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数据建库

土地利用数据建库,第1张

6.5.1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及工作流程

6.5.1.1 技术方法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是以武汉中地公司开发的 MapGIS 土地利用数据库软件为工作平台,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将已有的乡级及以上行政界线(采用全国第一次土地详查所确定的行政界线)叠加在以县为单位镶嵌的 1∶1 万正射影像图上,以正射影像图为本底图,参考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或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结合遥感影像解译资料,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目视解译采集地类图斑边界、线状地物,提取工作区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分别建立确定图斑、不确定图斑、样本图斑层,并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对不确定图斑、样本图斑以及抽取一定比例的确定图斑到外业进行实地验证,通过外业后处理,最终建立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6.5.1.2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如图 6-19 所示。

图 6-19 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图

6.5.2 数据采集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将土地利用数据库中乡级及以上行政界线套叠在正射影像图上,结合样本影像信息并参考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详查资料,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1)多元数据复合分析。

1)与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复合。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与正射影像数据叠加,参考数据库地类属性数据,根据遥感数据的光谱和空间特征,通过人机交互采集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图 6-20 所示。

图 6-20 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数据叠加示意图

2)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复合分析。对于未建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将收集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纠正、投影变换后与正射影像套合,辅助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图 6-21 所示。

图 6-21 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遥感影像图复合示意图

(2)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1)使用MapGIS软件进行分层矢量化,为了保证数字化精度,我们要求显示窗口放大比例在100倍以上,采用半自动、交互式分层矢量采集,这样才能保证与影像同名地物不偏移。

2)将原土地现状数据库行政界线套合在DOM影像上,根据行政界线与影像套合情况,采用修正的方法进行局部调整,即影像上以线状地物为界的原行政界线明显偏离的,以影像上线状地物为准作局部修正,影像上没有线状地物作参考的直接采用原行政界线。

3)被乡级以上行政界线、地类界线、线状地物等分割而成的封闭地块为一个图斑。上图图斑的最小面积为:耕地和农村居民点最小上图面积为3mm2×3mm2(实地为900m2),其他地类为3mm2×5mm2(实地为1500m2)。

4)地类图斑边界的采集,可采取先易后难、先平原区后山区的方法,即先采集易于判读的居民地边界,然后依次采集纹理清晰的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最后采集难以区分的地类边界。

5)线状地物:对于实际宽度小于30m的铁路、公路、河流等,沿影像轮廓中心线按图示用相应单线勾绘,大于等于30m的按图斑处理,当线状地物宽度变化大于20%时,分段标记。宽度量测除其本身宽度外还包含其两侧不以排灌为主的路沟及行道树。

6)河流:河流宽度为常水位线水面宽度。常水位线以原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或正射影像为准,如土地数据库所标位置偏移较大时可做适当移动,河流宽度不再实地调查。

7)公路林带:公路两侧种植的实际宽度大于等于30m的林带,按实际宽度标绘。公路宽度小于30m,而单侧林带宽度大于30m的,公路按线状地物标识,而林带则按实际宽度标绘。

(3)数据分层。按照《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图层划分和命名规则将矢量数据分别建立县级政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行政界线、地面控制点、地类界线、注记、样本图斑线、不一致图斑线等数据层。

(4)属性结构的建立及属性输入。按照《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对分层数据分别建立属性结构,逐层输入属性内容。

(5)建立数据字典。数据字典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建工程前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据字典文件。依据《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定义的相关属性字段名、值域以及数据描述等建立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运行所必需的数据字典。主要包括地类编码、行政区和权属单位等数据字典。

1)设置数据字典参数。按照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省级行政区、省辖市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的行政代码长度均为2位,乡级及行政村级政区代码均为3位。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依次设置各级行政区划代码位数。如图6-22所示。

图 6-22 新建数据字典

2)编辑数据字典。根据技术要求中规定的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修改、增添或减少数据字典中的地类码。如图6-23所示。

图 6-23 编辑数据字典

(6)建立接图表。接图表文件记录了每个图幅的图名、图号、经度、纬度等信息,是标准图幅输出的依据。本项目接图表是根据大地坐标建立索引(图6-24)。

图 6-24 建立接图表

(7)数据入库。经过入库前数据检查,准备好完全拓扑无错误和图数一致的数据,并且建立好数据字典和接图表后,可建立工程文件,进行数据入库管理。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对采编的行政辖区、行政界线、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注记、影像、DEM 等文件进行数据整理入库,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数据库。

(8)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进行表格汇总打印输出的前提,是为汇总输出和空间分析进行数据准备。实质上是扣除线状地物的面积、利用耕地系数计算耕地面积以及每个图斑净面积的计算。如图 6-25 所示。

(9)数据汇总。汇总输出各类面积汇总表。建立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管理系统。

图 6-25 数据预处理

一、准备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准备工作是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之前所进行的组织准备、资料准备、工具和用品准备等方面的工作。

组织准备包括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制订工作计划,组织技术培训等工作。领导机构一般由县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牵头,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资料准备包括调查底图、最新的航片或正射影像图、权属证明文件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工具和用品准备包括必要的测绘仪器、文具和调查表格的制备。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申请

具备调查条件的县(市),要由县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申请书》,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报省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批后才可开展调查工作。申请书的内容应包括:全县的基本情况;需用的图件资料和技术条件;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步骤和方法;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等。组织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设计书(或技术方案),最好附在申请书后一同报批,也可另外单独报批,经批准后,按设计书的技术路线、方法、要求开展调查工作。

三、外业调绘

外业调绘是指在研究航片或地形图与地物、地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的外业判读、调查和绘注工作。主要是把室内判读不能确定或航片上影像不清楚的地物调查清楚,描绘正确,并对室内判读的地物实地进行检查核实,还包括新增地物的补测、补调。

四、外业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成果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全面检查,地级进行初步验收,省级进行验收。外业成果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等内业工作。地级对县级成果的初步验收,抽取占全县图幅数25%~30%的图幅进行检查;省级对县级成果的验收,抽取占全县图幅数5%~10%的图幅进行检查。

五、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采集

土地利用现状图形数据采集是指将外业调绘并经清绘后的成果图进行数字化,取得土地利用现状数字图件的过程。其步骤包括:①图件扫描;②扫描纠正;③图形矢量化。

土地利用现状属性数据采集是指将土地权属、地类代码、注记等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属性数据按照《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软件规定格式录入的过程。

六、土地面积量算与统计

土地面积量算与统计均由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软件自动完成,但必须按照理论控制面积进行平差。

七、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是指用数据库系统软件提供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将经过编辑处理的空间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建成数据库运行管理系统。其步骤是:①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的生成;②图形与属性数据库的建立;③软件系统与数据的融合检查;④数据库系统运行测试。

八、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是指系统总结整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文字报告。它的内容包括:①调查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②调查工作情况;③调查成果及其质量分析;④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途径和建议。

九、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的检查验收实行预检和验收制度,即由省土地勘测规划院进行预检和省土地管理部门进行验收。

十、成果资料确认及上交归档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经省级检查验收合格后,报国土资源部确认。最后进行成果资料的上交、归档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程序框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10087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