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文献数据库

外文文献数据库,第1张

1 The 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 世界最大免费全文网站,超过300,000篇全文

主要学科:天体物理学

2 HighWire Press -- 世界第二大免费全文网站,超过235,812篇全文

主要学科:生物学、医学

3 arXivorg

主要学科:物理、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文件格式以PostScript为主,如没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可以选择生成PDF文件格式。

4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主要学科:行为科学、脑科学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主要学科:医学

6 CogPrints

主要学科: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哲学

7 GPO Access

美国政府文献

8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ICPSR)

世界最大的社会科学文献网站

9 National Academy Press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协会等机构报告

10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统计报告

11 NCSTRL

计算机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

12 Project Gutenberg Electronic Public Library

电子图书,2002前提供10000种全文电子图书

13 Thomas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的美国国会报告和历史文献

14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文档

15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美国地质考察报告

16 World Development Sources (World Bank)

世界银行报告

17 Delphion

世界各国专利,可看到前十三页全文

18 美国数学学会(AMS)的三种免费期刊

Bulletin

Electronic Research Announcements

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 Physics Today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提供的免费杂志

20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生物科学期刊和图书,文章被Biosis、CA、Medline等重要二次文献数据库引用

21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of Biology

被Biosis Previews引用

22 Science Magazine

23 Scientific American

24 ACM Digital Library

25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与技术问题》,美国。

1984年创刊,全年4期,ISSN 0748-5492,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探讨和阐述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政策问题。

26 Bulletin of Symbolic Logic 《符号逻辑通报》,美国。

1995年创刊,全年4期,ISSN 1079-8986,刊载数学、哲学、计算机、语言学等领域中有关符号逻辑方面的论文、书评和会议论文摘要。

27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理论物理学进展》,日本。

1946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033-068X,发表日本理论物理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用英文、德文、法文发表。

2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hysics 《澳大利亚物理学杂志》,澳大利亚。

1948年创刊,全年6期,ISSN 0004-9506,刊载物理学(从基本粒子到天体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简讯和评论。

29 New Journal of Physics 《新物理学杂志》,英国。

1998年创刊,ISSN 1367-2630,是一种全文电子杂志,它在物理学领域相当具有权威性。该杂志编辑竭力通过出版对物理学家有益并能引起物理学家关注的高品质文章,从而把《新物理学杂志》办成本领域最主要的科学杂志。

30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生物化学杂志》,美国。

1905年创刊,全年52期,ISSN 0021-9258,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Subscription,刊载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高价刊。

31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化学与药学通报》,日本。

1953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009-2363,发表生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和生物药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及报告,用英文出版。

32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微型机械与微型工程杂志》,英国。

1991年创刊,全年4期,ISSN 0960-1317,刊载微型机电、微型机械和真空微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涉及微型系统的控制、程序和建造、微型结构和器件、集成电路、电子与光子器件等基本结构、器械和系统设计研究。

33 VDI-Z 《德国工程师协会综合生产杂志》,德国。

1857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042-1766,刊载机器制造、金属加工工艺、生产规划管理、生产系统、生产评价以及金属加工设备与系统等方面的论文,兼及行业新闻、新产品介绍。

34 Modern Machine Shop 《现代机械车间》,美国。

1928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026-8003,全面报道制造与机械工业的新闻和技术信息,内容包括工程、工业机器人、研究与开发、程序设计、安全规则与设备等。

35 Process Engineering 《加工工程》,英国。

1920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370-1859,刊载化工加工技术以及设备、材料和保养等方面的文章。

36 Signal 《信号》,美国。

请采纳,谢谢

毒理学听上去是一门很高深的新兴学科,离开我们还很远。其实不然,它拥有深远的历史,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对有机体产生不良作用(副作用或有害作用)的学科。不良作用可以非常明显,比如死亡、癌症、疼痛、皮炎等等,也可以是一些细微的作用,比如正在发育的儿童大脑对于微量铅暴露极为敏感,会导致学习力和记忆力的衰退,而贻害终身。意识到这一点远比了解多大剂量的铅会导致儿童死亡更加重要。

毒理学定义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是自然界存在的产物,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物质。这些东西可能是有一必须的,也可能是致命的毒药。而不同的使用剂量会使这些化学物质对人类产生不同的作用。比如,肉毒素既是最为致命的毒药,同时极微量的合理使用,也是医美用来祛除皱纹的利器。而物理因素常与职业健康问题有关。温度、噪声。睡眠不足,飞行时差的不良作用等,都会引起令人烦躁的工作效率低下。这些因素还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列入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毒理学也可以放在环境健康的背景中去考量。我们一般所考虑的环境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户外、室内、海洋、空气等等。而我们将环境健康定义为“能保证所有生物体拥有保持或发挥全部遗传千里的最佳机会”。这个定义的价值可以从儿童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相关儿童和孕妇的功效测试的伦理学评估很难通过的原因。例如前文提到的铅暴露,即便铅的剂量很低,也可导致儿童学习障碍。这些有害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影响其保持和发挥全部遗传潜力的最佳机会。话说,生完娃的成年人的死活相对就没那么重要了么。。。

毒理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96年,中国中草药之父,神农氏尝遍365种中草药而闻名,据说死于药物剂量过大而引起的中毒。中世纪时期的黑死病(1347-1351)腺鼠疫和肺炎性鼠疫横扫欧洲,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动物身上实验毒药的生物性积累。帕拉赛尔苏斯(1493-1541)医生、炼金术师,毒理学之父。曾试图将医学和炼金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医疗化学。马修·瑞士科学家保罗奥菲啦(1787-1853)被誉为“现代毒理学之父”,1813年出版了《毒药学》,书中详细描述了中毒的症状。·赫尔曼·穆勒于1939年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并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DDT在1972年被禁止使用。直到最近的日本福岛2011年,核电站事故,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可见毒理学的相关事件贯穿了几乎我们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大家如果对于毒理学重要事件里程碑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另写一篇文章叙述。

了解一些合法或非法药品的毒理学特性对于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非常重要。在美国设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及环境保护局(EPA)来保护人与环境的健康与福利。1962年,一种名为反应停(沙利度胺)的抗妊娠反应的新药被发现存在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副作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豚婴事件。此前这种新药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推广,导致了欧洲数万家庭的悲剧,而在美国FDA专家的极力阻止下,未能进入美国市场,使美国人逃过了这场噩梦。之后立法规定所有新药必须在动物和人体上进行充分的实验,才能获得FDA的使用批准。

蕾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其中集采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并表达了杀虫剂对人体健康存在的不良影响的担忧。其中DDT作为一种高效的杀虫剂,虽然不会直接导致动物死亡,不过会使鸟类蛋壳变薄,导致特别是食肉性鸟类的减少。而且这类杀虫剂会累积在动物的脂肪中,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哺乳期间DDT也会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最终DDT与1972年被禁用。

类似的公共安全事件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近年来的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大众对于日常使用的化妆品中的风险成分的重视。

毒理学无法解决所有环境健康问题,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周围环境和那些影响本地甚至全球的事件,更好的判断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从而提出富有远见的问题,进而带动各行各业以及自身减少危害暴露的风险,促进人类“保持或发挥全部遗传潜力”。

更多的了解一些毒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一些日常决定。在促进人体健康与改善环境质量时,也能根据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剂量-效应关系、个体易感性)才去行动。比如人们一旦意识到了婴儿与儿童的体重较轻,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特别敏感,他们比成人更易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人们就会采取行动减少婴幼儿的暴露。了解毒理学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化学物质与物理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出有远见的见解,进而最终影响决策。

参考文献

Steven G Gilbert, A small dose of toxicology - The health effects of common chemicals 译生活中的毒理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其本身包括众多的分支学科,分别在相应的学科领域里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现归纳为两大类。(一)实验研究(微观研究)动物实验的方法仍是现代毒理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毒理学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已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以剂量-效应(反应)为主的数据库,结合人群接触水平对许多化学物质进行了安全性(危险度)评价。

由于外源物的数量巨大,整体动物实验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也不能满足数以万计的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动物,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所以由过去以整体动物试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转向以体外试验为主导地位的趋势。但也需指出,体外试验的发展并不排斥整体实验的重要性,两者相互补充,互为验证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数据,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技术被引入现代毒理学,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了许多新方法。

1.体内试验

哺乳动物体内试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一般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及慢性毒性试验。还有特殊毒性实验,如哺乳动物致突变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以上试验在毒理学中统称“三性”和“三致”试验。

常用的试验动物: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家兔、狗、猴等。检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试验,常选用鱼、蚤类或其他水生生物。还可用鸟类、昆虫进行试验。

近年来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致突、致癌机制,转基因动物已开始在毒理学试验中应用。

转基因动物是一种集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于一体的实验动物,更能体现生命整体研究的效果,它是把经典的与现代的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无疑会推动现代毒理学实验研究的发展。

2.体外试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细胞器以及利用微生物等进行毒性研究的方法为体外试验,此方法多用于观察外源物对生物体特殊毒性的初步筛检及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体内与体外试验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选择一组试验,才能互相弥补优缺点。(二)人群调查(宏观研究)人群调查也称为人群毒理学,是在人群中研究外源物对人体产生毒作用的规律,为人群检测和制订预防措施提供比动物试验更直接更可靠的毒理学资料,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中毒临床观察

常见于偶然发生的事故,如误服、自杀、毒性灾害等,通过急性中毒事故的处理和治疗,可直接观察到中毒的症状并分析可能的毒效应的靶器官。

2.志愿者试验

在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原则下,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试验,仅限于低剂量、短时期的接触毒性作用可逆的化学品,目前国际上提倡健康志愿者的毒性试验,减少由动物试验结果外推于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神经毒物出现的毒性效应,如头晕、目眩、复视等需要表达的中毒症状,只有人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所以国外健康志愿者的毒理学研究资料倍受重视。

3.流行病学调查

将动物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可以从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试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观察对象是一个大的群体,为人群检测和防治措施提供比动物试验更直接、更可靠的科学资料,但是也存在许多难点:①人群中观察外源物的毒性效应大多数为慢性毒性效应,特别是人类致癌物质其致癌效应所需时间过长;②接触人群中所用的观察指标是非特异性的,与对照人群比较需要足够例数:③外环境因素混杂,外源物的种类繁多而且多种化学物质可出现联合作用,难以确定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毒性效应和其因果关系。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渗透,在传统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中引进了细胞、分子水平的人群检测方法,如生物标志物作为癌症早期判断的信息,把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结合为一体发展为分子流行病学。这门新兴学科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手段研究,评价不同人群或个体致癌危险度及其机制,从而使现代毒理学由实验动物研究发展到人群和个体易感性研究的新阶段。

它可以解答人体从接触化学物质到发生疾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连续性的变化,从中提取更多的癌前病变的信息,为癌症的早期判断、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测,分子流行病学在21世纪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正确的方法是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宏观研究为微观研究提供线索,微观研究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外源化学物质作出准确的危险度评价。

以上就是关于外文文献数据库全部的内容,包括:外文文献数据库、毒理学概述----毒理学与我们、毒理学试验方法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287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