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框架初步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框架初步研究—以黄石市为例,第1张

刘忠明1徐波1姚燕1倪宇飞2徐旭东2赵婷2

(1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2黄石市国土资源局)

摘 要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实现地质资料管理由省级向地市级延伸的基础。数据中心建设可成立地级市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小组,下设中心建设筹备小组、中心基建小组和技术应用小组,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工作。中

心建设技术路线是:中心建设方案制订→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中心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共享与服务。建立黄

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及其信息的潜在经济价值,对于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0 引言

200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2009年湖北省启动了《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工作》项目,其中目的之一是探讨和研究省级地质资料管理如何向地级市延伸。经过三年多的工作,项目组提交了《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和《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作者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框架。黄石市是一个矿业城市[1-3],矿业发达,矿政管理任务繁重,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压力巨大。如何实现黄石市地方经济的成功转型,保持矿产资源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是必经之路。

1 建设目标、原则与中心职能

11 建设目标

中心建设总体目标是依托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开展地质资料集群,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的平台管理,建立、更新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为城市建设、矿政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将地质资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建设原则

中心建设原则是在建设中心大楼和在进行系统的技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地级市城市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地质资料基本特征,结合各城市地质工作的社会化实际需要,采用数据库建设、现代软件工程等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遵循实用性、可 *** 作性、前瞻性、标准化、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集群化、可维护性和开放性等原则。其中实用性要求中心大楼建设应考虑实用性,能储存管理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满足矿政的平台管理需要,软硬件建设与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相结合。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平台设计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对系统的需求,系统功能齐全、经济实惠、 *** 作简单、快捷方便。

13 中心职能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隶属于市国土资源局,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政府办公室双重领导。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具有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责。

管理职责: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资料登记、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设备管理、软件管理、人员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管理、涉密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产品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价格申报等。

组织协调职责:组织数据、数据更新,聘请专家,协调技术支撑单位工作。组织会议,组织社会化服务产品。与平级、上级和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加强联系。

服务职责:研发或委托研发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为政府和用户提供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

14 中心任务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维护、项目研究、产品研发和产品服务。系统维护、项目研究是基础,产品研发是关键,产品服务是目的。

系统维护:做好地质资料数据的汇交收集、登记、管理与借阅工作。不断补充数据,完善系统功能。维护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做好地质资料数据的保密安全工作。加强软件系统的集群化和最优化组合试点。

项目研究:开展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研究和相关专题研究。

产品研发:在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研究同时或之后,研发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服务形式,为产品服务提供产品库。

产品服务:根据用户需要,从产品库中提取产品供用户使用。做好产品宣传(片)和需求调研工作。

2 总体框架

21 中心建设

由市政府出面,组织成立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小组,下设中心建设筹备小组、中心基建小组和技术应用小组,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工作(图1)。

图1 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构架

在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内部划分相关工作室,分工协作。内部成立办公室、项目研究室、产品研发室、财务室、产品服务室。负责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工作,负责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事业单位和软件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为抓手,完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22 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根据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和任务,设计、建设好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由功能系统、分类系统和支撑系统三部分组成。

221 功能系统

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主要分为:资料服务、矿政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和系统维护四部分(图2),体现出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主要工作和职能,每个部分都具有数据组织、数据录入、数据检查、数据维护、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编辑等功能。

图 2 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构架

资料集群:一是对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的集群,方法有汇交、收集、资料共享等;二是地质图书资料、地质标准规范、地质工具书等的集群,方法有收集、购置、资料共享等;三是地质项目、地质成果的集群;四是其他数据库、多媒体等的集成。

资料管理: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现地质资料目录查询和地质资料电子浏览功能。完善地质资料平台借阅服务管理及其功能。

图书管理:分为地质论文、专著、教材、专集、报刊、科普、其他等部分,分别建立地质图书数据库,便于查询和浏览。

数据管理:主要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质专业数据库、地质图形库管理三部分。建立、完善这些数据库,实现数据统计分析、自动生成、自动成图等功能。

矿政管理: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地矿单位资质管理、地质项目管理、地质资料管理、矿产管理、地质环境管理、矿业权管理、地质信息管理等。完善一张图管矿专题数据库,实现矿政管理的可视化。

信息共享与服务:提供原始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和模型库等地质产品服务。其中成果数据库主要有项目库、专项库、图形库、专业数据库等。黄石市板岩山危岩体治理工程项目数据库是一个项目库,黄石市矿业权规划数据库、黄石市一张图管矿是专项库。

222 分类系统

主要对地质资料、地质数据、地质图、地质信息化服务产品进行分类管理。黄石市地质资料分为11大类、100 多个数据类型。

223 支撑系统

主要有:集群体系、数据中心、专家系统、涉密管理、程序管理、协议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通过行政、技术等服务工作,为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流程是:地质数据需求调查→地质数据要素全面清理→数据库设计→试点数据录入建库与调试→数据录入建库→数据更新、维护。

数据库设计,要求反映的地质要素要全,由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结构合理, *** 作性强。待数据库建设方法成熟后,进行大规模数据录入,正式建立数据库。

24 地市级地质资料汇交机制的研究

如何将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的地质资料汇交与收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延伸到市县级地质资料馆,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汇交机制,进而建立地市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第一,成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并完善机构设置,起草并实施《黄石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二,建立以汇交为主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

第三,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网络系统。

第四,加强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力度。

3 中心建设方法

中心建设技术路线是:中心建设方案制订→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中心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共享与服务。

中心建设方案制订的基本方法: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项目为支点,根据地级市地质资料中心建设指南,起草中心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及调查,参观考察,征求意见,数易其稿,经过评审认证,最终形成方案报批稿。

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包括地质资料库建设(原始、实物、成果地质资料)、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网络通讯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

中心地质资料管理:加强地质资料保管员的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建立并完善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

中心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研究和实施地质资料集群机制,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扩宽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领域,提升产品质量。

4 中心建设意义

长期以来,黄石市地质资料分散、综合研究程度不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建立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及其信息的潜在经济价值,对于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减少建设项目重复投资,避免、减少投资风险,实现矿产资源物尽其用,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统一框架下,不断完善湖北省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依据工作方案,落实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起草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力争成为矿业城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领头羊,为培训和普及全国地市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经验。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部分省(市、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向地级市延伸是必然趋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工作项目组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组等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建设好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刘忠明等 湖北省黄石市矿业发展史研究 [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8,93(1):65 ~ 69

[2] 刘忠明等 黄石市矿业遗迹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9,97(1):72 ~ 81

[3] 韩培光等 黄石市现代典型矿业遗迹基本特征及开发建议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22(3):377 ~ 386

刘向东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钻孔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全国钻孔数据库是向社会提供钻孔数据共享和公益性服务的重要基础信息平台。本文分析了我国钻孔资料保管和利用现状,介绍了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以往工作程度,进行了现状评估,总结了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建议

一、引言

钻孔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地质钻孔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地质钻孔数据库,并向社会提供广泛服务。

近年来,特别是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数字国土工程项目开展以来,我国陆续开始建设钻孔数据库等一系列全国范围的基础地质数据库。2010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3号),明确提出了开展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工作任务,要求全面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社会服务的新机制。

在2012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中,把建立国家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作为地质和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建立地质钻孔数据库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任务,旨在有效保护地质勘查工作成果,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内在价值,为地质基础研究、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提供可靠依据,实现地质基础信息的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

二、全国地质钻孔资料保管和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由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包括地矿、冶金、核工业、黄金武警、石油、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等部门上百万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数十年,开展了全面的、不同尺度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获取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地质勘查基础资料。截至201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钻探总进尺超过4×108m,其中固体矿产钻探总进尺约133×108m,水文地质钻探总进尺约10×108m,约有3500×104m典型岩(矿)心得以保存。这些地质钻孔资料是我国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矿产勘查开发、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国土整治、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数据源。这些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认识程度的标志和进一步工作的依据,也是国家自然资源调查实力的体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的公共财产。它们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及相关基础地质研究有重要的重复使用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地质钻孔数据资料分散保存在多个单位,由于缺少共享机制和有效途径,所以资料利用率极低,造成许多单位一方面大量需要这些资料和数据,另一方面又无法得到或很难应用的尴尬局面,造成国家珍贵资料的严重浪费。另外,许多钻孔数据(图、表)分散在勘探报告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机构变动,对于资料的保存、利用、管理和服务十分不利。

数十年来,我国积累的地质钻孔资料均是以纸介质形式存放,由于地质资料所用的纸张随着保存年限的延长,会逐渐老化、褪色(过去的地质图件大部分为晒蓝图纸,此现象就更显严重),质地变脆,加之使用时来回折叠、磨损,文字和图件逐渐变得模糊不清,造成信息丢失而无法使用。1979~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花费大量经费组织对全国濒危地质资料进行修复工作,仅地质钻孔资料修复就投资将近1000万元人民币。此后又有相当一部分资料由于老化、磨损而处于必须抢救的状态(有的图纸已脆得用手一拿就破)。如不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后修复将越来越困难。

另外,地质钻孔资料绝大部分分散保存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地质勘查单位,互相保密,需要地质资料的单位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地质资料,造成地质资料利用程度不高,严重影响地质矿产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这种状况很难对地质钻孔资料进行统一的管理,而机构改革和人员的变动,使这些地质信息资源面临着损毁、散失的危险。目前熟悉情况的老专家,大多年事已高,一旦这些资料损毁、散失,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尽快采取措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抢救保护和统一管理这些地质钻孔资料,并进行数字化建库,显得十分迫切和特别必要。

三、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以往工作程度与现状评估

(一)以往工作程度

1软硬件资源和专业应用方面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始对地质钻孔资料的应用开始试验研究。1988年启动了“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项目。1991年初步研制出基于GIS平台上的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10 版本),1993年升级为KPX20 版本,1997年进一步完善为KPX21版本,近年来正在向基于WINDOWS *** 作系统的30版本升级。该系统已在全国100多个重点矿区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益。KPX具有野外数据自动采集、勘查数据系统管理、勘查图件自动绘制和矿产储量自动求算的矿产勘查全过程的GIS分析功能。

1998年,在“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的基础上,国家研制了固体矿产钻孔数据采编系统(CHINAZK)。该系统是以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和工作流程为标准,以《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的勘查数据管理为基础所研制的独立矿产勘查数据采编系统。该系统与《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21原始编录子系统相比,增加了物探测井信息、钻孔标本采样等的采编管理。CHINAZK是专门针对钻孔工程按标准化进行数据采集、编辑、入机、建立数据库而设计的,包括钻孔地质综合编录、勘查数据管理、钻孔柱状图输出、报表生成等。这个系统实现了钻孔数据采编的“数字化”管理,具有中国特色,并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地勘项目中推广使用。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完成10 个省(区)的约350 多个矿区、120 × 104m进尺的重要钻孔岩心编录资料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设。

2相关标准规范制订方面

为了便于全国各专业地质钻孔数据的宏观管理、数据交换、处理、共享和数据库设计,国家于1994年相继发布了地质钻孔(井)基本数据文件、石油钻井地质数据基本文件、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基本文件、煤田钻孔地质数据基本文件和固体矿产地质钻孔数据基本文件5个地质矿产行业标准。这些标准适用于建设全国或地区范围宏观管理用钻孔(井)地质数据库,以及建设石油、水文、煤田和固体矿产钻孔(井)地质数据库中的基本文件。制订这些标准的目的在于从技术上确保实现各系统之间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为使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建设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地开展,并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制定了《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于2001年6月发布试用。该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的有关引用标准、数据采集原则、工作流程、编录表格、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词典定义标准,以及质量保证要求。

(二)现状评估

1经验总结

回顾近年来钻孔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获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可以为后续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1)资料特点与实际应用很好结合的钻孔数据库建设标准,对钻孔数据库质量和未来应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建库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科学的数据组织方式,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

3)领导重视、高素质和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保证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4)钻孔数据库建设周期和战线不宜过长,要集中资金,重点突破。

5)钻孔数据信息综合工作要与数据采集建库工作同步进行,保证数据综合处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尽快反馈到数据采集工作中,从而有效规避一些错误陷阱,提高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

2存在的问题

纵观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历程,经过多年的努力,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目标相比,数据库建设工作总体进展缓慢,全国性的钻孔数据库还未建成,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钻孔资料的巨大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国不同行业部门制订了不同的钻孔数据格式标准,开发了多个钻孔数据采集系统,存在数据格式不同、数据共享困难和工作指南不一致的问题。就以固体矿产钻孔数据采编系统来说,该系统不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所有编录的数据库必须依托此软件才能打开,不能实现和其他格式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对于不同格式的数据追加还存在困难。另外,该系统是根据固体矿产钻孔编录规程来开发的,所以包含的钻孔信息面较窄,不完全适用其他类型和行业的钻孔数据库建设需求。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还需要根据建库实际需求进行修订。钻孔数据的筛选标准和原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因此,要想建设涵盖各行业的地质钻孔数据库,就必须开发一套适合各行业钻孔数据库建设需求的软件,统一筛选标准和技术要求,指导规范全国统一开展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四、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最新工作进展

(一)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研究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为了有效解决以往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2009年起,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研究。试点研究的重点任务是在研究上,解决在全国范围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中海量数据采集的工作模式、技术方案和组织方式。同时,围绕钻孔资料服务利用,试点研究从用户需求、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钻孔数据库建库内容和属性项设置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调研和讨论。截至目前,试点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和进展:①初步编写了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实施方案;②开展了地质钻孔数据整理技术方法研究;③开展了地质钻孔数据库建库工作方法研究;④编写了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与评价要求;⑤编写了地质钻孔数据汇交与验收要求;⑥提出了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修订建议;⑦编写了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库建库要求;⑧编写了工程地质钻孔数据库建库要求。另外,通过试点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避免钻孔数据库重复建设和录入;由国土资源部门扩展到其他行业部门;由试点省扩展到全国;建立全国项目组和全国管理工作组。上述这些成果和认识为下一步深入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

为了进一步查清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保管的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基本掌握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保管的地质钻孔类型、分布及数量,初步建立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为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好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组织,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牵头开发了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采集系统,编制了《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指南》,并于2011年7月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上发布,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单位下载使用。其中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标准化、数据管理规范化、统计报表智能化、汇总报盘便捷化等显著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了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今年年初,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文件要求,陆续提交了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阶段性成果总结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65个单位进行了地质钻孔基本清查工作,已查出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数27963个,已查出的地质钻孔总数为618972个,其中信息完整的地质钻孔数496734个,仅有部分信息的地质钻孔数80649个。2012年8月向国土资源部提交了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成果报告。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成果,为组织实施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基础。

五、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建议

2012年,在前期试点研究和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决定在山东和浙江两省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此次试点工作的重点任务是确定重要地质钻孔的筛选标准和原则,明确不同类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的建库标准和建库内容,选择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质钻孔资料进行建库试点,开发地质钻孔数据采集软件,研究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信息共享与服务机制,通过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形成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和工作指南,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部署实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提供依据。为扎实推进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工作建议如下:

(一)定位

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继续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通过试点明确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定位,做好总体设计,制定实施方案,解决不同层次建库的技术问题,建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采集管理与服务平台。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和工作方案,分阶段向全国推广,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完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

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分析已有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试点研究成果资料,征求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行政管理部门及地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建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的定位和方法,要使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成为一个动态的、随时更新的数据库,避免二次建库。

由于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度大,为解决一次性建库困难大的难题,建议采取分层次、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质钻孔资料管理服务机制,为实现地质钻孔资料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分层次建设

建库范围是地质勘查单位保管的除油气、放射性以外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型以上项目)、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勘查等形成的地质钻孔资料。将这些地质钻孔信息分为5个层次进行数据采集、入库,并根据钻孔资料的实际保管状况及钻孔资料所达到的数据库层次,建立各层次钻孔数据库。

(1)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

地质勘查单位以地质工作项目为单元,清查地质工作项目施工的钻孔,逐个钻孔清查。只清查钻孔的最基本信息,不清查每个钻孔的详细原始编录内容、测试数据等。对于地质项目工作中收集的钻孔资料不予清查。基本信息数据库在建库中只需要在前期钻孔基本信息清查的基础上,补充采集新产生的或漏采的钻孔基本信息,不必重复采集数据。

(2)地质钻孔重要信息数据库

采集入库的钻孔重要信息是在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库基础上,增加内容——包括钻孔小结以及钻孔柱状图、钻孔剖面图、钻孔平面位置图的扫描件。这一层次数据建库重点是3张纸质图件扫描,从存储格式和视觉效果上考虑,建议转化为PDF格式文件,按要求保存在数据库中。

(3)地质钻孔柱状图属性数据库

采集入库的钻孔柱状图信息是在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库基础上,增加的属性数据,以钻孔柱状图包含的信息为主,主要包括分层情况、地质描述、采样情况和分析结果等。

(4)地质钻孔基础属性信息数据库

地质钻孔基础属性数据库建库按地质工作类型分为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煤田地质4种类型,分别建设地质钻孔属性数据库。基础属性信息建库可参考行业标准DZ/T0122 -1994、DZ/T0123-1994、DZ/T0124-1994、DZ/T0125-1994、DZ/T0126-1994、《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试用)》以及上海市工程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经验。

(5)重要地质钻孔岩心数据库

采集重要钻孔岩心数据是在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库和柱状图属性数据库基础上,增加岩心属性数据,主要包括取心长度、入库岩心长度、入库时间等属性;增加岩心照片、岩心扫描图像等扫描文件。这一层次建库可与第三层次统筹考虑建库,最终建立包含钻孔岩心图像的综合柱状图属性数据库。

2分步实施

第一步,将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好并尽快对外提供服务,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在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包括钻孔柱状图等信息的其他4个层次钻孔数据库;第三步,根据地质钻孔信息的实际和服务需求,搭建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平台,向社会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三)工作任务

1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技术方案研究

为规范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建设质量,促进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共享,建议在试点工作之前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技术方案研究,为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做好技术准备。技术方案可从数据库建设顶层设计、准备工作、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数据库成果要求、数据库更新、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具体工作内容与技术方法。

2重要地质钻孔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开发

依据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技术方案及相关标准,进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开发。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要通过全方位需求分析研究,在技术指标、标准体系、数据库结构等方面具有系统性,并与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具有良好的衔接性和相关性;采用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使成果数据正确汇交和共享;实现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国家对重要地质钻孔数据的调查统计、数据更新和维护,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地质钻孔数据采集软件应能够满足按地质勘查单位、按地质工作项目、按年度等汇交钻孔资料,实现快捷数据更新维护、汇总与统计分析。实现地质勘查单位、省级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国家的三级数据库维护。在全面整合汇总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的基础上,建设全国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网,使钻孔资料更好地发挥重复利用作用,拓展地质钻孔信息公开的渠道及对外服务的窗口。网络平台是服务广大地质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根据网站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结合网站建设模式,按照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网页建设的思路,搭建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地质钻孔数据信息服务。

3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办法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在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建议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与服务需求,并征求领导和专家对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管理服务办法研究。

钻孔数据库管理可采取国家、省级二级管理。国家和省级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负责钻孔数据库管理、维护和服务等。二级管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尤其是地质勘查单位科研人员对于钻孔数据信息的查询利用服务需求。地质勘查单位负责管理本单位的钻孔数据。钻孔数据共享服务可采取会员制。所有汇交钻孔数据的地质勘查单位即是会员,按照汇交钻孔资料的数量和详细程度进行会员分级。根据会员的等级,分为有权查询浏览钻孔数据而无权下载钻孔数据、有权查询浏览钻孔数据提出申请可少量下载钻孔数据等。没有汇交钻孔数据的地勘单位和个人如需查询钻孔数据信息需首先申请成为会员,并进行有偿使用。国家一级主要负责全国地质钻孔目录信息的服务,省级负责本省钻孔信息的服务。

六、结语

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直接影响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进程。因此,一定要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牵头,试点省全力配合,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省级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分阶段向全国推广,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完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致谢:本文基于“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平台建设与试点应用”项目展开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项目负责人张立海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及项目组成员陈新宇、杨贵生、赵晓青、王斌等同志的帮助;王保良、刘凤民、张业成等专家在审查本文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必龙 计秉玉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 要 当前的各种IT规划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在指导石油企业进行数据资源规划时,需要结合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具体化。本文分析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管理方面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基于业务驱动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规划方法,给出了构建勘探开发业务模型、数据资源目录的方法,以及数据中心的总体架构,为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规划提供了完整的方法论。

关键词 数据资源 业务驱动 业务模型 数据中心

Research on Method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ata Resource Planning Based on Business-driven

WEN Bilong,JI Bingyu

(Dep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o guide data resource planning,the IT planning method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need to be specified according the features of petroleum data resource managementThe feature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ata resource management are analyzed,and a method of data resource planning based on business-driven is put forward,that presents the approaches how to build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business model and data resource catalogs,and architecture of data centreThese provide a complete methodology to pl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ata resource

Key words data resource;business-driven;business model;data centre

在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过程中,需要从海内外油田收集大量的数据,同时综合研究成果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如各种图表、报告。为了管理和应用这些数据,各研究部门纷纷开展了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管理系统的建设,但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在数据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数据库建设 “小、散、杂”,难以管理;数据分散存储,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度低,不能集成共享;数据收集困难;缺少专门的数据服务机制,数据应用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的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即开展数据管理与应用需求分析,从总体上设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数据资源规划(Data Resource Planning,DRP)的方法主要是基于软件工程理论和IT战略规划的各种方法论。目前多数国际知名的IT咨询公司均采用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这一先进理论方法,例如TOGAF企业架构框架,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IT规划编制方法论,并在企业规划咨询项目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针对数据资源,高复先在信息工程方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方法[2]。IRP方法以面向主题数据库的总体数据规划方法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利用有效的软件支持工具进行各职能域的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分析,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建立全域和各职能域的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本文根据EA理论和IRP方法,结合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业务驱动的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规划方法。

1 数据规划的基本思想

数据资源规划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和使用的数据的相关内容、标准、技术、软件、人员、支撑条件等进行全面梳理、优化和设计,提出全面的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管理的解决方案,以便企业提高数据的共享程度,降低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的成本,发挥数据资源的最大价值。

数据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优化企业数据管理质量。这包括提高数据共享程度,降低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的成本,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等。其中,首先要向企业不同层级提供相关的信息。对决策层,提供的信息包括:有哪些数据资产,还要投资建设哪些,数据投资效果如何,是否有重复建设;对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包括:数据保存在哪里,谁在管理,哪些人在使用,数据质量如何;对执行层,提供的信息包括:有什么数据,数据在哪里,如何获取数据,如何提交成果;对信息服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包括:业务部门需要什么数据,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数据资源规划的目标是提出一个数据资源建设解决方案。通过实施方案,可以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及配套的建设和管理体系,达到数据资源规划的目的。数据资源规划的内容包括梳理数据需求,即数据内容;设计数据相关标准,包括数据元标准、数据采集标准、数据管理标准、数据代码标准等等;设计数据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方案;数据管理和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数据建设的组织架构和配套制度等。

数据资源规划的过程如图1所示。如果把数据中心的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软件工程项目,数据资源规划位于需求分析阶段和概要设计阶段。在项目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根据规划的各项方案进行详细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运行维护。

在数据资源需求分析阶段,通过调研,梳理当前勘探开发综合研究的业务范围、研究活动、已经建立的数据库及数据内容、应用软件及部署情况。根据调用情况建立业务模型,用规范化的方式描述各项研究活动及每项活动的数据需求,并对数据流进行分析,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需求分析阶段最终成果是需求分析报告,核心内容由一组规范组成,包括业务模型、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元目录、数据流规范。

概要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依据数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形成数据资源建设方案,具体包括:综合数据库建设方案、综合研究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数据中心运维体系。形成数据模型、数据服务功能、数据管理功能、数据汇交管理流程、数据管理与服务组织架构等总体架构,并形成数据中心建设的项目框架。通过数据资源建设方案明确了数据如何存储,如何控制数据质量,数据如何建设,数据如何管理,数据如何获取、提交、应用等问题。

图1 数据资源规划过程

图2 数据资源规划的成果及其之间的关系

在项目实施阶段,还需要根据数据资源建设方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详细设计和开发。

数据资源规划的成果包括数据资源需求分析报告和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需求分析报告中,包含了业务模型、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元目录,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包括数据库和数据模型在内的数据库建设方案、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体系。

图2给出了这些成果及其之间的关系。业务模型中的每一个业务活动使用和产生的每一类数据都应在数据资源目录中进行注册,数据资源目录中的每一类数据都要用一个或多个数据元进行描述。数据库中的数据实例应该归类到数据资源目录中,数据元与数据模型之间要建立映射关系。根据上述关系,应用软件或用户可以根据业务活动利用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非常方便地从数据中心获取需要的数据。

2 基于6W的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是一种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活动之间逻辑关系来描述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模型。勘探开发业务建模就是要将石油勘探开发生命周期中涉及的业务抽象为一个完整的业务功能结构,建立勘探开发业务模型。建立此模型,在系统地、本质地、概括地把握勘探开发功能结构的同时,还要建立勘探开发业的数据模型、知识模型、软件模型等与功能相关的信息模型。

业务分析与建模过程从形式上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业务领域划分;二是分业务领域建模;三是业务模型集成;四是业务模型标准化。

业务模型采用 “业务域-业务分类-业务活动” 3层结构。将石油勘探开发涉及的所有业务划分为多个业务域,每个业务域建立多级业务分类,每个分类中定义一个或多项最基本的业务活动。

业务域(Business Domain)是对企业中的一些主要业务活动领域的抽象,而不是现有机构部门的照搬。对油田业务域的划分可以依据某一主题进行。业务领域的划分原则是:(1)根据专业划分业务领域;(2)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生命周期划分业务领域;(3)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阶段划分管理业务域。业务领域的划分参照以上3种原则进行划分,尽量符合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约定俗成的管理习惯,做到不同业务域间的业务不重复,并保证能覆盖所有的勘探、开发业务。根据以上原则,油气勘探开发业务领域可划分为“物化探”、“井筒工程”、“分析化验”、“综合研究”、“油气生产”、“地面工程” 等六大业务领域。

业务是由一系列业务活动组成的,对业务活动的描述按照 “6W” 的模式进行[3],即活动是由谁(Who)发起的、在什么时间(When)发起的、在哪里(Where)发起的、为什么(Why)要发起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都涉及了哪些(Which)对象、这些对象的特性是什么(What)。采用业务单元定义了参与业务活动的基本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一个业务单元包括以下8类元素:1个业务活动,该活动作用的1个业务对象,实施该活动的组织机构,1组结果对象(输出),1组参与对象(输入),业务规则,相关对象的特性,对象之间的关系。业务单元的结构如图3所示。

业务单元中,“特性” 定义了业务活动需要的数据、业务活动相关的知识,是数据规划中梳理的重点;“参与对象” 包括各种人员、软件、数据、设施、材料、方法等;“作用对象” 包括区块、油藏、井、层位、油田、企业等;“结果对象” 可以是油井等油田实物对象,也可以是文档、方法、研究成果等技术性对象。

基于6W的业务模型的建模通过在统一的业务域分类架构下对单一业务活动的业务单元进行描述,没有进行专门的业务流程梳理,但由于业务单位中描述了业务活动参与对象与结果对象,即定义了活动的输入与输出,以这些对象为中介,因此很容易自动形成业务流、数据流、知识流等各种流程。

业务活动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CUR” 矩阵描述。矩阵中,行对应业务活动,列对应数据元。如果业务活动中创建了某一项数据则行列对应的值标识为 “C”(Create),如果业务活动对数据进行了更新则标识为 “U”(Update),如果业务活动引用了某一项数据则标识为 “R”(Read)。通过CUR矩阵,可以检查某一数据是否有唯一的创建源头,保证数据源头的唯一性。根据CUR关系,可以自动形成数据流。

图3 业务单元的结构

3 勘探开发数据资源目录

勘探开发数据资源目录是对油田企业、勘探开发研究院或中国石化整体已有和需要数据的分类与组织方式描述。数据资源目录描述了企业需要什么数据、有什么数据、数据在哪里、谁在管理数据、哪些人在使用、哪些应用软件在使用等信息。数据资源目录既是一个数据建设单位的数据分类与数据组织规范,也是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核心元数据,同时也是用户建设和使用数据的依据。

数据资源目录的分类模式是多维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常用的维度包括:

(1)按业务对象组织。包括区块、油藏、井、层位、油田、企业等,除对象本身的基础数据(如井基础信息)即通常所说的静态数据外,还包括该对象的各种动态数据(如井的日报数据)。

(2)按业务活动组织。根据业务模型的 “业务域-业务分类-业务活动” 3层结构进行分类,每一个业务都有一组按 “CUR” 标识的数据。

(3)按特性组织。按数据或知识本身的特性进行分类,如长度、密度、渗透率等。

(4)按项目组织。一个项目使用和产生的数据有哪些。

(5)按单位组织。一个部门使用、产生、管理的数据有哪些。

数据资源目录的各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的,对象、活动、特性、项目、单位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除建立分类目录外,数据资源目录还包括数据实例,因此需要将数据分类与数据库中的实例关联起来,明确标识出每一类包括哪些实例。分类与实例关联的方式主要采用数据集进行定义,通过数据实例的标识符、标识条件确定数据集中的实例[4]。数据资源分类在数据需求分析阶段完成,分类与数据实例的关联在数据中心运行期间形成。

数据资源目录中数据分为两级:逻辑数据实体和属性。从技术角度,逻辑数据实体的本质就是数据视图,一个数据视图是一个虚数据表,每一个数据视图由多个属性组成,其中至少包括一个关键字。实体的属性用数据元进行描述。数据元是不必要再分的基本数据单元[5]。当前可直接参照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字典[6]。

4 数据中心的总体架构

不同企业数据中心的架构会有所不同[7]。本文以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数据中心为例,说明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数据中心包括综合研究勘探开发数据库、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数据中心运维体系,如图5所示。

图4 数据资源分类维度之间的关系

图5 综合研究勘探开发数据中心

勘探开发数据库包括元数据和专业数据。元数据是以数据资源目录为核心,描述了专业的分类、目录、结构、使用动态等信息。外购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由于来源于外部,自带有成熟的管理软件,属于公共数据,独立于具体的项目研究。由于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有专门的格式,由专门的软件进行管理,但要与项目数据进行关联。项目资料与成果主要以文件形式保存,对共享程度较高的数据需要从半结构化的文件形式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数据之间相互关联,实现数据的集成。综合研究应用软件有自己内部的项目数据库,通过数据桥技术可以实现在线数据访问。数据通道用于实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数据中心与中国石化各级数据中心的互联。

综合研究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GIS研究目标查询、地震剖面显示、测井曲线显示、资料查询、资料搜索、资料提交、资料下载、系统管理、数据发布等。

数据中心运维体系包括运维管理组织机构、数据资料上交管理、数据服务管理3个部分。运维管理队伍的职能包括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服务支持、数据质量控制等。数据资料上交管理按照数据流和数据生命周期,对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包括:外部数据申请、数据采集、原始资料上交、个人/项目组资料管理、成果上交、数据流程调整(数据资料目录注册与注销)、安全与权限、审核与验收等内容。数据服务管理通过数据服务管理制度,规范数据服务行为,建立数据服务技术规范,通过数据应用服务接口规范,为应用系统提供标准的服务接口。

5 结论

数据资源规划方法提出了一套适合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开展数据资源建设的方法论。从勘探开发业务需求出发,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建立业务模型,并梳理与业务相关的数据,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在此基础上提出完成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从人员组织、数据建设、服务平台构建及运维管理进行规划。数据资源规划方法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模型标准建设,开发了中国石化业务模型(Sinopec Business Model,SPBM),定义了物化探、井筒工程、分析化验、综合研究、开发生产、地面工程六大业务域,包括1237个业务活动,对每一个与业务活动相关的数据项进行了梳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把数据资源规划方法应用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数据资源建设,通过研究院业务进行调研,结合SPBM,建立综合研究数据资源目录,设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针对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综合研究的数据资源规划成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石油行业各石油公司的综合研究数据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金涛,郑树泉,李名敏,等企业架构驱动的IT规划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2):164~166

[2]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肖波,景帅,吴建军,马承杰模型驱动技术在油田企业数据中心中的应用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36(1):78~82

[4]时贵英,文必龙基于数据元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8):4223 ~4227

[5]Wen Bilong,Zhang LiDefining semantics for data element with semantic tree[C]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812:524~527

[6]文必龙,肖波,陈新荣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技术[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36(1):83~87

[7]李剑峰,肖波,段鸿杰中国石化油田企业数据中心总体框架设计[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36(1):73~76

刘向东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分析了钻孔资料保管现状,介绍了钻孔数据库建设进展情况,对前期工作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下一步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质钻孔 数据库建设 现状 对策建议

1 引言

钻孔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钻孔资料的管理和使用,建立了各类钻孔数据库,并提供广泛服务。

在 2012 年 2 月发布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把建立国家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作为地质和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出。建立地质钻孔数据库,旨在有效保护地质勘查工作成果,避免地质资料内在价值的流失,为地质基础研究、资料综合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提供可靠依据,实现地质基础信息的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

2 钻孔资料保管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由全国地勘行业,包括原地矿部、冶金、核工业、武警黄金、石油、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等部门上百万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数十年,开展了全面的、不同尺度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获取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地质勘查基础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钻探总进尺超过 4 亿米,其中固体矿产钻探总进尺约 133 亿米,水文地质钻探总进尺约 10 亿米,约有 3500 万米典型岩矿心得以保存。这些地质钻孔资料是我国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矿产勘查开发、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国土整治、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数据源。这些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认识程度的标志和进一步工作的依据,也是国家自然资源调查实力的体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的公共财产。它们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决策、远景规划的制定,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及相关基础地质研究,有重要的重复使用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钻孔资料全部以纸介质和实物形式存储和保存,受资金的限制,数字化程度不高,利用率极低,造成许多单位一方面大量需要这些资料和数据,另一方面又无法得到或很难应用的尴尬局面,同时造成国家珍贵资料的严重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机构变动,对于钻孔资料的保存、利用、管理和服务十分不利。因此,尽快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抢救保护、统一管理这些钻孔资料,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3 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评估

31 进展情况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始对地质钻孔资料的应用开展试验研究。以《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的勘查数据管理为基础,成功研制出固体矿产钻孔数据采编系统(CHINAZK),并尝试在全国地勘项目中推广使用。1994 年,地质钻孔(井)基本数据文件、石油钻井地质数据基本文件、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基本文件、煤田钻孔地质数据基本文件和固体矿产地质钻孔数据基本文件 5 个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发布,用于全国各专业地质钻孔数据的宏观管理、数据交换、处理、共享和数据库建设。2001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制定了《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专门用于指导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完成 10 个省区的约 350 多个矿区、120 万米进尺的重要钻孔岩心编录资料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设。2009 ~ 2010 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四川两个省组织开展了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研究工作。通过试点工作,基本摸清了试点省的地质钻孔资料保管现状,初步建立了试点省钻孔基础信息库和重要钻孔数据库。2011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据统计,有31个省(区、市)1165 个单位进行了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已查出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数 27963 个,已查出的钻孔总数618972 个,其中信息完整的钻孔数 496734 个,仅有部分信息的钻孔数 80649 个。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存在的问题

(1)经过多年的努力,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目标相比,数据库建设工作进度缓慢,全国性的钻孔数据库还未建成,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钻孔资料的巨大需求。

(2)固体矿产钻孔数据采编系统不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所有编录的数据库必须依托此软件才能打开,不能实现与其他格式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对于不同格式的数据追加还存在困难。该系统是根据固体矿产钻孔编录规程开发的,所以包含的钻孔信息面较窄,不太适用其他类型和行业的钻孔数据库建设需求。因此,要想建设涵盖各行业的地质钻孔数据库,就必须开发一套适合各行业钻孔数据库建设需求的软件,统一标准和技术要求,全国统一开展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3)全国范围的钻孔数据库没建设起来,不是缺乏政策的支持,也不是缺少标准规范的指导,而是没有定好位,一步到位是很难实现的。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仅仅是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2012 年,国土资源部启动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总体建议是: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组成牵头项目组,采用分层次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定位,做好总体设计,制定分步实施方案,解决不同层次建库的技术问题,建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采集管理与服务平台。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和工作方案,分阶段向全国推广,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完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

41 数据库建设定位

由于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度大,为解决一次性建库困难大的难题,建议采取分层次、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质钻孔资料管理服务机制,为实现地质钻孔资料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奠定基础。要使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成为一个动态的、随时更新的数据库,避免二次建库。

( 1)分层次建设。将地质钻孔信息分为 5 个层次进行数据采集、入库,并根据钻孔资料的实际保管状况及钻孔资料所达到的数据库层次,建立各层次钻孔数据库。5 个层次是: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地质钻孔重要信息库、地质钻孔柱状图属性数据库、地质钻孔基础信息属性数据库和重要地质钻孔岩心数据库。其中,基本信息数据库是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信息库可在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库基础上,增加包括钻孔小结以及钻孔柱状图、钻孔剖面图、钻孔平面布置图的扫描件等内容;柱状图属性数据库主要以钻孔柱状图包含的信息为主;基础信息属性数据库可参照已有钻孔数据库建设标准、指南及上海等省级专业钻孔数据库建设经验完成;岩心数据库可将钻孔岩心重要属性数据增加进去。

(2 )分步实施。第一步,将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好并尽快对外提供服务,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在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包括钻孔柱状图等信息在内的其他 4 个层次钻孔数据库;第三步,是根据地质钻孔信息的实际和服务需求,搭建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平台,向社会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42 技术规范研究

为规范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建设质量,促进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共享,建议在试点工作之前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技术规范研究,为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做好技术准备。技术规范应从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准备工作、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数据库成果要求、数据库更新、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43 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开发

依据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进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开发。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要通过全方位需求分析研究,在技术指标、标准体系、数据库结构等方面具有系统性,并与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具有良好的衔接性和相关性。采用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使成果数据正确汇交和共享。在确保钻孔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平台系统要能实现国家、省(区、市)两级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国家对重要地质钻孔数据的调查统计、数据更新和维护,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地质钻孔数据采集软件应能够满足按地质勘查单位、按地质工作项目、按年度等汇交钻孔资料,能够快捷地进行数据更新维护、汇总与统计分析。实现地勘单位、省级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国家的三级数据库维护。在全面整合汇总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的基础上,建设全国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网,使钻孔资料更好地发挥重复利用作用,拓展地质钻孔信息公开的渠道及对外宣传的窗口。网络平台是服务广大地质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根据网站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结合网站建设模式,按照全国各省(区、市)分网页建设的思路,搭建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地质钻孔数据信息服务。

44 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办法研究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在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为今后开展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积累了工作经验和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议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与服务需求,并征求领导和专家对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管理服务办法研究。

钻孔数据库管理可采取国家、省级二级管理。国家和省级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负责钻孔数据库管理、维护和服务等。二级管理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尤其是地勘单位科研人员对于钻孔数据信息的查询利用服务需求。地勘单位负责管理本单位的钻孔数据。钻孔数据共享服务可采取会员制。所有汇交钻孔数据的地勘单位即是会员,按照汇交钻孔资料的数量和详细程度进行会员分级。根据会员的等级,分为有权查询浏览钻孔数据而无权下载钻孔数据、有权查询浏览钻孔数据提出申请可少量下载钻孔数据等。没有汇交钻孔数据的地勘单位和个人如需查询钻孔数据信息,需首先申请成为会员,并进行有偿使用。国家一级主要负责全国地质钻孔目录数据信息的发布与服务,省级负责本省(区、市)钻孔数据信息的服务。

5 结语

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钻孔数据库的建设进程。因此,一定要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单位协同工作,试点省全力配合,开展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省级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分阶段向全国推广,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完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由于我们的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现有的地图,因而以地图的数据处理,采用扫描矢量化的数字化手段进行数据录入,各种地图处理,数据入库工作流程可分为预处理、图形扫描数字化、图层数据建立拓扑关系、建属性数据库、图层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联接、投影转换、图幅拼接、图面整饰、数据入库九个阶段。如图7-9所示。

图7-9 数据采集工作流程图

(1)图形预处理

资源信息是多源和多尺度的。毫无疑问,对这些资料的初步整理是数字化工作进程的重要一环。

本系统将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所有的图形数据均应该转换到此坐标系。

(2)图形扫描数字化

在地图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地图原图质量、内容、比例尺和扫描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根据纸介质地图的图形要素和彩色特征提取的分层图仍会带有各种噪声以及不需要的其他一些信息,为了获得正确的、干净的数据,在数字化之前,要进行二值化、去脏、光滑、断线修补、细化处理等预处理步骤。

(3)图层数据建立拓扑关系与图形编辑

矢量化后的各图层,利用ArcGIS软件提供的功能建立拓扑关系,在建拓扑关系时会发现图形数据错误,要进行编辑、修改,再重新建立拓扑关系,这一过程可能做多次,直到数据正确为止。

(4)建属性数据库

按已采集的属性数据表,和标准规定格式,利用通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分层数据库,文字型数据要按标准代码录入。

(5)图层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联接

按图元编码(用户ID)将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联接。对于已建立联接的各类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ArcGIS 系统对它们做进一步的编辑和修改,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ArcGIS 系统中,图形数据被分成“点”、“线”、“面”三种几何要素,它们都有各自相关的属性,在进行拓扑处理后,这三种要素间便拥有了相关的空间拓扑结构,这种空间数据关系与相应的属性数据是一种动态联结关系,这也是在ArcGIS系统中能够进行空间分析的关键所在。属性数据的编辑可通过ArcGIS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结构定义(如数据项名称、类型、长度等)、数据编辑(如插入、删除、拷贝等)、数据查询检索等等,形成可供使用的属性数据库。

(6)投影转换

同一工作区可能利用不同比例、不同投影的图件,要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点、线、面数据进行计算,在拼接图层之前必须对它们进行投影转换,使最终形成的图层均投影到一个坐标系统。

(7)图幅接边

图幅接边的目的是要保持图面数据连续性。工作区有多幅图构成,按上述步骤每幅图分层建立起图层之后,要对各相邻图幅分层进行拼接,图幅的接边精度要满足相应比例尺的国家精度要求。各图层中线图元或面图元拼接后其图元编号要进行改变,在右边图幅中的图元拼接后用左边图幅内的图元编号,下边图幅的图元改用上边图幅的图元编号。其属性数据也要合并为一个,属性数据结构不相同的图元(线或面)不能进行图幅拼接。对于一些图面标注的内容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到现在为止,已完成了图形库的建立工作。拼接完成后,仍按图幅分开储存与管理。

(8)数据入库

前面数据处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图形进入GIS数据库系统中,以作为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基础。图形数据将采用空间数据管理方式、利用系统软件将所有图形及属性统一存放于Oracle之中。

(9)图件输出与图面整饰

在每一图幅数字化完成后,或工作区各图幅分层拼接之后,要对图面标注内容逐一添加到图面上。按有关图例符号标准和用色标准对相应点、线、面图元的线型、符号、颜色进行设置定义。再就图名、图例、比例尺及其图面内容整饰后,输出图件成果。

(10)数据质量控制

检查内容包括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边精度、现势性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技术规定。专题图形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的方案如下:

建立数据采集标准规范,详细阐述不同要素的采集要求,作为数据采集的根本基准,统一采集认识。

进行数据采集人员培训,熟练使用采集软硬件,掌握采集规范,采集过程中填写详细的图例簿,统一图例簿格式,记录每幅图数据生产过程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作业时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质量情况等。

数据质量控制采用分级分层管理方式,首先,数据生产 *** 作人员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严格遵守数据采集规范标准,采集后进行数据的第一次检查;其次,数据库集成人员进行第二次数据质量检查;最后,系统总工随机抽样检查。

检查方式多种多样,这里主要采用以下3种:屏幕视觉检查,打印出图检查,查错软件检查。

一、编写目的

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的设计要求,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涉及地质、环境、水文、矿产等专业,并涉及单位较多,需要提交入库的数据也较多,为了指导和规范数据库项目的建设,特编写本指南,重点从建库的数据整理与格式转换阶段规范工作流程,明确最终提交成果,同时对元数据的填写做出了详细规定,本指南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数据库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二、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

三、编写依据及参考标准

1国家及行业标准

GB/T2260—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7798—19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9649—8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T964916—199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矿床学

DZ/T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2部门标准

GX199900X-200X国土资源信息高层分类编码及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国土资源部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南国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20版

版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库标准(试行稿)

四、数据库框架设计

1数据库需求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数据库是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地质”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基于Arcinfo平台的空间数据库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存储和管理“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地质”项目研究成果的资料、信息、地图及提供查询服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布局管理、规划和决策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达成这一总体目标,对数据库建设的需求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对项目成果图件及其他数据存储管理的需求,需要构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数据库。

2)提供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地质研究成果的管理、查询与展示。

3)提供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分级分布情况。

4)组织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专题图件,直观地为决策咨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1)功能需求

通过需求分析,得到软件的功能需求。除基本的数据输入、编辑和管理功能外,本系统还应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要求:

1)对现有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的展示、查询;

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

3)对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评价;

4)保持经济增长和地质-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对策与建议。

(2)性能需求

本数据库系统的性能需求为:

1)系统稳定性好;

2)可扩展性好;

3) *** 作简单;

4)可移植性好;

5)保密性。

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需求分析,数据库涉及的基础图件和数据、项目研究的成果数据如下:

1)基础地理、地质图件,采用1∶20万的地理底图和经过简化的地质底图。

2)各专题项目编汇的成果图件,包括: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卫星遥感影像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表水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环境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海岸带地质灾害分布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图;

烟台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

烟台地区地质-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图;

烟台地区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市建设规划图;

青岛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

青岛地区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

青岛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分区图。

3)属性数据;

4)文字报告;

5)专题图件数据。

2数据库系统架构

根据以上对数据库需求的分析,结合目前项目的需要和经费情况,采用的系统架构见图12-1。

图12-1 数据库系统架构

本项目采用 ArcGIS Desktop 来搭建系统平台,用以实现定义好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系统的核心采用地理数据库 GeoDataBase 体系结构。在后台通过 ArcCat-alog 应用模块来组织和管理所有的 GIS 信息,比如地图、数据集、模型、元数据、服务等; 通过 ArcToolBox 工具来完成数据转换、叠加处理、地理编码、统计分析和投影变换等数据处理。

客户端采用定制的 ArcMap,用以完成数据的显示、分析和编辑。另外可以通过 Arc-GIS 的扩展模块来实现对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率的可视化和分析; 用 ArcGIS Spatial Analyst实现栅格数据的显示和处理。ArcGIS Desktop 系统平台表现示例见图 12 -2。

在系统数据库建成之后,如项目的后期需要进行数据的共享和发布,可采用 ArcSDE +ArcIMS 的搭配来实现 B / S 构架的数据共享。

图12-2 ArcGIS Desktop系统平台表现示例

3数据库系统功能软件的系统功能分为基本系统数据管理功能和专业应用扩展功能两大部分。根据需求分析,确定各部分的功能。

1)基本功能部分:包括系统管理,数据输入、编辑、查询和输出,数据处理和图形符号库管理等。

2)扩展功能部分:包括现状展示、分析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决策支持等。系统的功能模块构成见图12-3。

图12-3 系统的功能模块构成

4系统软件平台

在本项目的研究中,结合调查评价研究项目的工作实际,选取了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软件作为数据库开发的GIS软件平台,同时考虑到各专题研究单位的实际情况,选取MapGIS作为电子图件的绘制软件。在汇总各专题研究单位提交的MapGIS数字图件后,进行MapGIS格式数据向ArcGIS格式数据的转换,将研究成果加载到项目统一的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中。本项目选择的ArcGIS软件平台包括ArcGISDesktop、ArcS-DE、ArcIMS等组件。

5硬件平台选择

除按系统平台的选择原则外,硬件选择从以下方面考虑:

1)硬件的性能:能够满足系统软件平台的运行需求;

2)与其他硬件的兼容性:各种硬件设备可以协同工作;

3)与软件的兼容性:要兼容 *** 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或其他应用软件。

可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适当增设需要的硬件来构造系统的硬件环境。

6系统实现步骤

(1)系统设计

1)总体结构设计:主要指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

2)系统各子系统或子功能模块的描述:各功能模块要划分到软件单元的层次,要求描述清晰,以满足编码、编译和测试的需要。

3)系统外部接口设计:完成系统外部接口、各软件单元之间的详细设计。

4)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主要指规划数据组织与表达方式的设计。

5)界面设计:主要指应用系统的 *** 作界面设计。

6)软、硬件设计:主要指系统软硬件运行环境的设计。

7)系统单元测试的详细计划:包括测试集、测试用例和测试步骤。

(2)软件编程

完成程序代码的编写及数据库建库任务。

1)遵照软件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利用编程工具编制程序代码,并完成程序代码的测试工作。

2)按照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库标准及数据库建库规范的要求,完成数据建库工作。

(3)系统集成与测试

完成系统集成及测试,生成可实际运行的系统,编写用户使用手册。

1)系统集成。

2)系统集成测试。集成测试的步骤为:

①制定系统各单元、模块、子系统的集成计划和集成测试计划,内容包括测试要求、步骤、数据和时间表等;②编写系统集成、测试文档;③按计划进行系统集成与集成测试,修改错误,再测试,直到符合设计要求;④编写测试报告。

3)编写用户使用手册。

五、数据入库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主要用于对规划数据库数据入库方法和过程进行指导。项目数据库的数据入库流程见图12-4。

图12-4 数据入库流程

1资料收集

主要包括图件、表格和文字资料等项目所涉及的数据和成果。

2资料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就是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综合整理及筛选等。

3建库文档准备

主要是指对建库所需的文档进行准备,主要为数据整理记录表、属性填卡表准备,MapGIS编图的花纹符号库、线型库、颜色库设定等。

4数据采集

数据的采集主要包括图件的输入、建立分层文件、属性的输入。

5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为:检查数据分层,重新命名分层文件,补充新增图层、调整部分地理、地质和规划专题属性结构,增加部分属性表格,以及整理附加文档等,完成上述工作后要填写元数据采集表并完成对元数据的录入,最后,对所有文件要进行标准化命名。

6空间数据格式转换

按照项目建库的统一要求,各子项目在MapGIS平台下完成的成果图件,数据需要向ArcInfo格式进行转换。

六、数据质量监控

1质量监控体系

项目承担单位和实施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规划数据库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制度。

(1)自互检

建立完整的自互检表,每个作业人员的建库工作都要进行100%的自检,并将自检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在自检的基础上,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其他作业人员进行60%以上的互检,并将互检结果和修改处理结果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

(2)抽检

每张图完成后,由项目负责抽取10%进行检查,并确保检查内容全部符合质量要求。

(3)阶段性检查

对建库的每个阶段性成果要进行严格检查把关,如图件扫描矢量化后的图元检查;属性录入后的图元、属性一致性检查等。

2数据质量监控

(1)空间数据质量检查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主要是对成果图上的内容进行质量检查,要分别对MapGIS和ArcInfo格式的所有图层进行逐项检查,包括入库数据图层套合精度、拓扑、命名的标准化规范化、分层的正确性、数据的完整性、属性表结构的正确性、图元与属性的对应性、属性代码的准确性等。

(2)图面质量检查

图面检查是指对提交的成果数据图进行图面内容检查,发现错误应及时修改完善,直至准确无误。

(3)数据表数据质量检查

是指对非空间数据表和空间属性数据表检查数据的正确性,检查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并对照规划文本检查与规划实施相关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4)文档检查

资料文档检查主要是检查数据库所要求的文本、研究报告、编制说明、附表等资料文档是否齐全,内容是否正确,并检查元数据采集表及入库数据内容是否合乎要求。

3数据质量监控指标

上述内容的检查总错误率小于2%,其中,图元(包括点、线、面、注释)错误率小于1%,属性(包括文字、代码、ID号对应、记录个数等)错误率小于2%,凡错误率大于该两值的,或发生图层缺失、附表缺失、文档缺失以及未提交正确的元数据采集表和入库数据的,一律不予通过。

七、提交数据要求

1提交格式

成果图件:MapGIS格式,含工程、图层和系统库文件。

文档:包括编制说明、研究报告及其他文档资料(Word和Html两种格式)。表格:Access和Excel两种格式。

元数据采集表:Word格式。

2提交形式

汇交数据存储介质为光盘。在提交成果之前,要进行全面查杀毒,确保数据安全。

以上就是关于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框架初步研究—以黄石市为例全部的内容,包括: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框架初步研究—以黄石市为例、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及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建议、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规划方法研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351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