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基本数据的来源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提供的1980年的1∶50万西南分省地质图;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的1990年的1∶100万的西南分省土壤图;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中科永生数据公司)提供的:
西南分省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0年),西南分省行政区划图(1995年),西南分省年平均气温栅格图(1993~2000年平均),西南分省年平均降雨栅格图(1993~2000年平均),植被覆盖率分省栅格图(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省栅格图(2000年),土壤呼吸分省栅格图(2000年),1∶25万DEM栅格图(1995年);
4)中国统计出版社提供的2000年西南分省统计年鉴。
522 数据的提取
(1)各图层的配准
将收集到的各类图层进行统一投影和坐标转换,统一的标准为(表5-1):
表5-1 各类图层统一的坐标系统参数
亦即,Albers等面积双标准纬线圆锥投影,全国统一的中央经线和双标准纬线,中央经线为东京105°,双标准纬线为北纬25°和北纬47°,采用KRASOVSKY椭球体,大地水准面为Beijing1954。
(2)各图层数据的提取
Ⅰ地质图
1)根据岩性地层的描述将各图斑划归为:白云岩、白云岩夹层、不纯白云岩、石灰岩、石灰岩夹层、不纯石灰岩、石灰岩-白云岩互层、碳酸盐岩及非碳酸盐岩;
2)在岩性归类的图层上叠加行政区划图,以县为单元计算各类岩石出露面积;
3)计算各县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4)统计各省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和岩溶县数,建立相应数据库,绘制西南岩溶石山区的岩溶县分布图。
表5-2 西南分省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及各比例岩溶县统计表
根据统计的结果(表5-2、图5-1、图版Ⅱ-4)显示:
1)西南7省(区)1市,其国土面积有19469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028%。碳酸盐岩出露面积532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6%,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最大的是贵州省,连片分布的碳酸盐岩面积1161万km2,占全省面积的612%;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最小的是广东省,其碳酸盐岩出露面积103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8%。
2)本文统计的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的统计结果除了广东省偏低外,其他各省(区、市)的统计结果均与李大通(1983)统计和出版的1∶400万中国可溶岩分布图的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图5-2)。
图5-1 中国西南各县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的分布图
图5-2 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统计结果与前人成果的对比
3)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于30%的岩溶县主要分布在滇东、桂西、黔、渝东、湘西、鄂西,呈NE-SW向展布。此线以东,湘中南、鄂东、桂东岩溶县呈岛屿状分布;此线以西,岩溶县呈分散状分布。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于70%的岩溶县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重庆。
我国西南碳酸盐岩连片分布与古环境的演变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古生代,西南地区是当时古特提斯洋的东部边缘的浅海区,当时丰富的陆源物质供给和温暖海水形成的活跃的生物活动和蒸发过程,可能是导致该地区碳酸盐岩大量沉积和成岩的主要原因。这一沉积过程随后被地壳构造运动隆升过程所代替,开始西南地区成陆过程;
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造成中国华南地区(特别是扬子区)的隆起和海水由东而西的逐渐退出。
70MaBP印度板块脱离冈瓦纳古大陆,并向北漂移,在45MaBP(始新世早期),与欧亚板块碰撞。
第三纪末,在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夹击下,青藏高原开始整体隆升。调查表明,自早更新世晚期至现在,贵州西部抬升量达2000多米,中部达1000多米,东部也达数百米不等。最终形成今日西南岩溶地区的格局。
Ⅱ1∶25万DEM栅格图
1)将行政区划图与DEM栅格图叠加,通过ArcView32中的Spatial analysis功能模块,可获得各县的平均海拔高度。
2)将各县平均海拔高度分成10级:0~200m;200~500m;500~1000m;1000~1500m;1500~2000m;2000~2500m;2500~3000m;3000~3500m;3500~4000m;4000~4500m。
3)按不同的海拔高度等级绘制西南区地势图(图5-3,图版Ⅱ-1),西南岩溶地势总体格局呈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绝对高差大于4000m。以500m、1500m、3500m为界线,可将西南地势分成4个阶梯: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县,湘东、鄂东大部分县海拔高度小于500m,构成第一级阶梯;广西的北部、西部,湘西,鄂西,黔南、黔西,重庆,四川盆地,海拔高度500~1500m,构成第二级阶梯;黔西,滇,川南构成第三级阶梯,海拔高度1500~3500m;川西北各县的海拔高度为3500~4500m,构成第四级阶梯。
图5-3 中国西南区由各县平均海拔高度生成的地势图
同样的方法可获得西南各县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雨量(图5-4、图版Ⅱ-2,图5-5、图版Ⅱ-3);
西南地区东南比邻海,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向内陆推进的入口;云南南部还受到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因此,西南岩溶区的降雨、气温分布与地势的关系十分密切(图5-6,表5-3)。
图5-4 中国西南各县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趋势图
图5-5 中国西南各县年平均降雨量空间分布趋势图
表5-3 中国西南各省(区、市)平均地势与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气温
图5-6 中国西南各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与平均海拔之间的关系
表5-3可以看出以省为信息单元的平均海拔、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其中广东省具有最低的海拔,而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均处于最高;云南具有最高的平均海拔,而最低的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均出现在四川;另外,广西平均海拔排在第四,而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气温排在第二,这可能与四川盆地、广西盆地的存在有关,与西南季风对云南气候的影响有关。总之,以省(区、市)作为信息单元,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势与气候之间的。如以县作为基本的信息单元,则平均海拔与气候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气温与平均海拔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r=-061和-069(图5-7)。
图5-7 中国西南各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与平均海拔之间的相关分析
Ⅲ土地利用现状图
1)将行政区划图叠加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按县提取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面积;
2)统计有林地、灌丛林地、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3)将行政区划图叠加于植被覆盖率图层上,获取有林地(森林地)、灌丛林地的植被覆盖率;
表5-4 西南各省(区、市)主要土地类型及面积统计(万kn2)
4)按县计算有林地(森林地)、灌丛林地的覆盖率;
5)绘制西南区有林地(森林地)与灌丛林地覆盖率的分布图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表5-4和图5-8可揭示西南区土地利用的特点,与全国土地利用对比,西南岩溶石山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028%,而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646%,是全国平均值的142倍,而水域面积仅占全国水域面积的1042%,为全国平均值的40%。这充分反映了西南岩溶石山区地表水资源量的短缺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强烈开垦。
土地利用的方式与植被的覆盖率是制约生态系统中两个活跃指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将西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壤呼吸图层按县进行数据的提取,可生成西南区NPP和土壤呼吸的分布图(图5-9,图版Ⅱ-4)。
图5-8 西南各省(区、市)主要土地类型和分布比例及与全国对比
从以上分析可知西南地区由东南到西北地势可分为4个阶梯,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第二、第三阶梯,温度、降雨与地势存在较好的负相关,亦即在西南地区水热条件随地势的变化是渐变的。如果具有相同的基地条件,那么植被生态系统中活力指标也应是渐变的。但从西南岩溶区NPP和土壤呼吸的空间分布特征看:
1)NPP值大于1050gC/m2·a的主要分布区为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而第一阶梯和第四阶梯区的NPP值大多偏低。如果以县为信息单元,则在海拔在1200~1500mNPP值出现最高值(图5-10)。第四阶梯区的NPP值偏低与第四阶梯区的低温少雨关系密切;而第一阶梯区的NPP值偏低的原因可能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相关。NPP高值区与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图5-9 中国西南各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呼吸排放速率与各县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比例之间的关系
2)从土壤呼吸排放量分布图看,总的趋势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水热条件的减弱,土壤呼吸渐渐减小,但在第一、第二阶梯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土壤呼吸量为300gC/m2·a),而该线以西的第二、第三阶梯则是碳酸盐岩分布集中区。如果以县为信息单元所获得的结果是:在海拔800~1200m之间出现一个拐点,即土壤呼吸量由快速下降的变化状态转换成相对平稳(或缓慢降低状态)(图5-11),当海拔高度大于3500m(第四阶梯)时,则土壤呼吸变化又转化成快速降低状态。
图5-10 中国西南各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平均海拔之间的关系
图5-11 中国西南各县土壤呼吸排放量与平均海拔之间的关系
Ⅳ社会经济指标
1)从2000年分省(区、市)统计年鉴中获得以下9个指标:①人口密度(人/km2);②人口自然增长率(‰);③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④农民人均纯收入(元);⑤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⑥耕地粮食产量(t/hm2);⑦化肥使用量(t/亩);⑧人均耕地(亩/人);⑨林业、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
2)建立数据库,并与行政区划图进行配准,生成相应的社会经济分布特征图。
从中国西南各县人口密度分布图(图5-12,图版Ⅲ-1)上可以看到,碳酸盐岩分布对人口分布也存在某种制约关系,如广西高密度人口分布在桂南,湖南高密度人口分布在湘东、湘中、湘南,湖北高密度人口分布在鄂中、鄂东,重庆高密度人口分布于渝西北、渝西南。将此4省(区、市)的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与非岩溶县人口密度作对比,则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仅分别为非岩溶县的 8505%、8303%、4678%、5443%(表5-5),其岩溶县的农民收入也不及非岩溶县的。
图5-12 中国西南各县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5-13 中国西南各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布图
表5-5 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岩溶县人口密度、农民收入与非岩溶县对比
西南碳酸盐岩集中分布的中心贵州省,其人口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周围的邻省(区、市),但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远比邻省(区、市)的低(图5-13、图版Ⅲ-2,图5-14)。
图5-14 中国西南各省(区、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序
根据以上数据的提取和整理可获得22个指标、构成数据库,并进入统计模型计算。进入模型计算的指标包括:
平均海拔(m)、年平均降雨量(mm)、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灌丛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灌丛地占土地的比例、森林占土地的比例、土地垦殖率、碳酸盐岩占土地的比例、净初级生产力(gC/m2·a)、土壤呼吸(gC/m2·a)、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耕地粮食产量(t/hm2)、化肥使用量(t/亩)、人均耕地(亩/人)、林业、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岩溶县土壤养分综合指数。
sql如何查询第一个数据的方法。
如下参考:
1首先,双击“ManagementStudio”图标打开SQLServer。
2继续打开SQLServer窗口,单击工具栏中的“newquery”图标。
3在SQLServer第二窗口,输入来自SQL语句的查询数据到SQLServer数据库。
4然后在SQLServer窗口,单击工具栏中的“execute”图标。
5最后,在SQLServer窗口中,成功地显示了SQLServer数据库中的查询数据结果。
我国登陆台风( 泛指热带气旋) 年均 8 ~9 次,是世界上登陆台风最多、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统称为“地质灾害”) ,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台风登陆时,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往往会使暴雨强度加大,更增大了在迎风坡山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411 台风暴雨影响区的确定
根据 1960 ~2003 年我国热带气旋平均年降雨分布,我国登陆台风的主要降雨影响区域在东部。我国大的地貌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结构,将台风平均年降雨量大于10mm 的区域作为台风影响区( 图 27,图 28) 。此地带平均海拔在 1000m 以下,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总面积达 182 ×104km2。此区域即本节的研究区。
图 27 我国热带气旋年降雨分布( 1960 ~ 2003 年)(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 28 台风影响区及区内地质灾害分布
2412 资料来源
本节使用的气象和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
1) 1 ∶ 25 万数字高程数据,来自国家测绘局。
2) 1 ∶ 50 万岩性数据与 1 ∶ 10 万土地利用数据的综合分析,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
3) 分月的植被覆盖度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中心。
4) 1990 ~ 2003 年 20h 逐日雨量观测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5) 1990 ~ 2003 年台风影响区内 7985 个地质灾害事件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413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在区域分布上与台风降雨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是台风降雨集中的地区,同样也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灾害密度相对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的雁荡山和扩苍山区、福建南部和广东南部,以及江西、广东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南岭一带山区。随着台风降雨向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由台风造成的地质灾害也向内陆逐渐减少。
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台风和非台风因素( 如前汛期降雨、梅雨期降雨等) 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据 1990 ~2003 年登陆我国的台风降雨以及地质灾害事件资料,在研究区内,除上海外,其他省( 区、市) 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长江以南诸省( 区、市) 明显多于北方地区( 图 29) 。地质灾害发生频次百分比最高的是江西省,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32%; 湖南也是地质灾害高发省,占到灾害总数的 14%; 然后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北各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图 29 台风影响区内各省份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布
就诱发原因来看,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前 3 个省仍然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分别占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总数的 31% ,16% 和 13% 。与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形成对比的是,一半以上的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在浙江和福建,分别达到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总数的 26% 和 25% 。广东和湖南也是受台风影响严重的省份,各占台风诱发灾害总数的 15% 。在湖南,台风和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相当,而在江西、广西、安徽和湖北,由于地处内地,主要受来自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降雨系统影响,由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少。
2414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从 5 月份开始出现( 图 210) ,并以 7,8,9 月份为多,这与台风发生季节相吻合。而由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则从 3 月份就开始出现,5 月份华南前汛期降雨开始,随着降雨增多,地质灾害也开始增多,并在 6 月份达到高峰期,这时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非台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均达到各自峰值 36%和 42%。6 月下旬到 7 月江淮梅雨开始,主要雨带北抬到江淮、黄淮一带,由于这一区域平原区居多,尽管是雨季,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非台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已降到各自的次峰值,而台风地质灾害已显著增加。到了 8,9 月份的台风季节,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也达到全年的峰值 356%和 354%。台风地质灾害的高发期较非台风地质灾害高发期滞后2 ~ 3个月。
图 210 台风影响区内逐月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布
2415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与非台风地质灾害易发性条件分析
对比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 图 211,图 212) 。
图 211 高程影响对比分析
图 212 土地利用影响对比分析
如高程因子,台风地质灾害有超过10%发生在高差0~100m区间内,而非台风地质灾害只有不足7%发生在这个范围内,同时在大于350m高差以上,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大于非台风因素。在坡度和高程因子的统计中同样发现台风较非台风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对土地利用的统计发现,在台风过程中发生在林地背景下的地质灾害比例大于非台风过程,这可能和台风的强风作用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强风对树林的摇曳,容易使林木根系松动,从而导致入渗增加,加速斜坡失稳的进程;而强风对低矮灌木的影响明显减小。
计算表明,台风地质灾害信息量大于非台风地质灾害信息量的面积,即台风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于非台风地质灾害危险性。说明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内诱发地质灾害的脆弱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偏稳定的区域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向不稳定趋势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内陆后这一特征逐渐消失,这与深入内陆后台风的影响逐渐减小有关。
242 台风暴雨与地质灾害
2005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受到9次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的影响,其中有8次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另外,在越南登陆的0516号台风“韦森特”,对海南省造成一定的影响(表21)。
2005年影响我国的9次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共造成7074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14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937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533×103hm2,绝收面积5011×103hm2;倒塌房屋324万间,损坏房屋103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7999亿元。先后有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15个省(区、市)受灾,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海南等8个省(市)遭受两次以上台风袭击。
2005年的9次台风中,对我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最严重的台风依次为“麦莎”、“泰利”、“卡努”,造成人员死亡情况最严重的台风依次为“龙王”、“泰利”、“麦莎”。
表21 2005年影响我国大陆地区的台风
2004年“云娜”台风带来的过程降雨量达917mm,24h降雨量8747mm,12h降雨量6618mm,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在浙江省乐清市北部地区造成大面积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2005年,受0513号台风“泰利”的影响,大别山东、南麓的局地过程降雨量达400~600mm,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和太湖四县相连的狭长地带发生群发型崩塌-滑坡-泥石流3096处,共造成41人死亡,倒房9467间,毁地80380亩。
2005年,0505号台风“海棠”、0509号台风“麦莎”、0513号台风“泰利”、0515号台风“卡努”等多次台风暴雨袭击,浙江省温州、丽水等区域群发型地质灾害严重。温州市文成县石垟乡过程雨量达4008mm,灾前3h雨量1751mm,引发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石门村和驮龙村分别死亡5人、11人,受伤多人。
2005年,遭受0505号台风“海棠”、0513号台风“泰利”等台风暴雨袭击,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乡7月19日一日降雨量达832mm,过程降雨量1059mm。北部山区顺昌县杉木、毛竹等广泛分布的山坡地暴雨引发大面积滑坡泥石流。
2006年7月14日,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湖南省郴州市11个县(市、区)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福建省龙海市程溪镇和山村强降雨引起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6人受伤。7月14日,福建省漳浦县中西林场强降雨引起滑坡,造成10人死亡、1人受伤。
2006年7月25~27日,受第5号台风“格美”(Kaemi)外围影响,安徽省霍山县集中强降雨达221mm,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69处,倒塌房屋数百间,造成318省道一度中断。岳西县最大降雨量为267mm,引发了地质灾害36处,造成死亡2人、失踪1人、伤1人,倒塌房屋数百间。
243 基本认识
1)登陆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台风地质灾害集中出现在6~8月。台风影响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总面积达182×104km2,其中台风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南四省。
2)选取高程、高差、坡度、岩性、断层密度和土地利用作为主要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评价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分析结果显示,浙江中南部、江西南部、西部和东部以及广东北部和福建西部都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这与地质灾害历史事件的分布是一致的。
3)对比台风和非台风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如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发现高程、高差和坡度对台风地质灾害较非台风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土地利用统计表明,台风过程中林地区域的地质灾害比例大于非台风过程。
4)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其影响区内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偏稳定的区域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向不稳定的趋势转化,随着向内陆深入,这种趋势逐渐减弱。
以上就是关于sql查询按两个字段查询重复记录全部的内容,包括:sql查询按两个字段查询重复记录、北京农业信息化现状、环保小论文{悬赏分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