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的城池变迁史

古都西安的城池变迁史,第1张

​中午12点,环城北路特别堵。 车窗外,一边是小开间的餐饮店铺和拥挤人群,另一边隔着马路,青灰色古城墙矗立绵延,像一位沉默的长者,不动声色地俯瞰着这里的车水马龙。

这是明代的城墙遗址,城墙内是现在的城中心,也是过去的皇城

古都遗址示意图

01  最早的双子城,西周丰镐

农耕时代,城市一般会选在有水的地方。

不像渭河河床宽,两旁沼泽多, 沣河安静温润,是关中平原上生活的首选地。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据说,都是发生在沣河边的事儿。

《诗经》又说,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什么意思?

这是讲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杀了崇国公侯,建立周朝,在沣河西建立都城丰京的故事。

建都一年后,文王就驾鹤西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即位,在沣河东又建了镐京。

丰京有宗庙、有园囿,常常举办祭祀活动;镐京供周王居住,是行政中心。丰镐二京并行,成了华夏最早的双子城。

更重要的,它们是西安建城的起点。

丰镐二京地理示意图

02   星空之城,秦咸阳

公元前350年,在距离丰京东北三四十里的地方,秦孝公建都咸阳。

近130年后,秦始皇让咸阳实现了华丽变身,建成大一统帝国,也给城池发展写上了机敏骁勇、野心勃勃的始皇性格符号。

秦咸阳宫示意图

秦始皇的做法如下:

一、抓军事、搞经济、抢人才,稳住城市发展基本盘。

咸阳城横跨渭河南北,渭北搞军事、搞国家管理,渭南搞经济。秦始皇徙富豪十二万户充实咸阳时,大多数来了渭南,工商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样,稳稳地实现了军事防御、经济发展的双腾飞。

二、仰望星空,在拟“天象”上真抓实干。

秦始皇模拟银河系星座,把咸阳宫作为“天极”,渭水作为“天汉”。同时,用驰道、复道、甬道等复杂技术联系起200里内270个建筑。最终,以众星拱极之姿,从精神到形式,彻底构建起咸阳宫的帝居天象。

天象示意图

三、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格局,彰显霸气/野心。

我们知道关中平原易守难攻,秦朝借力山川险阻作为自然环卫;利用经济和交通管制,凝结周边郊县作为社会防卫,构建了一个关中平原经济圈。

格局很大吧?事实上,是野心勃勃。因为在始皇心里,城池意指全天下,不限于区区关中。

以上三步曲,打造了历史有名秦咸阳。

但现实是残酷的,短短十四年后,改朝换代,咸阳宫随之暗淡。

03   汉长安,卫星城

公元前202年,西汉。

不同于秦朝拟“天象”建宫观,西汉建了七个卫星城,打造出封建王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关中城市群。

这个超前超厉害的经济格局能形成, 原因有二 :一是秦汉的陵邑丧葬工程影响,二是汉武帝建设狂魔属性所致。

卫星城:源于帝陵邑。

政策方面,皇帝在搞帝陵城邑工程的同时,迁徙全国各地旧贵族大户以及新兴豪强,来充实陵邑,避免成为空城。

市场方面,人来了,发现城里全是中央的宫殿,土地、商业都供应不足,只能去陵邑片区居住、就业和消费。

长安城内中央集权,陵邑片区人才、资金、经济活动集聚,卫星城就此形成。

中心城:宫殿林立。

长安城内的宫殿众多,多到占了总体的三分之二,如图

汉长安城示意图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入住了秦咸阳城郊的兴乐宫,改名长乐宫。

两年后,建了未央宫、北宫。

经历了文景之治重振民生的短期修养,汉武帝时期,建设狂魔模式开启:

公元前138年,建上林苑;

公元前129年,穿漕渠;

公元前120年,开昆明池;

到公元前104年,修建章宫时,城内地方已经吃紧了。记载说:“帝于未央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

公元前101年,还又想办法建了明光宫和桂宫。

这样一路搞城市建设,硬生生让汉长安城三分之二的地都成了房子。除了各大政府机关、朝廷重臣居所,围绕皇家、政府生态圈后勤支持的庶民居所外,城里基本容不下其他功能了。

1个宫殿中心城+7个帝陵邑卫星城,构成的关中城市群 ,规模远超同期罗马、拜占庭和巴格达,成了全球响当当的城市一哥。

但,繁华落尽,王莽代汉,长安城在一场战火中被毁。后来,东汉、西晋等共10个王朝还曾在此建都,绵延近800年,但再没有秦汉的盛世。

04   宫城、皇城、外郭城初创模板

公元582年,隋。

杨坚从北周政权中继承了汉长安城旧都。但旧都地下水污染严重,北边渭河又阴晴不定,大有被淹的隐患,杨坚不得不考虑建 新都 。

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是这片土地的最高点,在建筑大师宇文恺主持下,在龙首原建了新都,起名大兴。

隋朝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昙花一现,仅仅37年。但 大兴新都宫城、皇城、外郭城的城池构架为后来的长安城打了长久的样!

隋大兴城示意图

05   古都西安的最高光时刻

公元618年,唐太宗在大兴定都,更名为“长安”。

高光之耀眼,在具象的城池建设上,体现为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在抽象的经济发展上,体现为文化的兼收并蓄。

首先, 长安城规模和气势的承载框架,三大宫、108坊和东西两市 ,并以宫城承天门、皇城朱雀门、外郭城明德门为轴线对称,棋局排列。

唐长安城示意图

三大宫。

太极宫,和隋朝大兴城相似。是给皇帝办公、起居用,西有让宫女休息的掖庭宫;东有太子起居的东宫。

太极宫住了一段时间,唐太宗发现有些潮湿,就在太极宫东面造了大明宫,后来成了唐高宗的办公地。

兴庆宫,是唐玄宗做临淄王时的府邸,登基后,成了他和杨贵妃的居住地。可以说很深情了。

108坊。

南北11条街,东西14条街,棋盘道路隔出了114坊.外郭城的东南角划入曲江池后,再去除东西两市占地,实际就是108坊。

坊开四门,坊里有十字街、曲巷、府第等。了解更多唐城里坊文化,可以看《长安十二时辰》。

东西两市。

东市靠近三大宫,周围住着皇亲贵胄,名流集聚,卖卖的都是奢侈品,就象现在说的CBD。

西市鱼龙混杂的多,面向平民老百姓和外国商人,更接地气。

“花落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说的就是西市。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其次, 长安城的经济繁荣,离不开唐朝的兼收并蓄与开放包容。

唐朝国力处在世界C位浪潮之巅。唐长安城各国商人云集;近百家外交使节来学习交流,国子监和太学还接纳三万余人的全球性人才;胡服、胡食、胡妆跟着移民为长安带来新风情,比如胡床小马扎,就让唐人不再固守跪坐姿,变成了时代潮流。

花开花落。 盛世繁华的唐长安城,最终在唐昭宗时期,历经几次大火和战争,成为了废墟,只留下了皇城。

06   明清和民国西安,西北中心

明清、民国时期,西安是西北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明城是在唐朝缩建的新城上,向东、向北扩展形成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街是全城的骨架,钟、鼓楼是城市的中心。

清朝西安府城总体规模没变化。城东北的“满城”是封闭的军事区,东南隅的“南城”是汉军驻防地。留给居民的就只剩下城市西半部。

清朝西安空间示意图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等通抵西安,西安经济趋向活跃,棉纺、面粉、纺织业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明城墙是目前全国最完整的城墙遗址,触手可及;城市中心鼓楼附近的清真寺,回民街区文化遗产,至今尚存。

明城墙场景

07   “发展” 还是“保护”?这,是一个问题

对西安这样的古都,我们看建国后她的发展, 关键是看她是怎么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冲突的 。

这是西安、北京这样的古都面对新时代发展所必需要破解的课题。

纵观建国以来西安的几次规划,没有大错但也没出现经典之作,西安的新旧问题处理方式,在是跟着北京走。

1950年,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北京城市规划梁陈方案。建议,在复兴门以西建立新行政区;分立老城以尽量保护。

没多久,与梁陈方案大不同的苏联“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方案,获得中央认可。

1953年,北京某次重要会议上,确认了北京拆旧建新的决策,梁思成当场失声痛哭,梁陈方案夭折。

梁陈方案示意图

西安情况类似。1950年,西安市都市发展计划拟在明城西侧修建新城。但1952年重新编制的规划,中止了向西策略。取而代之的是, 以旧城为中心向外发展,在旧城上建新城。

中心区发展商贸居住,东郊发展兵工和纺织,西郊是电工城,东北郊重点遗址保护区,南郊发展科教文化。以上,共同构建了现代西安的空间雏形。

1966年3月12日,邓小平视察西安飞机制造厂

80年代,全国对保护古都风貌的要求加严,同时快速城镇化出现。1983年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加大了对遗址的保护和环境治理。在城市空间上,开启 单中心同心圆模式,这个模式有时也被叫做“摊大饼” 。

90年代以来,房地产行业飞起,建新区、造新城风起云涌,城市规模扩建步子加大, 轴带、多中心、卫星城成了城市建设的主流选择。

1992年,西安着手编制《1995一201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提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西边的高新区、南边的曲江,也是在这个阶段,有了新的影响力。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确立了一个主城,陇海线经济发展轴,关中环线的轴、带、环、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第四次规划交通图

规划中朗朗上口的思路,和现实之间或许存在距离,卫星城、多中心目前并未真正崛起。

从秦、汉和唐的发展可以看到,城市中心形成的路径,离不开人才集聚。

而人才,是跟着产业/事业走的。

08    历史给西安的礼物

西安的文化遗产很多。

4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3000处登记在册文物点,且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安的历史真的厚重。

过去,王朝青睐在西安建都,是因为地理位置易守难攻。但当城市间军事防御重要性退后,经济发展领衔的时候,防御和阻隔成了制约。

唐朝之后,中国经济重心向东转移,长期积累造成的南北和东西经济差异,加重了古都西安经济超车之难。

历史,赋予西安无法复制的文化创意软资源。

前世秦的进取与开拓,唐的开放与多元,都为今生这片土地、这里的人、这里的风土,注入了一种绵长的创新基因和文化底蕴。而创新、文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承载力之一。

西安的未来将如何?

破旧立新、乘风破浪,找到发展新优势是必须的。

END

城市发展参与者的空间观察笔记

个人观点

如有不适

敬请谅解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公里,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工程,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它结构复杂,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历经五次大的修筑而成。

据统计,城墙断面从早至晚分为五大期。即:

隋唐期:现存断面接近三角形;

唐末五代期:加厚旧城墙一点五米至两点五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一米;

宋元期: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

明清期: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即是现今的西安城墙;

现代修葺层,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有关部门进行的加固处理。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并为后来的唐帝国所继承沿用。

隋大兴、唐长安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周长36.74公里,总面积84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承隋制定都长安,并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大兴宫”更名为“太极宫”。

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

韩建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廓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原皇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宽阔的横街,成为皇城与宫城之间的分界。这次整治,便将宫城的南垣作为子城的北墙,与皇城的东、西城垣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的皇城成为一座四面环有高大城垣的坚固城池,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长安城称作“新城”。新城的周长为9.2公里,仅及原长安城周长的四分之一。同时在城内筑有内城,作为官府所在区;另在东西城墙外各筑一小城,作为下辖之大年县、大安县(后又分别恢复原名长安县、万年县)之治所,此新城仅具军镇性质。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长安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也就是说,从唐末到宋元,当时的长安城只是隋唐时期的皇城而已,反映出了长安城的逐渐衰落。 在元代,奉元路城(前期称安西府城)的规模与分布格局与前代仍基本相似,只是在至元十年(1273年)动工,于城东北方向,近沪河一高亢平坦处修建了安西王宫,面积约0.3平方公里,呈纵长方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墙垣高大,宫殿富丽堂皇,四周川湖泉水环绕,驻有军队,宜于游猎为乐。

由此可见,韩建主修的“新城”城垣规模于五代、宋、金、元时变化不大。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元代为奉元路城。 早在明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全国统一后,朱元璋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城墙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御史胡子祺曾上书请求迁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巡视西安 ,并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

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中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关中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西安明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

秦王府城的选址决定了西安城拓展的方向。明初在宋元老城东北隅兴建秦王府,基于“秦用陕西台治”的营建指导原则,其北面与东面充分利用了元奉元路城的城墙和护城河,以减少工程量。这一选址基本上就决定了城市的拓展方向,其目的就在于大城将秦王府环护起来,而如何将秦王府置于近似城市中心的考虑则决定了城市向东、北扩建的具体规模。

明西安城最终形成以秦王府为中心,两城相套的格局。明秦王府城或称秦藩城,又称秦王府,是明代秦王在西安的王宫府城。秦王府城城墙分内外两重,形制均呈南北纵长方形。西安府城内除了秦王府外,尚有多处郡王、将军府,连同各类官衙,占去城内大部分面积,其余尚错杂分布有一些寺庙、道观及学校、商铺。为适应商贸发展的需要,至明朝后期在东、西、南、北门外己都建有关城。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

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关土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门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历经了朝代更迭饱受战火蹂躏,古长安城的城门几经损毁和修复。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长乐门(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长乐门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 明清时期,西安是西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系到西北安危的军政重镇,清朝时期陕西历任督抚,为巩固城防武备,对西安城垣进行过多次修葺,对护城壕进行多次疏浚,主要有:

顺治十三年(1656年),陕西巡抚陈极新重修西安城垣,重建明末被毁的东门正楼与南门月城楼,并疏浚护城壕。

康熙元年(1662年),“总督白茹梅、巡抚贾汉复修葺西安城垣。”

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陕西巡抚崔纪行因西安城有壕无水,并疏浚龙首渠与通济渠,导入水壕。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陕西巡抚鄂弼继修葺西安城垣,并疏浚城壕。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一月,陕西巡抚毕沅奏报西安城墙状况,这一奏议可视为该次西安城墙大修工程的最早动议。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毕沅会同陕甘总督勒尔谨对西安城墙状况进行了“细勘”。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毕沅前往苏州觐见乾隆皇帝,进一步陈奏了西安城墙亟待维修的情况,并获得了乾隆的允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一月,毕沅首次明确以《奏修西安城墙事》为题具奏乾隆皇帝,详细禀明了西安城墙亟待维修的状况,正式请求修葺西安城墙,由此开启了大修工程的序幕,此次维修为西安城墙自明代扩建以来的第二次全面维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德成会同巡抚毕沅等逐段查勘城墙。发现五大类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德成建议西安城墙维修必须“全行拆卸,大加修理”。乾隆在批复中强调资金“不惜费”,规模“从其旧”,成为城墙维修的两大基本原则,确保了西安城墙能够延续明初扩建以来城周近14公里,占地约11.6平方公里的庞大规模。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陕西巡抚永保对参与城工的机构和官员进行了初步分工,促使西安城墙维修成为当时现府和陕西省的头号工程。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历时5年的西安城墙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

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拓筑西安西关与北关,加修东路墩台。

同治二年(1863年),将军穆腾阿挖浚护城壕。

同治四年(1865年),督办西征粮台袁保恒修葺西安城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龙首渠湮塞,西安护城壕池涸,清军同知王诹疏浚龙首渠,引水入壕,遂使“池水畅通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陕西巡抚魏光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又多次疏浚通济渠,引水入壕等。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的西安城工,以其工期之长、工匠之众、经费之巨、工料之多堪称明清西安城墙建修史上最大的维修工程,不仅与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墙防御能力等直接相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等也有着较大影响。 1911年,清兵龟缩城内抵抗新军的进攻,当时安远门(北门)的城楼是清朝的d药库,驻守清兵负隅顽抗,新军集中火力轰击d药库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击全线溃败,至此统治西安265年的满清政府被推翻了。遗憾的是雄伟壮美的安远门城楼也在战火中被毁。

发生在1926年的著名的“二虎守长安”是一次攻守战斗激烈、持续八个月之久的艰苦战役。这次战事充分显示了西安城墙“深沟高垒”的防守优势。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的走狗河南军阀刘镇华率所部“镇嵩军”12万人马由河南入陕,围攻由陕西国民军队控制的西安城。城内督办李虎臣和二师师长杨虎城的部队总数不足3万人,全城40万人被围困长达八个月之久。因地形关系,东关战场从战争开始一直到胜利,始终是镇嵩军进攻的重点,镇嵩军在城外设置炮兵群,炮轰东关陕军阵地,并在城外掘地道多处,企图轰炸城墙。杨虎城部的一个营奉命担任东关防务,在城下挖掘堑壕,专门防御镇嵩军的地道偷袭,镇嵩军几次挖掘地道,都被陕军发觉 。为了瓦解守军,刘镇华用棺材装火药轰塌了部分城墙。

“二虎”一方面动员全体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墙为屏障顽强抵抗,一方面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城外的“镇嵩军”也加紧了攻势,穷凶极恶的“镇嵩军”因与城内的守军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内的军民,放火烧了城外已经成熟的40万亩麦田,冲天火光延续了五六日,城内军民饿死的就有两万余人。“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守城战坚持得非常艰苦。直到10月受广州国民政府编制的冯玉祥部队奉命援陕,星夜兼程出奇制胜连打四仗使刘军全线溃退,狼狈逃出潼关,西安之围遂解。在这次战斗中炸毁了永宁门(南门)箭楼。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衰败,当时的西安城也破旧不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国时期的地方当局为保护城墙,也做过一些必要的修护工作,如发布保护城墙的措施,实施小规模修缮等,这些修护工作虽未能改变古城墙衰败面貌,但对保护其完整性及为日后大规模修缮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止到2018年,陕西西安古城墙从1378年建成起已经有640年的历史。

陕西西安的古城墙一般指的是西安明城墙,是西安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西安古城墙的全长13.7千米。从1370年开始建造,历时八年,到了1378年建造完成。

是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的政策下基于隋朝和唐朝两代城墙的基础上建造而成,是当时明朝时期西安的府城。

在朱元璋将他的第二个儿子册封为秦王并且赐封地西安以后,因为因为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两代的不断修建和扩充才得以至今保存完好。

扩展资料:

西安古城墙包括了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风貌完全的城墙与护城河及环城公园组成了西安市一大旅游景观。

西安城墙环绕城市的中心区,呈合围的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虽然多数已在历史中消失。但现在这座城墙的历史仍可以追溯到隋代。

现存城墙主要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 *** 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清时各有一次,建国后1983年政府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在的城墙不仅恢复了完整风貌,更与护城河及独具特色的环城公园一起焕发出了新的风采,成为西安市一大旅游景观。现在西安城墙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城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6650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6
下一篇 2023-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