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 - 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 - 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科技会议录索引》 - SCI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 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 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c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此外,ISI每年还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而成为一种期刊评价工具。图书馆可根据JCR提供的数据制定期刊引进政策;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EI 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 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 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 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 SCI、SSCI 简介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一、SCI简介--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二、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三、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EI简介 EI是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简称。EI创刊于1884年,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出版发行。EI是工程技术领域内的一部综合性检索工具,报道内容包括:电类、自动控制类、动力、机械、仪表、材料科学、农业、生物工程、数理、医学、化工、食品、计算机、能源、地质、环境等学科。- ISTP简介 ISTP是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的缩写,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两个数据库(ISTP和ISSHP)之一。专门收录世界各种重要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会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 在ISTP、 EI、 SCI这三大检索系统中,SCI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该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比较全面,可以说它是集中各个学科高质优秀论文的精萃,该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视的中心和焦点。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
静乐县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湿地公园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观控制区(以下简称保护范围),并将保护范围向社会公布,在湿地公园规定的保护范围设立保护界标。第三条 湿地公园范围内的保护、修复、管理、利用等活动,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第四条 静乐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公园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五条 静乐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公园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统筹解决湿地公园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静乐县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为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
静乐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承担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静乐县人民政府湿地公园管理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负责湿地公园具体工作。
湿地公园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第六条 湿地公园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湿地公园保护的相关工作。
鼓励将湿地公园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第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的义务,对破坏湿地的行为有权举报或者控告。
接到举报或者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依法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第八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资金支持湿地公园保护。
对在湿地公园保护过程中,做出特殊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静乐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第二章 规划与管理第九条 静乐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第十条 湿地公园保护规划应当明确保护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等内容。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湿地公园保护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进行。第十二条 在湿地公园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第十三条 静乐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防止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稳定。第十四条 静乐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水、土壤污染防治。
禁止向湿地公园排放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他污染湿地公园的废水、污水。
禁止向湿地公园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第十五条 服务机构根据湿地公园保护的需要,可以面向社会招聘湿地公园管护员,并提供管护员所需要的装备和设备,管护员的工资由县级财政给予保障。
服务机构对招聘的管护员应当建立和完善管护员管理制度,加强对管护员相关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第十六条 静乐县人民政府有关湿地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环境动态监测,建立湿地资源档案和环境监测数据库,加强生态风险预警。
野生动植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开展湿地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第三章 修复与利用第十七条 湿地修复应当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恢复湿地面积和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第十八条 静乐县人民政府湿地管理主管部门应当编制湿地修复方案,修复方案应当依法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并按照湿地修复方案进行修复。第十九条 禁止在湿地公园范围内开垦种植农作物。
对于湿地公园内现有的耕地,静乐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逐步退出种植,实施生态修复。第二十条 利用湿地公园内的资源应当符合湿地公园保护规划,维护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二十一条 开发利用湿地公园内生态资源,不得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资源的再生能力,不得给野生动植物物种造成损害,不得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于瑞洋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本文阐述了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历史背景、建设目标与指导原则、初步构型等。
关键词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1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历史背景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期工作和基础工作,从某种程度上看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无论是生产、科研还是管理,从本质上讲都是某种信息采集、保存、处理、研究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地质工作中,从各种地质信息数据采集到室内数据保存、整理、分析和解释,再到最终成果的存储维护、管理使用和制图出版以及科学管理和决策等诸多方面,无不与现代信息紧密相连。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现代地质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地质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拓宽了地质工作领域和内含,同时也改变了地质工作成果的内容和形式,现在的地质成果除了传统的可以用纸介质反映的文字、图件外,还有以电磁介质和光电介质存储的各种数据库、应用程序等,特别是在地质大调查工作中,地质基础数据信息的获取、管理、服务无不体现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身影,随着分布式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待的应用,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和服务正在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以及不同机构之间协同服务发展。
12 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政策背景
为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国务院2002年3月19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中要求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在2003年1月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此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了一批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在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中指出“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在最近发布的《全国地质勘查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开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并提出“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管理,实现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搭建现代化的存储、管理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的目标任务。所有的政策法规为开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3 地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地质资料数据是各种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成千上万地质工作者的劳动结晶,具有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5000余亿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数据,通过对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地质图的价值是填图成本的25~36倍。大庆石油管理局近年来通过对100多口井资料的开发利用,扩大了石油储量2亿吨,为国家节省勘探费用30亿元。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地质资料数据的服务领域日趋广泛,从矿产资源勘察到地球科学研究,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从增强国防建设到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地质资料数据提供基础信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地质资料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技术已基本成熟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高性能的信息存储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质资料数据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机构以及不同区域的共享与服务成为可能。同时,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建立了包括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化探数据库在内的几十个大型基础数据库,新形成的地质资料数据全部汇交电子文档,原来的纸质资料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全国地质资料馆正在组织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这些工作成果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状
21 组织管理机构
211 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及组织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由国务院和省(区、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两级行政管理,设立了政府所属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委托保管机构,负责保管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在基层地勘单位,由地质资料(档案)馆(室)保管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全国的地质资料管理已形成政府管理与基层地勘单位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12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组织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大体上包括两种,一种是政府所属的馆藏机构,此类机构主要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地质资料馆组成;另一种是实行委托保管的馆藏机构,此类机构主要由各行业、工业部门自己成立的馆藏机构。
全国地质资料馆前身是地质部资料司,成立于1952年。目前,全国馆主要由资料收整室、资料馆藏室、资料服务处三个处室组成,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服务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地质调查资料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及其下属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局六大地质调查中心(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是资料的管理单位。
22 馆藏情况
221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省级地质资料馆馆藏情况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纸质资料约11万种,电子资料数据量超过46TB,这部分资料以矿产勘查类为多数,占总量60%,地质科学研究、物化遥勘查、水工环勘查和区域调查各占135%,116%,85%和61%。电子资料包括电子文档、数据库、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测绘数据(购买或交换形成)等。
222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部门馆藏情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各资料管理单位馆藏各类资料累计约26万种,其中成果地质调查资料4000多种,此外还收藏了大量的其他地质资料、地质科技档案、地形图、地质参考文献等。
除了传统的地质资料外,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各类基础地质数据库也在发展中心保管,目前,发展中心保管的数据库包括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或分省的1:500万、1:250万、1:50万、1:25万、1:20万、1:5万系列比例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钻孔地质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
23 存在问题及分析
231 馆藏机构数字资源不足
电子文档汇交问题严重。一是汇交率低;二是汇交质量较差,没有按照格式标准的要求进行汇交、汇交内容不齐全。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开展,地学数据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海量数据信息的汇交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长周期建设的数据库,其阶段性成果的汇交和服务,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
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多年的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全国地质资料馆仅完成约22万种,还有大量的地质资料需要数字化。馆藏机构数字资源不足,难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影响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32 资料数据共享技术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地质资料数据的共享和社会化服务是地质工作者的长期愿望,但由于管理体制和技术上的原因,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技术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步履维艰。最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批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初步实现了社会化共享,向社会开放了部分公开性地质成果资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尽管在应用网格技术实现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仅仅是初步的;总体上看,地质资料数据的服务共享、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现有的服务方式包括手工方式、离线方式、等待用户上门方式、会议推广服务等方式。服务范围小、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成本高、服务周期长、效率低下、数据服务内容简单,资料数据共享服务是个别的、不系统的、数据的公开程度和数据共享的广泛性还十分有限。
233 馆藏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队伍力量薄弱,加工处理能力不强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及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设施的建设。但是,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特别是提供网络服务的信息服务设施欠缺,大大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地质资料服务国家级别的全国地质资料馆面临无独立服务场所的窘境。
地质资料数据的现代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一些综合性人才进行服务,这是由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趋势决定的。但由于编制和经费的限制,全国地质资料保管与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相当缺乏,人员的年龄与专业结构不是特别合理,学历和专业也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尤其短缺。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阻碍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降低了地质资料的利用率,削弱了地质资料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
受资料馆工作人员数量、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对需求调研不够。现有的成果不能及时向社会发布,加工处理等相关需求不能及时满足,服务水平低,只能维持日常工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资料工作带来了的巨大变化。
234 数据资源分散,需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数据整合与协调
地质资料数据是全国地勘行业数万(鼎盛时期达数十万人)地质工作者长期野外调查、勘查的成果,其生产过程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决定了生产、管理是分散的。地质资料数据分布于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内的全国地矿行业,冶金、有色、石油、煤炭、建材、化工、核工业、武警黄金指挥部等产业部门。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决定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基本上只为本行业、本部门或单位所拥有和使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存在着管理上、体制上的障碍,造成工作的低水平重复和大量资源的浪费。
235 资料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
许多地质资料数据涉及保密问题,有关保密的规定没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密级升降与解密的评估体系,限制了资料数据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定位和科学评估体系;法规体系不健全导致社会约束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使得地质资料数据的生产者、拥有者、管理者、用户的责、权、利关系不明,各方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资料数据共享的积极性不高,共享观念淡薄,数据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对于共享数据的分类、有偿服务的原则、涉及数据服务的若干单位之间的关系、数据更新与维护的机制等有关数据服务的基本问题尚需解决。
3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指导原则
31 总体目标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各类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地质资料数据为核心,以实现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共享为导向(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具有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管、综合研究与分析和社会化服务等功能的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管理体系,实现国家地质资料数据的一体化组织管理与社会共享,推进地质资料数据开发利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和交换平台。
32 指导原则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软硬件环境同步实施,软件适当超前;由易到难,急用先行”的指导原则。
4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初步构想
41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机构构想
411 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构成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模式为两级馆藏机构,特殊地质资料执行委托保管,根据现行的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模式,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应由多个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构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由“中心(国家级)——分中心(省级、行业、专业)”组成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管理体制,既要由实质的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与服务机构(即单位实体)又要由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联通的虚拟的地质资料数据目录、信息中心,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负责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存和开发服务等工作。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应依托全国地质资料馆,建立包括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等单位在内的核心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由省级、行业及各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外围层;形成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体系。
412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机构构成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核心业务是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在业务方面至少应由下面几部分构成:
地质资料数据情报机构:收集地质资料与数据形成与管理信息,同时收集数据中心无法直接保管的地学资料与数据的形成、保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信息。
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管机构:收集和保管数据中心所管理的各种地质资料与数据,并对地学数据进行维护与更新。
地质资料数据加工与服务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对数据中心保管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地质资料数据综合研究机构: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地质资料与数据的需求开展综合研究,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行政管理机构:保证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
辅助机构:为各项业务工作提供辅助保障工作。
42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工作内容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和部门很多,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421 基础设施的建设
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化服务与资源共享需要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需要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这就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机构的设施和功能,从根本上改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从地质资料信息的接收、验收、整理、存储、保管、服务等功能方面考虑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需求,保证管理机构能真正地发挥其各项功能。
422 数据资源建设
数据中心的所有业务均是围绕地质资料数据开展的,数字资源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是数据中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充足的数据资源,才能有力地促进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应按照统一标准、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加强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基本完成主要资源的数字化原始积累,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现代化的资源存储、管理的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业务队伍。
423 标准化建设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我国地质资料与地学数据交流的平台和纽带,缺乏标准化就无法实现资料数据的交换和真正的资源共享,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地区地质资料数据分中心(省级)、行业分中心和专业分中心数据交换与共享方面的制度与标准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实现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
424 资料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窗口,没有共享平台,众多的资料数据将无法通过数据中心向社会提供服务。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对各种资料数据进行整合、协调与管理,通过各部门、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变分散、独立、局部的数据资源为完整的、系统的和整体的国家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数据共享与服务,使数据资源得到增值。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链接各个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门户和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一个依托公共网的、虚实相结合的多级地质资料数据共享交换网络体系,为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管理打好基础。
425 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理论研究
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已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地质资料与数据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需要有新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来指导。通过管理理论的研究,科学地指导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事业的发展。
金 妮1刘小娥1刘 虹2
(1 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的定义、分类及存放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管理的难点问题、质量问题,以及对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保证数据库类资料完整、准确、有效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借数据库类资料抛砖引玉,希望与其他同仁进一步交流。
关键词 数据库 成果地质资料 汇交
0 引言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等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1],这些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高新技术的渗透,地质资料管理已从传统的纯手工管理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管理[2],大量地质工作成果也已经以数据库形式出现。
1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
11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定义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是指成果地质资料中以数据库建设为主体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各类数据库[3]。其将地质工作成果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和存储,以利于实现地质类成果数据共享,并对成果信息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12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分类
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最简单的存储各种数据的表格,以及能够运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目前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馆藏机构已验收的数据库有: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市、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和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
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是在 DmGis 平台上开发的单机版软件;市、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包括 Access MDB 数据格式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和 MapGis 格式的图形数据;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是指数字填图地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数据,由 DBF、MDB、MapGis 等多种格式组织形成。
13 数据库存放
数据库类文件置于“源电子文件”目录下“数据库和软件”文件夹内,同其他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一起存储于光盘和移动硬盘中进行汇交。
2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自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矿业权制度的建立,矿业投资出现了多元化局面,地质资料与矿业权的依附关系也已越来越清晰,地勘单位为了在地质勘查工作立项、项目投标、争取资金等方面谋得优势地位[1],同时担心汇交资料的泄密而影响其自身利益,纷纷加强了对地质资料的封锁,使得近些年,地质资料欠交、拒交现象十分严重。数据库是成果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大量的成果信息,地勘单位汇交人在汇交时就更加谨慎。
22 汇交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数据库类资料汇交内容的齐全、完成、准确是保证其二次开发及利用的基础,《关于印发 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6[210] 号)对数据库类电子文件的汇交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数据库汇交,应包括项目工作最终评审通过的整个库文件、管理或浏览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及其使用说明,以及使用数据库所必需的系统库、字库、外部链接文件等相关文件和技术文档,以保证其能正常使用。
通过对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实践,数据库电子文件汇交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汇交人应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汇交完整的数据库资料,一般数据库内所存储的地质工作成果比较齐全,但汇交人很容易忽视与数据库相关的其他文件,如数据库验收意见、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和说明性文件(如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等;带图件的数据库,容易忽视提供相关的字库和系统库,部分图形数据库中缺失图名、比例尺等信息;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区调类空间数据库容易忽视提供元数据。
(2)数据库内容与验收意见不一致,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对应数据库审查意见验收时,各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对应不上,各市、县数据库一起汇交,有张冠李戴现象。建库报告、技术文档纸质或电子文件有时会出现缺页多页或页码颠倒等问题;数字地质填图类数据库野外路线数据与成果地质图反映内容不一致。
(3)数据库类资料未按 210 号文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存放于相应位置,而是单独存放于一个自建的文件夹中。
在检查对应的纸质文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双面打印时,页码应居中或放外侧,但常出现放内侧的情况。
(2)当数据库类的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单独装订时,汇交人容易忽视加盖编制单位公章。
(3)图纸类折叠不规范,大小、长短不规则;当图纸过大、需要接图时,有用双面胶接图的情况。
3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对管理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的影响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做好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必须要有地质专业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由于数据库种类较多,内容繁琐,数据库验收人员应加强学习,掌握各类数据库的验收技巧,并积极与地勘单位项目组成员或汇交人沟通,确保数据库类资料齐全、完整、准确。
数据库是地质信息中最重要的,随着数据库以成果形式的大量出现,为了避免在地质工作中重复投入、减少社会浪费,其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大势所趋,从而也使服务形式往多元化发展,服务产品多样化。而做好数据库类资料的社会化服务,离不开服务机制的完善,离不开硬件的建设。
4 几点建议
41 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的建设
首先应着力解决地质资料汇交的监督管理问题,要严格履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赋予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的职责,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地质资料的汇交应严格执行矿业权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同时,应加强汇交人汇交数据库的意识,并消除各汇交单位对权益保护存在的顾虑;加强法制观点的宣传,依法汇交资料是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国家也保障汇交人的权益,保障资料的安全及合理提供利用。
42 加强对地质资料汇交人的培训工作
由于汇交人经常有变动,汇交要求为顺应新形势也在逐步完善,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是必要的。汇交单位也应积极响应。有些单位地质资料不经过资料室直接由项目组成员汇交,建议各汇交单位派资料室专人进行汇交,项目组成员给予配合、督促汇交工作的完成。
43 积极推进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首先应完善服务机制,加强硬件的建设,加强对数据库类资料的服务意识。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中,应包含资料中是否有数据库的信息,提供社会查询,服务人员也应提供简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展现良好风貌。
5 结语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承载了大量有价值的地质工作成果信息,积极做好其汇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继续做好数据库类资料的检查和验收工作,要更好地掌握各类数据库验收的新方法、新要求,以保证其完整、准确、有效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
参 考 文 献
[1] 卫伟,王天文 地质资料汇交的重要性及管理中的难点和对策 [J] 山东煤炭科技,2003,(2):41
[2] 程琳 浅谈成果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24(2):207 ~ 209
[3] 全国地质资料馆 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规范与标准 [M]
[4] 李桂芳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4):476 ~ 478
由于我国具有独特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以及在全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我国地球科学家敏锐地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变化这一前沿科学领域研究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地球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参与了IGBP有关核心项目的研究,如“过去全球变化”,在其他领域,如海洋、土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等也积极开展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体来说,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紧紧瞄准科学前沿,有些方面还走在世界的前沿。
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因此组织了“干旱半干旱区150ka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1992~1997)的研究。通过有代表性的环境地质剖面和东西向大断面,建立了高分辨率黄土、湖泊等陆相沉积物古气候记录的时间标尺,重建了150ka来环境演变序列及动态过程,揭示出西太平洋边缘的海洋因素是冰期时我国内陆干旱的原因之一,提出了东亚古季风变化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并运用“时域组合模型”等数学手段,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未来演变趋势做了统计学的外推。这项成果被认为列入世界前列。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及其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项目(1992~1995)重点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及最近2~3ka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变,研究在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下,陆地水系统和土地系统发生、发展和变化趋势,重塑和编制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至渤海沿岸东西大断面的古气候、古环境,提出了北方20ka来古气候变化模式并预测今后50a以地下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主的生存环境。
在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SH)3条南北半球研究断面中,我国是PEPI断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条断面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环境,如继续不断隆升的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暖池——西太平洋暖池,最大的季风区——亚洲季风区,最大的中纬度沙漠等,还有保存良好长序列记录的黄土、洞穴、高原湖泊沉积等优势支柱。可望在高分辨率重建古环境变化历史和古季风环流作用机制等重大问题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此外,在前述全球碳循环的源汇研究方面,中国揭示了通过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回收大气碳的重要过程并作了定量的估算。
有关全球变化数据管理方面,我国已参加了WDC(世界数据中心),并相应在WDC-D中建立了9个学科中心:海洋、气象、地质、地震、冰川冻土、天文、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等,它们已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许多诸如海平面变化、高亚洲寒区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数据和资料服务。
10年(1985~1995)来,据统计,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已达350项左右,其中一些跨学科的重大项目,如“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年景和水资源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都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结合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方向和我国的优势和特点在已取得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基础上,应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以求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和突破。
(1)大力支持南北半球古气候耦合机制已开展的PEPⅡ计划研究。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我国季风区古环境变化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已列入PEPⅡ执行计划之中。这对加强古环境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措施。
(2)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及邻区变化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已极大地改变了亚洲大气环流的形势。中国西北部进一步变干旱,东部湿润。青藏高原现仍在继续隆升,又处于中国境内,我国地学家应进一步研究高原的隆升机制,以预测对中国地质环境和气候将产生的变化趋势,乃至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3)继续发挥我国全球变化地质记录重要支柱的优势作用,加强黄土、岩溶洞穴沉积、湖泊沉积等地质记录与古环境变化的研究。
(4)全球变化研究的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现我国除9个学科数据中心外,还有一些观测台网,如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包括了29个野外研究台站以及4个分中心和1个综合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观测系统,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数据资源共享难度较大,更需加强管理协调以便充分利用,以免工作重复,造成浪费。
以上就是关于世界上三大文献检索数据库是哪几个全部的内容,包括:世界上三大文献检索数据库是哪几个、忻州市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浅议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