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构造一个适合于某一具体问题的数据模式。这就牵扯到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工具——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就是根据一个关系属性间不同的依赖情况来区分其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范式,然后用直观的描述将具有不合适性质的关系转换为更合适的形式。
逻辑结构优化。
关系实际上就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也就是说,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它的值。关系模式是静态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 *** 作在不断地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但在实际当中,常常把关系模式和关系统称为关系,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中加以区别。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户在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指出存取路径。而后来出现的关系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关系数据库理论出现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关系数据模型提供了关系 *** 作的特点和功能要求,但不对DBMS的语言给出具体的语法要求。对关系数据库的 *** 作是高度非过程化的,用户不需要指出特殊的存取路径,路径的选择由DBMS的优化机制来完成。
1970年,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发表《大型共享数据银行的关系模型》一文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论述了范式理论和衡量关系系统的12条标准,如定义了某些关系代数运算,研究了数据的函数相关,定义了关系的第三范式,从而开创了数据库的关系方法和数据规范化理论的研究,他为此获得了1981年的图灵奖。
进行数据库关系规范化原因:规范的数据库关系可以有效的减少数据冗余量
规范的数据库关系可以提高查询的效率,特别是在多表查询时。
规范的数据库关系可以是程序设计更加合理,有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