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脑/网络 >> 软件
问题描述:
最好用通俗的语言
解析:
第一范式(1NF):在关系模式R中的每一个具体关系r中,如果每个属性值 都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位,则称R是第一范式的关系。例:如职工号,姓名,电话号码组成一个表(一个人可能有一个办公室电话 和一个家里电话号码) 规范成为1NF有三种方法:
一是重复存储职工号和姓名。这样,关键字只能是电话号码。
二是职工号为关键字,电话号码分为单位电话和住宅电话两个属性
三是职工号为关键字,但强制每条记录只能有一个电话号码。
以上三个方法,第一种方法最不可取,按实际情况选取后两种情况。
第二范式(2NF):如果关系模式R(U,F)中的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任意一个候选关键字,则称关系R 是属于第二范式的。
例:选课关系 SCI(SNO,CNO,GRADE,CREDIT)其中SNO为学号, CNO为课程号,GRADEGE 为成绩,CREDIT 为学分。 由以上条件,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SNO,CNO)
在应用中使用以上关系模式有以下问题:
a数据冗余,假设同一门课由40个学生选修,学分就 重复40次。
b更新异常,若调整了某课程的学分,相应的元组CREDIT值都要更新,有可能会出现同一门课学分不同。
c插入异常,如计划开新课,由于没人选修,没有学号关键字,只能等有人选修才能把课程和学分存入。
d删除异常,若学生已经结业,从当前数据库删除选修记录。某些门课程新生尚未选修,则此门课程及学分记录无法保存。
原因:非关键字属性CREDIT仅函数依赖于CNO,也就是CREDIT部分依赖组合关键字(SNO,CNO)而不是完全依赖。
解决方法:分成两个关系模式 SC1(SNO,CNO,GRADE),C2(CNO,CREDIT)。新关系包括两个关系模式,它们之间通过SC1中的外关键字CNO相联系,需要时再进行自然联接,恢复了原来的关系
第三范式(3NF):如果关系模式R(U,F)中的所有非主属性对任何候选关键字都不存在传递信赖,则称关系R是属于第三范式的。
例:如S1(SNO,SNAME,DNO,DNAME,LOCATION) 各属性分别代表学号,
姓名,所在系,系名称,系地址。
关键字SNO决定各个属性。由于是单个关键字,没有部分依赖的问题,肯定是2NF。但这关系肯定有大量的冗余,有关学生所在的几个属性DNO,DNAME,LOCATION将重复存储,插入,删除和修改时也将产生类似以上例的情况。
原因:关系中存在传递依赖造成的。即SNO -> DNO。 而DNO -> SNO却不存在,DNO -> LOCATION, 因此关键辽 SNO 对 LOCATION 函数决定是通过传递依赖 SNO -> LOCATION 实现的。也就是说,SNO不直接决定非主属性LOCATION。
解决目地:每个关系模式中不能留有传递依赖。
解决方法:分为两个关系 S(SNO,SNAME,DNO),D(DNO,DNAME,LOCATION)
注意:关系S中不能没有外关键字DNO。否则两个关系之间失去联系。
BCNF:如果关系模式R(U,F)的所有属性(包括主属性和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任何候选关键字,那么称关系R是属于BCNF的。或是关系模式R,如果每个决定因素都包含关键字(而不是被关键字所包含),则RCNF的关系模式。
例:配件管理关系模式 WPE(WNO,PNO,ENO,QNT)分别表仓库号,配件号,职工号,数量。有以下条件
a一个仓库有多个职工。
b一个职工仅在一个仓库工作。
c每个仓库里一种型号的配件由专人负责,但一个人可以管理几种配件。
d同一种型号的配件可以分放在几个仓库中。
分析:由以上得 PNO 不能确定QNT,由组合属性(WNO,PNO)来决定,存在函数依赖(WNO,PNO) -> ENO。由于每个仓库里的一种配件由专人负责,而一个人可以管理几种配件,所以有组合属性(WNO,PNO)才能确定负责人,有(WNO,PNO)-> ENO。因为 一个职工仅在一个仓库工作,有ENO -> WNO。由于每个仓库里的一种配件由专人负责,而一个职工仅在一个仓库工作,有 (ENO,PNO)-> QNT。
找一下候选关键字,因为(WNO,PNO) -> QNT,(WNO,PNO)-> ENO ,因此 (WNO,PNO)可以决定整个元组,是一个候选关键字。根据ENO->WNO,(ENO,PNO)->QNT,故(ENO,PNO)也能决定整个元组,为另一个候选关键字。属性ENO,WNO,PNO 均为主属性,只有一个非主属性QNT。它对任何一个候选关键字都是完全函数依赖的,并且是直接依赖,所以该关系模式是3NF。
分析一下主属性。因为ENO->WNO,主属性ENO是WNO的决定因素,但是它本身不是关键字,只是组合关键字的一部分。这就造成主属性WNO对另外一个候选关键字(ENO,PNO)的部 分依赖,因为(ENO,PNO)-> ENO但反过来不成立,而P->WNO,故(ENO,PNO)-> WNO 也是传递依赖。
虽然没有非主属性对候选关键辽的传递依赖,但存在主属性对候选关键字的传递依赖,同样也会带来麻烦。如一个新职工分配到仓库工作,但暂时处于实习阶段,没有独立负责对某些配件的管理任务。由于缺少关键字的一部分PNO而无法插入到该关系中去。又如某个人改成不管配件了去负责安全,则在删除配件的同时该职工也会被删除。
解决办法:分成管理EP(ENO,PNO,QNT),关键字是(ENO,PNO)工作EW(ENO,WNO)其关键字是ENO
缺点:分解后函数依赖的保持性较差。如此例中,由于分解,函数依赖(WNO,PNO)-> ENO 丢失了, 因而对原来的语义有所破坏。没有体现出每个仓库里一种部件由专人负责。有可能出现 一部件由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管理。因此,分解之后的关系模式降低了部分完整性约束。
一个关系分解成多个关系,要使得分解有意义,起码的要求是分解后不丢失原来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数据本身,而且包括由函数依赖所表示的数据之间的相互制约。进行分解的目标是达到更高一级的规范化程度,但是分解的同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无损联接性和保持函数依赖。有时往往不可能做到既有无损联接性,又完全保持函数依赖。需要根据需要进行权衡。
1NF直到BCNF的四种范式之间有如下关系:
BCNF包含了3NF包含2NF包含1NF
MIDAS“设计用数值截面”无法进行RC设计是psc参数设置问题,解决方法如下:
1、从主菜单中选择 设计 >PSC设计> PSC设计参数,从树形菜单的菜单表单中选择 设计 > PSC设计参数 > PSC设计参数。
2、从主菜单中选择 设计>PSC设计>PSC设计截面位置,从树形菜单的菜单表单中选择 设计>PSC设计参数>PSC设计截面位置。
3、从主菜单中选择设计>PSC设计>PSC输出截面位置,从树形菜单的菜单表单中选择设计>PSC设计参数>PSC输出截面位置,添加最初输入的单元,修改已输入的单元。
4、从主菜单中选择 设计>PSC设计>PSC设计结果表格>施工阶段正截面法向应力验算,从树形菜单的表格表单中选择设计表格>PSC设计>施工阶段面法向应力验算。
5、在"分析 > 主控数据"中必须选择“计算截面刚度时考虑钢筋”,否则程序计算截面特性时将不考虑预应力钢筋的作用。退出页面,保存就可以了。
1、select from tb_reader tr where trlength>3; 这里面偷懒,用代替了字段,需要哪些字段,自己添加吧
2、select trreaderid,trreadername,sum(tbbookid) from tb_reader tr join tb_bookdet tb on tbbookcode = trbookcode group by trreaderid,trreadername ;
3、select trreadername from tb_reader tr where exists (select 1 from tb_bookdet tb where trtbbookcode = trbookcode and tbstatus ='借出');
4、create view view_bookinfo as select tbibookid, tbibookname, tbiauthor, tbipublisher from tb_reader tr
join tb_bookdet tb on tbbookcode = trbookcode
join tb_bookinfo tbi on tbbookid = tbibookid
where trbackdate > sysdate and trbackdate - sysdate <10;
5、create nonclustered index INDEX_DEPARTMENT tb_reader(department);---创建索引,department该字段非空、且不重复。
alter table tb_reader add primary key nonclustered(department); ----修改索引
在oracle数据库的开发环境和测试环境中 数据库的日志模式和自动归档模式一般都是不设置的 这样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调整 也免的生成大量的归档日志文件将磁盘空间大量的消耗 但在系统上线 成为生产环境时 将其设置为日志模式并自动归档就相当重要了 因为 这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有效预防灾难的重要措施 这样 通过定时备份数据库和在两次备份间隔之间的日志文件 可以有效的恢复这段时间的任何时间点的数据 可以在很多时候挽回或最大可能的减少数据丢失 虽然ORACLE数据库的日志模式和自动归档设置并不复杂 但其中的一些概念和 *** 作过程还是容易混淆的 现在根据本人的经验 分析介绍如下 所用环境为UNIX(HPUX SOLARIES AIX TRU UNIX)和ORACLE 一 要使OARCLE数据库进行日志的自动归档 需要做两方面的事情 一是数据库日志模式的设置(database log mode 可为Archive Mode和No Archive Mode) 另外就是自动归档模式设置(Automatic archival 可为Enabled和Disabled) 二 如何查看数据库的现行日志和自动归档模式的设置 可用archive log list命令来查看 例如 运行在日志自动归档模式下的数据库系统查看结果如下(一般是生产环境)SVRMGR> archive log listDatabase log mode Archive ModeAutomatic archival EnabledArchive destination/backup/archivelogOldest online log sequence Next log sequence to archive Current log sequence 没有启动数据库日志模式和自动归档的数据库系统查看结果如下(一般是测试环境)SVRMGR> archive log listDatabase log mode No Archive ModeAutomatic archival DisabledArchive destination/u /app/oracle/product/ /dbs/archOldest online log sequence Current log sequence 三 数据库日志模式的设置 在创建数据库时 可以在CREATE DATABASE 语句中指定数据库的日志模式 假如没有指明 则缺省为NOARCHIVELOG模式 由于如果在创建数据库时指明是Archive Mode的话 会增加约 %的创建时间 而在以后启动INSTANCE时再设置的话 一般只用去几秒的时间 所以一般在创建数据库时是不设置为ARCHIVE MODE的 如要确定一系统数据库的日志模式设置 除了(二)中的方法外也可以执行如下 *** 作查看 SVRMGR> Select from V$DATABASENAME CREATEDLOG_MODE CHECKPOINT ARCHIVE_CH ORCL / / : :NOARCHIVELOG 将数据库的日志模式设置切换(Archive Mode 和No Archive Mode之间的切换)的步骤和 *** 作如下 关闭运行的数据库实例SVRMGRL> shutdown在进行日志模式切换之前 必须将运行的数据库正常关闭 备份数据库该备份跟以后产生的日志一起用于将来的灾难恢复(很重要 如要改为归档日志模式 没有这个数据库备份 仅有日志文件是无法从该时间点恢复的) 启动数据库实例到mount状态 但不要打开 SVRMGRL> startup mount注意 如果是使用OPS的话 请只打开一个数据库实例进行模式切换 *** 作 切换数据库日志模式 SVRMGRL>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设置数据库为归档日志模式)或SVRMGRL> alter database noarchivelog;(设置数据库为归档日志模式) 打开数据库SVRMGRL> alter database open; 确认数据库现在处于归档日志模式 SVRMGRL> archive log list;Database log mode Archive ModeAutomatic archival EnabledArchive destination for example: $ORACLE_HOME/dbs/archOldest on line log sequence Next log sequence Current log sequence 将这个时间点的redo logs归档SVRMGRL> archive log all; 确认新产生的日志文件已在相应的归档目录下面 四 自动归档模式设置(Automatic archival 可为Enabled和Disabled) 在该模式下 数据库启动一个arch进程 专门负责将redo logs写到系统归档设备的相应目录下 在数据库的参数文件中设置参数(一般是在$ORACLE_HOME/dbs/init ora文件中) LOG_ARCHIVE_START=LOG_ARCHIVE_DEST=LOG_ARCHIVE_FORMAT=LOG_ARCHIVE_START:如要求自动归档的话 则设为TRUE 如要求为非自动归档的话 则设为FALSELOG_ARCHIVE_DEST:该参数设定了archive logs 归档存放的路径 LOG_ARCHIVE_FORMAT:该参数设定了archive logs的命名格式 例如 如将格式设为: arch%s arclog 文件将为: arch arc arch arc arch arc这几个参数设置只有在数据库实例启动前设置才能生效 如果在数据库运行中进行设置 要使其生效 必须重起数据库 如果数据库正在运行中 不能即刻重起 要设置其为自动归档模式 则做如下 *** 作 SVRMGRL> ALTER SYSTEM ARCHIVE LOG START;如要设置其为非自动归档模式(取消自动归档) 则 SVRMGRL> ALTER SYSTEM ARCHIVE LOG STOP;但如果数据库重起后 给语句修改的结果就失效了 自动归档的设置还是按照系统参数文件中的LOG_ARCHIVE_START的值来设置 五 几种设置情况 ( ) Database log mode Archive ModeAutomatic archival Enabled这是在大部分生产环境中的ORACLE数据库日志及归档模式设置 这种情况下 做好数据库的定期备份(有热备和冷备)和归档日志备份 可有效的将数据库恢复到有归档日志的全部时间点 ( ) Database log mode Archive ModeAutomatic archival Disabled这种情况下 数据库不能自动归档 需要进行手工归档 如果所有在线日志都写满了 又没有的及时进行手工归档的话 由于LGWR没有可用的在线日志可写 数据库将会挂在这儿 只有进行手工归档后 有可用的在线日志后才能继续 在生产环境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 手工归档 *** 作如下 SVRMGRL> ALTER SYSTEM ARCHIVE LOG ALL;数据库将会把在线日志进行归档处理( ) Database log mode NO Archive ModeAutomatic archival Enabled有些相对欠缺经验的管理员在进行设置时 只在数据库参数文件中设置了LOG_ARCHIVE_START=TRUE 然后在数据库起来后查看到ARCH归档进程已经起来了 可是尽管ORACLE已经作了几次日志切换 但还是没有归档日志 这时的设置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数据库不是处在ARVHIVELOG模式 redolog 还是不会被归档 ( ) Database log mode NO Archive ModeAutomatic archival Disabled这种设置是刚安装的oracle数据库的缺省设置 开发环境也大部分如此 即没有进行归档 lishixinzhi/Article/program/Oracle/201311/18755
回答的有点多请耐心看完。
希望能帮助你还请及时采纳谢谢
1事务的原理
事务就是将一组SQL语句放在同一批次内去执行,如果一个SQL语句出错,则该批次内的所有SQL都将被取消执行。MySQL事务处理只支持InnoDB和BDB数据表类型。
1事务的ACID原则
1(Atomicity)原子性: 事务是最小的执行单位,不允许分割。原子性确保动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完全不起作用;
2(Consistency)一致性: 执行事务前后,数据保持一致;
3(Isolation)隔离性: 并发访问数据库时,一个事务不被其他事务所干扰。
4(Durability)持久性: 一个事务被提交之后。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是持久的,即使数据库发生故障。
1缓冲池(Buffer Pool)
Buffer Pool中包含了磁盘中部分数据页的映射。当从数据库读取数据时,会先从Buffer Pool中读取数据,如果Buffer Pool中没有,则从磁盘读取后放入到Buffer Pool中。当向数据库写入数据时,会先写入到Buffer Pool中,Buffer Pool中更新的数据会定期刷新到磁盘中(此过程称为刷脏)。
2日志缓冲区(Log Buffer)
当在MySQL中对InnoDB表进行更改时,这些更改命令首先存储在InnoDB日志缓冲区(Log Buffer)的内存中,然后写入通常称为重做日志(redo logs)的InnoDB日志文件中。
3双写机制缓存(DoubleWrite Buffer)
Doublewrite Buffer是共享表空间的物理文件的 buffer,其大小是2MB是一个一分为二的2MB空间。
刷脏 *** 作开始之时,先进行脏页‘备份’ *** 作将脏页数据写入 Doublewrite Buffer
将Doublewrite Buffer(顺序IO)写入磁盘文件中(共享表空间) 进行刷脏 *** 作
4回滚日志(Undo Log)
Undo Log记录的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事务过程中每条数据的变化版本和情况
在Innodb 磁盘架构中Undo Log 默认是共享表空间的物理文件的Buffer
在事务异常中断,或者主动(Rollback)回滚的过程中 ,Innodb基于 Undo Log进行数据撤销回滚,保证数据回归至事务开始状态
5重做日志(Redo Log)
Redo Log通常指的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数据页的物理修改并不记录行记录情况。(也就是只记录要做哪些修改,并不记录修改的完成情况) 当数据库宕机重启的时候,会将重做日志中的内容恢复到数据库中。
1原子性
Innodb事务的原子性保证,包含事务的提交机制和事务的回滚机制在Innodb引擎中事务的回滚机制是依托 回滚日志(Undo Log) 进行回滚数据,保证数据回归至事务开始状态
2那么不同的隔离级别,隔离性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不同事物间能够互不干扰? 答案是 锁 和 MVCC。
3持久性
基于事务的提交机制流程有可能出现三种场景
1 数据刷脏正常一切正常提交,Redo Log 循环记录数据成功落盘持久性得以保证
2数据刷脏的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意外导致页断裂现象 (部分刷脏成功),针对页断裂情况,采用Double write机制进行保证页断裂数据的恢复
3数据未出现页断裂现象,也没有刷脏成功,MySQL通过Redo Log 进行数据的持久化即可
4一致性
从数据库层面,数据库通过原子性、隔离性、持久性来保证一致性
2事务的隔离级别
Mysql 默认采用的 REPEATABLE_READ隔离级别 Oracle 默认采用的 READ_COMMITTED隔离级别
脏读: 指一个事务读取了另外一个事务未提交的数据。
不可重复读: 在一个事务内读取表中的某一行数据,多次读取结果不同
虚读(幻读): 是指在一个事务内读取到了别的事务插入的数据,导致前后读取不一致。
2基本语法
-- 使用set语句来改变自动提交模式
SET autocommit = 0; /关闭/
SET autocommit = 1; /开启/
-- 注意:
--- 1MySQL中默认是自动提交
--- 2使用事务时应先关闭自动提交
-- 开始一个事务,标记事务的起始点
START TRANSACTION
-- 提交一个事务给数据库
COMMIT
-- 将事务回滚,数据回到本次事务的初始状态
ROLLBACK
-- 还原MySQL数据库的自动提交
SET autocommit =1;
-- 保存点
SAVEPOINT 保存点名称 -- 设置一个事务保存点
ROLLBACK TO SAVEPOINT 保存点名称 -- 回滚到保存点
RELEASE SAVEPOINT 保存点名称 -- 删除保存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课堂测试题目
A在线买一款价格为500元商品,网上银行转账
A的yhk余额为2000,然后给商家B支付500
商家B一开始的yhk余额为10000
创建数据库shop和创建表account并插入2条数据
/
CREATE DATABASE `shop`CHARACTER SET utf8 COLLATE utf8_general_ci;
USE `shop`;
CREATE TABLE `account`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32) NOT NULL,
`cash` DECIMAL(9,2) NOT NULL,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INSERT INTO account (`name`,`cash`)
VALUES('A',200000),('B',1000000)
-- 转账实现
SET autocommit = 0; -- 关闭自动提交
START TRANSACTION; -- 开始一个事务,标记事务的起始点
UPDATE account SET cash=cash-500 WHERE `name`='A';
UPDATE account SET cash=cash+500 WHERE `name`='B';
COMMIT; -- 提交事务
# rollback;
SET autocommit = 1; -- 恢复自动提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事务实现方式-MVCC
1什么是MVCC
MVCC是mysql的的多版本并发控制即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ler,mysql的innodb引擎支持MVVC。MVCC是为了实现事务的隔离性,通过版本号,避免同一数据在不同事务间的竞争,你可以把它当成基于多版本号的一种乐观锁。当然,这种乐观锁只在事务级别为RR(可重复读)和RC(读提交)生效。MVCC最大的好处,相信也是耳熟能详:读不加锁,读写不冲突,极大的增加了系统的并发性能。
2MVCC的实现机制
InnoDB在每行数据都增加两个隐藏字段,一个记录创建的版本号,一个记录删除的版本号。
在多版本并发控制中,为了保证数据 *** 作在多线程过程中,保证事务隔离的机制,降低锁竞争的压力,保证较高的并发量。在每开启一个事务时,会生成一个事务的版本号,被 *** 作的数据会生成一条新的数据行(临时),但是在提交前对其他事务是不可见的;对于数据的更新(包括增删改) *** 作成功,会将这个版本号更新到数据的行中;事务提交成功,新的版本号也就更新到了此数据行中。这样保证了每个事务 *** 作的数据,都是互不影响的,也不存在锁的问题。
3MVCC下的CRUD
SELECT:
当隔离级别是REPEATABLE READ时select *** 作,InnoDB每行数据来保证它符合两个条件:
1 事务的版本号 大于等于 创建行版本号
2 行数据的删除版本 未定义 或者大于 事务版本号
行创建版本号 事务版本号 行删除版本号
INSERT:
InnoDB为这个新行 记录 当前的系统版本号。
DELETE:
InnoDB将当前的系统版本号 设置为 这一行的删除版本号。
UPDATE:
InnoDB会写一个这行数据的新拷贝,这个拷贝的版本为 当前的系统版本号。它同时也会将这个版本号 写到 旧行的删除版本里。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Autowire」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谁知道数据库的几大范式全部的内容,包括:谁知道数据库的几大范式、说MIDAS“设计用数值截面”无法进行RC设计、SQL 数据库的若干问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