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是第四章第3节,课标要求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养成积极的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
二、教材与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重点是学生通过对“学生电子档案”数据库的 *** 作与体验应用,感受到数据库管理的高效性、合理性,明白数据库管理的思想,从而具备应用数据库管理数据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将数据库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这样确定重点难点:所有的技术都是手段,都是为我们的应用目标服务的,而在此过程中,具体怎么做,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本节重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到数据库管理信息具有的强大功能。在此过程中,切身感受用数据库管理数据的高效性、合理性,并且同时培养学生根据目的选择管理数据的方法的能力。
只知道数据库管理的思想而不能应用它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也是没用的。因此,我把本节的难点设置为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情境,尝试依据动手 *** 作和交流分析得来的体验,去创建一个简单的数据库。此环节目的是实现难点的突破。
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本节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必修模块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的第3节“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本章前两节内容是手工管理信息和使用计算机管理文件,本节内容是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方法和思想。通过打开数据库文件,进行实时的体验和 *** 作,直接感受到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具体有优势。表面上是要使学生达到对数据库进行了解,体验数据库管理的思想的目的,实际上是通过更多、更深的体验,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引向信息技术的灵魂——信息文化。信息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也是本章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 *** 作,知道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初步掌握表、记录、字段等基本概念,明确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载体,通过学生动手体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体验、交流中得出结论,并熟练应用得出的结论来解决问题
1、读取和查询都十分方便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表格的储存方式, 数据以行和列的方式进行存储,要读取和查询都十分方便。而非关系型数据不适合这样的表格存储方式,通常以数据集的方式,大量的数据集中存储在一起,类似于键值对、图结构或者文档。
2、存储结构稳定
关系型数据库按照结构化的方法存储数据, 每个数据表都必须对各个字段定义好(也就是先定义好表的结构),再根据表的结构存入数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由于数据的形式和内容在存入数据之前就已经定义好了,所以整个数据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比较高。
3、存储规范
关系型数据库为了避免重复、规范化数据以及充分利用好存储空间,把数据按照最小关系表的形式进行存储,这样数据管理的就可以变得很清晰、一目了然,当然这主要是一张数据表的情况。
如果是多张表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数据涉及到多张数据表,数据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随着数据表数量的增加,数据管理会越来越复杂。而NoSQL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方式是用平面数据集的方式集中存放,虽然会存在数据被重复存储,从而造成存储空间被浪费的问题。
4、存储资源
NoSQL数据库由于使用的是数据集的存储方式,它的存储方式一定是分布式的,它可以采用横向的方式来开展数据库,也就是可以添加更多数据库服务器到资源池,然后由这些增加的服务器来负担数据量增加的开销。
5、实现了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6、减少了数据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1、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2、减少数据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3、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4、数据实现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5、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6、故障恢复
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 *** 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
扩展资料: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
以内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做物理数据库;以概念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叫概念数据库;以外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用户数据库。
1、物理数据层。
它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指令 *** 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2、概念数据层。
它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贮记录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数据库所有对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物理情况,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3、用户数据层。
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逻辑记录的集合。
数据库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映射进行转换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数据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