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中国一直在行动!到底什么是湿地

保护湿地中国一直在行动!到底什么是湿地,第1张

湿地包含了陆地上所有的水体,甚至还包含了低洼地方比较潮湿的区域,再加上海洋低潮的时候,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也就是说陆地上所有的水加上海洋的一部分,都叫湿地。 

湿地保护修复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湿地已成为全球气候变暖和土地沙漠化等多种自然灾害的重要发生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因素。全球湿地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

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态系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湿地被列为“重要全球变暖带”之一,它对气候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湿地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复杂、严峻的过程,人类对湿地面临着严峻考验。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修复。

在全球湿地生态过程中,湿地恢复是修复的主要方式。它是通过实施人工干预,使受损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或优化,并形成稳定、系统的生态循环。湿地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特殊水文过程,通常包括淡水河口和咸淡水湖泊、河流等水域。湿地分为永久性湿地和非永久性湿地,其中永久性湿地又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国际湿地公约规定,湿地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保持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实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国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对湿地受破坏、恢复过程中造成湿地损害的相关主体给予适当经济补偿。  

13个。2018年,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的黑龙江哈尔滨、海南海口、宁夏银川、湖南常德、江苏常熟、山东东营6个城市获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加上10日获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7个城市,中国现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居各国第一。

湿地国际

湿地国际可在湿地的评价、调查与监测、制定和实施湿地物种保护行动计划和湿地管理计划、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环境和土地利用的综合规划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

使用标准的湿地评价方法并以湿地数据库为工具进行湿地普查和监测,在评估湿地的水文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上形成了湿地国际自己的专门技术。

湿地国际提倡在整体环境管理框架指导下的跨部门规划活动,针对湿地多功能多效益的特性,开展多途径持续利用。对湿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在省、地方层次上,湿地国际在合作规划的制定与政府和社区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还是重要的动植物物种完成生命过程的重要生境。例如,湖南省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19×104平方千米,水生植物生长繁茂,已记录131种水生植物,经济鱼类100余种,有中华鲟、白鲟、白鳍豚、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这里也是迁徙水禽极其重要的越冬地,已记录到鸟类120类。美国湿地面积不足其陆地面积的5%,但是美联邦政府所列濒危物种的43%依赖着湿地。

湖泊湿地以高等湿生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并为消费者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和优越的栖息条件。如江西省鄱阳湖有湿地植物种类38科102种,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分布着芦苇、苔草群落、毛莨和蓼子草群落以及水生植物群落;消费者有鱼类21科122种,其中鲤科鱼占50%,鸟类280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白头鹤、大鸨等10种,属二级保护的有40种。

沼泽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沼泽植物,最多的科是莎草科、禾本科,其次为毛茛科、灯心草科、杜鹃花科等约90科,包括乔木、灌木、小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苔藓和地衣;沼泽消费者有涉禽、游禽、两栖、哺乳和鱼类,其中有珍贵的或经济价值高的动物,如黑龙江省扎龙和三江平原芦苇沼泽中的世界濒危物种丹顶鹤,三江平原沼泽中的白鹤、白枕鹤、天鹅。沼泽中的哺乳动物有水獭、麝鼠和两栖类的花背蟾蜍、黑斑蛙等。

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初级生产者为红树科的木榄、海莲、红海榄、红树茄,还有海桑科的海桑、杯萼海桑,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牛科的桐花等;消费者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昆虫以及陆生脊椎动物。红树林动物物种十分丰富,种类多样性高,占优势的海洋动物是软体动物,如汇螺科、蜒螺科、滨螺科和牡蛎科等,以及多毛类、甲壳类和一些鱼类;陆地动物包括栖息在红树林上、林下及林外潮滩上的鸟类、昆虫等陆生脊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动物包括红树林上、林下及林外湖滩生活的微型、大型底栖动物。

国际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2月2日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湿地设立国家保护行动及国际合作大纲,由1975年生效至今,已有130个缔约方,我国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

列入国际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即为国际重要湿地,目前全球共有1140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为9170万公顷。

为纪念《拉姆萨尔公约》,1997年起确定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以推动全球的湿地保护行动。

我国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时,有黑龙江扎龙、湖南东洞庭湖等6块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后又增加香港米埔,2002年又新增14处国际重要湿地。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首批被列入的7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如下: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

香港米埔湿地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面积约210000公顷。区内湿地主要有湖泊、沼泽、湿草甸3种类型,芦苇沼泽面积最大。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7科468种、鱼类9科46种、鸟类48科260多种,而鹤类是本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由以丹顶鹤、白枕鹤为主。

向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境内,面积约105467公顷,区内有3条河流、22个湖泊以及数以百计的泡沼和大面积的沼泽。保护区内现已发现鸟类253种;兽类3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8种;鱼类30多种;野生植物600余种。本区内有6种鹤,其中3种在此繁殖;东方白鹳在区内营巢繁殖。该保护区以鹤类、白鹳和蒙古黄榆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琼山县,面积3337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和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地。东寨港有红树林植物26种,半红树林和红树林伴生植物40种,占中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的90%;该地栖息的鸟类有159种,其中列为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有35种(名录共有81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的有75种。东寨港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的重要环节。

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海拔3200米,面积695200公顷。青海湖及环湖地区的鸟类有162种,其中以水禽为主,主要的4种大型水鸟鱼鸥约9000多只,鸬鹚近5000只,斑头雁12100余只,棕头鸥21300多只。此外,迁徙途经此区停歇的水禽有近20种,数量达7万多只。该区是黑颈鹤的栖息、繁殖区,春季约有20多只在此栖居,少数参加繁殖。冬季有大天鹅在此越冬,数量最多时达1540多只。此外,该区还有大量鹬类和一些猛禽的繁殖种群。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总面积19万公顷。本区有维管束植物159科1186种、鱼类23科114种、鸟类41科15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32种。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每年约有100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22400公顷。该湖区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枯水期保护区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形成鄱阳湖水一片汪洋。该地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保护区共有鸟类近250种,其中水禽108种,主要水禽有白鹤、白鹳、小天鹅和多种雁鸭类。湖泊中有122种鱼类,其中不乏商用鱼类。据1998年冬观测,有越冬候鸟近10万只,其中白鹤1500多只、白枕鹤1000多只、小天鹅2000多只、白琵鹭2000多只、雁鸭类各3万多只。

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位于香港西北部,总面积1500公顷。湿地区内主要有鱼/虾池塘、潮间带滩涂(包括咸水滩涂)、红树林潮间带滩涂等3种湿地类型。湿地区内高等植物约190种、鱼类约40种、鸟类约280种。主要保护对象为鸟类及其栖息地。

第二批被列入的14个国际重要湿地:

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

大连斑海豹保护区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

湖南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湖南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保护区

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位于低位冲积岛屿——崇明岛东端的崇明东滩,在长江泥沙的淤积作用下,形成了大片淡水到微咸水的沼泽地、潮沟和潮间带滩涂。区内有众多的农田、鱼塘、蟹塘和芦苇塘,沼生植被繁茂,底栖动物丰富,是亚太地区春秋季节候鸟迁徙极好的停歇地和驿站,也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

大连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沿岸海底地势陡峭,坡度较大,均为基岩,水深多在5~40米,主要保护物种为斑海豹,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典型黄海滩涂湿地,物种丰富多样,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该湿地由达赉湖水系(部分)形成的集湖泊、河流、沼泽、灌丛、苇塘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干旱草原区湿地的典型特征:具有很好原始性、自然性。其作用是为牧业、渔业、城市供水和旅游提供物质基础;为众多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湿地是中国大陆最南端而且是最大面积的海岸红树林湿地。据初步调查有红树植物24种、鸟类82种及丰富的浅海生物资源。退潮后露出大面积裸滩为水禽觅食和栖息的提供优良场所。

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水生、湿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及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湿地位于南中国海的大亚湾与红海湾交界处,海水、沙滩环境质量良好,一直以来是幼龟和雌龟栖息地,也是中国大陆目前唯一的绿海龟按期成批的洄游产卵的场所,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属于欧亚草原区和亚洲荒漠区,属生态脆弱区,主要以沙柳、乌柳为主要建群种,以芨芨草、碱蓬、红柳为建群种的盐化汉滩地。保护区坚持以保护自然环境、拯救濒危物种遗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普及科学知识为主。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低洼平缓,河流纵横,漫滩广阔,沼泽植被发育良好,属低冲积平原,典型内陆高寒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留了三江平原原始永久性和季节性淡水沼泽湿地和野生生物特有遗传基因,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该区内有百年树龄红海榄、木榄群落,生长高大连片,在中国极为罕见;还有儒艮、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马氏珍珠贝、黑脸琵鹭、黑嘴鸥等濒危野生动物。

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该湿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白鹳、白鹤等等许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经济动、植物产量高,价值大,该湿地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湖南汉寿西洞庭湖(目平湖)自然保护区本湿地是整个洞庭湖湿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热带内陆湿地的典型代表,湿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许多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是中国三江平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

江苏盐城保护区(盐城沿海滩涂湿地)该保护区,地处江淮平原,位于太平洋西海岸。582千米的海岸线,广阔的淤泥质潮滩形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一块滩涂湿地,孕育着大量的生物,保证了数百万计水禽的迁徙及丹顶鹤等濒危物种的越冬安全。

知识点

国际湿地公约

国际湿地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2月2日订于拉姆萨尔,经1982年3月12日议定书修正。各缔约国承认人类同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考虑到湿地的调节水分循环和维持湿地特有的动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相信湿地为具有巨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资源,其损失将不可弥补;期望现在及将来阻止湿地的被逐步侵蚀及丧失;承认季节性迁徙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国界,因此应被视为国际性资源;确信远见卓识的国内政策与协调一致国际行动相结合能够确保对湿地及其动植物的保护。

不同国家对各个国家湿地的定义是不同的。不过湿地一定是每个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在中国常见的湿地有: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等等。而且每一年的世界湿地日都有不一样的主题,你知道历届的主题都是什么吗?如果不知道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199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199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199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200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200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

200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 water,life,and culture)

200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没有湿地-就没有水(no wetlands - no water)

200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2005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diversities of wetlands)

2006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减贫(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

200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鱼类(wetlands and fisheries)

200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200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

2010年全球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Wetlands,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有关主题配合联合国宣报2010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为: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Caring for Wetlands - An Answer to Climate Change )

2011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主题定为“湿地与森林”。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2012年2月2日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口号是“湿地旅游,一种美妙的体验”。

2013年2月2日,第17个“世界湿地日(国际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水资源管理”,口号是“湿地守护水资源”。

201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与农业”,宣传口号是“湿地与农业:共同成长的伙伴”。

2015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宣传口号是“加入我们”。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地貌环境,往往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各种动植物在湿地环境生存的更好,也是世界诸多国家的重要旅游景点,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介绍。

我国新提名指定了7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是 天津北大港、内蒙古毕拉河、黑龙江哈东沿江、江西鄱阳湖南矶、河南民权黄河故道、西藏扎日南木错及甘肃黄河首曲国际重要湿地

内蒙古毕拉河国际重要湿地。(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219%。目前,我国共有国际重要湿地5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602处、国家湿地公园899个、省级重要湿地781处,以及数量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219%。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湿地总量仍不足、整体质量不高、保护管理有待加强,特别是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立法尚未出台。下一步,将强化湿地保护工作,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落地,强化湿地分级管理,切实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完善中央财政湿地补助政策,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乡村小微湿地保护和建设,强化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建设,全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不断提升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据统计,当前全球湿地面积约为121亿公顷,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物种的资源库”的美誉。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存繁殖,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据了解,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日前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对外公布了中国内地56处国际重要湿地监测评估结果。白皮书显示,56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在21个省(区、市),其中内陆湿地41处、近海与海岸湿地15处。湿地面积32596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31127万公顷。域内分布湿地植物2139种,湿地植被覆盖面积16588万公顷。分布有湿地鸟类244种。据介绍,《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是我国湿地管理和履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湿地保护情况的有效途径。

全世界有湿地面积514亿平方米。加拿大湿地面积居世界首位,为127亿平方米,占全球世界湿地面积的24%;美国111亿平方米,为第二。所以湿地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加拿大北部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其沿海地区。

湿地有着“地球之肾”“淡水之源”“天然物种库”的美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家园。

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对拥有湿地资源的城市而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除南极洲外,全球各地均有湿地分布。根据研究人员通过文献汇总而作出的合理估计,全球湿地面积在1300万平方公里到4500万平方公里之间,不同地区湿地面积所占比例从3%到30%不等。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是南美洲的潘塔纳尔湿地,雨季时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田波介绍说,上海的发展史是一部湿地形成、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近海与海岸湿地为上海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超出100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上海市陆域面积扩大了15%;依托长江与黄浦江湿地的四大水源地,保障了20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占湿地总量近80%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为维护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完整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在防洪排涝、海岸侵蚀以及抗御风暴潮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地是本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本市湿地养育了70%—80%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湿地同时为本市提供丰富湿地产品和洁净水源,以及航运交通、农业生产、排水防涝、净化水体、改善气候、城市景观和旅游休闲等经济和生态服务。

2019年12月5日,无人机拍摄的青西郊野公园的水杉树。位于上海青浦区金泽镇的青西郊野公园是一个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 新华社 发

由湿地与郊区林地(农地)、城市绿地一道构成的城市基本生态网络,正在成为上海建设生态宜居、美好家园、美丽上海的基础生态保障。

用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来处理城市污水是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才兴起的生态处理法,它是为处理污水而人为地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N ,P ,SS ,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出水中BOD5的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2)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异样微生物的有机养分,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体及CO2 ,H2O。

人工湿地面积可视情况而言,可在市郊结合部,也可在污水处理厂出水的附近建造。一些人工湿地属预处理型,在那些目前还不具备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城乡结合部建造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排入,利用所种植物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入自然水系,保护水体;还有些湿地属于加强型,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造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引入,再经过人工湿地的加强处理,提高其水质,然后排入自然水系,作为其补充水源。

人工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人工湿地可分为:1、浮游植物系统; 2、挺水植物系统;3、沉水植物系统。其中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浮游植物主要用于N ,P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湿地系统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根据废水流经的方式,可分为表面流湿地(SFW)、潜流湿地(SSFW)、立式流湿地(VFW)。(3)表面流湿地和立式流湿地因环境条件差(易孳生蚊虫),处理效果受气温影响较大以及对基建要求较高,现多不再采用。故人工湿地大部分采用潜流式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在国外研究应用发展

自西德1974年首次建造人工湿地以来,各种不同的湿地在世界各地已被用来处理大量不同的废水。1996年9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国际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已经正式进入水污染控制领域。

自由表面流湿地在欧洲发展缓慢。瑞典1994年在Wittgren建一座处理6500PE,占地22公顷的自由表面流湿地。在北美约200座湿地处理系统有2/3是自由表面流湿地,其中一半又是自然湿地。自然湿地的大小从1―1000公顷,其中一半在10-100公顷。

人工自然表面流湿地通常较小,60%小于10公顷。自然湿地水力负荷小于人工湿地。系统水深范围5-90cm,30-40cm较普及。最常用的预处理是兼性或好氧塘,表明许多湿地系统用于现行塘系统的精处理。(4)地下潜流系统在欧洲应用较多,有几百座。在丹麦,德国,英国等国家都至少有200个系统在运行。此技术还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一些东欧国家。绝大多数系统种植有芦苇,也有种植其它湿地植物的。

在德国大多数系统介质是土壤,人们认为根的生长和芦苇根区会增加和稳定导水性,但几乎所有土壤系统都遇到表面断流问题。为保证潜流,英国和北美绝大多数采用砾石床。虽有些砾石床也堵塞,但主要是由于预处理不足。在欧洲此类系统趋向对近1000PE的乡村级社区进行二级处理;北美则趋向更多人口的高级处理。在澳大利亚和南非则用于处理各类废水。

美国EPA目前正在开发北美人工湿地数据库,地方数据库在其它国家已存在,为减少重复劳动和改良经验湿地设计方法,所有这些湿地都应通过公共数据库使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和科技人员能够获得。这样的数据库可减少建设低效湿地的风险。两种湿地的设计指南现已出版,但改良工作仍然需要,有必要更细致的研究不同地区特征和运行数据以便在将来的建设中提供更合理的参数。竖流湿地在欧洲许多地方投入运行已有几十年。竖流系统至今未广泛使用是因为其需要更细致的建设和介质选择。

最近国际会议上有几篇文章对竖流系统评价很高,目前世界上科技工作者正投入大量精力以改良人工湿地技术。潜流系统的处理效率可通过选择竖流系统,采用间歇负荷和合理选择介质而获得提高,还可引入一些传统处理技术的理论,如回流。此外,不仅对竖流系统,对所有人工湿地系统都需深入研究以改良优化工程设计参数,还需对系统的长期运行能力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人工湿地不仅可用于城市和各种工业废水的二级处理,还可用于高级处理中的精处理和对农田径流的处理。在有些情况下,人工湿地可能是唯一使用的技术。

以上就是关于保护湿地中国一直在行动!到底什么是湿地全部的内容,包括:保护湿地中国一直在行动!到底什么是湿地、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有几个、湿地有哪些生物群落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377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