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恐龙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6500 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突然“造访”了地球,地球瞬间陷入了灾难之中。

猛烈的撞击引发了大面积的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大量岩浆喷涌而出,在陆地上肆意漫延,动植物被岩浆烧毁。

火山尘埃遮天蔽日,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死亡,动物们缺乏食物,大批大批地死去。

全球性的灾害带来的是气候的剧变,无法适应气候变化的动物也逐渐死去了。

恐龙、翼龙、蛇颈龙和沧龙在这次事件后完全灭绝了,它们的尸体被风沙遮盖到地下,逐渐变成了化石。

1949年11月1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了。

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1955年6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将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共谋国家科技发展,更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科学院学术中心的地位。

5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诸如”两d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累计招收研究生45000余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标志着中国科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5年来,我院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中心,锐意创新,各项工作迅速发展,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重大创新成果开始出现。在纳米科技、新核素合成、等离子体放电、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生命起源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通用芯片研制、超级服务器、计算机 *** 作系统、煤间接液化合成油、高性能机器人、神州载人飞船应用系统及国防建设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成果;在人类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测序、成年体细胞克隆牛、西部大开发、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铬盐工业生产等领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创新贡献。

2002年,我院提出了新时期办院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发展战略,明确了我院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随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科学院将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家科研,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做出历史性贡献。

中国科学院是全国科学家的科学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是世界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此向社会各界汇报中国科学院的工作,特别是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进展,使中国科学院工作能得到全社会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让我们共同努力办好中国科学院,办好中国的科技事业,并为国际科技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机构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学部

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

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

作者: 15922689 2005-5-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科学院简介

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基础科学研究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即将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

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先生、半导体研究所黄昆先生分别荣获第一届(2000年)和第二届(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

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

作者: 15922689 2005-5-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3 中国科学院简介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d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高技术产业化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作者: 15922689 2005-5-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4 中国科学院简介

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

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

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

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d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

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

作者: 15922689 2005-5-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5 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

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

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海大道红绿灯有摄像头。

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了电子智能探头,已经不是以往传统的地磁感应线圈抓拍技术了,现在的智能探头用的是视频分析技术,全天24小时都在拍摄,还有车牌自动识别、数据库比对技术。车辆捕获率100%(二轮摩托车除外)、车辆识别率白天95%以上,晚上90%以上。一般只要是主要路口都会有闯红灯拍照。一般红绿灯路口都是分时段抓拍,但是像那种一排有多个摄像头和闪光灯的,任何违章都躲不了。并非所有红绿灯路口都设有违章拍照,但绝大多数设有红绿灯的地方都会有违章拍照。想要不被抓拍扣分,唯一的办法就是遵纪守法不违章。不是所有的违章都能被拍下来,只有在视频及清晰的情况下(车辆号牌清晰),信息录入人员才能处理违章车辆。但是,故意遮挡号牌的后果更加严重,未悬挂或不按规定安装号牌、故意遮挡或无损号牌的行为,一次记12分。

首先对该区的地震、地质、测井及构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建立该区的构造演化模式。

图4-13 储层综合预测的技术思路和流程示意图

层位标定及波组地质属性确认是地震精细解释的基础,前者是将钻井、生物地层、古地磁等手段所确定的地质分层界线(深度单位)对应到地震剖面(时间单位)上,确定这些分层的地震响应;后者则是通过一定的手段确定地震剖面上的一些典型反射波组在地质分层序列中的位置,以明确这些波组的地质涵义,二者都要通过合成记录来实现。由于该区目的层为砂泥互层且横向变化大,故采用合成记录与地质、VSP、层组联合标定技术来实现层位的精细标定(图4-14)。

图4-14 D1井合成地震记录

全三维解释的关键是层位的空间组合。层位的追踪往往由于地震分辨率较低而产生误差。为保证储层解释的准确,首先在精确的三维立体储层标定的基础上,利用相干体、水平切片、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进行全三维解释,然后以研究区的沉积地质规律为指导,对构造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在层位标定之后,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及前期的工作,开始进行层组顶的区域追踪对比。采用纵向、横向参照法,即在横向上不仅考虑单个同相轴的振幅、能量、连续性及相位、频率等因素,更多地考虑多个波组的横向、纵向及任意线方向的组合特征,以成因上有联系的多个波组的整体取向作为指导方向,进行层位追踪。实际对比方法如下:

1)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引申到其他测线上;

2)重点对比标准层——标准层是指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反射层,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储油层;

3)相位对比——一个反射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往往有几个强度不等的同相轴,在各个剖面上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因为相位对比错误而导致层位深度不一,造成地质解释上的困难。

4)波组和波系对比——利用波的组合关系进行波的对比,可以更全面考虑反射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反射波在剖面上相互之间总的趋势,即是等时间间隔的,还是逐渐减小、增大的,以好的反射波组来控制不好的反射波组,进行连续追踪。

5)剖面间的对比——在对时间剖面进行了初步对比后,可以把沿地层倾向或走向的各个剖面按次序排列起来,纵观各反射波的特征及其变化,借以了解地质构造及断裂在横向、纵向上的变化,这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虽然该区构造较为平缓,但是复杂的沉积相带的变化和储层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速度异常可能要影响到速度的纵横向变化,进而影响构造形态的准确性,因此利用已钻探井的时差和叠加速度谱建立三维速度数据库,应用射线追踪模型迭代的方法计算层速度和平均速度,建立三维速度场,应用三维空间速度场进行构造成图(图4-15至图4-17)。

图4-15 MSC3 底部等T 0图

图4-16 MSC4 顶部等T 0图

图4-17 MSC5 顶部等T 0图

构造解释的流程图见图4-18。

图4-18 构造解释流程图

蒙古国开展了大量矿产资源调查工作。截止到2006年9月,1:20万地质图覆盖蒙古全境991%;1:5万地质填图和普通地质勘探覆盖蒙古全境224%;1:50万水文地质图覆盖蒙古全境的84%;1:20万和1:10万重力图覆盖蒙古全境的17%;1:20万航空地磁测量图覆盖蒙古全境的60%;1:5万、1:25万航空多光谱测量覆盖蒙古全境的32%。

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工作项目214个;完成1:5万地质矿产项目256个;完成物探项目共59个,其中1:25万16个,1:5万19个,1:20万13个,1:100万1个,其它比例尺10个。

共发现了煤、萤石、铜、稀有金属等80多个矿种的近6000个矿点。近年来,在南戈壁省与戈壁阿尔泰省的区域地质调查解决了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并发现了一些新的金、铜、铂、多金属、稀有金属成矿远景区。色楞格省、科布多省、布尔干省和南戈壁省的地质填图与基础地质调查,发现了20多个金、铜、汞、多金属、萤石以及煤的成矿远景区;还探明了奥玉陶勒盖金铜矿、Hairhan—Haraat铀矿,Alag togoo煤矿和Ereen金铜矿的资源储量,发现了10余个冲积型金矿,金总储量大于24t。

总的来看,蒙古地质工作研究程度整体比较低,但是局部比较高。各项地质工作完全按照前苏联的相关规范进行的,勘查工作阶段性严格,系统性较强,资料积累有序。

近几年,蒙古地质部门与国际地学组织与团体开展互利合作,努力提升专业水平,扩大找矿成果。开展的主要合作有:

1)蒙古“地质与矿物资源协会”与日本合作的项目。在1995~1999年实施该项目旨在技术和工艺、科技发展上支持蒙古的国家地质办公室(处),为蒙古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专业技术,该项目已经完成。

2)蒙古与德国的合作项目于1997年~2001年间开展。第一阶段“岩石与矿物生产”在1997~1998年间开展。第二阶段“发现与研究非金属矿产”于1999~2001年间开展。从这个合作项目的框架中,可以得到蒙古非金属矿床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已经输入了计算机,并建立了数据库系统。该项目已经完成。

3)“建立蒙古地质实验中心、基础设备测试、市场经济管理”项目,该项目已经在2002~2004年间完成。其宗旨是建立蒙古地质实验中心,并拓展其影响。

4)“神奇”,该项目建立了蒙古的地质信息中心,在1997~2001年间由法国与蒙古共同完成。该项目的目的是提高蒙古专家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固定与移动的人造卫星定位系统在地质方面的应用。同时,还建立了计算机中心,处理地质数据与信息。

5)“蒙古北部中心地区的地质调查”项目,1999~2001年间开展的蒙古与日本的合作项目。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探都依靠雷达与JERS卫星影像技术。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大型的铜矿与金矿区域。额尔登尼特(Baruun Erdenet)铜矿化点就是在这个项目中发现的,并在另一个项目中进行了研究。

6)“戈壁阿尔泰省1:20万地质填图”项目,是在1999~2002年间实施的蒙古与捷克的合作项目。该地质图覆盖了以前的空白区,是这一比例尺尺度上最复杂的地质图。

7)“低成本的地质填图技术”项目,是在1999~2001年间实施的蒙古与英国的合作项目。通过英国地调机构提供的低成本技术,绘制了1:5万地质图。使用美国地球资源探测卫星的影像,在短时间内结合蒙古的各种地形特征,通过实地调查,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8)“蒙古东方省Bayandun地区的矿产勘探与开发”项目,是在2000~2002年实施的蒙古与韩国的合作项目。在这个项目的框架中,合作双方紧密合作,对矿化点进行了勘查与评估,并对该地区的重要与有价值的地区进行了评价。

9)“南蒙古的矿产勘查”项目,2002~2005年间实施。该项目在南蒙古Gichgen地区发现了铜矿、金矿以及其他矿产。该项目将继续评估该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力。

10)“中亚及邻区1:250万编图”项目,2003~2006年开展的俄罗斯联邦、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际合作项目。该图包括地质、构造、矿物学等内容,面积为2000万km2。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计划招生人数 考 试 科 目 备 注

214测绘学院

(68778815) 85

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

01 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应用

02 卫星重力及其应用

03 月球重力场的理论及应用

04 卫星重力学及应用

05 大地测量和地球重力场地球物理反演理论及应用

06 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应用

07 地壳运动与变形分析

08 地下工程地震预报

09 地震勘探

10 重力、地磁勘探技术及应用

11 电法勘探技术及应用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12德语

③301数学一

④929重力学 复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笔试的科目为:地球物理学原理

同等学力和跨学科加试科目:①地球概论②大学物理

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1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应用

02 组合导航

03 基于位置服务

04 卫星定轨

05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06 现代大地测量基准建立与维持

07 物理大地测量学

08 深空大地测量学

09 海洋测绘

10 卫星重力测量理论及应用

11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

12 空间数据质量与挖掘

13 精密工程测量

14 变形监测分析

15 工业测量

16 移动测量与测量自动化

17 数近景摄影测量

18 地下工程测量

19 灾害监测评估与预警

20 工程测量专用仪器与软件

21 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

22 新型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23 真三维景观影像建模

24 超分辨图像复原技术

25 数字摄影测量理论与方法

26 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

27 图像测量

28 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29 极地测绘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12德语

③301数学一

④930大地测量学基础或931计算机基础 复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笔试的科目为:测绘学概论

同等学力和跨学科加试科目:①测量学②GPS原理与应用

★081620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

01 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与维持

02 数字城市理论与应用

03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04 电子政务公共空间信息平台

05 城市不动产管理与评估

06 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

07 城市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

08 城市空间信息智能服务

09 城市空间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12德语

③301数学一

④932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复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笔试的科目为:GPS原理与应用或摄影测量与遥感

同等学力和跨学科加试科目:①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②数据库原理

214 测绘学院

初试科目考试内容及范围 :

1、《大地测量学基础》考试范围及内容

1) 大地测量学的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简史及展望

2) 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3) 地球重力场及地球形状的基本理论

4) 地球椭球及其数学投影变换的基本理论

5) 大地测量基本技术与方法

1) 了解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及未来展望,熟习经典大地测量与现代大地测量的区别,掌握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和内容。

2) 了解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掌握岁差、章动、极移;恒星时、世界时、历书时、力学时、原子时、协调世界时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坐标系统的基本概念,参心坐标系的建立方法,一点定位和多点定位的基本原理;了解北京54坐标系、80坐标系、新北京54坐标系的主要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了解地心坐标系的建立方法,掌握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概念;熟练掌握几种坐标系统的定义以及其相互换算关系;

4) 掌握地球重力位、地球重力、正常重力位、正常重力的概念及正常椭球、水准椭球、总地球椭球、参考椭球的概念;

5) 掌握正高系统、正常高系统、力高高程系统的概念;熟练掌握国家高程基准;

6) 掌握垂线偏差和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定义与测定方法以及确定地球形状的基本方法。

7) 熟练掌握地球椭球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椭球面上几种常用坐标系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空间大地坐标系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之间相互转换的计算;

8) 熟练掌握椭球面上的几种曲率半径(子午线、卯酉线、任意法截线、平均曲率半径)的计算;熟练掌握椭球面上子午线弧长计算公式与子午线弧长求大地纬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椭球面梯形图幅面积的计算;

9) 熟练掌握大地线的定义,相对法截线的概念;熟练掌握大地线微分方程和克莱劳方程;

10) 熟练掌握大地主题正反算的定义;

11) 了解地图数学投影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图数学投影的分类;熟练掌握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与建立方法;掌握平面子午线角、方向改化、距离改化的定义及其计算;熟练掌握高斯投影的邻带换算方法;掌握横轴墨卡托(UTM)投影与兰勃特投影基本概念。

12) 了解国家大地控制网建立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掌握现代大地测量技术(GPS、VLBI、INS、SLR)的概念;了解现代测量技术建立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的概况;

13) 掌握大地控制网与优化设计概念与方法,可靠性的概念,优化设计的分类;

14) 熟练掌握测角的主要误差来源,精密测角方法(方向观测法)及其限差要求;了解归心改正;

15) 熟练掌握测距的基本原理,距离改正方法,测距的主要误差来源以及测距精度的评定方法;

16) 熟练掌握精密水准测量误差来源;

17) 理解与掌握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

2、《计算机基础》考试范围及内容

1 数据结构绪论:数据结构的相关概念、算法及算法分析。

2 线性表:线性表及其逻辑结构、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线性表的应用。

3 栈:栈的定义、栈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实现、栈的链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的实现、栈的应用。

4 队列:队列的定义、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实现、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的实现、队列的应用。

5 串:串的基本概念、串的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

6 数组和稀疏矩阵:数组的基本概念、数组的存储结构、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示。

7 递归:递归的概念、递归算法的设计。

8 树和二叉树:树的基本概念、二叉树概念和性质、二叉树存储结构、二叉树的基本运算及其实现、二叉树的遍历、二叉树的构造和哈夫曼树。

9 图: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和拓扑排序。

10 查找:查找的基本概念、线性表的查找、树表的查找、哈希表查找。

11 内排序:排序的基本概念、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各种内排序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3、《重力学》考试范围及内容

《地球重力学》是地球物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地球形状、外部重力场、地球内部构造、板块运动及变形的科学;要求学生掌握地球重力场的基本概念、重力测量的原理与方法,重力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重力正反演与地球内部物质构造的研究方法;大地水准的理论与确定方法。

4、《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考试范围及内容

考试目的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处理、分析和表达空间信息并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新兴学科,是许多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大纲适用于测绘学院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方向硕士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模型、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工程化技术,并具有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1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1)基本概念:信息、数据、地理数据、地理信息、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间的关系

(2)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类型,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3)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发展趋势

2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数据模型

(1)数据涵义和数据类型:数据涵义,数据类型,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

(2)数据的测量尺度:命名量,次序量,间隔量,比率量

(3)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基本概念,误差分析,质量控制

(4)空间数据的元数据:元数据概念、类型、应用,元数据的获取、管理,元数据的存储和功能实现

(5)空间参照系:坐标系统、地图投影

(6)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模型的类型、要素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时空模型、三维模型

(7)空间关系:拓朴关系、度量关系、方向关系

3空间数据获取

(1)地图数字化:地图数字化、扫描矢量化算法、矢量和栅格数据压缩方法

(2)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坐标变换、拓朴关系自动生成算法

4空间数据管理

(1)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空间数据库,数据与文件组织,GIS的内部数据结构

(2)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栅格数据结构,决定栅格单元代码的方法,编码方法

(3)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矢量数据结构,编码方法

(4)矢栅结构的比较及转换算法

(5)空间索引机制与空间信息查询:索引概念,索引类型,空间信息查询

5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

(1)空间查询与量算:空间查询类型、空间量算类型

(2)空间变换与再分类

(3)典型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

(4)空间插值

(5)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6)数字地形模型与地形分析:数字地形模型DTM、数字高程模型DEM、DEM的主要表示方法、DEM之间的相互转换、DEM的建立方法、DEM的分析应用

6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

(1)专题信息表现:地图符号、专题信息、专题地图的分类和内容,专题图的表现形式

(2)专题地图设计

(3)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基本概念,地学可视化的类型,虚拟地理环境

7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

(1)空间建模的基本概念:空间分析过程及模型、空间决策支持模型、专家系统、数据仓库与空间数据挖掘

(2)3S集成:遥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与GIS的集成,全球定位系统与GIS的集成,3S集成

(3)网络GIS的基本概念

(4)GIS开发的基本方法:常用开发方法、一般开发过程

占道停车收费系统采用“车位检测技术+ 收费PDA”为基础,配合手机自主缴费和自助缴费终端辅助的模式实现占道停车的收费管理。是基于地磁感应的车位检测器和以收费PDA 作为服务介质的收费管理策略,利用车位检测器、MESH 网络传输、自助语音服务系统、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网络的手机APP 客户端、手持收费PDA 终端来实现现场的停车检测、消费和交易现场监管的全过程服务,该模式支持停车预付费和后付费等多种交易方式。在该技术路线中,手持PDA 和手机充当了系统技术实现的通道和与用户进行交互的人机界面。

国朗-咪表-占道停车收费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道路停车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是整个占道停车收费管理系统的核心,主要负责系统前端设备的管理、指挥调度、交易处理、清分结算、用户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还可以与交警部门指挥中心、交通管理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同时通过与智慧停车云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用户个人信息、账户信息及交易资金管理,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清分和结算功能。

数据采集子系统

停车设备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负责对各类前端设备(主要为道路无线传输设备,车位检测器及电子标签通过道路无线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中转,与停车设备数据采集子系统通信,本身不直接连接子系统),进行实时通信,接收前端设备数据,对前端设备进行实时管理,包括车位状态及设备检更新,电子标签信息接收处理,将相关数据信息保存到数据库,并将车位状态信息传递给平台其它子系统或功能模块,如可视化监控模块及停车业务消费判定子系统等,由各子系统(模块)对信息进行再处理。

停车设备数据采集子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管理后台配置以及路由服务模块处理,以辖区或片区为处理单位,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停车设备数据采集子系统Socket 与前端设备通信,停车设备数据采集子系统本身为服务端,实时监听前端设备的通信链路,当与前端设备成功建立通信链路后,通信链路保持实时在线状态,随时准备接收、发送数据信息。为满足对通信接入的性能及功能需求,保证通信子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通信子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允许采用分布式部署,各模块的Socket 服务采用多线程设计,每个设备通信子系统模块同时创建多个Socket 服务端,并限制每个服务端的接入客户端个数,并动态管理各个客户端通信链路。

电子车牌RFID 技术

未来车位检测和停车交易的主流发展方向,用户通过在车上安装本系统使用的电子车牌RFID,并注册相关用户信息,当用户把车停放在集成了电子车牌RFID 阅读器的车位上时,车位检测器会将停车泊位的车位状态信息以及电子车牌RFID 的ID 信息一起上传到管理后台,当车辆离开时,管理后台根据停车的起止时间以及电子标签ID,实现停车扣费,整个过程由系统自动实现,不用人工干预,实现智能化 *** 作。

数据通讯网络

数据网络包括车位检测器与无锡道路传输设备的自组网络(如MESH 无线组网),无线道路传输设备、手持PDA以及手机APP 用户与后台管理系统间的2G/3G 无线数据网络,以及实现后台管理系统与其他外部系统间数据交换的专线。网络系统是本系统的神经网络,实现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流在系统各模块、各单元间的传递。

手持收费PDA子系统

手持收费PDA 子系统系统,包括PDA、打印机、通信网络和PDA 数据监控管理中心、PDA 通过通信网络与打印机和PDA 数据监控管理中心相连接,能够通过地磁感应数据实时接收泊车信息,实现数据处理、车辆登记和缴费等功能。同时避免在停车收费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由于车辆检测传感器能时间检测到车辆到达,同时PDA 发出相应声音及文字提示,可极大提高收费员的收费到达率;基于地磁的PDA 刷卡收费,在车辆驶离时系统会自动结算,与传统的PDA 收费相比减少了收费员与车主的交互时间,使收费员可管理的泊位在理论上可提升一倍以上;PDA 机提供了诸如车牌自动识别输入等技术,为收费员的 *** 作提供了便利;泊位安装地磁后,系统会自动记录车辆实际到达时间,收费员即使未在时间打单,也不会影响实际开始计费时间。从而避免由此引起的收费流失;若车主未自觉进行缴费或在收费员下班后离开,系统会将此类停车记录记入黑名单,在下次停车予以补缴。

手持巡检PDA子系统

作为监管执法功能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工介入的服务还在未来不论是手机支付还是以RFID 支付为重点的购买方式中,都将长时间发挥重要作用。人工介入主要以巡检PDA子系统为基础,当市民停车后无法通过常规支付方式(如手机支付、RFID支付等)购买停车服务,可由巡检员在通过后台系统授权后,使用巡检PDA子系统代收停车费用,并上传收费信息以解除告警、更新泊位信息,帮助市民便捷泊车。

巡检PDA 子系方面对违规停车行为进行管理处罚 *** 作,另外一方面接受总台指令完成其他调度业务。负责系统前端的巡查和维护工作,实现对设备、泊位、网络、业务异常的巡检排查工作,旨在规范城市道路停车过程中巡检员的工作流程,明确调度中心,巡检员和车主有关道路停车事宜处理的责任和流程,使之得到及时处理并有迹可循、有图为证,真正做到规范巡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手持PDA 是用于巡检员与后台系统进行通讯的工具,巡检员通过PDA 接受后台系统发送的指令,并把现场执行工作内容、各种设备状态等内容通过PDA,及实时上传到后台服务器,以及定时上传GPS 坐标信息,实现对巡检人员巡检路线轨迹回放等功能。

地锁式停车管理子系统

其管理模式同占道停车收费管理系样,都是采用了“PDA 手持终端+ 地磁停车”的方式。原理是对开放停车位安装了1 套车辆地磁检测系统和自助缴费机,每台缴费机可管理10—20 个车位。与占道停车管理系统的模式不同的是每个车位除了安装地磁外,还需要增加1 把自动车位锁( 升降式、挡板式),车辆停稳几分钟后,挡板立起,触到底盘后会自动固定卡在地面装置与底盘之间,不会刮伤底盘。现在安设的挡板直立时有22 厘米,能够对大多数小型客车起到车位锁的作用。位上停稳后,地面上指示灯亮起红灯,车位锁的挡板升起,自动计时开始。车主取车时,在自助式缴费机上输入车位号码,系统会在屏幕上显示出应缴费用,这时只需投入纸币等待单据和找零,之后就可取车离开,完成整个自助停车过程。

中国科学院 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学部 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 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 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基础科学研究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 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 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d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高技术产业化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 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 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 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d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 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 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 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组织高等自考教育,实行免试入学,根据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ks计划和教材,采用全日制大学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每门可程参与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由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ks。成绩合格,有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ks委员会和主考院校联合颁发毕业z书,国家承认学历, 并获得国际认可

以上就是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恐龙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中科院下属有哪些分院、粤海大道的红绿灯有没有摄像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2886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