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式: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同一列中不能有多个值,即实体中的某个属性不能有多个值或者不能有重复的属性存在传递函数依赖关系。
第二范式:完全依赖于主键,消除非主属性对主码的部分函数依赖
第三范式:每个非关键字列都独立于其他非关键字列,并依赖于关键字,第三范式指数据库中不能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第一范式:关系模式中,每个属性不可再分。属性原子性
第二范式: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属性,即消除非主属性对主属性的部分函数依赖关系。
第三范式:非主属性对主属性不存在传递函数依赖关系。
你既然不理解2NF 我就给你解释下 第二范式
我举个例子:
表R 有字段 A B C D
AB可以推出 C
C可以推出D
但是B也可以推出D
这个时候就不符合2NF了
很明显 主键就是(A,B) 但是我们的非主键属性D可以被(A,B)中的B推出,
意思就是非主属性对主属性的部分函数依赖关系
一、人工管理阶段:
数据的管理者:人。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
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冗余度极大。
数据的独立性: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
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二、文件系统阶段:
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
数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数据管理的定义
数据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发挥数据的作用。实现数据有效管理的关键是数据组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在数据库系统中所建立的数据结构,更充分地描述了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数据修改、更新与扩充,同时保证了数据的独立性、可靠、安全性与完整性,减少了数据冗余,故提高了数据共享程度及数据管理效率。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库三范式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数据库三范式是什么、怎样理解数据库中的2NF、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