动、电磁、废气、废水、废物、粉尘、垃圾、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等对采集数据和实验数据的污染,以提高采集数据的可用性和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2遗迹保护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地球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各种地质体,是地球历史的“档案”和地球学科研究的依据,是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类型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矿业遗迹是矿业开发过程中探、采、选、冶、加工等活动,以及遗物和史籍等遗留下来的踪迹和与采矿活动相关的实物,是人类矿业活动的历史见证。地质遗迹和矿山遗址具有重大的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财富。重要地质遗迹要按照《地质遗迹保护规定》进行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为本、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掌握地质遗迹资源的变化规律,为保护地质遗迹提供科学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点的建设内容主要根据保护等级,采用立碑标示、工程隔离、整治修复、动态监测等几种方式。
地质剖面:对于地质矿床类的基地来说反映地质遗迹的主要是地质剖面,地质剖面是研究地层、岩体、构造和矿床的基础资料,对追溯地质历史、矿床成因等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典型矿床自然属性集中表现是矿床的地质剖面,它通过由各种矿物、岩石组成的地层及证明层序关系的古生物遗迹,由地层构成的地质构造遗迹,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标志等,集中反映了矿床的各种典型特征。尤其对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典型矿床地质剖面保护极为重要。对地质剖面首先要确定保护主体,制订保护计划,然后按照相关保护要求对重要地质剖面进行围栏设置、标志物、防洪沟槽、地质剖面标志碑牌、生态恢复等建设,使之成为科普、科考的重要基地。
矿山遗址:对于矿山类的基地,应该把矿业遗迹的保护放在首位,基地建设应将矿山遗迹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矿业遗迹分为珍稀级、重要级和一般级,根据分级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保护。珍稀级:具有全球或大区域典型意义的矿产地质遗迹,能为世界矿业发展史提供重要证据的矿业遗迹,具有代表当时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矿业遗迹;重要级:具有区域典型意义的矿产地质遗迹,能为国家矿业发展史提供重要证据的矿业遗迹,具有代表当时全国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矿业遗迹;一般级:具有地区典型意义的矿产地质遗迹,能为地区矿业发展史提供重要证据的矿业遗迹,具有代表当时地区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矿业遗迹。
矿山设备:对于矿山类基地可能包括与矿业开发的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废旧矿山设备,包括勘查、探矿、采矿、选矿、运输、冶炼、加工、配套设施、人文活动等设备、设施。对这类设备的保护应采取保持或恢复其原貌,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貌,展示当时的社会和科学发展水平。对于一些淘汰的废旧设备可将它们稍微整理,向人们展示设备的结构构造,让人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有些残缺不全的废旧设备还可以进行巧妙的利用,不同的部件可巧妙地组合成一系列艺术品,提高艺术欣赏价值。
(十四)安全建设
1消防安全
基地消防安全建设可参照中华人们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建设,提高“四个能力”和以落实“六化”为核心内容的消防安全标准建设。即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能力;落实消防组织制度规范化、标准悬挂统一化、设施器材标识化、重点部位警示化、培训演练经常化、检查巡查常态化。针对基地的实际情况,具体实现必要的建设内容,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装备和个人防护器材,制定和完善事故应急处置 *** 作程序,规范基地自身消防安全管理行为,建立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消防责任自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机制,全面提高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2有害及危险品安全
对于有些类型的基地可能存放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致病菌、腐蚀、放射性等性质的固体、液体、气体或化学药品等,对于这类物品应参照国务院颁布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对于有毒有害物品要严格履行保管和使用手续。化学危险品要保管应该科学化,储存在通风、低温、阴凉、干燥的房子内,保管地点应有相应的防火、防爆、防静电、隔离、监测、报警等设施,特别要注意性质相抵触的危险品绝对不能堆放在一起,接触化学危险品、剧毒及致病微生物等的仪器设备和器皿必须有明确醒目的标记,使用后及时清洁,特别是维修保养或移至其他场地前必须进行彻底的净化,管理人员应具备急救知识,使用化学危险品的地方应备齐急救器材和用品。
3劳动防护安全
基地的劳动保护目的是为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参观人员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和学习条件,消除和预防科技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伤害、中毒等,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制度,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对有些开展钻探、物探、仪器设备 *** 作等专有设备以及含有工程施的基地,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同时对接触有毒、有害化学危险品进行实验必须谨慎小心,严格按 *** 作规程进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 *** 作规程,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必要时应有人员监护。
4专有设备安全
这里指的是基地专有的大型仪器、精密仪器、稀有仪器的技术安全,使用人员首先要了解仪器使用说明书,熟悉 *** 作程序,工作人员要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感。清洁、整齐、有序的环境是保证仪器精度、维护设备使用寿命的前提条件。大型精密仪器要逐台建立技术档案,要有使用、维修等记录,定期对仪器的性能指标进行校检和标定,对精度和性能降低的仪器要及时进行修复,保证科研实验数据的准确。
5应急演练
基地应按照应急预案,安排一次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职责,检验各种制度的落实程度,提高果断快速应对如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意识,评估基地应急准备状态,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发现并修改应急预案和执行程序中的缺陷和不足。
不要对数据库中某个含有大量重复数值的字段建立索引。
数据库的设计注意事项以及建设规范内容显示,主题库的数据频率在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对数据库中某个含有大量重复数值的字段建立索引,否则可能导致无法使用索引,出现大量重复值的可能。
在主题库的数据频率设置过程中,条件当中不能使用函数,语句要尽量的简单,语句执行频率要高。
了解了数据整合,那么你们应该更加想知道如何进行数据整合,进而推动信息化建设。
数据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步骤的处理,才能符合数据规范和公司的需求,达到数据整合的目标,各数据处理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数据抽取:数据抽取是数据整合的第一步,即选择并提取数据源集中的一个特定子集的处理过程。依靠数据抽取,可以准确地从大批量数据中仅复制相关的数据。
步骤二数据传送:数据传送是紧接数据抽取的第二步,即将抽取到的特定数据子集发送到目的位置的处理过程。依靠数据传送,可自动保持数据的流通和共享。
步骤三数据清洗:对直接传送来的数据,在数据格式、数据编码、数据一致性等方面按照清洗规则进行处理。依靠数据清洗,可以保障中心数据库中数据的规范性。
步骤四数据重组:将清洗后的数据,按照新的数据组织逻辑进行关联处理,加强数据的内在联系。
步骤五数据发布:按照主题数据库层需要,将中心数据库中部分数据子集定期发布到主题数据库层。依靠数据发布,可以保障主题数据库层数据的及时更新。
步骤六服务重组:根据主题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开放各类数据服务,提供面向各类应用的主题数据服务,以此加强数据的重利用。
步骤七数据展示:数据展示通常用报表或图形的表达方式来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使使用者能快速直接的了解到数据变动情况。
经过以上的数据整合,那么你就可以获得以下数据整合优势。
数据整合优势一:
底层数据结构的透明 ,为数据访问(消费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接口,消费应用无需知道:数据在哪里保存;源数据库支持那种方式的访问;数据的物理结构;网络协议等。
数据整合优势二:
提供真正的单一数据视图 ,数据视图data view这个概念大家很容易理解,数据整合(Data Consolidation)的优势是经过了数据校验和数据清理,你看到的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可靠。
数据整合优势三:
数据管控能力加强 ,
管控是SOA里面重要的概念。数据整合(Data Consolidation)的优势是数据规则可以在数据加载,转换中实施,保证了数据管控。
数据整合优势四:
可重用性好 ,由于有了实际的物理存储,数据可以为各种应用提供可重用的数据视图,而不用担心底层实际的数据源的可用性。
以上就是关于建设内容全部的内容,包括:建设内容、主题库的数据频率设置要注意什么、怎么进行数据整合必要步骤有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