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后天八卦是周文王所做(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后天八卦又称“周易”,顺序是: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八卦的排列顺序有什么意义吗? 《周易》和八卦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政治家、统治者、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预测祸福、经商盈利的工具……。《周易》和八卦实际运用上水平的高低,差异在于各人对《周易》和八卦涵义理解之深浅。大凡精通《周易》和八卦者,当为贤哲、英雄人物,有通天澈地之能,三国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几千年以来,八卦图在排列组合严密逻辑性就象数学公理一样不可以更改。人们对于《周易》和八卦图的解释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说明文字。从古至今八卦图的成因始终是一个谜团,没有人能够拿出有科学依据的事实来解析八卦图完整的起源。
在《周易・说卦传》中有显示关于八卦图卦位具阀位置的图腾属性说明,比如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又有“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等,如果将上述八卦图图腾属性组合在一起,便有了“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巽,鸡股;坎,豕耳;离,雉目;艮,狗手;兑,羊口。”八卦的图腾属性就相当清晰和具体化了。八卦的图腾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一幅由全世界科学家通过几十年合作,运用最先进的卫星、红外、声波仪器勘测和长期积累的数据库绘制而成的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 (见图1),这幅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通过三维的方式把海底和陆地的地形地貌构造在一张平面图上表现出来,恰恰是这一代表人类目前对地球地理构造最深刻科学认识的地图上,显现出图腾象形地表现地球地理的构造和形态的真实面容,揭示了中国古文明文化中八卦和图腾的奥秘。
八卦图腾属性所指的马、牛、羊、龙、鸡、豕、雉、狗形象在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图腾形象与地球地理构造形态呈现出对应状态,因此,八卦图也和地球地理联系在一起了。
详析之:
一、马、牛、羊、鹿图腾象形地反映的是地球大陆板块的全部轮廓构造,具体由北美大陆为头部,南美大陆为前足,北美大陆以北的巴芬岛及东北部群岛构成羊、鹿图腾的头角,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形成牛的头角。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大洋洲大陆为身部躯体的轮廓影象。其中,欧亚大陆为马、牛、羊、鹿之背部,非洲大陆成马、牛、羊、鹿腹底 *** 之象,亚洲大陆的西西伯利亚则是马、牛、羊、鹿的尾部,大洋洲系马、牛、羊、鹿之后蹄。
“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兑,羊口。”八卦图腾属性反映在地球地理形态之中,
二、豕(猪、兽)、狗图腾象形地反映非洲大陆为头部,欧亚大陆为身躯、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的地理形态构造。非洲大陆为豕、狗的头部,南部非洲为鼻部,北部非洲是其头顶、耳部分,非洲大陆、亚洲大陆之间的红海和亚洲的 *** 半岛为其嘴部;欧亚大陆的欧洲是豕、狗的前部躯体,斯堪的挪威亚半岛是豕(猪)、狗的一足;亚洲构成豕(猪、兽)、狗后部躯体,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豕(猪、兽)、狗图腾面南背北,呈俯卧状。
“坎,豕耳;艮,狗手;”八卦图腾属性也能反映在地球地理环境中。
三、鸡、雉(鸟)图腾象形地反映大洋洲为头部,亚洲南洋群岛为鸡、雉(鸟)图腾颈部,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印度洋段则构成鸡、雉(鸟)图腾颈腹部的连线。欧亚大陆和亚洲东部大陆架为身躯,非洲大陆和亚洲东部西西伯利亚为鸟翼的地球地理组合构造。鸡、雉图腾也同样显现和地球地理的一致性。
按照八卦图腾反映的地球地理构造形态或者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到“乾,马首;(北美大陆)”、“兑,羊口(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处)”、“巽,鸡股;(俄罗斯北冰洋北部)”、“艮,狗手......>>
易经卦序 卦数 卦向的意思 卦象的意思是天垂象的意思是先天八卦的象 卦数的意思也是天垂象数的意思也是先天八卦的象数 卦序是古代圣人对八卦从某种角度切入来认识宇宙万事万物万人的一种方法的推衍和展示
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规律 《易经》64卦的卦序是建立在8卦的基础之上的,前人的主要认识有“先天八卦说”,“后天八卦说”,各有特点,但它们与64卦的联系却显得附会。后来,有人对64卦提出了“两两相偶,非反即覆”的概念,可谓是一个大的进步,它指出了64卦的一些内在联系。但这一概念也有缺陷,就在于它的提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能系统地解决《易经》的卦序问题。易松云先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64卦的卦序提出了全新的认识,下面的这张图表即完全反映了《易经》64卦的内在规律性:
“易经”卦序的安排有什么意义 易学上的所谓太极,不同于一般哲学上所谓的太极,易学上的太极直接就是卦体,对卦体的描绘可以分为两仪、四象;两仪加四象就是六爻,六爻的八个“网结”就是八卦。
在传统易学中,“太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每一个治易者不容回避的问题。围绕着什么是太极,可谓众说纷纭,要想理出一个头绪,真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那么到底什么是太极呢?事情还得从源头说起。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系辞,系辞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实这段话并不难理解,它也是描述卦体的,就描述卦体这一点看,它同河图、同八卦没有甚么区别。但是,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却被传统易学复杂化了。如果我们一一跟踪各种说法的话,那就不知要耗费多少没有价值的劳动,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简略作个评述。
传统上对太极的说法虽然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结合卦体,一种是脱离开卦体。结合卦体的留在了易学领域,脱离开卦体的便进入哲学领域,与“道”一起,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概念或范畴。在关于《天地之数在周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笔者曾简略谈到了“道”与“器”的关系问题,指出易经上的道器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道器是不同的。易经上的器,就是我们说的卦体,易经上的道,就是卦体的构建和运行的几个法则。这些法则是不能脱离开卦体的,最多它们之间有一个内在外在之分。哲学意义上的器和道是抽象的概念或范畴,它们与卦体没有直接关系。至于它们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在本文的议论范围之内。同样,脱离开卦体进入到哲学领域的太极,也不在本文的议论范围之内,就让哲学家们去思索和推论吧,我们这里只对结合卦体的太极,看看传统易学是怎么说的。
根据系辞上面记载的那段话,人们认为,易的本源是太极,由太极生出“两仪”,即一个阳爻和一个阴爻。两仪再发展就变成“四象”,即所谓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再发展就形成八卦(经卦),八卦再两两重合,于是便有了六十四卦。以上所言,未必是传统易学对太极与卦体关系理解的全部,但至少这是一种主流派的理解。作为易卦起源或者一种宇宙生成学说,这种认识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仍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常说的“阴阳老少”和“八卦重合说”,很大程度上是导源于此。
对这种说法,历史上也早有人表示了怀疑和反对。比如王夫之在《周易稗疏》中就说:“两仪生四象。生者非所生为子,生之者为父之谓,使然则是有太极无两仪,有两仪无四象,有四象无八卦之日矣。生者,于上发生也,如人面生耳目口鼻,自然赅具,分而言之,谓之生耳。邵子执加一倍之小数,立一二象之,象一纯阳一纯阴,一阳上阴下、一阴上阳下谓之四象,更加一画而其数倍为八卦。遂画四画之象十六,五画之象三十二,无名无义,但以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则可,而于天人之理数毫无所取。使以加一画即加一倍言之,则又何不可以为七画以倍之为一百二十八,渐加渐倍,亿万无穷,无所底止,又何不可哉?不知易但言四象生八卦定吉凶生大业,初不可损而为二爻,益而为四爻五爻,此乃天地法象之自然,事物变通之定理,不可以算博士铢积寸累有放无收之小术,以乱天地之纪也。四象者,通之象二,乾坤也,变之象二阴阳,六错震坎艮一象也,巽离兑一象也,故又曰易有四象,若以二画之象为四象,则易无所本,无不得言有矣。要而言之,太极即两仪,两仪即四象,四象即八卦,犹人面即耳目口鼻,特于其上所生而固有者,分言之则为两为四为八耳。邵子之术繁冗而实浅,固其不足从,以经考之自见,故读易者以不用先天图说为正,以其杂......>>
西汉帛书易之八卦卦序是什么样的 不一定有深刻的含义,
什么是道教的八卦,各是什么意思 提起太极八卦图,许多人都感到很神秘,至于其中的奥妙,则很少有人能说出几分道理来。太极图就是一个圆,里面画着阴阳鱼;八卦图是一个正八边形,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如题图)。有两条原因妨碍着人们去探讨和认识太极八卦图:一是神秘化观点,认为太极八卦图的道理深不可测,非一般人所敢于问津;二是迷信观点,认为太极八卦图是卜卦算命的迷信东西,必须严加禁止。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首创,在“五经”的“周易”中,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论。它原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是朴素的唯物论;但是,后来的一些学者,牵强附会,图谶预测,宣扬万物天定的宿命论观点,使太极八卦掺杂进了唯心主义的内容,涂抹上了迷信的色彩,失去了本来的科学意义。
太极八卦图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科学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不但在古代为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就是在现代也做出极重大的贡献。1930年一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枣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二十七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去预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阀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如表)。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这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二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论文获得了一致的赞赏,1938年正式授予刘子华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位制的创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
1667年莱布尼兹在法国巴黎参观博物馆,看到了帕斯卡尔的一台加法机,引起他要创造一台乘法机的兴趣。1701年秋末,正当五十四岁的莱布尼兹为创造乘法机冥思苦索、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间收到了他的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两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居然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八个自然数所组成的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如下页表)。八卦中的“一”叫做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枣”叫做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 *** 十卦正是从0到63这六十四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在数学中八卦属于八阶矩阵。可见,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电子计算机这门现代科学,是有其历史性的贡献的。
1973年戈德伯格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他恰恰就是受了太极八卦图的启发,才提出这一假说的。原来,1957年苏特兰德发现了环腺一磷,1963年普赖斯发现了环鸟一磷,二者在生命活动及疾病过程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当时戈德伯格从一本朝鲜出版的汉医学中看到太极八......>>
六十四卦图和易经卦序不一样,为什么? 六十四卦图是八宫卦(纳甲六爻中是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为八宫,又以这八卦为每宫首卦。)相乘而为六十四成卦。
易经卦序是天地定位,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混屯初开。 故而,卦序是,乾坤屯蒙需讼师。。。。
《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作者中文名】 刘志英张朝晖【文献出处】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极度衰败、农村金融极度匮乏、农民深受高利贷盘剥的状况下,作为新式金融机关的浙江地方银行却将资金投入农村,将从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部分地流还农村,这一新举措无疑给资金枯竭、高利贷横行的浙江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给浙江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该行在农贷工作中善于因地制宜、顺势而谋、大胆探索,体现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
-------------------------------------
《期待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向纵深拓展》【作者中文名】 朱英【文献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即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只是其关注点主要围绕乡村社会与文化等层面,在经济方面的探讨略嫌不足。建国以后,学术界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也主要是重点考察土地占有关系和农民生活贫困化等问题,研究视野仍较为狭窄。90年代以降,由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和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越来越引人瞩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史学界更以极大的学术热情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史学的参与功能,投入到对“三农”问题源头的探讨之中,分析历史,吸取其中蕴含的智慧,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迄今为止,无论在论著数量,还是学术质量上,对近代乡村经济史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但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宏观研究不足,分歧较大,区域与行业研究上,存在着较多薄弱环节。为了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今后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方法,争取新的突破。首先,在重视农业史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对乡村手工业史的分析,因为在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
《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
》【作者中文名】 李德英文献出处】 近代史研究,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成都平原是租佃制度发达的地区,押租制度在此地十分流行,不仅对该区域的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一些县级档案资料和土改档案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近代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并非如有关学者所说的仅仅是加强剥削的手段,它们有着更广泛的内涵,是该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缴纳押租,佃农不仅获得了土地的佃种权,而且通过押扣的方式使自己交出去的押租金获得了一定的利息。从制度上看,租佃双方的经济关系比清代以前更趋平等。
--------------------------------------------------------
《“预备立宪”百年祭——祭晚清预备立宪中的政治妥协
》作者中文名】 江国华【文献出处】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晚清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史上鲜有的政治妥协的产物。尽管这种妥协是有限的,但正是这种有限的政治妥协,成就了预备立宪,并在实际上拉开了近代中国政治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政治变革的序幕。从其宣布、发展到失败的三个阶段,预备立宪经历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政治妥协。其中新政派与立宪派的妥协,促成了出洋考察政治之决定反宪派与亲宪派的妥协,成就了仿行立宪上谕之颁布当权派与立宪派的妥协,催助了《钦定宪法大纲》之问世预备立宪派与速即立宪派的妥协,达成了国会提前召开之共识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对于当时的晚清政府而言,这种妥协或许是被动的,因而也是有限的。但是在其百年之后的今日,我们再来祭奠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应当有更多的启示。
----------------------------------------------
《晚清江苏民变中的反地方自治现象探析
》【作者中文名】 杨涛【文献出处】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6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晚清江苏地方自治的推行在当时堪称典型。但由于统治者对自治本意的歪曲及对官办模式的偏重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地税改革的功利性与不断加重的捐税由于下层群众被排除在文化资源拥有者之外,民智民力水平的低下由于官府与新、旧士绅对基层政治资源的争夺加之统治者处理民变措施的失误,地方自治陷于困厄并引发江苏省反自治民变。其突出表现为抗捐抗税、反对户口调查、捣毁学校与自治公所等。反地方自治民变表现的社会动员的缺乏、国家—社会关系失序的教训十分深刻。
--------------------------------------------------
《晚清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与运作脱节之分析》【作者中文名】 杨发源刘敏文献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Social Science Journal,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管理制度与实际运作之间脱节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清代城市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清代地方城市管理制度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而管理执行者素质低下、敷衍塞责,导致晚清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与管理运作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
《翁同龢晚年思想述论
》【作者中文名】 周立人【文献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爱国政治家翁同龢(1830-1904)是近代中国颇具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因主张革新、支持变法事业,1898年7月遭顽固派开缺革职乃至编管严惩的政治迫害。至1904年7月去世前,翁同龢在故乡常熟度过了人生最后
———————————————————————————————
《张謇与晚清社会变迁
》【作者中文名】 谢俊美【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上海
【文献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晚清社会变迁爱国政治家民族性
【英文关键词】 social vicissitude of late Qing Dynastypatriotic statesmannational features
【摘要】 作为近代中国的杰出人物,张謇在晚清社会变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由实业而教育,由教育而政治,几乎参与了晚清社会的重大活动。无论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还是“东南互保”,清末宪政,抑或辛亥革命,乃至民主共和政治的创建、清帝退位等等,无不看到他的身影和他所起的重大作用。他追踪时代,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致力于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不失为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政治家。张謇的人生事业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留痕,带有强烈的民族特性。他的政治理念及其实践活动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借鉴和启示。
-------------------------------------
《张謇庚子年间东南意识略议
》【作者中文名】 刘学照
【作者英文名】 LIU Xue-zhao(Department of Histor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上海
【文献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张謇庚子年东南意识
【英文关键词】 Zhang Jianthe year of 1900consciousness of Southeast China
【摘要】 庚子年(1900年)间,上海报刊时论凸显出一种从上海、东南和南方的视角立论的东南意识,表现出上海和东南绅商关心时局发展和国家命运的社会主体思想。张謇作为江苏和东南地区的上层绅商代表,他在庚子年向东南督抚的陈言献策中,也显露出与上海庚子报刊时论类同的东南意识。特别是他提出的“西北”与“东南”的“名、实”互存论,是一种深涵政治哲理的时局观,它为我们考察张謇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自立军事件中唐才常与张之洞关系考
》【作者中文名】 张小强
【作者单位】 广西钦州学院政治与经济系 副教授
【文献出处】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在自立军事件中,历来流行这样的观点:在起义前唐才常曾通过日本人与张之洞联络,表示自立军拥立张之洞据两湖独立,而张之洞犹疑莫决,对自立军的早期准备活动持默认态度。如冯自由在《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及张篁溪在《自立会始末记》两文献中均有记述,说“唐至汉,以北方无政府为辞,借日本人通殷勤于鄂督张之洞,讽以自立军将拥之挈两湖宣布独立。张犹疑莫决,然对于党人之活动虽有所闻,未尝予以发觉,似非全无好意者”(均转见杜迈之编《自立会史料集》,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9页、76页)。黄鸿寿著《清史纪事本末》也说,“方才常在汉也,尝借日本人为通殷勤于鄂督张之洞,讽以自立军将拥之挈两湖宣布独立。之洞先颔之”(同上书,第26页)。更有学者据此得出张之洞后来捕杀唐才常是杀人灭口、销毁罪证的结论。如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说,“唐才常在准备起义前,还曾经过日本人去同张之洞联系,表示自立军可以拥戴张之洞据两湖而宣布独立。张之洞没有马上答复他”。后来因“东南互保已经成立,他不需要借助于唐才常。在军官告密以前,其实他已经知道自立军的谋划,因此,他很容易地把这场起义扑灭掉。他立即把唐才常等人处死,显然...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地区精英阶层社会心态探析
》【作者中文名】 周学文
【作者英文名】 ZHOU Xue-wen (School of SociologySuzhou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006China)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文献出处】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东南地区社会心态精英阶层
【英文关键词】 the Boxer Campaignsoutheastern Chinasocial psychologyelite class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当北方义和团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时,南方却相对的比较平静。出现这一强烈差异的原因,与南北地区由于经济上的南富北穷、政治上的南松北紧、文化心态上的南新北旧而使得各自的精英阶层产生不同的社会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
《清“东南互保”前期地方对外政策
》【作者中文名】 李崇德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文献出处】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4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东南互保地方督抚自主外交
【摘要】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走上了对外宣战的道路,而地处东南的督抚们根据地方实际需要和全局形势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中央的对外政策。这种全新的自主外交方式虽“背经离道”,但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评一代奇人赵凤昌及其藏札
》【作者中文名】 孔祥吉
【作者英文名】 Kong Xiang ji
【作者单位】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
【文献出处】 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7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赵凤昌张之洞辛亥革命信札
【摘要】 赵凤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式人物,他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僚,积累了大量函札,被革职后又在上海参与了庚子事变中的东南互保,预备立宪,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重大事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将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室的《赵凤昌藏札》原稿36函109册影印出版之前,作者考述了赵凤昌跌宕起伏的人生,揭示了其藏札中精彩的篇章。
————————————————————————————
《风雨四十年——对清朝总理衙门的浅析
》【作者中文名】 刘琛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文献出处】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Public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总理衙门近代化清政府洋务运动
【摘要】 文章针对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个专门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作了粗浅的分析,全文分为三部分,先是探讨了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然后简要分析了其主要职能,最后探讨其意义。鉴于对总理衙门的意义历来都备受争议,所以文章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并在其中渗透作者的倾向。
——————————————————————
《社会生活史图像试题解析
》【作者中文名】 郭子其
【文献出处】 历史学习, History Learning,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可以明显地发现,除了有关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试题外,还有社会史试题,高考命题者采用社会史的新范式来命题,给高考试题增添了耳目一新的意境与面貌,也有效地发挥了高考的
————————————————————
《中国工业化路径初始选择的失误
》【作者中文名】 王云秀
【作者英文名】 WANG Yun-xiu(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China Petroleum UniversityBeijing 102249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文献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工业化路径初始失误
【英文关键词】 industrializationoptionmistake
【摘要】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择了一条以军事国防为中心的工业化路径,民用工业成为军事工业的附属和补充,"求强"高于"求富""求富"服务于"求强"。由于路径选择的失误,不仅军事工业注定不会成功,本该发展的民用工业也非常滞后,致使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
《《盛宣怀传(图文版)》前言
》【作者中文名】 夏东元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文献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我在半个世纪前专门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始,即确定以学术界少人间津的洋务运动作为研究重点。与此同时,将与洋务运动关系较深的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三人作为洋务历史人物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尤以盛宣怀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为什么?这要从1861年至1901年40年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盛宣怀对洋务事业的巨大贡献谈起。
————————————————————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
》【作者中文名】 黄庆林
【导师】 史革新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
【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博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黄庆林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3-13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
【英文关键词】 Yihetuan movementQing governmentconservational groupthought
【中文摘要】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朝政府守旧派是指通过镇压维新运动执掌朝政大权、维护传统旧体制、排斥西方文化、利用义和团以灭洋泄愤的封建政治文化派别。他们活跃在戊戌政变后到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要求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继承传统,保守旧有的政治文化秩序。这些人主要包括载漪、载勋、载濂、徐桐、刚毅、崇绮、赵舒翘、启秀、英年、董福祥、毓贤、李秉衡等清朝王公大臣。 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清政府守旧派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守旧派了,相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守旧派,他们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变化。他们要求在保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之下学习西方,求得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他们也曾要求奉守与列强签订的和约,保障列强在中国的使臣和传教士的安全,力求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行国家建设他们自觉要求保护国家权益,防止利权流失。因此,他们的思想实际上与早期的洋务派相似。 尽管守旧派思想落后、守旧、排外,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不可否认,其中有某些积极的内容:他们对于国家利权的维护、对于民生休戚的关怀、对于内政建设的意见...
————————————————————————
《北洋海军中的闽籍将领
》【英文题名】 Officers from Fujian in Beiyang Navy
【副题名】 对晚清一个特殊军事群体的研究
Research about an Special Military Group in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中文名】 黄建平
【导师】 王民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
【学位年度】 2007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福建师范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11-06
【关键词】 北洋海军闽籍将领群体派系军事素质
【英文关键词】 Beiyang navyfujian navy officergroupcliquemilitary qualities
【中文摘要】 从某种角度看,晚清中国海军闽人群体可以称为在近代中国所形成的几个带有明显地缘性的军事集团之一。虽然这个集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性较弱,不同于湘军、淮军等这样的政治与军事集团。但鉴于这个群体的出现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特征,对其作整体考察和研究也具有特别意义。在晚清发展最为成熟和力量最为强大的北洋海军中,闽人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军将领群体。在晚清北洋海军的兴起、发展过程中,这个群体始终是与其联系在一起的;晚清北洋海军建设中处处有他们的身影,海军建设的兴衰成败也从一开始就与他们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问题上他们也成为倍受争议的群体;这个群体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出现是晚清洋务运动,特别是海军建设的重要成果;同时,他们的表现和作为也成为检验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群体的基本概况、形成过程、所作贡献以及历史局限性研究,除了从回顾这个群体的历史,展现其全貌的角度有其意义。同时,这种系统研究的视点也延伸向了另外一角,即晚清海军建设成败的经验。
————————————————————————
《近百年来李鸿章研究著作述评
》
【作者中文名】 章育良曹正文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献出处】 湖南社会科学, Hunan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李鸿章从1862年率淮军进入上海并担任江苏巡抚起到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后去世,在晚清政坛上沉浮近40年,尽管他去世已有100多年了,但盖棺尚未定论,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至今仍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誉之者冠以“地主阶级改革派”,“东方之俾斯麦”的美称毁之者斥之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等。正如梁启超所说:“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1]由于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对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面也就比较广,本文仅就近百年来有关李鸿章的研究著作作一简要述评,以期有助于李鸿章研究的发展。一、中国大陆研究根据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中国大陆的研究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阶段:解放前(1901—1949)、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改革开放后至今(1979—)。(一)解放前(1901—1949年)这一阶段研究李鸿章的著作要首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再版)。这部传记是在李鸿章去世后不到两个月写成的,也是第一部研究李鸿章的专著。梁启超分别从军事、洋务和外交等方面对李鸿章进行了剖析和评价。在军事方...
————————————————————————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作者中文名】 姚晓玫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文献出处】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近代化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国家干预经济
【摘要】 近代化是指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中日两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科学文化开始,到变革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都经历了较为近似的路径,但结局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可从社会变革的力度、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三个方面找到答案。
——————————————————————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几种解读
》【作者中文名】 秦英君
【作者英文名】 QIN Ying-jun(Editorial BoardJournal of CNUBeijing 100037China)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
【文献出处】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文化解读特征
【英文关键词】 modern era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ltural interpretationfeature
【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的科学和技术向近代的科学和技术转变,是在西方科学文化影响下完成的。这一过程亦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中,不同人物对接纳西方科学文化有或深或浅的解读,其中,“道器”与“体用”的文化认知模式是近代中国人解读西方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中国认识、处理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与逻辑
》【作者中文名】 易杰雄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北京
【文献出处】 学术界, Academics in China,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蛮、夷、戎、狄”“法、术、艺”“西学”“新学”新文化运动
【摘要】 中国认识、处理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下述这样四个阶段:一是认为中华以外均不学无术的“蛮、夷、戎、狄”,他们无任何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可言的阶段接着是认为西方的坚船利炮乃“法、术、艺,不足以言学”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借法自强”、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工业,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的方法第三阶段是认为西方文化也是一种学问—“西学”,不过它仍不能与中国文化相提并论,只是一种次要的学问,而且就是这些学问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中源论”。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运动是想改变社会制度,先是搞“戊戌变法”,想引进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然后想搞“民主共和制”第四阶段是把西方文化称作“新学”,与此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旧学”,于是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须改变其社会文化土壤,“全盘西化”。开始是全盘“法兰西化”,接着是“全盘俄罗斯化”。苏联解体、东欧易帜后,这些国家都放弃了“俄罗斯文明”,重新回归“西方文明”,经过七八十年的重大曲折,对照苏、东易帜后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