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08年复试笔试科目:离散数学、数据库引论、编译,用的是哪些书

复旦大学08年复试笔试科目:离散数学、数据库引论、编译,用的是哪些书,第1张

关于复旦大学复试参考书,你为什么要分两次提问呢一次提问多给点分不就行了吗:)

另外准备一下面试时的英语自我介绍吧,再查找一下你报考的研究方向的导师的论文,在研项目,熟悉该研究方向,对你复试绝对有好处

---------------------------------

1数据库引论:

施伯乐、丁宝康等《数据库系统教程(第2版)》及《习题解答》的第1~第9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离散数学

朱洪等《离散数学教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

3编译

陈火旺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

---------------

that's all

best wishes for you

 “上海论坛年会”将于5月召开,作为承办单位,复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忙碌着。 

更多忙碌已成日常——每月发布一期“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为中国经济中短期变化提供预测;每月出版三本《中国观》杂志,汇聚中外智库对中国发展的分析研判;两会热点解读、“人机大战”透视,一项项研究第一时间报送决策层或见诸报端,充分发挥咨政启民功用。 

伴随着智库建设热潮在中国逐渐兴起,起步于1993年的研究院不断开拓,屡创佳绩。 

如果说智力报国的传统、敢为人先的勇气是研究院最深厚的根基,那么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大量成果的涌现,便是它最“亮眼”之处——将全校十余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汇聚到统一平台中,协同开展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国家需求推动学科整合,以学科整合贡献国家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智库建设之路。

敢为先成果丰 

——“为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走出新路” 

1993年2月12日,复旦发展研究院成立。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匡迪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时任复旦校长杨福家担任院长。同年10月,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为何要举全校之力成立这一机构?“主要有三方面考虑:改变高校文科研究长期以来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倾向;建立有别于传统模式的高效运作机制;挖掘出知识分子蕴藏着的积极性。” 复旦大学 经济系教授、时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徐桂华回忆。 

在设立基金会的启事中,有这样一段适用至今的定位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智囊团’,既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又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也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创造经验,为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走出新路。” 

中国的问题,单q匹马地研究只能是管窥蠡测。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一批研究机构被纳入研究院架构中来。王战、姜义华、李良荣、俞吾金、沈丁立……各学科老中青学者自觉架起学术梯队,为研究院奠定坚实基础。 

价值取向一开始就被明确强调。“考虑问题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的核心观念。”复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回忆。 

在“国家利益”四个字指引下,一批批精品成果迅速涌出。 

1994年年初,在主力团队精心策划、全力奋战数月后,研究院推出了首部重要调研报告——《中国发展报告1993》。这部主题为“重新认识中国”的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各方面全面评述了过去一年中国改革和发展态势,甫一出版便被呈上相关领导案头、走进学者家中,引发各界高度关注。除了对当年形势的回顾与研判之外,《报告》中的一些观点与提法也写入国家文件,对决策作出贡献。 

此后数年,《报告》连续出版。“构建新体制”“在协调中发展”“成功调控稳健开局”,每年的主题都紧扣发展关键点,为大步前行的中国写下“成长日记”。 

新航程 

——响应时代召唤、高扬风帆远航 

2011年10月20日上午, 复旦大学 光华楼,“2011复旦发展论坛”开幕。 复旦大学 副校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发布了一份中长期研究报告:《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 

报告中的观点与建议,今天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使国家发展实现国家与社会两种力量“双轮驱动”;落实法治,深化制度建设;在社会转型中维护社会秩序、创造幸福民生…… 

这是在多年发展基础之上,研究院厉行改革、创新机制的一次标志性活动。 

面对新形势,自然有新举措。一批批跨学科研究机构成立、重组、整合,集中攻关重大问题;金砖国家经贸信息共享平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网络意见领袖长期跟踪研究等大型数据库先后建立,为智库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上海论坛”等国际论坛专设机构管理运营,打造出日臻成熟、影响深远的品牌活动。 

5月23日至25日举行的“上海论坛”年会,令研究院副院长张怡感慨不已:“五大板块,21个子论坛,9个高端圆桌会议,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700多位嘉宾参会,比起2005年年初创时期,有了很大进展。” 

的“上海论坛”年会更值得期待。在“开门办会”理念指引下,至今已有来自12个国家的42家机构申办分论坛,国际化智库平台锋芒渐显。 

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的“中国大学智库论坛”,也是研究院智库战略的产物。 

2013年11月,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花落”复旦。这一首个覆盖全国高校界的智库论坛是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的产物之一,迄今已召开两届,分别聚焦“建设法治中国”和“202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中国发展”,引起各界关注。 

和活动一样卓见成效的,是调查研究与咨政建言。 

金融研究中心的“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成为业界重视的“风向标”;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议金砖银行落户上海的建议;上海市教委与 复旦大学 共同设立“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有效协调和服务于全市高校智库……今天,研究院为中联部、中宣部、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等中央和国家部委提供直接政策咨询服务,与11个国家16家智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的成果采用率在各高校中位居前列。 

布点海外国际发声 

——“为世界敞开一扇了解中国真正情况的窗口” 

当地时间5月18日,复旦-蒙特雷科技中国拉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墨西哥举行。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发表致辞:“ 复旦大学 不仅是我们在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也是我们在世界上的主要合作伙伴。” 

第二天,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礼堂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对话。对话双方,是在政治学界颇具名望的林尚立教授和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谢淑丽(SusanShirk)教授。这是复旦发展论坛暨110周年校庆高端论坛的海外专场,而对话所在的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则是“ 复旦大学 的海外主场”。 

时任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方主任范丽珠看着台上对话的林谢二人,感慨万千:“我看到了中心对美国学者带来的影响。比如谢淑丽,她对待中国的态度是越来越友好、越来越认可的。”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国际交流的“民间大使”,这是新型智库的另一重使命。自2012年7月起, 复旦大学 陆续在美洲、欧洲、拉丁美洲建设了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复旦-蒙特雷科技中国拉美研究中心。从2012年7月成立至今,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举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8场,学术讲演31场;起,中心开始举办学术工作坊,次年后工作坊固定为每两周一次。设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则依托于 复旦大学 北欧中心26所大学联盟、北欧亚洲研究所以及欧洲的亚洲研究联盟等各类载体,拓展对中国的比较研究。 

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困难中一步步蹚过来的。最让范丽珠感到艰难的,是不同文化体系、不同社会制度带来的隔阂:“不管如何摆事实讲道理,某些学者都不愿正视现状,而是坚持自己误解式的观点。然而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为世界敞开一扇了解中国真正情况的窗口。” 

聚人才重情怀 

——“以在这个团队为荣,以服务专家为傲” 

从机制改革到小有收获,短短5年间,发展研究院为 复旦大学 智库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智库报告》发布, 复旦大学 排名全国智库综合影响力第6位,高校智库第3位。

新的飞跃何以实现?首先要在“人才”这项核心因素上下功夫。

“我们提倡‘开门办智库’。不仅在校内打开门,也要在校外打开门;不仅向教授打开门,还要向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打开门。”研究院咨政事务办公室主任黄昊介绍。 

既有知名专家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引领跨学科建设,又有青年学者发挥聪明才智、集体协作攻关;既有“智库访问学者”和“兼职研究员”两大队伍,又有博士后这支生力军;既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等方式吸纳学生,培养智库“后备军”,又面向国外招收访问学者,培养知华、亲华、友华的中国问题专家…… 

在充实研究力量的同时,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学术服务团队也特别为研究院所看重。 

“真正的一流智库,必须拥有非常专业的学术服务团队,把思想生产过程或战略生产过程管理好、服务好,把智库和社会、政府、不同学科间的关系经营好。这样学者才能专心研究,提升学术生产的速率与效益。”林尚立强调。 

今天,研究院已经拥有一支25人组成的学术服务团队,平均年龄281岁,硕士以上学历85%,海归比例46%,除中文外,还可用英语、俄语、日语、葡萄牙语、波斯语等语言进行交流。“大家都是以一种‘走心’的方式服务于专家学者,并以在这个团队为荣,以服务专家为傲。”研究院机构管理办公室主任赵信敏代表团队道出心声。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是复旦人曾用于自嘲的一句玩笑。然而,正是这样自由的灵魂,才能够坚持理想和情怀;正是对“无用”的豁达,才能够让身外之物不萦于心。(记者王斯敏杨谧)

复旦大学GMiM项目还不错。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位于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哲学、物理学、基础医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核技术、管理科学。

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国家级):服务管理学、高级服务管理学数据库新技术、商务智能、高级Web技术、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管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等知名院校有statista数据库。

Statista是一个领先的全球综合数据资料库,Statista庞大的资料内容和先进的搜索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教授与研究者及时有效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统计学资料和各国市场信息,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时间。全球近 2500所大学,学术机构在使用Statista数据库,其中包括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等知名院校。

数据库查询:

数据库采用结构化查询语言(即SQL)来对数据库进行查询,SQL早已获得了各个数据库厂商的支持,成为数据库行业的标准,它能够支持数据库的CRUD(增加,查询,更新,删除) *** 作,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SQL可以采用类似索引的方法来加快查询 *** 作。

NoSQL数据库使用的是非结构化查询语言(UnQL),它以数据集(像文档)为单位来管理和 *** 作数据,由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每个数据库厂商提供产品标准是不一样的,NoSQL中的文档Id与关系型表中主键的概念类似,NoSQL数据库采用的数据访问模式相对SQL更简单而精确。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数据库

南都此前报道,89岁的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其百余篇论文获胜诉,获赔70多万元,引发公众关注。12月10日深夜,中国知网主办单位发文向赵德馨致歉,并承诺“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耄耋学者的坚持维权,将这个知名网络全文数据库再次推向风口浪尖。南都教务老师注意到,这个诞生时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为名、至今仍将其写在官网首页的公司,近年来不仅多次因涉嫌侵害著作权被文章作者起诉,还因大幅提高数据库服务价格、削减可查全文的电子期刊种类等,上过多家高校及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告栏。社会期待知网革新经营理念,在营利性与公益性之间重新找到平衡。

众多文化机构的“刚需”数据库

中国知网的建立,与1999年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建设项目有关,该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2004年,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目前是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控股子公司之一。而中国知网门户网站背后的主办单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则注册于1997年;2014年,其企业类型由“全民所有制”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南都教务老师查阅《同方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得知,2020年,同方知网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11675807万元,毛利率5393%。

高营收背后,则是极高的市占率。事实上,中国知网运行多年来,形成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等电子数据库产品,以及提供的知识资源互联网搜索、共享和网络出版服务等,早已成为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学术读者的某种“刚需”。

上市公司同方股份2020年年报中披露的同方知网营收。报告截图

南都教务老师登录中国政府采购网查询发现,截至12月11日,已有多个地区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完成了下一年度中国知网数据服务的采购。

如山东省潍坊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22995万元的价格,订购了中国知网的“期刊”及“博硕士论文”两个数据库;辽宁省营口市图书馆投入了99万元,完成了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采购。此外,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2022年订购中国知网(CNKI)给出了25万元采购预算;江西省九江市图书馆拟用4万元采购“CNKI公众文化服务平台”,目前该采购项目已正式发出了采购征求意见公示。

与地方性公共机构相比,高等学府对中国知网的需求更大。其中,复旦大学《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22)单一来源采购成交公告》显示,该校以825万元的中标(成交)金额,向供应商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购得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22)” ,要求知网除定期的系统维护外,需7×24小时在线提供该校已订购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经济数据等内容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服务,服务范围是复旦大学师生。

从一些高校的采购结果中,也可一窥校内师生对知网数据库的倚重。如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2022年采购了26个中文数据库,中标(成交)金额合计306708万,其中仅对“CNKI中国知网”1个包组,就向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支付了69万元,占了总采购金额的225%。

曾被控诉“涨价离谱、削减内容”

南都教务老师了解到,在学术成果查新、学位论文查重等领域可堪大用的中国知网数据库,虽然并非没有“竞争对手”,但因享有若干独家出版协议,实际成了很多学术用户的首选。

一所高校能为师生提供知网数据库的全文下载权限,实现即时性的学术文献传阅,也往往被视为一种“福利”。然而,近十年间,多所高校和机构都曾发出声明,直指其“涨价过快”、“服务内容缩减”,令知网陷入了“店大欺客”的争议。

12月11日,南都教务老师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目前可查的较早一则“停用抗议”来自南京师范大学。该校图书馆于2012年12月31日发公告称:“因‘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商家涨价过高,至今无法达成使用协议,从2013年1月1日起该库平台(包括期刊、报纸、会议和学位论文)将暂停使用。”

2014年6月,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通知各院(部)、部门,表示图书馆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的合同到期,新一轮购买协议已商谈了3个月,“均因该公司涨价幅度过高和服务内容缩减而未达成一致”,但图书馆仍在努力与服务商主动沟通协商。

也有的机构毫不客气,如2016年1月5日,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一纸声明直言知网“涨价离谱”,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2000年以来,同方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每年的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2436%,从2010年到2016年的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1898%。

该声明写道,高校图书馆与知网公司的谈判是一场博弈:“虽然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全文下载暂时暂停了,给读者带来不便,但是维护学校权益的谈判同样重要……广大师生的支持是图书馆的坚强后盾,请学校师生理解。”

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曾因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通知读者可能停用。

同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公开发布了《“中国知网”可能中断服务通知》,社会影响更为巨大。该通知也点明,该校可能无法及时续订知网的原因是“数据库商涨价过高”,校方不愿轻易妥协,如果届时读者不能访问中国知网的系列数据库,建议选择其他同类型数据库、开放获取的数据库以及纸质资源。

广州图书馆多年来向公众提供知网数据库,但在2019年3月25日,该馆也公示过知网缩减服务内容的变动。据广州图书馆的解释,2018年知网与部分期刊出版社实施了新的出版及合作模式——纸刊、网刊统一发行,期间知网将212种期刊的网络及纸质发行合并,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中剥离,至2019年增加到355种,预计2020年达到1000种。因此,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的读者,将不再能下载这些期刊的全文。这些被剥离出全文下载范围的期刊中,不乏《地理科学》《中国公共卫生》《国际新闻界》等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也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报。

南都教务老师注意到,上述的“停用知网”事件,大都以不久后恢复订阅结束,但新的个案仍在涌现。在一些学术机构续订知网数据库的同时,也有高校减轻了对知网数据库的倚赖。

2023年1月,集美大学图书馆发公告称,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及预算原因,近期图书馆在对资源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及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订购方案进行了调整。2023年度,该校将续订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年鉴数据库和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新增期刊个刊、基础教育期刊、学术辑刊和精品文艺期刊,不再续订博硕士学位论文、专利和引文数据库,建议读者善用其他平台作为补充。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教务老师 侯婧婧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复旦大学08年复试笔试科目:离散数学、数据库引论、编译,用的是哪些书全部的内容,包括:复旦大学08年复试笔试科目:离散数学、数据库引论、编译,用的是哪些书、复旦发展研究院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复旦大学GMiM项目怎么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317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