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前提要增强中医药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一是要增强文化自觉,正视自身的特色优势与不足,提高全民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二是要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三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教育、科研与临床的有机融合,加强中医药机构的文化建设,在中医药实践中提升中医药人的文化自觉自信。
传承中医药文化,要加大对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保护好中医药文化资源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基础。“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但同时也应看到,全国中医药文化资源“家底”尚未彻底摸清,部分中医药文物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少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临近濒危。为此,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建立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对濒危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中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千方百计把中医药文化的根留住。
《春景图》治好绅士抑郁症
清末光绪年间,建昌府大绅士章寿春,家庭甚富。知命那年,心情郁郁,整日不乐,求治医家,服了不少方剂,但均未能奏效。章绅士逢人便说:“我怕活不到来年春天了,年前就要‘远游’,如能看到明春百花争艳,那真要谢天谢地了。”
这话传到“儒医”李小山和著名国画家邓腊礼耳朵里,他俩商量决定对症下“药”——以画治病。邓腊礼画了一幅《春景图》,以细墨淡彩之笔,勾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山水图。李小山在其画卷上角题有一首《咏春词》:“春景妍,蜂蝶跹翩,百鸟闹春喧。柳荫下,驾着小船,摇过沙滩,飘然到前川。口诵庄子《逍遥篇》,何等安闲,何等自然。富贵功名身外物,金玉良田,带不到阎王殿,倒不如把它抛一边。身心清静,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李小山、邓腊礼将此画卷送到章寿春手里。章寿春见《春景图》,爱不释手,便将画卷挂于书房。他每每观赏画卷时,心灵犹如在画间春色中散步,仿佛见到繁花似锦,鸟语啾啼、花香扑鼻的春天。再细细揣摩颇有哲理的题画词,心境豁然开朗。如此,清心养神,渐渐地进入翌年春天怀抱,所得之抑郁症,竟悄然消逝。
这是古今众多的“观画治病”之一例。观画是欣赏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然引起病人的想象,使其进入乐观、美好的思想境界,从而促使人体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等物质,起着调节血液流量,兴奋神经细胞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学方面所说的“精神疗法”。
文章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邓理有
板桥画竹解肝郁
相传,郑板桥喜爱画竹。除了竹的风骨能表现他洒脱、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追求外,还因为画竹曾治好过他的肝郁症。
郑板桥原是个有大抱负的学士,博闻多才,满腹经纶。由于他性格孤傲,既不逢迎讨好,也不随波逐流,所以生活很清苦,兼之心忧天下,于是得了肝气郁结之症,时感胸闷不适,胁肋隐痛,胃口不佳。眼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家人请医生来诊治。可他索性连医生也不愿见。
一天,他见窗外疾风下的竹子仍然枝节坚韧、不屈不挠,不觉触动了他的灵感,取过纸笔砚墨,画下了一幅清雅坚劲的《风竹图》。画毕,他自赏自叹,天天玩味,喜爱不已。从此,他天天画竹。过了些日子,板桥渐渐觉得胸膈宽松,胁肋隐痛慢慢消失,吃饭也有了胃口,气色竟转为红润且有光泽。恰巧好友张衡来访,见板桥病态全无,诧异地问:“君用何回春之灵丹妙药?”板桥道:“唯画竹耳,也不知何故。”张略懂医道,沉思片刻,顿悟道:“肝主疏泄,汝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日火而忧郁伤肝。肝不疏泄则肝气郁结,方有胸闷、叹息和肝脾不和的症状……然汝时常画竹,一来精神有所寄托和转移,感情上得以宣泄;二来观竹画竹时常感受竹子疏畅的神姿,心情不觉地随之开朗了;三来运气作画也使肝气慢慢疏泄。此汝画竹解肝郁的道理之所在。”
板桥闻言,深感有理。于是,与竹结下不解之缘。
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是郑板桥画出了竹的人格,又是竹成就了郑板桥的声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陈景胜
抑郁症的中医调治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引起机体的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由此产生的以气滞、气逆为主的气机失调,是抑郁症发病的基本病机。中医药擅长对身心整体功能状态的调理,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也总结出了有效、安全的综合治疗方法。
1自我心理治疗患者在生活中宜放松身心,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作自我调节,除了要克服个性的弱点外,还需要恢复人际接触和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环境有助于恢复自尊和自我价值,能很快地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以舒筋活血、疏肝理气、调节情志,使疾病逐渐痊愈。
2药物治疗轻、中度抑郁症者,可服用中药银杏叶片,每次4片,每日3次,连续服用30~60天(患有高血压、出血性疾病者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重度患者可采取中药辨证施治。
①肝气郁结型:每于生气后发病,心情抑郁叹息嗳气,易激动,喜怒无常,四肢发软,喉有梗塞感,舌苔薄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白芍、制香附、陈皮、川芎、枳壳、青皮、郁金各10克,焦栀子15克。失眠、心悸、惊恐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续服用15~30天。
②心脾两虚型:抑郁忧虑,心悸胆怯,精神恍惚,悲伤易哭泣,头晕乏力,失眠健忘,舌淡苔白,脉沉弱。治以益气养心安神。方药:炙甘草、当归、桂圆肉、枳壳、炒白术、远志各10克,淮小麦30克,茯神20克,党参、炒柏子仁、枣仁各15克,大枣3枚。心烦易怒者加焦栀子15克。水煎服,服法同前。
③阴虚火旺型:失眠多梦,心悸不宁,烦躁易怒,口干便秘,潮热盗汗,月经失调或阳痿早泄,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清心安神。方药: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灯芯草、知母、远志各10克,黄连6克,炒枣仁、白芍各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水煎服,服法同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高洪生 天津主任医师
名医名方化痰解郁汤
王健,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曾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科主任,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国家二级教授,辽宁省名中医,全国脑病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脑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针灸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血栓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组成 桃仁10克,赤芍20克,柴胡25克,大腹皮25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炒苏子25克,香附20克,远志20克,石菖蒲24克。
功能 理气化痰,疏肝解郁。
主治 痰气郁结、肝气不舒、脾胃不和所致之轻中度郁证。
用法 100毫升水煎服,每日3次。2周为1疗程。
方解 本方是根据清代王清任的癫狂梦醒汤加减而成,临床上治疗郁证已经应用20余年。
本方以桃仁为君药,其味苦性平,苦泄逐瘀、甘缓益肝、生血,入心肝血分,善泻血滞、祛瘀,故能活血祛瘀;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苦寒入肝经而清肝火,泄血分郁热,故能清热凉血化瘀;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舒肝解郁,赤芍与柴胡相配伍,共起宣畅气血,升阳散结,疏肝解郁之功效;大腹皮味辛,性微温,辛能行散,行气导滞,宽中利气;陈皮味辛、苦,性温,辛行温通,行气和中,消痰导滞,解郁除烦;青皮味苦、辛,性温,辛散温通,苦泄下行,疏肝理气散结,故能疏肝胆,泻肺气,破坚癖,散滞气积结,开胃益脾;苏子味辛、温,归肺、大肠经,辛主降,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故能降气化痰,行气宽中;香附归肝、脾、三焦经,芳香辛行,入肝经,散肝郁,味苦疏泄平肝,故能疏肝、行气、解郁,七味药共为臣药,舒肝解郁,祛瘀化痰;远志味苦、辛,善宣泄通达,开心气,宁心神,交通心肾,安神定志,又可通利心窍,逐痰涎;石菖蒲芳香走窜,辛开苦躁温通,开窍醒神,化湿,豁痰,辟秽,佐以远志、菖蒲,相须配伍,共能益智安神、化痰开窍;诸药相合,共奏醒脑疏肝、开郁化痰、通神利窍之功。
加减 失眠者,加珍珠母、茯神、夜交藤;肝郁者,加川楝子、香橼、佛手;心神不宁者,加生龙骨、磁石;胸闷气憋者,加瓜蒌;大便溏薄而急者,加苍术、薏苡仁;呃声频作者,加竹茹、枳壳。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名医名方专栏 2012 0509
名医名方:疏肝解郁调和汤
关思友简介:1936年生,河南省安阳县人。1964年河南中医学院毕业,河南省安阳卫校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主任中医师,河南省第一届继承型高级中医人才导师,第三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濮阳市中医学会会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河南省中等卫校中医教学研讨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原医刊》编委,《杏林新秀》特约编辑等。
组成:陈皮12g,清半夏13g,茯苓20g,枳壳12g,竹茹10g,柴胡12g,桂枝12g,白芍18g,生龙牡各30g,石菖蒲18g,郁金20g,黄芩12g,琥珀4g(冲服),甘草10g,丹参15g,大枣5枚,生姜6g。
功能:疏肝理气,清化痰热,祛瘀开窍,调和阴阳。
主治:精神抑郁,沉默寡言,表情呆滞,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心烦,恶梦易惊,善太息,胸闷胁胀,头晕健忘,疑病厌世,食欲不振,咽中有异物感,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
用法:除琥珀外,余药用清水600ml浸泡1小时,中火煎熬,取汁250ml。二煎时加水450ml,取汁200ml。两煎药汁对匀,分别于9~10点和20~21点各温服1次,1天1剂。
方解: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下汲肾水而致诸症。朱丹溪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是以治疗本证,总以疏通气机为要。斯方选四逆散疏肝理脾,透解郁热;取温胆汤燥湿化痰,清热除烦;择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运转机枢;撷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重在调和阴阳;更益石菖蒲、郁金、丹参开窍化湿,清热祛瘀;琥珀入肝、心经,祛瘀镇惊,安神。针对本病复杂的病机,执简御繁,以方代药,融诸方于一炉,共奏琉肝理气、清化痰热、祛瘀开窍、调和阴阳,以期达到五脏元真通和之功。此外,还应注意精神疏导,解除思想苦闷,使其怡情自遣,宽怀调养。
临床运用:本证以气、血、痰、湿、火邪为患,证因邪变,日久损伤脏腑,使气血阴阳渐由实转虚。若证如上述,径投上方即可;若心悸,胸闷,气短,善太息明显者,加生脉散,琥珀改6g(冲服),以益气养阴、祛瘀安神;若焦虑,头痛,悲观,多疑,沮丧,舌红苔少,脉沉细者明显者,加炙甘草30g、大枣15枚、小麦30g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若夜不能寐,噩梦纷纭,常从梦中惊醒,听到响声则心惊肉跳明显者,上方去黄芩,加黄连7g、栀子12g,白芍改30g,清心除烦,平抑肝阳;若神智时清时昧,静而不烦,视物目睛不转,舌苔腻浊,脉沉滑明显者,重用石菖蒲、郁金,加天竺黄12g、胆南星12g,或加服苏合香丸以增强豁痰开窍之力;若纳差泛恶,不知饥饿,舌苔黄腻,脉弦滑明显者,加白蔻仁6g、藿香10g、苏梗10g、焦三仙12g,芳香化湿,理气和胃;若胸胁麻木、疼痛,或麻痛无定处,甚则肢颤逆冷,舌质淡紫,脉沉明显者,桂枝改15g、丹参改30g,加黄芪30g、当归20g,温阳益气,养血活血;若易怒,头摇多动,舌红,脉弦有力明显者,加珍珠母30g、羚羊角粉3g(冲服)、天麻12g、钩藤13g(后下),清热育阴,平肝熄风;若心烦易怒,盗汗颧红,咽干口燥,少寐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加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百合、醋龟板、阿胶之类,滋养肝肾,清热安神。
久病失调成郁症 中医调治安心神
一天,一位愁容满面的中年妇女,由她的女儿陪同来到中医诊疗室看病。患者今年48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已有六年之久,长期的病痛把她折磨得看上去像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般苍老。近一个月来,她夜寐欠和,多梦早醒;夜晚口干,心烦失眠;双目发酸,胸闷气短;食后脘胀,时有泛酸;心情郁闷,目光呆滞;大便黏结难下,月经先后不定。其舌薄白微黄质显淡,脉沉细稍弦缓。属肝胃不和,健运失常,神失内守,导致郁症。治宜调和肝胃、健运解郁,以安心神。处方如下:广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合欢花12克,炒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炒神曲15克,香橼皮10克,南佛手10克,炒谷麦芽各15克。十剂,水煎服,每天吃两剂,停一天,再服。
半个月后,患者复诊诉说服药后大便较畅,夜寐已安,诸症减轻,面部表情也较以前舒展,只因近日有点家事烦心,又出现乳房胀痛,面睑浮肿,舌根发木的现象。遂将原方减炒谷麦芽、炒神曲,加焦三仙各10克,紫丹参30克,玫瑰花10克,继续服十剂。
不久后,患者食得香,睡得安,诸症皆消。
肝郁不舒是造成郁症的主要原因。由于肝气横逆,导致脾胃不和,引起纳食不香,睡眠不稳。故而,舒肝理气、和胃安神是治疗郁症的大法之一。在第一个方子中以菖蒲、郁金为主药,以豁痰开窍;加入香橼皮、南佛手,以舒肝理气;加合欢皮、夜交藤、炒枣仁,以安神养心;炒谷麦芽、焦神曲以消食和胃。诸药共用达到开郁舒肝、和胃安神的效果。第二个方中,加入玫瑰花以加强舒肝解郁之功能;加入紫丹参以化瘀、活血、养血,使肝血不瘀,郁症自消。
拼音:ài cǎo
物种名称 艾草
别 名 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
拉丁学名 Artemisia princeps
英文名称 Asiatic wormwood
科属分类 菊科, 艾属
出处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或淡裼色。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
药用特性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
其他使用方法
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染料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要点
目前郎溪县生产的艾草都是通过加工后出口日本,该国用作食用。生长主要以采收鲜嫩株头及嫩叶为目的。生产中主要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但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根茎繁殖在11月份进行。畦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 2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 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生产中要保持土壤湿润。企业收购合同价为每千克065元,一般农户每公顷纯收入达22500 元左右。郎溪县生产的艾草经加工的成商品艾及艾草茶出口日本。该县有较多的岗地,因其生产水稻取水困难,所以在岗地生产艾草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植被,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郎溪县艾草生产已有十年历史,现有品种6个,生产面积100公顷。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现拟再建200公顷的艾草生产基地,扩大加工流水线,以达到扩大日本市场和国内部分市场的需要。
首先准备好糯米干粉,磨得越细越好,艾草准备多些,芝麻、花生适量,猪油适量,黄片糖和白糖适量,柚子树叶或者芭蕉叶若干。
艾草用清水洗净后,入大锅里煮开,其间加一点点苏打粉一起同煮,这样可以使艾草容易煮烂,煮好艾草后,捞出再用清水洗净,然后挤干水分备用。
把花生和芝麻洗净后,分别入锅里炒香,然后放入搅拌机搅碎备用,黄片糖切碎加入花生芝麻馅里,再加入适当的猪油和白糖,搅拌均匀后,制成艾糍粑的馅备用。
用适量的黄片糖放入锅中煮成水状,然后把糯米粉置入大盆,加入黄糖水及处理过的艾草,一起搓揉,尽量揉久些,以便艾草能充分的和糯米粉搅拌均匀,水不可一次加太多,慢慢加入,因为艾草也带有水分,揉好的面应该不干不湿,就象做包子似的面那么样便可。
抓一团面,揉圆后,在中间挖开个洞,装入芝麻花生馅,然后轻轻包好,再揉搓一下成圆形状,蒸笼里垫上柚子叶,把做好的艾糍粑外表抹上一层花生油,然后轻轻置于柚子叶上,置炉上旺火蒸20分钟即可。
艾绒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叶制成。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冰台
艾的别名。见《尔雅·释草》。《本草纲目》:“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含挥发油,对皮肤有刺激,可使局部发热、潮红,皮肤吸收后则使肢体末稍神经麻痹;口服对咽喉及肠胃道有刺激,产生咽喉部干燥、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并有头晕、耳鸣、四肢震颤、痉挛、谵妄、惊厥、甚至瘫痪。艾中毒能引起肝脏细胞的代谢障碍,出现黄疸型肝炎。艾油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大剂量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小鼠灌胃LD50为 2.47ml/kg,腹腔注射LD50为1.12m1/kg[17]。艾叶药用不得超过10g,对人致死量为100g
艾叶可以用来医治妇科病霉菌性阴道炎:用水慢慢的熬煮,沸汤和渣盛在小桶里,再小桶上放点坐的东西直接在上面蒸半小时。要尽量把水煮沸,窗户关牢,人一定要出大汗才行。
**台湾公视人生剧《艾草》
故事介绍:片子改编自真人真事。主要讲述了一个母亲与一对子女在观念上的冲突,重点塑造了一个母亲逐渐包容子女、日益冲破束缚的坚强成长励志故事。
母亲吴艾草,成长在保守排外的某个闽南村落,年轻时为了跟大她20岁的外省籍教师谈恋爱,不顾老母亲反对,只身嫁到台北。38岁时丈夫去世,独自抚养一儿一女,时常照顾乡下的老母亲,一直耿耿于怀儿子的高龄未婚。留学法国的女儿回来,带回了非婚生外孙女,冲突展开。母亲由最初怒不可遏地排斥,到后来转变自己的人生观,打开心结,慢慢接受了儿女们违背所谓社会传统道德的行为。虽然剧情最末没有明确让儿子向母亲出柜,但事实上知子莫如母的母亲早已知道儿子是同志的事实,加上姐姐在其中的斡旋,相信最终这会是幸福美满的团圆之家
……
芫花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以花蕾和根毒性较大。含刺激皮肤、粘膜起徊的油状物,内服中毒后引起剧烈的腹痛和水泻。大鼠腹腔注射花蕾的煎剂LD50为9.25g/kg,死亡前有惊厥现象,多死于呼吸衰竭;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1.470g/kg,出现活动减少、伏地、肌松、后肢无力,最后衰竭死亡,死前未见惊厥。
临床发现,口服芫花制剂可产生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症状:轻度头痛、头晕、四肢疼痛,个别人出现耳鸣、眼花;口干、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甚者可引起痉挛、抽搐、昏迷及呼吸衰竭。醋制芫花上述反应较重,而苯制芫花则可使副作用明显减轻。
芫花的不良反应
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有小毒。又载:“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用,则毒减也。”
毒理试验
(1)LD50 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芫花醇浸剂为10g/kg;醋制芫花为707g/kg;芫花水剂为830g/kg;醋制芫花为l778g/kg。芫花醋制后的LD50明显增大,说明毒性明显减小。
(2)急性毒性试验:芫花根注射液和芫花萜醇剂的毒性都比较强,芫花萜每公斤数十微克就能引起全身各个脏器不同程度的损害,数百微克就可致死,多死于呼吸衰竭。
(3)引产芫花酯甲对胎盘、脐带毒性较大,对胎儿脏器和母体的毒性较小。宫腔给药的毒性小,能随羊水、胎儿而排出。
(4)黄芫花在动物体内能促进化学致癌物的诱发肿瘤的作用。
(5)芫花与甘草同用能增加毒性。
临床观察
有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即有明显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应。不宜长期服用和大剂量服用。
芫花用药禁忌
体质虚弱及孕妇禁服芫花。 芫花不宜与甘草同用。
芫花妙方集锦
治蛊胀:枫壳、芜花各等份。先用酽醋将芜花浸透,再用醋将枳壳煮烂,拌芜花末,做成绿豆大丸。每次以温白汤送下数丸。
治腹胁坚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份。共研为末,以炼蜜做成小豆大丸。每次以枣汤送服10丸。
治白秃头疮:用芫花末调猪油,涂在疮处。
治牙痛,诸药不效者:芜花碾为末,擦痛处令热。
治心痛有虫:芜花31克(蜡炒),雄黄3克。研为末,每次以温醋汤送服1克。
治一切菌毒:芜花生研末,新汲水(新打上来的井水)服3克,毒去停服。
治突发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14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5枚,必愈。
养生药膳
芫花煮鸡蛋
原料:芜花6克。鸡蛋3只。
做法:将鸡蛋、芫花用清水洗净。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鸡蛋、芜花共煮。煮至鸡蛋熟后,剥去外壳,刺数个小洞,放入锅中继续煮到鸡蛋发黑,饮汤吃蛋。
药膳功效:本品泻水逐饮、解毒杀虫,适用于水肿胀满、气逆喘咳、二便不利等症。服后恶心、头晕者,可吃蛋,不饮汤。反应重者,以菖蒲15克煎汤解之。
芫花的附方
(1)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飘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 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2)治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枣十四枚,煎令汁尽,一日一食之,三日讫。(《补缺肘后方》)
(3)治水病通身微肿,腹大,食饮不消:芫花(微炒),甘遂(微炒),大黄(锉碎、醋炒拌干)、葶苈子(炒令紫色)各一两,巴豆(去心,皮,麸炒,研出油尽)四十枚。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饮下三丸,不知,稍增至五丸,以知为度。(《圣济总录》小消化丸)
(4)治蛊胀:枫壳、芫花各等分。上用酽醋浸芫花透,将醋再煮枳壳烂,擂芫花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数丸,温白汤送下。(《普济方》枳壳丸)
(5)治时行毒病七、八日,热积聚胸中,烦乱欲死: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渍故布薄胸上。不过三薄,热即除,当温暖四肢护厥逆也。(《千金方》凝雪汤)
(6)治疟母弥年,经吐、汗、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症癖,腹胁坚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浓煎枣汤下,下后即与养胃汤。(《仁斋直指方》消癖丸)
(7)治痈:芫花为末,胶和如粥敷之。(《千金方》)
(8)治急性乳腺炎,兼治深部脓肿:芫花二钱至一两,鸡蛋三至五个。二味同煮,蛋熟后剥去壳,刺数小洞放入再煮,至蛋发黑为度,吃蛋喝汤,每天一至二次,每次一 至二个。服后有头昏、恶心者,可吃蛋不喝汤。如反应甚者,以菖蒲煎服解之。孕妇忌服。勿与甘草同服。(《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9)治白秃头疮:芫花末,猪脂和涂之。(《集效方》)
(10)治牙痛,诸药不效者:芫花碾为末,擦痛处令热。(《魏氏家藏方》芫花散)
(11)治小瘤:先用甘草煎膏,笔蘸妆瘤傍四围,干后复妆,凡三次,然后以药:大戟、芫花、甘草(等分),上为末,米醋调,别笔妆敷其中,不得近著甘草处。次日缩小,又以甘草膏壮小晕三次,中间仍用大戟、芫花、甘草如前法,自然焦缩。(《世医得效方》)
(12)治心痛有虫:芫花一两(蜡炒),雄黄一钱。为末,每服一字,温醋汤下。(《乾坤生意》)
(13)治诸般气痛:芫花(醋煮)半两,延胡索(炒)一两半。为末,每服一钱。疟疾,乌梅汤下;妇人血气痛,当归酒下;诸气痛,香附汤下;小肠气痛,茴香汤下。(《仁存堂经验方》)
(14)治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芫花、椒目等分。烧末,服半钱,日一两遍。(《补块肘后方》)
(15)治一切菌毒:芫花生研,新汲水服一钱,以利为度。(《世医得效方》)
(16)治妇人积年血气症块结痛:芫花一两(醋拌炒令干),当归一两(锉,微炒),桂心一两,上药,捣罗为末,以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热酒下十丸。(《圣惠方》)
(17)突发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五枚,必愈。
(18)咳嗽有痰。用芫花一两(炒),加水一升,煮开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约一个枣子大的量。忌食酸咸物。
(19)干呕胁痛(伤寒有时头痛,心下痞满,痛引两胁,干呕短气,汗出而不恶寒)。用芫花(熬过)、甘遂、大戟,等分为末。以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后,去渣纳药。体壮者服一钱,弱者半钱,清晨服下。能下泻则病除,否则次晨再服药。此方名十枣汤。
(20)水肿。用上方(十枣汤)加大黄、甘草五物各一两,大枣十枚,同煮,如法服。另方:药中再加硭硝一两。
(21)久疟,腹胁坚痛。用芫花(炒)二两,朱砂五钱,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枣汤送下。
(22)水盅胀满。用芫花、枳壳等分,先以醋把芫花煮烂,再加可枳壳煮烂,一起捣匀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
(23)子宫结块,月经不通。用芫花根三两,锉细,炒黄,研为末。每服一钱,桃仁煎汤调下。泻下恶物即愈。
(24)牙痛难忍,诸药不效。用芫花末擦牙令热。痛定后,以温水漱口。
(25)痈肿初起。用芫花末和胶涂搽。
(26)痔疮。用芫根一把,捣烂,慢火煎成膏,将丝线于膏内度过,以线系痔,当有微痛的感觉。等痔疮干落后,即以纸捻蘸膏纳入肛门中,可以便痔疮断根。另方:只捣汁浸线一夜即用,不必熬膏。
(27)治时气饮水过多,心下痞硬痛 芫花半斤,以醋拌令匀,浥浥以慢火炒热,用帛裹熨之,冷即更炒,以效为度。(《圣惠方》)
(28)治痰冷不消,结成癖块,胸胁胀痛 芫花一两(醋拌炒令干),硝石半两,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上为末,生姜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温酒下十丸。(《普济方》)
(29)治大小便不利 芫花(炒)、滑石(碎)各半两,大黄(锉炒)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葱汤下。(《圣济总录》芫花丸)
(30)治上气呕吐不止 芫花一两(醋炒),肉豆蔻(去壳,锉)、槟榔(锉)各一枚。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煨葱白一寸,温酒调下。(《圣济总录》芫花散)
(31)治三十年咳 芫花二两,干姜三两(末之)。上二味,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内姜末,加蜜一升,合煎之如糜。一服如半枣,日三。不知,加之。一方不用干姜,取芫花汁蜜和煎令可丸,服如梧子三丸,曰三。(《外台》引《深师方》芫花煎)
(32)治实喘 芫花(不以多少,米醋浸一宿,去醋,炒令焦黑,为细末)、大麦曲二味等分。和令极匀,以浓煎柳枝酒调下立定。(《百一选方》)
(33)治胁痛如打 芫花、菊花等分,踯躅花半斤。布囊贮,蒸令热,以熨痛处,冷复易之。(《肘后方》)
(34)治卒心痛连背,背痛彻心,心腹并懊痛,如鬼所刺,绞急欲死者 芫花十分,大黄十分。上两味捣,下筛。取四方寸匕,著二升半苦酒中合煎,得一升二合,顿服尽,须臾当吐,吐便愈。老小从少起。此疗强食人良,若虚冷心痛,恐未别可服。(《外台》引张文仲方)
(35)治妇人血气冲心欲死 芫花三钱,吴茱萸五两。上为末,炒姜酒下。(《普济方》)
(36)治产后恶血,(疒亏)痛极甚 芫花一两(醋拌炒令黑),灶突墨一两。上件药同研令细,以醋煮曲末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酒下五丸。(《圣惠方》)
(37)治蛲虫 芫花、狼牙、雷丸、[[桃仁](去皮、尖)。上四味捣散。宿勿食,平旦以饮服方寸匕,当下虫。(《外台》引范汪方芫花散)
(38)治痔疾肛门边肿硬痒痛不可忍 芫花三两,风化石灰三两,灶实内黑煤二两。上件药捣罗为末,分作两分。于铫子内点醋炒,候稍热,以帛裹熨之,冷则再换,自然肿消,痒痛俱息。(《圣惠方》)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3563 字) 展开全部内容以上就是关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前提全部的内容,包括: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前提、本草纲目中有哪些治疗抑郁的食物、艾叶的起源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