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维物探异常拟合数据体构成框图(见图3-77)
构建测区三维综合物探勘查数据体平台关键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科学可行的三维数据结构与空间网格化。
2)多元勘查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解译与数据格式归一化处理。
3)三维空间坐标点统一的地层物理意义及属性解译。
图3-77 松散含水层综合物探勘查三维数据体构成框图
(二)勘查区网格化处理
勘查区网格化处理是构建空间三维数据结构的主要方法,在实施勘查区精细测量以后,可按照勘探程度和精度要求实施平面坐标数据的网格化处理,然后依据勘探深度离散设定一定精度的深度坐标的网格,进而形成XYZ空间坐标的立体信息数据网格数组,即A(x,y,z)代表该坐标点的含水层地质属性及空间定位(图3-78)。
(三)三维空间坐标点的地层解译
对于多元采集的松散含水层勘查数据信息,要进行多元数据格式的归一化约定和处理,需要对地下空间各坐标点的地球物理属性及地质含义统一处理,由于我们采集了各种方法多元的勘测数据,为此数据体系统约定以松散地层属性(如黏土层、细砂层、粗砂层和砾石层等地层分类属性)和地层的空间定位数据(如埋深、厚度等定位坐标),各个坐标点数据结构见地下空间坐标点地层属性表3-8所示。
图3-78 综合物探三维数据体结构空间网格化示意图
表3-8 地下空间坐标点A(x,y,z)地层属性列表
图3-79 潮白河水源地河道中部的插值拟合三维地震数据体成像图
现在信息发展较快,人们对数据的要求也逐渐增强,之前二维的地图不能满足工作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三维建筑物数据库作为数字城市或者数字地球的一部分,建立城市直观印象,对路径查询、导航均由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已经上线的三维城市地图,如e都市(2.5维)
希望能帮到你
(一)确定性建模
储层建模的主要目的是将储层结构和储层参数的变化在二维或三维空间用图形显示出来。一般而言,储层地质建模有以下四个主要步骤。
1.数据准备和数据库的建立
储层建模一般需要以下四大类数据(库)。
(1)坐标数据。包括井位坐标、深度、地震测网坐标等。
(2)分层数据。各井的层组划分与对比数据、地震资料解释的层面数据等。
(3)断层数据。包括断层的位置、产状、断距等。
(4)储层数据。各井各层组砂体顶底界深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
2.建立地层格架模型
地层格架模型是由坐标数据、分层数据和断层数据建立的叠合层面模型,即将各井的相同层组按等时对比连接起来,形成层面模型,然后利用断层数据,将断层与层面模型进行组合,建立地层的空间格架,并进行网格化。
3.二维或三维空间赋值
利用井所提供的数据对地层格架的每个网格进行赋值,建立二维或三维储层数据体。
4.图形处理与显示
对所建数据体进行图形变换,并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
(二)随机建模
随机建模的步骤与确定性建模有所差别,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1.建立原始数据库
任何储层模型的建立都是从数据库开始的,但与确定性建模数据库不同的是,用于随机建模的数据库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原始数据库(与确定性建模相同),包括坐标、分层、断层和储层数据;第二类是随机模拟需要输入的统计特征数据。
2.建立定性地质概念模型
根据原始数据库及其他基础地质资料,建立定性储层地质概念模型,如沉积相分布、砂体连续性、储层非均质性模型等,以用于选择模拟参数和指导随机模型的优选。
3.确定模拟输入的统计特征参数
统计特征参数包括变异函数(岩性指标变异系数和岩石物性变异函数)特征值、概率密度函数特征值(砂岩面积或体积密度、岩石物性概率密度函数)、砂体宽厚比、长宽比等。
4.随机模拟,建立一簇随机模型
应用合适的随机模拟方法进行随机建模,得出一簇随机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可采用两步建模法,先建立离散的储层结构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连续的储层参数分布模型。
5.随机模型的优选
对于建立的一簇随机模型,应根据储层地质概念模型对其进行优选,选择一些接近实际地质情况的随机模型作为下一步油藏数值模拟的输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