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学校教抄务处网站,输袭学号和密码即可查询个人课表和班级课表。
湖南工商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涵盖经、管、法、文、理、工、艺等学科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湖南省2011计划、“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中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学校源起于1949年12月成立的长沙市军管会贸易处干部训练班,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湖南省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和湖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湖南商学院。201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9年6月,更名为湖南工商大学。
2 湖南商学院自考骗局,三年专本连读通过率高吗
湖南办教育的真是黑了心,有关部门也不管管,什么所谓的三年制专本套读就是一些跟学校混熟了的招生中介、招生大户在学校或学校周边临时租个教学场地和办公室开始办起学来,他们无全日制办学资质,更谈不上学生管理经验,纯粹是为了赚可怜的学生的那点学费。
这些所谓的三年制专本套读说穿了就是给学生先注册成成教大专生,然后又去修自考本科段的课程。但是大家想想,成教从2007开始取消了全日制招生,只能招收函授生,课程开的很少,这样学习能学到什么东西呢,而且学费也只能收两年半,谁给他们权利收学生三年的钱的?自考本科呢,教育部门也规定只能收两年学费,又是谁给他们权利收三年钱的?就算他们收费是按这种情况平摊到三年收的,那这种教学系统,课程体系能培养出什么学生来呢?哪个部门规定的这么不伦不类的学制的?
这些所谓的三年制专本套读学费高的吓人(当然这是他们违法的个人行为)。因为他们要发出去恐怖的招生费(大多是2000以上)给帮他们招生的那些“贩子”。学费自然而然的转嫁的不知情的可怜的学生身上。
因此,敬请广大家长学生留心了,不要把辛苦的血汗钱给这些没天良的招生中介给赚去了。大家要选择计划外的学校,就去正规的学校实实在在的读四年,完成一个正常的大学系统教育,多学点有用的知识。毕竟,学习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3 湖南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挂科的结果
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成绩单不会寄回家的,我大四快毕业啦,家里还没有受到一张成绩单,内每容次都是自己查的。
挂那么多,下学期开学的时候还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只要补考过聊也就没有事情啦。如果补考还是过不了,就要重修。重修其实很简单,你不去上课老师也不会说什么的,只要你参加重修的期末考试就可以啦,如果你重修还是过不了的话,那么在你毕业的时候,学校会举行一次考试,最后的那一次考试就是专门为你们挂科的人设计的,如果你们还是过不了的话,就没有毕业证啦。直到你们修满学分为止,才会给你毕业证的。
但是挂科不能挂很多,在累计起来的挂科的学分不能超过一个额度,这个额度是你们那个年纪的教学安排,可能和我们06级的要求不样,呵呵,在这里祝你好运啦。以后考试之前看一点书,试卷上多写点,老师是一定会要你过的,加油把。
4 我是湖南商学院的,刚大一,成绩不理想,挂科了,能降班,再读个大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一拿给你看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个理想当一名女警察小时候的理想现在想起来既可笑又幼稚当时的我其实是喜欢上了女警察们漂亮的警服,和她们站在马路中央指挥交通时的飒爽英姿可是不久,我的理想就发生了改变,因为我逐渐了当一名女警察的辛苦与困难
于是,当一名画家成为了我的第二个理想从小我就对绘画很敏感,很喜欢画画,经常自己画出一些“大作”,然后拿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得知了我喜欢画画,马上就给我报了美术班可能是因为小孩子贪玩儿的天性上了美术班后的我变得不怎么喜欢画画了甚至上美术课时逃跑去和同学玩儿就这样,我的第二个理想便又化为泡影
直到我有了第三个理想时,我已经上了小学4年级那时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从小到大我接触过好多好多老师,有年龄大的、资历老的;也有年轻的、经验少的但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老师,教哪一门学科,我都非常喜欢他们将来也想像他们一样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给我的学生们授课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了快要步入中学的殿堂如今的我,已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如今的我,对一些事已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现在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或许你会说,这并不算是什么理想但是在这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不敢肯定我的理想会不会再改变但是我敢肯定的是,我始终不变的,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全人类有贡献的人
现在有不少学生经常高谈阔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往往没有做好身边一些应该做好的小事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都没有做到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能有着“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想法要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最终才能实现它!
可能你的理想多如繁星,可能你的理想永世不变,但是不管我长大要做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对自己的要求唯有一条永远不会改变,
5 湖南商学院自考通过率高不高
不少考复生对于自考的专业选择很苦制恼,由于对这些自考的专业不是很了解,担心这个专业是否好考?是不是很难考?通过率怎么样?诸如此类的担心,大部分考生都有。
如何选择专业,没有肯定的答案,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可能适合你的专业未必适合其他人,下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比较好且通过率高及毕业时间短的专业,考生可以视自身的情况,斟酌选择。
销售管理专业(学制2年,最快一年毕业,15门课程,12门考试科目,3门实践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制2年,最快一年半毕业,13门课程,12门考试科目,1门实践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制25年,最快二年毕业,15门课程,15门考试科目,1门实践课)。
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学制2年,最快一年半毕业,14门课程,13门考试科目,1门实践课)。
经济法专业(学制2年,最快一年半毕业,14门课程,13门考试科目,1门实践课)。
提醒考生,即使是好考的专业,但也要好好复习,认真对待,通过率高不代表这门专业就没任何难度。
6 想考湖南商学院,湖南商学院的学分制总分是多少,毕业要拿多少分!还有计算机系有多少班呀
总共要修满有一百六十多个学分的样子吧,不同专业不同,但相差不大。
毕业只要学分修满就行了,拿学位证的话对绩点还有要求。
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分为计科和电信两个专业,计科一般5个班(北院2个),电信6个班(北院两个),每班二三十个人的样子。。
7 您好,我是湖南商学院大一学生,今年期末就法学通论挂了,有补考,如果补考过了,对大二拿奖学金没影响吧
补考即使过了,也属于挂科,对无法参与奖学金的评定
8 湖南商学院重修的流程是怎样的重修没有补考吗
重修没过没有补考,但是可以选择继续重修或者直接毕业清考直至考过。反正你交钱,去听听课,过没问题的。老师也不好意思收钱不办事啊!
9 湖南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包括哪些课程
湖南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
公共课程: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 思想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英语、体育。
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值分析、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高级语言、汇编语言、编译原理、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方法、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计算机英语等。
专业方向课程: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 *** 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编译原理、计算机数据库原理、C语言/c++语言、Java语言等。
10 湖南商学院绩点怎么算
学生每门课程的学分绩点=课程学分x所得绩点。学生平均学分绩点(GPA)是该生所读全部课程所得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该生同期修读的学分数。亦即:平均学分绩点=E(课程绩点x课程学分)+课程总学分。
湖南商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南朝岳麓,东顾湘江。她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涵盖经、管、工、理、法、文、艺等学科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首批百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1999年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下面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现在提供一篇名人读书笔记: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陈平原(著名作家、学者)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读书的定义
什么叫“读书”,动词还是名词,广义还是狭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还是“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读书?看来,谈论“读书”,还真得先下个定义。
“读书”是人生中的某一阶段。朋友见面打招呼:“你还在读书?”那意思是说,你还在学校里经受那没完没了的听课、复习、考试等煎熬。可如果终身教育的思路流行,那就可以坦然回答:活到老学到老,这么大年纪,还“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一点也不奇怪。
“读书”是社会上的某一职业。什么叫以读书为职业,就是说,不擅长使q弄棒,也不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过去称读书郎、书生,现在则是教授、作家、研究员,还有许多以阅读、写作、思考、表达为生的。
“读书”是生活中的某一时刻。“都什么时候了,还手不释卷?”春节放假,你还沉湎书海,不出外游览,也不到歌厅舞厅玩乐。
“读书”是精神上的某一状态。在漫长的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固执地认为,读不读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所撰《阅读史》(2002),开篇引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么说,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这也太可怕了。还是中国人温和些,你不读书,最多也只是讥笑你俗气、懒惰、不上进。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问题是,很多人自我感觉很好,照镜从不觉得面目可憎,这可就麻烦大了。
这四个定义都有道理,得看语境,也看趣味。以前说“学而优则仕”,现在变了,是“仕而优则学”——这后一个“学”,当然是装模作样的了,“‘官大学问大”嘛。中国特有的学历高消费,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有一天,连学校里看大门的,也都有了博士学位,那绝不是中国人的骄傲。眼看着很多年轻人盲目“考博”,我心里凉了半截,我当然晓得,都是找工作给逼的。这你就很容易明白,很多皓首穷经的博士生,一踏出校门,就再也不亲近书本了,还美其名曰“实践出真知”。
想到这些,我才格外欣赏那些不为文凭,凭自家兴趣读书的人。在北大教书,自然是看好自己的学生;可对那些来路不明的“旁听生”,我也不敢轻视,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室里有位子,你尽管坐下来听。这种不太符合校规的通融,其实更适合孔夫子“有教无类”的设想。
拿学位必须读书,但读书不等于拿学位。这其中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开学演讲时,专门谈这问题,希望学生们以学问为重,不要将大学看做文凭贩卖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第二年开学,蔡先生再次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日后回想北大十年,蔡先生很得意,以为他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大学的想像(参见《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以及《自写年谱》)。现在看来,蔡先生还是过于乐观了,成为“贩卖知识之所”的大学,以及视大学为“养成资格之所”的学生,当今中国,比比皆是。
大致感觉是,今日中国,“博士”吃香,但“读书人”落寞。所谓“手不释卷”,变得很不合时宜了。至于你说读书能“脱俗”,人家不稀罕;不只不忌讳“俗气”,还以俗为雅,甚至“我是流氓我怕谁”。
二、读书的成本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叫“经济学帝国主义”,说的是经济学家对自家学问过于自信,不只谈经济,还谈政治、文化、道德、审美等,似乎经济学理论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讲机会,讲效率,讲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时尚。你说“读书”,好吧,先算算投入与产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学生选择专业,除个人兴趣外,还有成本方面的考量,这我理解。我不谈这些,谈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的“读书”。
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书籍”,与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读书”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值得仔细钩稽。这里所谈论的“读书成本”,带有戏拟的成分,可博诸位一笑。
那是一则现代文学史上的公案。这么多劝学诗文,最有趣的,莫过于《礼拜六》的说法:“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也就是说,读书好,好在既便宜,又卫生。“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诸君越说越邪乎,甚至在报纸上登广告:“宁可不娶小老嬷,不可不看《礼拜六》。”这下子可激怒了新文学家,叶圣陶撰《侮辱人们的人》,称:“这实在一种侮辱,普遍的侮辱,他们侮辱自己,侮辱文学,更侮辱他人!”宁肯不娶小老婆云云,当然是噱头,不可取;可也说出实情:随着出版及印刷业的发展,书价下降,普通人可以买得起书刊,阅读成为并不昂贵的消费。起码比起大都市里其他更时髦的文化娱乐,是这样。我说的不是赌博、吸毒或游走青楼等不良行为,比起看**,听歌剧,观赏芭蕾舞、交响乐来,读书还是最便宜的——尽管书价越来越贵。
现在好了,大学生在校园里,可以免费上网;网上又有那么多文学、史学、哲学名著,可以自由阅读乃至下载。好歹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之余,你干什么?总不能老逛街吧?听大歌剧、看芭蕾舞,很高雅,可太贵了,只能偶尔为之。于是,逛书店,进图书馆,网上阅读等,成了日常功课。可问题又来了,阅读需要时间。
十几年前,在香港访学,跟那里的教授聊天,说你们拿那么多钱,做出来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实在让人不佩服。人家说,这你就外行了,正因为钱多,必须消费,没时间读书。想想也有道理。大家都说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读书很刻苦,他们之所以心无旁骛,一心向学,除了希望追回被耽误的时光,还有一点,那时的诱惑少。不像今天的孩子们,目迷五色,要抵抗,很难。我的经验是,穷人的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天性,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一半则是无奈,因太时尚太高雅的娱乐玩不起。不过,没关系,这种选择的限制,有时因祸得福。作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对财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对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
三、读书的姿态
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有一名文《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那时的诸多清规戒律。人为地划定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未必有效果。历朝历代,那么多禁书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吗,那可是很高雅的。就说《金瓶梅》吧,经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编,不放在桌子上而已。
读书没禁区,可阅读有路径。也就是说,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淸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
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这策略,有好有坏。
金克木有篇文章,题目叫《书读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中,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言,少时见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是教人家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
其实,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动。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补充一句,我主张“读经典”,但不主张“读经”——后者有特定含义,只指向儒家的四书五经,未免太狭隘了。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鲁迅是怎样读书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开阔,不太容易受骗。
这“随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必须记得,鲁迅说了,这不是读书的全部,是“当作消闲的读书”,“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这就是鲁迅杂文的特点,怕你胶柱鼓瑟,说完了,自我调侃,甚至自我消解,让你培养独立意志与怀疑精神。确实如此,鲁迅还有另一种读书姿态。
就拿治小说史来说,鲁迅称:“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不是信》)。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三书,与《中国小说史略》相对照,不难发现鲁迅著述态度的严谨。比起同时代诸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才子来,鲁迅的学术著述实在太少;许多研究计划之所以没能完成,与其认真得有点拘谨的治学态度有关。可几十年过去了,尘埃落定,不少当初轰动一时的“名著”烟消云散,而《中国小说史略》却依然屹立,可见认真也有认真的好处。
回到读书,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时候,你可千万马虎不得。所有谈论大学校园或读书生活的,都拣好玩的说,弄得不知底细的,以为读书很轻松,一点都不费力气。你要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
四、读书的乐趣
在重视学历的现代社会,读书与职业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大学里,只讲修心养性固然不行,可都变成纯粹的职业训练,也未免太可惜了。理想的状态是,不只习得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养成高远的“学术志向”与醇厚的“读书趣味”。
读书必须求解,但如何求解,有三种可能性: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名士读书;好读书且求甚解——那是学者读书;不读书,好求甚解——这叫豪杰读书。后面这句,是对于晚清“豪杰译作”的戏拟。自由发挥,随意曲解,虽说别具一格,却不是“读书”的正路。
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必须跟下面一句连起来,才有意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关注的是心境。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解说?为自家功名读书,为父母期待读书,或者为祖国富强而读书,都有点令人担忧。为读书而读书——据叶圣陶称,郑振铎谈及书籍,有句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西谛书话>序》)——那才叫真爱书,真爱读书。读书这一行为自身,也就有了意义,不必“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引。将读书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或者像龚自珍自嘲的那样“著书都为稻粱谋”,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之学者,读书有得,忍不住了,只好著述;今之学者,则是为著述而读书。今日中国,学术评价制度日渐刻板,学美国,“不出版,就死亡”。于是,大家见面,不问读了什么好书,只问出了什么新书,还有申请到什么课题。真不知道如果不报课题,还读不读书。我的感觉是,这种为著述而读书的习惯,很容易使阅读失去乐趣。
作为学者,你整天手不释卷,如果只是为了找资料写论文,也会走向另一极端,忘记了读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教训。十几年前,为了撰写《千古文人侠客梦》,我猛读了很多好的、坏的武侠小说。读伤了,以致很长时间里,一见到武侠小说就头疼。真希望有一天,能完全卸下学者的盔甲,自由自在地读书。我写过两本闲书《阅读日本》和《大英博物馆日记》,那不是逞能,而是希望自己能恢复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阅读乐趣。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很多读书人的共同体会;不仅“忘食”,还可能忘了生死。刚才提到的《阅读史》中,有一幅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这固然是对抗厄运,坚信未来,但也不妨解读为:“阅读”已经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这本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书籍以及阅读的历史图像,很好看;遗憾的是,关于中国的,只有一幅16世纪的版刻,描述秦始皇焚书情景。
五、读书的策略
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当然,对于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两年前,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在北大演讲,提到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跟他说的两句话:中国文学世界第一;研究中国,从文学入手是最佳途径。公开发表时,这两句话都被删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以为是挟洋人以自重。可后面这句,其实很在理。从文学入手研究中国,照样可以广大,可以深邃。而且,我特别看重一点:从文学研究入手,容易做到体贴入微,有较好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所有这些,都并非可有可无,不是装饰品,而是直接影响你的学问境界与生活趣味。你看外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中对于文学经典的引述与发挥,你就明白,中国学者对于文学的阅读,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发扬光大,因此,建国学院,修清史,编《儒藏》,我都没意见。我想提醒的是,今天谈“传统”,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晚清以降,中国人与西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文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传统。比如,谈文学,你只讲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不讲鲁迅,行吗?说到现代文学,因为是我的老本行,不免多说两句。不是招生广告,而是有感而发。尽管我也批评五四新文化人的某些举措,但反对将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归咎于五四的反传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很多人开始头脑发热,大谈“民族自信心”,听不得任何批评的声音。回过头来,指责五四新文化人的反叛与抗争,嘲笑鲁迅的偏激与孤独。我理解这一思潮的变化,但也警惕可能的“沉渣泛起”。
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古今中外,“劝学文”汗牛充栋,你我都听了,效果如何?那么多人真心诚意地“取经”,但真管用的很少。这里推荐章太炎的思路,作为演讲的结语。章先生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0年”条有言:“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问》中,又有这么两段:“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曲园先生,吾师也,然非作八股,读书有不明白处,则问之。”合起来,就三句话:学问以自修为主;不明白处则问之;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借花献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诀窍”。
陈平原:陈平原,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199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英国伦敦大学(2001)讲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19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合作)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合作)等。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学者的人间情怀》(1995)、《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学术自选集》(1997)、《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1999)、《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主编,1999)、《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图像晚清》(合著,2001)、《中国大学十讲》(2002)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结集有《书里书外》、《大书小书》、《书生意气》、《阅读日本》、《漫卷诗书》、《游心与游目》、《掬水集》、《茱萸集》等。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现主编《现代中国》集刊及“学术史丛书”、“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丛”、“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等。
1
一滴泪珠在花蕊中忧伤
眼眸交错时
形同陌路的故事恍惚了谁的记忆?
三生石,素心莲
流年缱绻指尖,轻柔地抚摸岁月的光影
掬捧着一颗夕阳,叹红颜
谁能预知未来?
聆听遥远的呼唤解读诗篇
隽永的文字
倒影在流浪的苦旅,错开爱的季节
停留在屋檐下静静地栖息
也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幸福会一闪而过
续写着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或最后的一页
2
生命浅浅吟唱婉约的情愫
留下一脉温柔
安抚不安的灵魂,什么是一种孤独
往事如风,浮生若梦
梳理温馨的诗意把每个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然,暗思量红笺小字揉碎多少时光?
惊艳了流水落花
逸出的梦飞翔在晴朗星空
每一个跫音
在心中开出一朵思念,从未凋零过
此去经年的时光碎影里
且行且歌且微笑,对着安之若素的白月光
孤单的身影永远静默地站成了
迤逦婉约的风景
3
与你相遇是我最美的意外
雨后的天空
有一道亮丽的彩虹,惊心动魄的七色
那是心灵一瞬间的悸动
爱情是什么?
彼此不经意的惊鸿一瞥,可是千年的等待?
刹那便成永恒
云卷云舒,我在红尘之外
静立成了佛
慈悲的心灵闲看这似水流年
沉淀淡淡的清雅
品味一个婉约在古典里的女子飘逸的诗韵
绽放出一种高雅的浪漫,漫天花语
在禅心深处呢喃
4
几只羊在空旷的草地上撒欢
沿着一道篱笆
看不远处整齐的菜畦新种的辣椒茄子
还有开着白花的萝卜
一个拿锄挑箕的老人正幸福而满足的微笑
高高的天空缓缓游走着浮云
望不见头的路
任时光荏苒,青山绿水之间
我又潇洒地徐行
浩然之气充满心间,读罢天空的心事
虔诚听水,深邃而幽长
淡漠光影里有一段回忆斑驳陆离挥之不去
千转百回,营造出心灵的净土
独享到地老天荒
以上就是关于湖南商学院挂科率课程全部的内容,包括:湖南商学院挂科率课程、读书笔记 8篇、南京柠檬医美假体丰胸价格多少钱 有案例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