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内部有一个数据库(机密的)还有普通的数据库
就是你说的普通居民数据库
银行内部还有个关于身份z的数据库
三者互相都有信息交换
但也有一定几率
出现不同
但是基本以公安机关内部数据库为准.
身份识别与证明身份z是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
身份z作用是:
1:选民登记;
2:户口登记;
3:兵役登记;
4:婚姻登记;
5:入学、就业;
6:办理公证业务;
7:前往边境管理区;
8:办理申请出境手续;
9:参与诉讼活动;
10:办理机动车、船驾驶证和行驶证,非机动车执照;
11:办理个体营业执照;
12:办理个人信贷事务;
13:参加社会保险,领取社会救济;
14:办理搭乘民航飞机手续;
15:投宿旅店办理登记手续;
16:提取汇款、邮件;
17:寄卖物品;
18:办理其它事务。
居民身份z的历史
居民身份z,作为我国国家法定的身份z件,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证件规格统一,由执法机关制发,可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不受时空范围的限制,而且携带、使用方便,不易伪造,这些特点是其他身份z件如工作z、介绍信、学生证等所不具备的。居民身份z具有无法替代的严肃性。分段实施居民身份z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户口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我国适应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建国后,我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z,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建国初期曾经有人想过要制作一种身份z件取代户口簿和介绍信,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一直未能将这一想法变成现实。
1986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z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z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z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
1984年至1991年,是我国颁发居民身份z的试点和集中发证阶段。根据中央、国务院的指示,1984年发证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进行,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天津等九大城市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同时,公安部加紧与各有关部门进行颁发居民身份z的组织协调、技术、工艺、设备和研制等工作,颁发居民身份z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公安部业务主管部门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探讨,落实了颁发居民身份z的经费;筹建了制证中心、所;试制、生产制证设备和制证原材料。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借鉴国外证件技术的制作工艺,制定了制证技术行业标准,举办了几十期发证组织工作和制设备与制证技术培训班,这些工作为全国发证工作奠定了基础。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z面世,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z是用手工填写的。据了解,当时,有关各方曾就居民身份z是否要有“婚姻状况”、“职业”等内容进行过争论和探讨,综合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不列入身份z内容。
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z条例》,标志着我国居民身份z制度的正式确定。1986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z条例实施细则》。此后,各地根据国务院部署的全国五年(1986至1990年)集中发证规划,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在完成试点的基础上,从城市到农村,分期分批全面展开了颁发居民身份z工作。1988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了颁发居民身份z工作电话会议,原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芳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各地“确保建国40周年前夕完成五亿人的发证任务”,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10月25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加快颁居民身份z工作电话会议,提出要“确保发证任务的完成,如期在全国实施居民身份z使用、查验制度。。根据两次电话会议精神,各地及时调整发证部署,终于在国庆40周年前超额完成了五亿发证任务,使全国大中城市、交通沿线、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特区、旅游地区、边境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公民领到了居民身份z。居民身份z使用和查验制度的顺利实施,方便了居民日常和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且在确保国庆40周年庆祝活动和举世瞩目的亚运会的安全方面,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受当时国内原材料、技术和设备以及工艺水平等限制,使用的印刷设备比较落后,手工 *** 作工序多,且分散制证,不仅难以保证身份z的质量,而且无法安全有效地防伪。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公安部于1991年立项进行制证工艺改革与制证设备技术改造,还吸收了地方公安机关制证技术革新成果,创建了我国新的制证工艺系统。改革后的制证新工艺的优点是:缩短了制证周期;实现了证件现代化封闭式生产,有处于安全保密;证件一致性好,提高了防伪能力。
但是,随着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非专业人员也有可能伪造含有加密技术的证件。因此,为了提高证件的防伪性能,我国新的防伪居民身份z从1995年7月1日起启用。证件采用了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使用这一技术后,身份z几乎不可能无损剥离,任何企图变造已经处理过的信息的行为,都将使全息图象遭到破坏,有效地防止了伪造、变造。
1999年10月1日起,为满足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信息化管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便群众生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国家为每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就编定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从该日开始,可以为申领、补领、换领证件的公民颁发18位号码的居民身份z,此前颁发的15位编号的身份z仍然有效,有效期内不必换发新证,公安机关不会要求群众提前换领新证,但如果持证人要求换领的,可为其换发18位号码的居民身份z。在换领、补领新证的同时收回旧证。
公民身份z号码是特征组合码,采用原居民身份z编号,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址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具体含义是:地址码表示公民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出生日期码表示公民出生的公历年月日,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的顺序号(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校验码采用数据处理校验码系统。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使用了近20年的第一代居民身份z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IT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而且现用身份z存在易假冒、难查核等缺陷,给公安部门实施有效管理、提高案件侦破率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经过多年论证,在加强研究落实防伪及检测手段的同时,公安部门决定用研发一种新式的身份z来取代现有的身份z。
身份z制作专家们综合考虑与比较了磁条、光码、OCL码、条码、芯片等各种材料后,最终决定选用芯片。然后,基于身份z发放数量、居民使用层次等各方面因素,决定选用非接触式芯片,从而避免了接触式芯片易被污染、磨损、击穿等不足。
专家介绍,新身份z的大小将类似于现行身份z,采用的是一种无污染、使用期限长的有机材料,材料中间夹着一个无法直接看到的特殊芯片。特殊芯片包含两部分信息:视读信息和机读信息。视读信息和现行身份z上的基本一致,包括公民的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地址等一系列身份特征;机读信息除了包含视读信息外,有可能采用指纹或其他人体生物特征技术,更有效地识别个人身份。专家指出,新身份z一方面适应未来信息化的需要,可以直接与计算机沟通;另一方面,提高了防伪性能,不仅可有效防止伪造、变造,而且能防止制发过程中的内部违法行为。公安部将建立身份z数据库,全国联网。
需要明确的是,公安部门计划颁发的居民身份z不是一般意义上的IC卡。公安部有关专家介绍,由于身份z是我国居民惟一的法律证件,具有无法替代的严肃性。因此,第二代身份z使用的材料不可能与正在流通中的yhk、电话IC卡相同,也不可能实现多功能的‘一卡通'。据了解,普通的IC卡使用PVC材料(聚氯乙烯),温差变化会使其变形,不能长期保存,生产、销毁时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这根本无法满足身份z长期广泛使用的需要。
新一代居民身份z只要通过非接触式读卡,就能够一目了然地鉴别一个人的真实身份。专家称:“非接触IC技术(即卡不用插入机器,可在一定距离内读写)虽然已在国际公共交通收费系统等领域广泛使用,但应用于身份z,我国还是首次。”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