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这些王朝给古城西安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这些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为西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考古资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西安境内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属国家级和省级的有84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其中不少是稀世国宝。
西安是中国北方中西部最大的加工工业基地,最大的商贸中心,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如今已成为沟通中外交往的交通大道,是一条文明之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和文化旅游之路。
气候:西安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时有连阴雨天气出现。西安市及各郊县年平均气温131~134℃。年极端最高气温35~418℃;极端最低-16~-20℃。全年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1~263℃,月平均最高气温32℃左右;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03~-13℃,月平均最低气温-4℃左右,年较差达26~27℃。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多雨年和少雨年雨量差别很大,两者最大差值可达590 mm。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有78%的雨量集中在5~10月,其中7~9月的雨量即占全年雨量的47%,且时有暴雨出现。年平均相对湿度70%左右。年平均风速18 m/s,全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
春季(3~5月):气温回升迅速,但升温不稳定,时常出现“乍暖还寒”的天气。西安市3月月平均气温79℃,4月升至141℃,5月即升至194℃。春季雨量约占全年的雨量的四分之一,各月多年平均雨日在7~9天。春季气温宜人,风和日丽,是进行室外活动和旅游的好时光。
夏季(6~8月):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的特征。西安市是全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7月是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高达263℃,6月、8月月平均气温分别达248℃、153℃。年日最高气温等于或大于35℃的炎热期平均出现22天左右,1997年最多,达61天,在1961~1998年的38年中,有9年出现了40℃以上的酷热天气。夏季雨量占全年雨量的37%。各月平均雨日在8~11天,全年暴雨日有二分之一出现在夏季。
秋季(9~11月):9月份,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西安市降水多,多有连阴雨天气出现,月平均降水量达995 mm,占全年雨量的19%,多年平均雨日达12天。秋季冷暖适宜,降温速度快,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96℃、138℃、68℃。平均风速15m/s,是全年风速最小的季节。
冬季(12~2月):冬季寒冷少雨雪,1月平均气温降至-05℃,受冬季强寒潮的的影响,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10℃以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3个月降水仅24 mm,仅占全年降水的4%。
能力有限,只能解答这点! 请谅解!
2西安历史最高温度是西安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22℃,突破历史最高气温04℃,省专业气象台对关中、陕南东部及西安地区首次发布了红色高温预警信号。
我省的高温预警信号共分两个等级,即橙色预警信号和红色预警信号。橙色预警信号是在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时发布,红色预警信号是在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40℃以上时发布,区域性高温天气的预警标准是在同一时段内5个以上相邻的气象站出现高温天气时发布。
之最
从气象资料上查出,西安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温度是418℃,发生在1998年6月2日,昨天西安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22℃,突破历史最高气温04℃,全省有30多个县、市达到38℃的高温天气。在6月份像这样全省大范围,连续几天的高温天气历史上并不多见。
提醒
陕西夏季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5—17时左右,人们在这段时间应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孕产妇、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还要预防中暑。在防暑降温时还应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睡觉,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饮食要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不能过多地食用冷饮和冰冷饮料降温,应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3西安的气候类形和特征气候类型: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
扩展资料:
气温
西安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出现在2006年6月17日;4-10月极端最低气温-19℃,出现在1978年10月29日。
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平均气温152℃,4月上、中旬常有较强降温天气,下旬温度迅速回升。
初夏少雨期(5月1日~6月20日):平均气温218℃,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但昼夜温差大。
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气温变化比较平稳,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5~28℃,最低气温通常高于15℃。
盛夏伏旱期(7月21日~8月20日):日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日平均气温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35~40℃,昼夜温差9~11℃。
初秋多雨期(8月21日~10月10日):日平均气温15~24℃,随着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入侵,日平均气温呈现降低趋势。
秋季凉爽期(10月11~31日):日平均气温11~15℃,随着北方入侵冷空气的加强,日平均气温迅速降低。
春季(3~5月):气温回升迅速,但升温不稳定,时常出现“乍暖还寒”的天气。西安市3月月平均气温79℃,4月升至141℃,5月即升至194℃。春季雨量约占全年的雨量的四分之一,各月多年平均雨日在7~9天。春季气温宜人,风和日丽,是进行室外活动和旅游的好时光。
夏季(6~8月):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的特征。西安市是全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7月是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高达263℃,6月、8月月平均气温分别达248℃、153℃。年日最高气温等于或大于35℃的炎热期平均出现22天左右。
秋季(9~11月):9月份,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西安市降水多,多有连阴雨天气出现,月平均降水量达995 mm,占全年雨量的19%,多年平均雨日达12天。秋季冷暖适宜,降温速度快,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96℃、138℃、68℃。平均风速15m/s,是全年风速最小的季节。
冬季(12~2月):冬季寒冷少雨雪,1月平均气温降至-05℃,受冬季强寒潮的的影响,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10℃以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3个月降水仅24 mm,仅占全年降水的4%。
B类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
从信息时代的视角,类书是古代的“数据库”,甚至丛书等即类书的演变,揭示了文献的传承关系。
将类书视为古代百科全书未尝不可,但不能与现代百科全书相提并论,正如西方现代百科全书与古代百科全书也远不是一回事了。
扩展资料: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编制方法系按类汇编群书,即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类或主题进行编排,以便需要时能快速地查到。因为其主要是按类编排的,所以被称之“类书”。
明清时期,也有少数类书是按韵目进行排检的,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韵府》等,但历代类书的主流还是以分类为主。
类书编纂目的主要是寻查典故,性质与现在的资料汇编差不多。它把许多古籍中的原文,按其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摘录、汇集成书。而所摘录的原文只是根据需要,部分或片段地辑取,不加说明解释。
因此从这些古代类书中,还可以辑录出不少失传古籍的部分原文。所以它的类目,大概是根据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来划分。在每个大的部类里面,再分若干子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类书
国内主要有5大期刊数据库
一、中国知网提供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也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收录1994年以来国内6 600种期刊,包括了学术期刊于非学术期刊,涵盖理工、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
收录的学术期刊同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但是收录的期刊不很全面,一些重要期刊未能收录。
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
由数据库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收录了自1978年以来1 600余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
范围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
三、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
由中国人民 医学图书馆数据库研究部研制开发。
收录了1994年以来国内正式出版发行的生物医学期刊和一些自办发行的生物医学刊物1 000余种的文献题录和文摘。
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生物学、中医学、中药学、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
并具有成果查新功能医学全在线
四、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研制。
该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学科范围广,包括了学术期刊于非学术期刊,提供约2 000种的电子期刊的全文检索。
被收录的学术期刊都获得了“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的收录证书。
个别期刊甚至将“遴选”改成“精选”,或者干脆去掉。
很多作者因此误以为这就是核心期刊。
五、维普数据库
也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
收录了1989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等学科9 000余种期刊,包括了学术与非学术期刊。
收录期刊数量很大,但不足之处是部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非法期刊也被收录了。
一般的,学术期刊都能进入至少1个国内期刊数据库。
期刊据数据库[3]不是期刊的评价体系,对科研处的期刊性质评价也就缺乏足够的意义,故不宜作为期刊性质评价的依据。
1、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提供中国大陆科技期刊检索,是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专业学术知识服务网站。
隶属于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对外服务数据由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统一部署提供。
2、全国报刊索引
收录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期刊8000种左右,月报道量在18万条以上,年报道量在44万条左右,书本式用户有3500多家,现又出版光盘数据库。
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国内外最新学术进展信息。
该索引是我国收录报刊种类最多,内容涉及范围最广,持续出版时间最长,与新文献保持同步发展的权威性检索刊物,也是查找建国以来报刊论文资料最重要的检索工具。
正文采用分类编排,先后采用过《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和自编的《报刊资料分类表》,1980年起,仿《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21类编排,1992年全面改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编排,2000年开始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标引,计算机编排。
在著录上,《全国报刊索引》从1991年起采用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进行著录,包括题名、著译者姓名、报刊名、版本、卷期标识、起止页码、附注等项。
同时,“哲社版”采用电脑编排,增加了“著者索引”、“题中人名分析索引”、“引用报刊一览表”,方便了读者的使用。
3、超星数字图书馆
为目前世界最大的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提供大量的电子图书资源提供阅读,其中包括文学、经济、计算机等五十余大类,数十万册电子图书,300 万篇论文,全文总量 4亿余页,数据总量30000GB,大量免费电子图书,并且每天仍在不断的增加与更新。
覆盖范围:涉及哲学、宗教、社科总论、经典理论、民族学、经济学、自然科学总论、计算机等各个学科门类。
本馆已订购67万余册。
收录年限:1977年至今。
4、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公司全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文献数据库。
从198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对海量的报刊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分析,采集、加工等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
5、中宏数据库
中宏数据库由国家发改委所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宏基金、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中宏经济研究中心联合研创。
是由18类大库、74类中库组成,涵盖了九十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金融保险、投资消费、世界经济、政策法规、统计数字、研究报告等方面的详尽内容,是目前国内门类最全,分类最细,容量最大的经济类数据库。
以上就是关于有哪些国产数据库哪个比较好真的不如国外产品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有哪些国产数据库哪个比较好真的不如国外产品么、如何应用计算机网络发展古典文献学、中文学术数据库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