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第1张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几年,xx市在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防汛抗旱指挥信息化为龙头,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水利政务信息化及水利业务工作方面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__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晚,基础薄弱,目前,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在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全市水利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情况介绍

1、领导重视,成立了xx市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xx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xx市于20xx年xx月成立了"xx市水利信息化领导小组",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和总工程师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及部门的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负责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日常办事机构,由局办公室具体承担日常工作,为全市水利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分步建设,各负其责,应用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绩。市有关部门按照分步建设,各负其责的指导思想,在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利政务信息化、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行业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受益。

3、按照xx市水利局领导大力宣传xx市水利和实施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我局于20xx年x月开通了xx市水利局公共信息网,作为我局对外宣传和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平台,每日更新信息,运行1年多来充分发挥了网络宣传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局15个直属单位和全市40个区县水利局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均建立了当地的水利公共信息网,此项工作的实施,不仅在公众信息网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而且有效提高了xx市水利局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

4、xx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建设起步良好。xx市作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全市目前已经建成监测总站1个、分站4个、监测点23个,拥有gps定位仪2台,工作站、数字化仪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各1台,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具备,下一步将开展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xx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情况

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尚未正式启动之前,xx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针对xx市洪涝和地质灾害频繁,春旱、夏旱、伏旱严重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xx市沿江城市防洪预警自动测报系统,并开始发挥效益。

1、xx市防汛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该系统是xx市防汛信息传输的主要平台,于20xx年开始建设,20xx年x月通过验收,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了xx市防汛办与国家防总办、区县(市)防汛办及相关水文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市、区县(市)防汛办间防汛抗旱信息和公文能相互传输,能够实时自动接收、传输、处理和存储水文雨量测站、水库站的水雨情信息,并通过监视系统实时监视全市主要江河水情变化、主要测站降雨情况,对水位超警、降雨超量和水库超限进行报警,对水库、重点防汛设施布置、全市防洪概况的基本情况进行编辑和查询,并能打印输出各类工作报表,达到了系统设计要求。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方便快捷、人机界面清楚灵活、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2、xx市沿江城市防洪预警自动测报系统

xx市境内水网众多,主要江河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渠江、綦江、御临河等,在历史上多次遭受洪涝灾害,损失严重。xx市成为中央直辖市以前,防汛抗旱信息传递和处理手段处于比较原始的人工 *** 作阶段,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防汛指挥快速、准确的要求。为提高防汛指挥能力,为下游城镇防汛抢险争取时间,减少洪灾损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建设了沿江城市防洪预警自动测报系统一期工程。该系统能实现xx市境内寸滩以上长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琼江、綦江6条江河沿江城市的水位自动采集、洪水预报和相关数据的自动传输、处理、查询以及电话报警等功能,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防汛水情自动收发报系统传递给相关区县防汛部门,为防汛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依据。

项目一期工程于20xx年x月向全国公开招标,并选定了建设单位。20xx年x月xx日-x月xx开始对各遥测站及中心站设备安装,x月xx日预报系统软件安装,x月x日-x月x日开始中心站应用软件和分中心站设备及软件安装,系统开始投入试运行阶段。20xx年9月19日通过验收。

3、xx市旱情信息采集系统(一期一阶段)

xx市受季风环流控制,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使降雨在时程上分布不均,导致干旱频繁发生。春旱、夏旱、伏旱的发生频率达到8%、31%和71%,严重影响了全市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为提高全市抗旱能力,xx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建设了xx市旱情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是抗旱决策的基础,它的目标和任务是应用先进墒情监测设备建成覆盖全市的实时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旱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存储,并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自动传递旱情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将有关墒情实况、分析及预测等信息发布在网上,为全市抗旱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由旱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传输和旱情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三部分组成。

一阶段工程项目于20xx年x月启动建设,20xx年xx月进行土建工程,20xx年x月初开始对各固定遥测站及中心站设备进行安装,共建设了大足玉滩等9个固定旱情监测站、武隆防汛抗旱办等3个。

移动旱情监测站和市防汛抗旱办1个中心站及通讯网络,x月xx日系统开始投入试运行阶段。从目前试运行情况看,系统实现了旱情监测站数据采集、接收、解码、纠错、入库与监视,实现了信息统计、分析、预测和公文处理的自动化、电子化。该系统正常投入试运行,标志着我市抗旱信息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旱情监测和预报手段方面已跃上一个新台阶。全市旱情信息采集系统第二阶段工程已于x月xx日完成公开招标,计划将于今年11月底再完成53个固定旱情监测站、37个移动旱情监测站和2个旱情试验站的站址勘测、土建、设备安装调试等建设工作。此套旱情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建成,将会有效改变全市旱情数据长期依靠人工采集的形式;规范信息上报的'标准;提高了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精确度。

二、市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xx市水利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xx市水利信息化尽管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

1、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全市水利系统的部分干部职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水利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尚有距离,缺乏紧迫感;统一指挥的建设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全局建设的有序性。

2、执行《规划》的情况差异较大,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xx市水利信息化规划》尽管已经出台,但全市执行《规划》的情况差异较大,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分割和重复现象,系统集成困难,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其原因是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特别是管理机构尚不健全。

3、水利信息化资金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全市信息化基础十分薄弱,除极少数系统外,信息化资金来源渠道几乎没有,投入信息化的资金十分微弱,致使信息源开发严重不足,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市水利行业的信息网络。

4、水利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尚未形成。受客观原因的影响,全市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5、信息化人才缺乏。全市水利系统计算机专业人才、软件开发人才和系统管理人才短缺,基层单位计算机人才缺乏情况更为严重。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和有针对性的培训较少,已有信息化硬件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xx市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1、防汛指挥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的雨水工情传递是通过乡村邮电部门有线电话网,手段落后,可靠性和实时性差。在信息处理系统方面,还没有把汛情分析、预报和调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环节重复,自动化程度低。全市虽建有部分通信网,但覆盖面小,设备落后,传输能力差。计算机设备及相应软件一方面数量少,另一方面缺乏规范化,其通用性和开放性差。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防汛信息采集和处理,影响了调度指挥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2、旱情信息系统由于我市旱情监测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旱情信息量化程度不高,正在建设的旱情信息采集系统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发挥的社会效益差,一时难以估算。

3、计算机网络系统有待提高,防汛抗旱信息种类少,传输和处理速度不能满足防汛指挥快速准确的需要,与现代社会对防汛指挥的高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市水利工作下一步计划

xx市下一步将按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xx市水利信息化规划》,并以"xx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为契机,加快xx市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到20xx年达到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水平。具体工作包括: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水利系统信息化管理机构,并在各区县建设水利信息分中心,以加快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二)建设xx市水利公用信息平台。计划到20xx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基本建成xx市水利综合数据库(含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全市水文数据库建设、市水利空间数据库等11个数据库);制定和完善一批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地方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完成区县(自治县、市)水利信息网络中心。

(三)建设和建成xx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xx市水利政务信息系统、xx市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xx市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xx市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xx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xx市地方电力管理信息系统、xx市水利规划设计信息系统及xx市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九大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水利信息安全体系。

(四)规范建设标准和规章制度建设结合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制定适合本市的标准。

(五)加强人员培训与人才引进。努力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和市级相关单位的先进经验,通过交流、学习、培训、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信息化规划开发、掌握信息应用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适时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xx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刚刚起步,与很多兄弟省市和重庆市其他部门相比差距较大,此次会议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领导小组的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厅局的先进经验,结合xx市工作实际,力争今后把xx市水利信息化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水文监测资料汇交工作,促进资料利用,充分发挥水文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国家对水文监测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测的单位以及其他从事水文监测的单位,应当汇交水文监测资料。

水文监测资料是指通过水文站网对江河、湖泊、渠道、水库的水位、流量、水质、水温、泥沙、冰情、水下地形和地下水资源,以及降水量、蒸发量、墒情、风暴潮等实施监测和水文调查所得资料及其整理分析的成果。第三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的监督管理。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负责管理范围内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流域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省级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第四条 下列水文监测资料应当进行汇交:

(一)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专用水文测站的水文监测资料;

(二)地表水水源地,行政区界断面、生态流量控制断面、干支流控制断面等重要断面的水文监测资料;

(三)重要地下水源地、超采区、海水入侵区等区域的水文监测资料,以及其他区域有关地下水的水文监测资料;

(四)水库、引调水工程、水电站、灌区以及其他取用水工程的取(退)水、蓄(泄)水资料;

(五)城市防洪排涝、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易发区及土壤墒情的水文监测资料;

(六)河道和湖泊水下地形资料,水文调查、水资源评价资料,水文应急监测资料。第五条 水文监测资料按照资料管理权限向有关水文机构汇交:

(一)流域管理机构所属水文测站的水文监测资料,向所在地流域水文机构汇交,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水文测站的水文监测资料,向所在地地方水文机构汇交;

(二)其他部门所属测站(断面)的水文监测资料,向所在地地方水文机构汇交,其中位于流域管理机构管理范围的,向所在地流域水文机构汇交。

省级水文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汇交的水文监测资料向有关流域水文机构汇交。流域水文机构接收的水文监测资料纳入国家水文数据库。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水文监测资料汇交有协议的,按照协议纳入国家水文数据库。第六条 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管理范围内汇交水文监测资料的单位(以下简称汇交单位)名录,并告知汇交单位汇交水文监测资料的范围、内容、期限以及接收汇交资料的水文机构。第七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国家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管理平台,统一制定汇交资料格式等相关技术标准。

汇交单位应当通过国家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管理平台进行汇交。不能通过汇交管理平台进行汇交的,通过电子介质资料、纸介质资料等方式进行汇交。第八条 流域水文机构和省级水文机构应当对汇交单位的水文监测资料汇交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第九条 汇交单位应当依照水文监测规程规范和资料使用要求,按月份或者按年度汇交水文监测资料。按月份进行汇交的,应当在次月10日前完成。按年度进行汇交的,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水文监测资料应当在次年1月底前完成,其他测站(断面)的水文监测资料应当在次年3月底前完成。

因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等需要,对水文监测资料报送有时效要求的,汇交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送。第十条 汇交水文监测资料应当符合水文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并同时提交以下资料:

(一)水文监测资料清单;

(二)水文监测资料说明;

(三)首次汇交的,还应当提供水文监测站点基础信息以及沿革情况,基础信息有变化的,提供变化情况。第十一条 接收汇交资料的水文机构应当自收到汇交资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汇交资料内容和格式核验,将核验结果告知汇交单位,并向通过核验的汇交单位出具汇交凭证。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空间数据库包括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录入系统、数据库信息应用系统、数据库检查验收系统和综合成果管理系统五个组成部分。系统具备了数据录入、编辑、管理、浏览、查询、质量控制等功能,同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 作。

属性数据库的录入是按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信息系统使用手册》中的数据格式及要求在数据录入系统中完成的。

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是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的,调查资料和收集资料的录入是主要由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地质调查院完成,之后实施单位进行汇总、检查。

一、工作流程

包括资料准备(图形图像资料、文字资料、专业数据资料的收集、图件预处理、图件的分层及清绘处理)、数据采集、属性表编制、图形数字化、属性库的录入、图形属性挂接、图形编辑修改、图形误差校正、图形投影转换、建立图库、质量检查、成果汇交、文档管理等工作(图14—1)。

二、建库方法

(一)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工作包括1∶25万地理底图的转化及修编;资料的收集、筛选、分类、整理;熟悉数据库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标准等。首先对工作区内以往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筛选,进行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及实用性分析,把内容完整、数据可靠、内容可用的资料分类挑选出来,作为准备入库的资料。由于收集的原始资料时间跨度大,格式、资料内容与数据库要求的格式不一致,在录入之前必须对收集资料内容进行整理,有的还需要进行单位换算,提炼出所需资料。对实测资料有缺少项目等情况,及时与调查人员联系,进行了必要补充。将整理好的收集资料及实测资料,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统一编号,为了确保图元编码的唯一性,统一编号由17位数字组成,即:经度8位+纬度7位+识别码2位。

(二)属性数据的录入与检查

将整理、筛选出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录入。由于所录入资料的专业性较强、数据量大、内容参差不齐,录入时需要随时进行分析,因此入库资料全部由专业人员完成,以保证入库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数据表是一对多个主从表结构关系,因此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必须先输入主表数据,再录入从表数据。特别是野外水文地质点基础表是所有相关数据关联的基础,在输入新的调查点资料之前,必须先输入该表中的数据。为了保证录入数据的质量,采取的保障措施是每录入完一份资料马上与原始资料对照检查,避免时间过长容易忘记。

图14—1 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图

1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的录入

按照数据库提供的录入表内容,主表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包括地层描述、井径变化、井管结构、填砾止水、测井曲线和含水层划分6个分表。

由于以往资料各家使用的钻孔综合成果表的内容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与数据库中给定的表格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特别是松嫩平原的含水层多,白垩系含水层划分不明确,所以这部分资料内容录入整理的工作量很大。在收集到的钻孔资料中给出的位置坐标全部是大地坐标,首先要把大地坐标转换成经纬度,然后进行统一编号,再进行录入。由于钻孔综合成果表中内容多,数据库表中所需的内容要到成果表中各项目中查找,查找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有一些项目需要进行计算,如填砾厚度,需要用孔径和井径进行计算;钻孔变径描述、钻孔井管结构、水文地质钻孔填砾止水结构、地质钻孔含水段厚度等是在柱状图中按比例尺量算的,然后按比例尺换成深度。含水层厚度的确定,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给出的含水层厚度是整个钻孔揭穿的含水层总厚度,但数据库需要分段填写,这部分数据根据岩性描述确定出含水段的位置,计算含水层厚度,分段含水层的厚度之和与成果表中的含水层总厚度保持一致。在录入过程中,钻孔资料按原始数据100%录入,不遗漏每一项数据(图14—2、图14—3)。

图14—2 数据库中钻孔资料关联表

图14—3 数据库中的钻孔资料

2抽水试验成果表的录入

收集的抽水试验资料一般都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没有原始的抽水试验记录,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只有不同落程抽水试验总的观测时间、稳定时间、水位恢复时间、水位降深、涌水量及抽水试验成果。为了避免在录入完成综合成果表后,漏录抽水试验成果表,在录入过程中,对钻孔资料首先录入抽水试验成果表,然后再录入综合成果表。对于本次获得的实测资料,由于观测记录中涌水量单位为m3/d,数据库中要求为L/s,必须先进行换算,然后再进行录入,工作比较繁琐,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错误,所以在录入前先进行涌水量单位换算,然后再进行录入和检查。本次施工的钻孔抽水试验则依据原始抽水试验记录录入。

3水、土样品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1)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野外采样是按年度工作区分三年完成的,录入工作也是按年度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样包括水质全分析、简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样和地表水样。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与水质分析综合成果数据表及同位素测试综合成果数据表是一套相关联表(图14—4),首先录入测试数据表,然后录入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再录入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和同位素测试数据。

(2)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包括土壤易溶盐分析和土壤污染分析成果表,在录入过程中先录入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中相关内容,然后录入土壤易溶盐分析调查表中的各项内容。

4野外调查卡片的录入

野外调查卡片随着野外工作的开展按年度分期录入,野外工作分三年进行,录入过程也分三年进行。

(1)机民井调查记录表的录入

在野外调查过程中,不同地区分潜水和承压水分别进行调查。在录入中有时同一个点既调查了深层水、又调查了浅层水,同一个点,两个不同的内容,这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能将第一个点替换掉,只能用统一编号来区分。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和地形地貌、含水层剖面图采用灰度扫描,扫描精度为300 dpi,扫描后部分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5)。

图14—4 数据库中水样采集记录与水质分析综合成果数据表

图14—5 数据库中机民井调查表

(2)土地盐渍化野外调查表的录入

在录入该表格时,表中有“年内最高水位”和“年内最低水位”,由于在野外仅靠一次观测没办法查明这两项内容,所以该项内容录入不全或不够准确。表中的样品采集情况一栏,字段数少、取样较多,有的时候各取样深度不能全部录入。

表中调查点平面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进行灰度扫描,扫描后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6)。

(3)地表水点综合调查数据表的录入

地表水体调查点包括湖泊、河流等调查点,按照野外提供的表格直接进行录入,地貌、地质剖面素描图及调查点平原位置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扫描后部分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7)。

(4)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表的录入

该项工作只在黑龙江省做了少量调查,已全部录入,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采用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将扫描图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

(5)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水源地综合调查表、野外水文地质点调查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路线表、土地荒漠化野外调查表的录入。

这些表的数据整理及录入均按照录入表式填写录入,所涉及的剖面或平面示意图采用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将扫描图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

图14—6 数据库中土地盐渍化野外调查表

图14—7 数据库中地表水综合调查表

5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的录入

这部分内容按照数据库中提供的表格逐项目录入,主要录入了地下水位人工监测数据记录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成果汇总表、地下水水温监测原始记录表,地下水位监测资料从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每5天监测一次,共监测2年。

6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录入的资料为2003年、2004年、2005年不同时期的统测资料,该表在录入过程中,由于技术要求下达较晚,野外统测时,定位点坐标精度差,资料取得后,录入人员将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中,待技术要求下达后,对统测点又重新进行野外定位,使得录入资料全部重新录入。

7地下水位统测汇总表的录入

该表由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自动生成,共体现了2003~2005年3年4次统测资料,2003年丰水期1次、2004年枯、丰水期2次统测、2005年枯水期1次统测。在3年4次的统测中,有一部分统测井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在同一个井连续进行,只能换成其他点进行统测。有一些点坐标没有改变,只是水位及标高改变,这一类点,在录入过程中在井口标高和井深中都已经填写上了新换点(图14—8)。

8试坑渗水试验观测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录入了2003年和2004年资料,该项工作做得不多,资料较少,但作为第一手资料,比较宝贵。内容按数据库中的表格要求录入。试坑平面位置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扫描后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9)。

9汇总与数据备份

由于数据库录入工作量大、内容多,必须由多人分工完成,因此要通过数据汇总将多台机器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汇总到一个数据库上。分头录入的资料一般每周汇总一次,汇总时由汇总人员对录入的资料进行抽查,一般抽查率在20%~30%。为了避免数据丢失,在进行数据汇总前先将数据做一备份,以防万一。

(三)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空间图形数据库的建立分为7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完成属性库的录入工作。属性数据录入的完成是《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中自动生成各类调查点图层的前提。

图14—8 数据库中地下水位统测数据汇总表

图14—9 数据库中试坑渗水试验综合成果汇总表

第二阶段:编绘1∶25万地理底图。根据技术要求,进行修编,涵盖了主要交通干线、河流、居民地、省、市、县界线、松嫩平原界线等。图面清晰明了,满足绘制成果图件的要求。

第三阶段:成果图件矢量化。每张成果图件均由编图人员在喷绘的1∶50万地理底图上绘制,然后采用300 dpi扫描,形成栅格化文件,再由建库人员利用Map GIS将图像配准到已矢量化、修编好的地理底图上,所有经纬网交叉点都作为控制点采集对象,保证了图像配准的精度,最后完成数字化制图。

第四阶段:检查、修改成果图件,熟悉《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对地下水资源数据库图层的划分及其属性结构,做好图形入库的准备工作。

第五阶段:从已有的成果图件中提出数据库中所需要的图层,并赋予属性。每个图层文件都要在Map GIS中设置好投影参数,并且与成果图件投影参数保持一致,均为兰伯特等角圆锥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六阶段:将属性库文件和成果图件中提出的图层文件导入《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中。具体 *** 作如下:①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新工作区,连接属性数据库文件,设置投影参数为兰伯特等角圆锥1∶25万平面直角坐标系;②导入已修编好的地理底图;③根据系统中空间数据库部分的目录树所列图层和属性库中各类调查点的数据,依次生成点图层,并且由系统自动挂接属性文件;④将已编辑好的线、区图层导入本系统;⑤更新地图参数,系统会将各类图层重新投影为新建工作区时所设的投影参数,保证了各类图层在空间位置上相对一致性(图14—10~图14—13)。

图14—10 数据库中的地貌分区图层

图14—11 数据库中潜水含水岩组岩性分区图层

图14—12 数据库中潜水富水性分区图层

图14—13 数据库中2004年丰水期水位埋深等值线图

按信息采集工作方式的不同,收集水文信息的基本途径可分为驻测、巡测、间 测和水文调查四种。

掌握解决该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熟悉给水排水工程结构、材料与设备的基础知识,熟悉工艺系统的控制原理,熟悉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和运营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了解给水排水工程发展历史、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与该专业的关系。

人才培养:

(1)掌握高等数学及工程数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及其应用,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了解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技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通过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初步具有合理抽象、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2)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水力学、工程力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分析化学、泵与泵站、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电工、电子学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一、促进水利信息化的意义

水利资源的信息化是指与水相关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输,以及利用现代系统、管理和技术对其进行综合利用。此外,水资源信息化对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国家战略规划。水污染、缺水、洪涝三大水资源问题严重影响着各国社会和人类发展。长江、黄河等干流及其流域,以及其他形式的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仍在继续,国民经济每年损失能够达到数亿美元。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造福人民,水利部将水利建设列入发展规划,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依据。规划提出要有效适应水资源管理理念,从工程到水资源管理,信息资源战略思维,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综合信息化和水资源数字化是前提和基础。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冗余和拥塞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建立水利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服务于公共利益和社会水利利益,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水利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数据管理门户或平台向社会发布水利管理信息,我们要及时帮助社会,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事业的公平正义。

3促进经济发展。水是一种自然资源,水利工程是公用事业的基础设施,是国家最有效、最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的计划,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水资源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4确保信息交流。系统化是建立水资源信息系统的成果之一,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从而将特定区域和行业的信息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共享,提高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水资源管理的运行成本。

5大数据的特点和价值。大数据的概念最早于2008年在英国提出,大数据处理非常普遍,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揭示了规律性,现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总结其规律性,预测国民经济和人口福利,并确定相关性,确定大数据中一些事件的共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未来。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系统相关业务模块具备复杂场景下的关联性分析、综合监管及预警告警等功能。以信息化手段,协同水利行业之间的业务应用,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提高水利行政管理效率。深入挖掘大型信息技术在水资源建设和管理中的潜在价值,将极大地提高行业的水利信息管理水平,也将对未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水利管理部门基本建成,满足了组织生产和信息化管理的业务需要,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断深化和完善。由于起步晚、人员相对孤立等客观原因,需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深度。

21上部结构相对较低

只有不断地投资于水利信息化研究与应用,随着时间才能实现智慧水利。其特点是投入超前,产出交付滞后,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成效。让各单位主要领导转变传统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规划和合理安排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综合治理的理想局面。信息化工作被称为“一人工作”,其理念需要领导充分理解,制定适合应用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成自上而下的果断实施;如果从清晰、循序渐进的角度出发,就会形成“被动局面,这将使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发展陷入僵局。

22缺乏有效的协调

有效的交互平台主要用于处理水利工作、项目管理、文档等积累的信息,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这些数据就无法有效的链接、处理,最终会造成信息障碍,无法满足行业对有效节约、资源共享和重用的需求。

23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经济建设向现代化的转变,水利信息化、水利工程设计等产业更加受到重视,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所包含的信息有很大的依赖性,由于缺乏可供使用和使用的有价值的数据,开发人员被迫在数据收集的框架内工作。在新的专业和新的水利行业发展条件下,考虑到建设内容和目标的要求,传统的采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三、可行性分析

31水资源现状

水利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高价值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水资源部门,即形成大数据的产业部门,以满足社会需求,它是提高水利服务质量的手段和基础,一是要摒弃传统的“弱数据理解”,形成适应时代、多年的“强数据理解”。各级水利部门积累了大量宝贵且孤立的信息和数据,建立可靠的数据采集、收集、存储和共享机制,可以使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形成可持续更新的宝贵资源。数据应用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开放共享,保证了数据的灵活应用和信息创新,可以解决许多的问题,保证了行业高管的有效决策,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参考作用与价值。

32水资源技术路线

水资源数据库研究大型水资源的利用技术,在技术建设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资源层的四层结构,逻辑技术支持层、服务层和应用层是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作为“数据”的支撑,资源层提供可靠、不断更新的数据存储容量;逻辑覆盖作为数据开发的辅助手段,为异构数据的处理、聚合、传输和交换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公共服务业也是“数据开发”的支柱产业,旨在通过大规模水文数据应用,创造动态的、扩展的服务形式,满足专家数据的基本使用;应用层作为“中间设备接口”是一个支撑层,它能更好地体现水文数据的价值。每个用户都可以在标准的交互平台和应用程序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接口,有条件地利用大数据实现系统目标,并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预测与水有关的数据仍集中在数据交换上,受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复杂的分析预测要求。由于数据混合、复杂度高的特点,以及水电发电固有的结构多样性,在这方面,本文结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克服技术难题的实践经验,对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以适应高可用性的特点。随着水利行业大数据的快速增长和高可用性,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具有高伸缩性、多异构体等特点,建立了一系列大数据发展的关键技术体系。

四、应用展望

41正确区分有关概念

在建立水利信息系统时,第一步要了解与水利相关的一些概念。信息是一个大概念,一切现象都可以忽略不计,大数据是信息的形式和载体,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在以往的水信息研究中,水信息的种类和形式是相当复杂的,在水利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只有通过研究水文以及水文数据的信息化和其中的差异,并根据信息、数据的异同,才能为水利建设做出良好的准备。正确解释水信息的具体含义,明确干旱、水文等水信息的具体内容;并明确了这类信息的来源、特点和用途。严格的区域配水信息、海量水情数据、情报等。

42建立信息系统框架

引入和应用现代水资源信息系统的第一步是水利信息化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因此,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已成为水利信息化的最终手段,信息系统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结构和组织。该系统是对数据、水信息和信息的有效设计和处理,其基本逻辑框架包括基础参考层、数据层和平台层、应用层和基础工作、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强调建立系统基础设施和数据库,而水利信息化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资源规划策略,将损害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水利信息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信息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即信息化框架的建立,这是我国水利信息化的主要技术之一。

43大比例尺的应用

随着国家水文信息化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信息技术在南方项目管理过程中逐步引入并付诸实施,2019年,基于大数据技术平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将进行实时监测,到2020年,可实时监测1432公里的直接工程航道、64个控制闸和97个引导闸、54个回水闸,为中间件项目门的建设开发了一个网络管理应用平台,基于大规模信息技术和GIS技术,可以实时跟踪中线5000多个车辆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业务效率。

44应用展望

大规模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数据处理技术与5g技术的融合将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趋势。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水利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简单化,随着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要求,我国大部分水利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还没有融入大数据技术,水利建设融合大数据技术是必然趋势。

五、结束语

水资源管理是现代水资源开发的基石,水文信息学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之一。研究和掌握我国水信息学的现代状况,可以为水信息学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信息科学的建设可以为国家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促进水信息学的发展进程。大数据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最新技术,随着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集成管理、科学计算建模、协同设计等领域,数据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应用越来越重要,并推动了水利行业的科技进步,这将对水利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位、流量、降水量、泥沙、蒸发量、下渗量、水温、冰情、水化学、地下水等,统称为水文资料。水文资料是各种水文分析工作的基础。水文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水文测站对各项水文要素的长期观测。对各项水文要素的观测,称为水文测验

以上就是关于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全部的内容,包括: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工作流程与建库方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451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