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密码用passwd改
mysql的root密码用mysqladmin改
邮箱密码看你用啥做认证服务了,一般就是系统密码,用mysql就改数据库里的密码字段,用openldap就写ldif文件改
你说的修改数据库表数据是指什么呢?
不过我知道,可以使用sqlplus进行数据库的任何 *** 作,增删改查都可以。
使用安装oracle的用户登录linux,
1 敲入sqlplus /nolog
加入/nolog是不登陆的意思,也可以直接敲sqlplus,这样会直接提示输入用户名;
2 敲入conn scott/tiger
提示已连接,那么就可以 *** 作scott用户下的表了。例如inset ,update,delete等等。语法就是sql语法,与 *** 作系统无关。
当然,你可以连接到你想连接的用户进行相关 *** 作。
vi命令就可以创建文件。保存是WQ!,可以看一下:
vi的基本概念
基本上vi可分为三种 *** 作状态,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线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各模式的功能区分如下:
1. Comand mode: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或光标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e下,或者到Last line mode。
2. Insert mode:唯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做文字数据输入,按Esc等可回到Comand mode。
3. Last line mode:将储存文件或离开编辑器,也可设置编辑环境,如寻找字符串、列出行号等。
不过可以把vi简化成两个模式,即是将Last line mode也算入Command mode,把vi分成Command 和Insert mode。
vi的基本 *** 作
进入vi
在系统提示符号输入vi及文件名称后,即可进入vi全屏幕编辑画面:
$ vi testfile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您进入vi之后是处于“Command mode”下,您要切换到Insert mode才能输入文字。初次用vi的用户都会想先用上下左右键移动光标,结果电脑一直叫,把自己气个半死,所以进入vi后,先不要乱动,转换入Insert后再说。
切换至Insert mode编辑文件
在Command mode下按‘i’、‘a’或‘o’三键就可进入Insert mode。这时候您就可以开始输入文字了。
i: 插入,从目前光标所在之处插入所输入的文字。
a: 增加,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开始输入文字。
o: 插入新的一行,从行首开始输入文字。
Insert的切换→Command mode,按Esc键
您目前处于Insert mode,您就只能一直打字。假如您发现打错字了,想用光标键往回移动,将该字删除,就要按ESC键转换回Command mode,再删除文字。
离开vi及存文件
在Command mode下,可按冒号“:”键入入Last line mode,例如:
:w filename (输入“w filename”,将文章存入指定的文件名filename)
:wq (输入“wq”,因为进入之时已经指定文件名testfile,所以会写入testfile并离开vi)
:q! (输入“q!”,强制离开并放弃编辑的文件)
Command mode功能键列表
在介绍command mode指令的时后,指令后面加上“常用”字眼的功能键,表示比较常用的vi指令,请读者您一定要学会、记住。
(1)I、a、o切换进入Insert mode。[超级常用]
(2)移动光标
vi可以直接用键盘上的光标键来上下左右移动,但正规的vi是用小写英文字母
h、j、k、l,分别控制光标左、下、上、右移一格。
按Ctrl+B:屏幕往后移动一页。[常用]
按Ctrl+F:屏幕往前移动一页。[常用]
按Ctrl+U:屏幕往后移动半页。
按Ctrl+D:屏幕往前移动半页。
按 0 (数字零):移动文章的开头。[常用]
按 G:移动到文章的最后。[常用]
按 w:光标跳到下个word的开头。[常用]
按 e:光标跳到下个word的字尾。
按 b:光标回到上个word的开头。
按 $:移到光标所在行的行尾。[常用]
按 ^:移到该行第一个非空白的字符。
按 0:移到该行的开头位置。[常用]
按 #:移到该行的第#个位置,例:51、121。[常用]
(3)删除文字
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一个字符。[超常用]
#x:例如,6x 表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6个字符。[常用]
X:大字的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一个字符。
#X:例如,20X 表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20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所在行。[超常用]
#dd:例如,6dd表删除从光标所在的该行往下数6行之文字。[常用]
(4)复制
yw:将光标所在处到字尾的字符复制到缓冲区中。
(想在和#x、#X的功能相反)
p:将缓冲区内的字符粘贴到光标所在位置(指令‘yw’与‘p必须搭配使用)。
yy:复制光标所在行。[超常用]
p:复制单行到您想粘贴之处。(指令‘yy’与‘p’必须搭配使用)
#yy:如:6yy表示拷贝从光标所在的该行往下数6行之文字。[常用]
p:复制多行到您想粘贴之处。(指令‘#yy’与‘p’必须搭配使用)
“ayy:将复制行放入buffer a, vi提供buffer功能,可将常用的数据存在buffer
“ap:将放在buffer a的数据粘贴。
“b3yy:将三行数据存入buffer b。
“b3p:将存在buffer b的资料粘贴
(5)取代
r: 取代光标所在处的字符:[常用]
R:取代字符直到按Esc为止。
(6)复原(undo)上一个指令
u:假如您误 *** 作一个指令,可以马上按u,回复到上一个 *** 作。[超常用]
: 可以重复执行上一次的指令。
(7)更改
cw:更改光标所在处的字到字尾$处。
c#w:例如,c3w代表更改3个字。
(8)跳至指定行
Ctrl+G:列出光标所在行的行号。
#G:例如,15G,表示移动光标至文章的第15行行首。[常用] p
用putty连接linux服务器,切换到
su - oracle
sqlplus /nolog 连接到数据库;
conn / as sysdba
show parameter session
alter system set sessions = values(比如400) scope = spfile;//注意此处的分号;
show parameter process
alter system set processes = values(比如450)scope = spfile;//注意此处的分号;
show parameter license //查看最大的process;
重新启动服务器;
ORACLE的连接数(sessions)与其参数文件中的进程数(process)有关,它们的关系如下:
sessions=(11process+5)
但是我们增加process数时,往往数据库不能启动了。这因为我们还漏调了一个unix系统参数:它是/etc/system/中semmns,这是unix系统的信号量参数。每个process会占用一个信号量。semmns调整后,
需要重新启动unix *** 作系统,参数才能生效。不过它的大小会受制于硬件的内存或ORACLE SGA。范围可从200——2000不等。
semmns的计算公式为:SEMMNS>processes+instance_processes+system
processes=数据库参数processes的值 instance_processes=5(smon,pmon,dbwr,lgwr,arch)
system=系统所占用信号量。系统所占用信号量可用下列命令查出:#ipcs -sb
不知道你是什么数据库,我的是mysql
root账户是
mysqladmin -uroot password 密码
或者mysqladmin -uroot password ‘密码’
普通用户是
set password for '用户'@'地址'=password('新密码');(只有root可以执行)
set password=password('新密码');(用户本身改自己密码)
(手打)
先来说说临时表的概念。 临时表顾名思义,就是临时的,用完销毁掉的表。 数据既可以保存在临时的文件系统上,也可以保存在固定的磁盘文件系统上。 临时表有下面几种:
1全局临时表
这种临时表从数据库实例启动后开始生效,在数据库实例销毁后失效。在MySQL里面这种临时表对应的是内存表,即memory引擎。
2会话级别临时表
这种临时表在用户登录系统成功后生效,在用户退出时失效。在MySQL里的临时表指的就是以 create temporary table 这样的关键词创建的表。
3事务级别临时表
这种临时表在事务开始时生效,事务提交或者回滚后失效。 在MySQL里面没有这种临时表,必须利用会话级别的临时表间接实现。
4检索级别临时表
这种临时表在SQL语句执行之间产生,执行完毕后失效。 在MySQL里面这种临时表不是很固定,跟随MySQL默认存储引擎来变化。比如默认存储引擎是MyISAM,临时表的引擎就是MyISAM,并且文件生成形式以及数据运作形式和MyISAM一样,只是数据保存在内存里;如果默认引擎是INNODB,那么临时表的引擎就是INNODB,此时它的所有信息都保存在共享表空间ibdata里面。
MySQL 57对于InnoDB存储引擎的临时表空间做了优化。在MySQL 57之前,INNODB引擎的临时表都保存在ibdata里面,而ibdata的贪婪式磁盘占用导致临时表的创建与删除对其他正常表产生非常大的性能影响。在MySQL57中,对于临时表做了下面两个重要方面的优化:
MySQL57 把临时表的数据以及回滚信息(仅限于未压缩表)从共享表空间里面剥离出来,形成自己单独的表空间,参数为innodb_temp_data_file_path。
在MySQL57 中把临时表的相关检索信息保存在系统信息表中: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emp_table_info 而MySQL 57之前的版本想要查看临时表的系统信息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虽然INNODB临时表有自己的表空间,但是目前还不能自己定义临时表空间文件的保存路径,只能是继承innodb_data_home_dir。此时如果想要拿其他的磁盘,比如内存盘来充当临时表空间的保存地址,只能用老办法,做软链。举个小例子:
我现在用的OS是 Ubuntu12X,想用tmpfs文件系统充当临时表空间,
root@ytt-master-VirtualBox:/usr/local/mysql/data# ln -s/run/shm/ /usr/local/mysql/data/tmp_space2
root@ytt-master-VirtualBox:/usr/local/mysql/data#ls -l | grep 'shm'
lrwxrwxrwx1 root root 9 Nov 13 10:28tmp_space2 -> /run/shm/
然后把
innodb_temp_data_file_path=tmp_space2/ibtmp2:200M:autoextend
添加到mycnf里的[mysqld]下面一行
重启MySQL服务后,
mysql>select @@innodb_temp_data_file_path\G
1 row
@@innodb_temp_data_file_path:tmp_space2/ibtmp2:200M:autoextend
1 rowin set (000 sec)
先写一个批量创建临时表的存储过程:
DELIMITER$$
USE`t_girl`$$
DROPPROCEDURE IF EXISTS `sp_create_temporary_table`$$
CREATEDEFINER=`root`@`localhost` PROCEDURE `sp_create_temporary_table`(
IN f_cnt INT UNSIGNED )
BEGIN
DECLARE i INT UNSIGNED DEFAULT 1;
WHILE i <= f_cnt
DO
SET @stmt = CONCAT('create temporarytable tmp',i,' ( id int, tmp_desc varchar(60));');
PREPARE s1 FROM @stmt;
EXECUTE s1;
SET i = i + 1;
END WHILE;
DROP PREPARE s1;
END$$
DELIMITER;
现在来创建10张临时表:
mysql>call sp_create_temporary_table(10);
QueryOK, 0 rows affected (007 sec)
如果在以前,我们只知道创建了10张临时表,但是只能凭记忆或者手工记录下来临时表的名字等信息。
现在可以直接从数据字典里面检索相关数据。
mysql> select from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emp_table_info;
+----------+--------------+--------+-------+----------------------+---------------+
|TABLE_ID | NAME | N_COLS | SPACE| PER_TABLE_TABLESPACE | IS_COMPRESSED |
+----------+--------------+--------+-------+----------------------+---------------+
| 56 | #sql1705_2_9 | 5 | 36 | FALSE | FALSE |
| 55 | #sql1705_2_8 | 5 | 36 | FALSE |FALSE |
| 54 | #sql1705_2_7 | 5 | 36 | FALSE | FALSE |
| 53 | #sql1705_2_6 | 5 | 36 | FALSE | FALSE |
| 52 | #sql1705_2_5 | 5 | 36 | FALSE |FALSE |
| 51 | #sql1705_2_4 | 5 | 36 | FALSE | FALSE |
| 50 | #sql1705_2_3 | 5 | 36 | FALSE | FALSE |
| 49 | #sql1705_2_2 | 5 | 36 | FALSE |FALSE |
| 48 | #sql1705_2_1 | 5 | 36 | FALSE | FALSE |
| 47 | #sql1705_2_0 | 5 | 36 | FALSE | FALSE |
+----------+--------------+--------+-------+----------------------+---------------+
10rows in set (000 sec)
功能性我就写到这里,大家性能方面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时间去测试。
1)、用SYSTEM登录数据库。
2)、执行 UPDATE SYSPROPS$ SET VALUE$='WE8ISO8859P1' WHERE NAME LIKE 'NLS_CHAR%'; 语句。
3)、修改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ORACLE/HOME0 ,NLS_LANG的值改为AMERICAN_AMERICAWE8ISO8859P1
4)、重新启动数据库。
如果第2步SYSTEM没有权限执行,可以在sqlplus登录数据库管理员帐号,然后再输入语句“conn /as sysdba”也可。登录完成后再执行UPDATE SYSPROPS$ SET VALUE$='WE8ISO8859P1' WHERE NAME LIKE 'NLS_CHAR%';
以上就是关于linux下,(系统密码,mysql数据库密码,Email密码)如何修改全部的内容,包括:linux下,(系统密码,mysql数据库密码,Email密码)如何修改、如何在linux下 修改oracle数据库表数据、linux 怎么编辑数据库文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