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C是网络上的公共资源,凡互联网用户都可检索opac原意是“开放的公共查询目录”(OpenPublicAccessCatalogue),20世纪70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化为“联机公共查询目录”。
OPAC是网络上的公共资源,凡互联网用户都可检索。具有新书报道及时,检索点、检索方式多样化、检索覆盖面广等特点。用户与资源服务的作用,为用户通过网络检索和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opac系统最常用的查找方式:直接输入检索词进行检索,默认检索项是书名,也可以进入高级检索进行其他检索项选择或进行各检索项的关联检索。
对信息实体主题内容的深度揭示,是图书馆目录体系的一个欠缺。一些OPAC系统通过在记录中加入目次、索引、内容注释(content notes)、文摘、图书评价甚至机读百科全书等途径来丰富其内容。
卡耐基·梅隆大学已将Grolier Academic American Encyclopedia和American Encyclopedia Dictionary装入其OPAC。
检索时,机读百科全书为用户提供特定主题的条目式背景知识。多媒体数据库、全文库、CD-ROM数据库也纷纷出现,这一切都使用户的检索更加容易,所获得的信息也更加丰富。
随着地区性图书馆的联合,出现了一些大型的联合书目数据库。利用联合书目库能实现“一地多检”,大大方便了用户。
数据生产、存在、检索网络化和大型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出现都使数据维护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如何减少、避免库中的重复记录,如何提高各成员馆编目的质量,特别是如何进行联机规范控制(authority control),成为当时很多学者所讨论的焦点。
书刊目录检索系统OPAC中,属于收录文献的类型的是图书联合目录、期刊联合目录、会议文献联合目录。
它揭示文献的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出版年月及价格等,也涉及文献的内容、源流和收藏等信息。书目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它的检索性能,在浩繁的文献中查检所需要的文献,利用书目是节时省力的便道。
第三代OPAC
第三代OPAC系统产生于90年代初,该类OPAC主要是基于网络,并充分利用WEB接口与Z39.50协议及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服务的对象从单一的馆内读者扩大到全球的网络用户,并能进行跨平台检索,因此也有学者将第三代OPAC称为Web-Based OPAC,简称Webpac。
第三代OPAC用户界面更加友好,功能得到了加强和扩充,如检索声音图像、检索结果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关联检索等。在检索内容上突破了书目数据的限制,引进连续出版物题录,文摘,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