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中概念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数据库中概念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第1张

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用E-R数据模型进行概念设计,首先必须根据需求说明,确认实体、联系和属性。

采用E-R方法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可以分成三步进行:首先设计局部E-R图;然后合并各局部E-R图,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冲突,得到初步E-R图;最后修改和重构初步E-R图,消除其中的冗余部分,得到最终的全局E-R图,即概念模式。扩展资料

在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之间增加概念设计阶段,使设计人员仅从用户角度看待数据及处理要求和约束,产生一个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1) 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任务相对单一化,设计复杂程度得到降低,便于组织管理。

(2) 概念模式不受特定DBMS限制,也独立于存储安排,因而比逻辑设计得到的模式更为稳定。

(3) 概念模式不含具体的DBMS所附加的技术细节,更容易为用户所理解,因而能准确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

在初步E—R图中,可能存在一些冗余的数据和实体间冗余的联系。所谓冗余的数据是指可由基本数据导出的数据,冗余的联系是指可由其他联系导出的联系。冗余的数据和冗余联系容易破坏数据库的完整性,为数据库的维护增加困难,应当予以消除。消除了冗余后的初步E—R图称为基本E—R图。

但并不是所有的冗余数据与冗余联系都必须加以消除,有时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以冗余信息作为代价。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概念结构时,那些冗余信息必须消除,那些冗余信息允许存在,需要根据用户的整体需求来确定。如果人为地保留了一些冗余数据,则应把数据字典中数据关联的说明作为完整性约束条件。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

(1)物理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指令 *** 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2)概念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贮记录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数据库所有对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物理情况,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3)逻辑数据层。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逻辑记录的集合。

数据库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映射进行转换的。数据库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2)减少数据的冗余度。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3)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包括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也包括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4)数据实现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5)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④故障的发现和恢复: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6846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9
下一篇 2023-03-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