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於一般学生来说, LabVIEW使用来做仪器自动控制的工具,常常使用LabVIEW来做一些实验数据的读取,通常,读取到的资料量都想当少。但是如果您在工厂中,数以百计的仪器都需要使用LabVIEW做仪器自动控制,每一台仪器又会产生一些资料档或是记录档,此时,如过将所以资讯分存於单独的电脑中,那麼会造成资料分散、不集中的缺点,我门需要将资讯统筹集中在一起,所以需要将资料存放於资料库中。
此外,资料库可以处理的资料量远比一般纯文字档能处理的资料量大。一个Microsoft Access资料库可以储存2GB的资料量,而Microsoft SQL Server理论上能存放的资料量是无穷大。而且资料库具有优异的查询效能,可以协助我们将庞大的资料过滤,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资料。
以下,我们就要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学习如何使用免费的SQL元件存取本机Access资料库以及远端SQL资料库。
运用LabSQL免费元件来做到与本机Access资料库连结
1. 首先,下载LabSQL免费元件,然后解压缩
下载地1:http://www.labview.com.tw/images/bbs_uploads/LabSQL-1.1a.zip
下载地2:http://www.jeffreytravis.com/lost/labsql.html
2. 解压缩后,将资料夹「LabSQL ADO functions」整个复制到「C:\Program Files\National Instruments\LabVIEW 7.0\user.lib\」资料夹内。
3. 然后开启LabVIEW,此时会发现在「User Libraries」里面已经有LabSQL的元件了
4. 我们等一下要开启Example里面的范例,在Example资料夹内,有下列四个档案。
5. 现在,我们先开启第一个范例:「Example - Fetch a Table.vi」
6. 在程式面板上,请注意看唷,是不是有一个「DSN=myDB」的字样呢。其实我们就是希望程式去对Example资料夹里面的「Sample DataBase.mdb」去做查询、加入资料等动作,但是,电脑要如何才知道myDB指的就是Sample DataBase.mdb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做一些设定。
7. 好,大家应该都是使用微软的作业系统吧!!请按「」。站长我看到这样的画面:
8. 我想要找一个叫做「系统管理工具」的选项,但是目前并没有看到,没关系,用滑鼠按右键,选「内容」。
9. 选择:「自订」
10. 然后,在「进阶」里面,将「系统管理工具」的显示位置稍作修改,最后按「确定」。
11. 在「系统管理工具」里面,选择「资料来源 (ODBC)」
12. 在「系统资料夹名称」处,选取「新增」
13. 选择「Microsoft Access Driver(*.mdb)」,然后按「完成」
14. 资料来源名称假设输入:「myDB」,在「资料库」处,按「选取」,然后选择你的资料库的路径,选好后,按下确定
15. 然后就可以看到我们成功新增的设定
16. 最后回到范例程式,按下执行,就可以看到我们真的成功地从资料库检索出一些资料了。
17. 成功地从本地Access资料库读取资料!
运用LabSQL元件来做到与远端SQL资料库连结
1. 其实与SQL资料库连结,比较简单。本文所使用的测试资料库是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2. 需要更改ConnectionString,举例说明:
Provider=sqloledbServer=140.117.11.1\SQLServerNameUser ID=IDPassword=PasswordDatabase=DataBaseName
其中,蓝色粗体代表您需要依据您的SQL状况,自行更改的部份。
3. 实际run的情况如下图
4. 成功从SQL资料库撷取资料!!
可以的!在Acesse中读取数据,建议用LABSQL,比较易学,可以满足对数据库的基本 *** 作。
LABSQL可以理解成一些子VI,通过调用这些子VI(譬如打开数据库,执行对数据库 *** 作,关闭数据库 *** 作什么的)对数据库进行控制,这里面控制的语言用得是SQL语言,如果不对数据库进行复杂 *** 作,还算很容易上手的(给你推荐个网站,是讲这个SQL语法的,http://www.w3school.com.cn/sql/sql_insert.asp)
LABSQL是LABVIEW与SQL连接的一种方法而已。你可以网上容易的找这些LABSQL的子VI。我也可以传给你。
读取EXCEL,可以用,函数—文件I/O—读取电子表格文件VI,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读取的EXCEL文件是用LabVIEW的“写电子表格文件”生成的。如果是简单EXCEL表格,可以把内容复制到txt文档里,再读取。
以上是我所知道的两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如有更好的方法,欢迎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