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保存备份数据,避免一些情况,比如火灾地震造成的数据丢失,提高容灾能力。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用户原有意识中的数据备份已经无法满足关键业务对系统的可用性、实时性、安全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备份的数据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而遭到毁坏,如地震、火灾、丢失等。异地容灾解决方案的出现则可通过在不同地点建立备份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数据抵抗各种可能安全因素的容灾能力。
扩展资料:
容灾和备份的区别:
1、容灾主要针对火灾、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因此备份中心与主中心间必须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数据备份在同一数据中心进行。
2、容灾系统不仅保护数据,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而数据备份系统只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3、容灾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备份则只能恢复出备份时间点以前的数据。
4、容灾是在线过程;备份是离线过程。
5、容灾系统中,两地的数据是实时一致的;备份的数据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6、故障情况下,容灾系统的切换时间是几秒钟至几分钟;而备份系统的恢复时间可能几小时到几十小时。
这由数据本身要求决定了。如果数据特别重要,数据库崩溃以后,恢复数据的成本特别高。那备份时间都需要短。一天一次,甚至半天一次。
如果数据并不特别重要,数据库崩溃以后,恢复数据的成本有不特别高。那备份时间可以拉长。几天甚至几天都可以。
总之,每隔多少天备份一次的含义是,数据库一旦崩溃,意味着最多有这么多天的数据丢失。
假定10天,数据库崩溃以后,你就要考虑最多10天的数据丢失,恢复这么多天的数据需要多大代价(成本)。然后用最近一次的备份还原数据库,然后再想办法恢复最后一次备份时到数据库崩溃时之间这段数据。
数据库容灾的产品原理:将存储在磁带、光盘中的历史数据进行转储、分析,得到客户的相关消费习惯、爱好等信息,为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提供,这成为众多金融机构竞争的新的业务增长点。
数据库容灾,即在异地部署一个一模一样的数据库,一个数据库所处的地理位置发生自然灾害了导致当前数据库发生灾难,另一个数据库会立马顶替工作。但是在数据生命周期中,数据分析只是其中的一环,作为数据仓库的建设基础。
在线数据的安全各行各业考虑的最多的,因为只有保证在线数据的安全才能谈的上历史数据的积累,才能谈得上历史数据仓库的积累,这就比如说银行主机的数据库突然故障了,大家都来投诉了,即使你客户关系再好,大家也不愿意上你这里办业务了。
相关信息
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第一种架构上,当出了问题就丢失一天数据,通过补单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此种架构对于一些中小企还能满足;很多大企业采用1+2方式,保证一台服务器和一块硬盘出问题,对应用无任何影响,包含政府、电力、税务等机构都考虑了硬件故障的情况。
更多的对实时业务要求很高的客户,采用1+2+3的方式,达到异地容灾的目标,比如金融、证券、移动、电信等,当本地系统遭遇到灾难时,实时切换到异地的备用中心,保证业务不间断运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