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怎么造句

综述怎么造句,第1张

综述拼音

注音: zong shu

综述解释

意思:综合叙述。

综述造句:

1、另一项综述强调了缺乏关于穷人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合理证据。

2、根据最新的文献检索和一些疫苗厂商提供的资料,会议向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有关疫苗安全性状况的综述。

3、这份综述说,随着被感染的动物掉队死亡,迁徙可能减少疾病数量,但是迁徙的变化可能阻止这种天然的防止感染的措施。

4、他说年度综述应该像期刊那样运作,包括由其他作者提交的同行评议的论文。

5、他提出IPCC应该发表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的供决策者使用的年度综述和综合报告。

6、在编辑审核阶段,你不能再对你的综述进行修改。

7、根据一份新的文献综述研究,双相情感障碍似乎增加了生理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的风险。

8、这两份报告包括了一份详尽的,主要以美国的历史资料和近期经验为依据的有关天花疫苗安全性的综述。

9、蔬菜和水果或许对于健康饮食很重要,但是研究综述表明增大其摄入量似乎并不能保护人体不受癌症的侵害。

10、这份综述还将建立伊拉克科学公司的技术数据库以及技术专家的目录。

11、这份综述说,而这又会带来疾病传播的热点地区。

12、我们不建议你把综述保存在你的电脑中,一面发生版本混乱。

13、英国气象局的彼得·斯托特()及其同事综述的所有文章都试图找到人类气候上的“指纹”。

14、这些笔记不会再发表后的'综述中出现。

15、有关非洲医疗护理相关感染地方性负担的信息十分有限,然而我们的综述表明,其发生频率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

16、一项文献综述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可能是自然保护人士和环保人士的目标,但是保护生物质是穷人的更重要的优先事项。

17、旨在综述并评价近来关于暴露于移动电话基站(MPBS)辐射对健康影响的文献。

18、他们在一份研究综述中表示,容量已经饱和的医院更可能发生抗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MRSA)和其他感染病的爆发。

19、针对数千万的用户,无需设计综述,无需产品分析,坦率地讲,无需那么多的测评。

20、利用副标题来使你的综述有序和连贯。

21、文献综述的发现之一是在研究科学与决策关系方面,很少有实验研究。

22、对相互冲突的研究的一项综述说,温度升高会导致疟疾的传播。

23、一项新的综述研究表明,像记忆一样,人类智力可能并非只跟大脑的某个区域有关,而是多个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

24、你可以在你的综述的正文后的附录中添加更多的必要细节信息,比如检索策略或统计方法。

25、这两份临床综述所使用的数据都是世卫组织及其专家组制定现行指南时所考虑过的数据,并且完全体现在所提建议之中。

26、旨在系统综述与针灸相关的不良事件的中文文献。

27、对数十项研究的一个综述审视了各种生态系统的12种不同的疾病,结果发现生物多样性似乎能够防止生态系统传播疾病。

28、通过对文献的系统综述,评价粮食税和补贴对饮食、体重和健康的影响。

关键是你什么时候删除数据,按你说的应该是数据库中已存了5个月后你再删除前两个月的数据,所以多了10G

这10个G是不能收回的

因为数据库是建在设备上的,建库时是按你设定的原大小,和增长率自动增长的,数据库设备已划出空间,就算你库中没有内容也是那么大

这就像一个只有扩大没有缩小的气球,在你向里面放东西时把他挤大了,再拿出来东西时,虽然里面东西减少了,但空间已经挤出来了,回不去了,这时你还可以向里面放东西,占用取出来的东西的位置如果放不下了,他就又向外挤

就是这个道理

大气甲烷源汇的不确定度是由于各具体甲烷源汇估算的不准确和缺失其他甲烷源所造成的,如来源于含油气盆地、火山活动、地热区及海洋渗漏所产生的地质甲烷源(Etiope,2009;Etiope et al,2004; Etiope,2004,2005,2008;Etiope et al,2006,2008; Klusman,2003a;2003b,2006;Klusman et al,1998;Tang et al,2007,2008,2010;唐俊红,2009)。 甲烷源的估算通常是根据经验用平均甲烷释放率来推算的,然后采用外推法将其应用于全球(Khail et al,2000)。 尽管概念很简单,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含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首先,由于有限时间及地区的点测量被假设来代表全球,这就导致了大量甲烷源的过估,如稻田(Sasset al,1999)、牲畜(Johnson et al,2000)、湿地(Worthy et al,2000)的甲烷释放,此外还包括煤矿开采(Kirchgessner,2000)、生物质燃烧(Levine et al,2000)和垃圾处理(Thorneloe etal,2000)。然而,随着大量数据的报道,各国科学家已将注意力放到解决上述各甲烷源甲烷释放的时空变化,这对生物成因的甲烷源如湿地、稻田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年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日变化)它们的甲烷释放差异很大,可达到几个数量级(Mat-thews,2000;Shearer et al,2000)。 随着各甲烷源大量的实地测量、对大气甲烷浓度在全球范围的监测和大气甲烷数据库的使用、大气甲烷预测模式的建立和应用,使得这种不确定度大大减少 (Donald et al ,2002)。

IPCC在1996年估算了全球大气甲烷各源强,全球已知甲烷总源强平均为535Mt/a,其变化范围在410~660 Mt/a,其中天然甲烷源(包括湿地、白蚁、海洋等)为160 Mt/a(110~210 Mt/a);人为甲烷源(包括化石燃料、稻田、动物、垃圾填埋场等)为375 Mt/a(300~450 Mt/a)。 大气甲烷汇平均为597Mt/a,变化范围为495~700 Mt/a,其中OH消耗甲烷约490 Mt/a(405~575 Mt/a);土壤甲烷营养菌消耗甲烷约30 Mt/a(15~45 Mt/a);进入平流层的大气甲烷约40 Mt/a(32~80 Mt/a)。 目前,大气甲烷以每年37 Mt/a(35~40 Mt/a)的速率增长。 可见,根据已提出的大气甲烷源汇衡算模式,仍然是不平衡的,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Crutzen,1991;Fung et al,1991;Donald,2002;朱玫等,1998;王明星等,2000)。 一方面,不同评估方法、不同研究手段所得结论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甲烷天然源和人为源的释放机制和排放强度还不为我们所知。 近几年来,相关地质甲烷天然释放源的研究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2007年第四次IPCC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评估报告中,确认新的地质甲烷天然源为仅次于湿地的第二个重要的甲烷天然源(Denman等,2007)。Etiope等根据相关的研究推算出地质成因甲烷天然源强约为40~60 Tg/a,约占全球甲烷源强的85%(Etiope,2004;Etiope et al,2004)。 然而,地质甲烷释放研究刚刚起步,在有限时间及地区的点测量被假设来代表全球,这可能导致了甲烷源强的不确定性。 可见,探究缺失的甲烷源与汇和区域尺度上研究大气甲烷的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和源汇过程已成为国际上的新的研究热点(Thomas et al,2000;Etiope et al,2009;Etiope et al,2004;Etiope,2004,2005,2008;Etiope et al ,2006,2008)。

是北部!

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因此,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人类健康;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人类健康状况水平是国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水准以及公共福利水平的综合反映。

一 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6℃±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成为暖冬已成“定局”,这意味着我国在近50年来将连续经历第19个暖冬。

(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

1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据日本的科学家统计,近100年来,整个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3℃,这一期间东京市的气温竟上升了7℃。在日本,气温不低于25℃的夜晚称为“热夜”。50年前,东京的“热夜”每年不到5个;而1961~1970年平均有149个;1981~1990年,“热夜”增加到238个。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热夜”数达38个。

从北京1940~2002年的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来看(见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较高,为426℃。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到80年代最低,为385℃,进入90年代又开始升高,为419℃。

表1 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极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气温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和广州气温变化的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上海每年的热日(最高气温≥34℃),将由现在12d/a,增加到未来157d/a;广州每年的热日,将由现在247d/a,增加到未来360d/a。

2厄尔尼诺现象

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与过去100年相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更频繁、更持久且强度更大(IPCC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2001)。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全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3城市热岛更明显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观测到全国最大热岛强度(城乡温差),北京为9℃(高于上海68℃,仅次于加拿大温哥华11℃的德国柏林133℃)。热岛效应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一个方面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就是造成城郊温差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性的影响

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更为惊人。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病毒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病毒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也影响,突出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例如,在20℃时,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携带这种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几周的时间,这样以来高温就会大大提高该种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原热带地区传染病的发病区域扩大到温带。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80年代以来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1990年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了4个纬度,向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13~17℃。据此估计,我国恙虫病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全国分布的趋势。2002年的夏天,“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爆发,专家分析,病毒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干燥炙热的天气。西尼罗河病毒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来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区域。另外,由于气候变暖,携带鼠疫病的黄胸鼠的活动范围,已不仅仅限于17°N以南地区。

2高温热浪与死亡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导致以心胀,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来,热浪席卷全球,各地气温破纪录地高达38~426℃。许多老年人而因此伤生。热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热浪夺去了生命。随着高温热浪的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上海1998年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各地时有发生,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华南一带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的日数持续了40余天。江南、华南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部分地区达到38℃—40℃,局部地区高达40℃—43℃。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脏跳动也要加快速度,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孕育着生命危险的温度。气温生至39℃,由于汗腺疲于奔命的工作,已经无能为力并趋于衰竭,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导致猝死的危险。气温生至40℃,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大脑已经顾此失彼,以致头晕眼花。可见,在高温情况下人体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国南部省份由于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肃等地,高温病人增加导致临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现了用血紧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更是受到了热浪的严重威胁。高温使人们容易疲劳驾驶,爆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事件是平时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3尼尔尼诺事件与疾病

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尼尔尼诺与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尼尔尼诺出现往往会造成某些地区气候异常,进而引发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尔尼诺事件期间,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干旱造成的高温天气,引发了疟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由于暴雨灾害,也发生了疟疾的流行。据科学家分析,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一年,委内瑞拉疟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活动高潮期,在索马里和尼肯亚,感染上裂谷热病的人数为89万,死亡人数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兰卡、东非、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积的干旱造成疟疾病和猩红热爆发。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忧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气污染与健康

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由于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变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严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的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产生亚临床的和病理的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时马斯河谷(1930年)、美国多诺拉(1948年)和英国伦敦(1952年)的烟雾事件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

二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健康问题

自从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加倍,但灾难损失上升了30倍,从1960年的30亿美元到1995年的1000亿美元。气候灾害时导致这一增长趋势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鲁台风在迈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亿美元的损失。由于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可能增加。假定在温度变化或降雨分配上没有变化,全球变暖将导致洪水和高温发生率增加,由于洪水经常同南方涛动联系起来,因此不能排除增加干旱的可能性。这些气候灾害将诱发刚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这些灾害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死亡、身体伤害、心灵创伤、社会混乱等。

(一)洪水

历史上,洪水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导致最大死亡损失的灾害。到目前为止,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中国的黄河。1332年,700万人被淹死,在随后的饥荒和疾病中超过1000万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环了22m高的筑堤,淹死100万人。最近的洪水发生在1930年,有100万中国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万人死于随后的饥荒。美国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断不断地破环商业,最近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973~1974年和1993年。中世纪暴风雨在北欧河流产生极端洪水事件,在几个事件中死亡人数超过10万。1995年在北欧发生的冬季洪水使过去200年较严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亚,大型洪水在20世纪后50年变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事件中,严重的洪水淹没了澳大利亚东部1× 的土地。除了这些,洪涝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溺死、爆发腹泻和呼吸疾病的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还会增加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二)干旱

干旱是所有与气候相联的自然灾害中最严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1769、1790、1866、1876~1977年以及1943年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干旱杀死了几百万人。1878年在中国有1000~1300万人死于与干旱相联的饥荒。许多干旱事件与ENSO事件相联。如果饥荒在干旱期发生,营养不良和疾病能导致永久的智力、身体损害。不是所有的饥荒由于干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干旱导致饥荒。干旱无处不在,它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冲击。尽管干旱能导致长期的病态,但对人口的增长影响不大。由于全球大部分地区干旱的准确周期性质,气候变暖能否减少干旱强度和频率热存有疑问。例如,尽管澳大利亚东部自从1950年以来湿度增加了30%,但干旱的强度和频率并没有减少。事实上,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灾

翻阅历史可以看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森林火灾。在北美洲,历史纪录至少有13次烧掉4万公顷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毁掉了170万公顷森林,杀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爱达荷和蒙大拿西北部发生像是程度地区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杀死几百人;1894年的明尼苏达州欣克利大火夺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苏达州克罗奎特大火烧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于居民听到火警像对待自己损失失物一样采取冷淡态度。

森林大火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火源、极易燃烧燃料的数量、有助于燃烧及传播的气候条件。后两个因素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火危险期前几个月内的降雨是一个重要参数。春季和初夏的适量降雨将减少森林火灾,但却为以后高火险提供了充足的下层丛林。严重的前期干旱将使这种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数量。最近,洪水与极端干旱事件是一些国家发生火灾,如澳大利亚,、每种情况都有利于火灾发生。相对低的湿度和大风也在决定森林大火发生可能性和强度方面起关键作用。任何大强度火灾不仅仅取决于气候条件,而且它也取决于由疾病(或昆虫传染病)、风暴、先前大火或陆地开拓产生的干屑残渣。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与较暖、湿气候条件相关联。

三 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同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生存史。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

1、 要在目前人体健康生活、常见病、多发病的气象指数预报和服务的基础上,将研究和服务领域伸展到传染病领域,开展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服务,形成系列产品。

2、 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区划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它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气候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建立为公众服务的信息产品制作、发布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产品。

3、 开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气候与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加强对气候资源变化的开发利用,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能力。热浪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目前,在国内和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发布高温或热浪警报,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日最高温度大于35℃,发布高温预报。广东省气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间,共发布红色预警信号23次,如此频繁地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在广东省气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样,当热浪来临时,人们能够有效地采用各种适应措施来大大地减少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步完善热浪的预警系统。

四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

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的相对不多,初步结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给科学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 关键是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提取气候的影响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通常伴随桌其他各种环境变化,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是唯一的,还受其他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研究中,关键技术是在与从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分离车气候的影响。

2 健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很复杂的

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及未来变化做出响应的某些人类健康的变化,可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另外在未来几十年内,在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和健康保健等都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很难准确预料,因此,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度性相当复杂,这就给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带来很大的困难。

只能保护环境,多种树,节约地球资源,才能防止破坏环境的可怕

普及一下标煤转换CO2排放因子的计算过程:

标煤的热值是7000kcal/kg,1cal=41868J

7000kcal = 700041868 kJ = 293076 kJ

转换成国际单位:7000kcal/kg = 293076 GJ/t

根据IPCC数据库,典型煤种如褐煤焦煤的碳含量为258kg/GJ

碳氧化成CO2分子量从12变成44,相应的CO2排放因子计算得:

258 kgC/GJ 44/12100% = 946kgCO2/GJ =94600 kgCO2/TJ

标煤的CO2排放因子可计算得:

293076 GJ/t 946 kgCO2/GJ / 1000 = 27725 tCO2/tce

如果不追求准确,保守计算可以用每吨标煤折算3吨CO2

燃烧不同的化石燃料产生CO2排放的因子是不同的,不过计算过程是类似的。如果把用电转换成标煤就不能这么算了,用一次能源发电的效率是很低的,1kWh = 3600kJ, 1000度电只有36GJ,一吨标煤的热量相当于8000度电,我国的电网排放因子可粗略计算为1tCO2/MWh,可以认为在我国一吨标煤只能发3000度电。

以上就是关于综述怎么造句全部的内容,包括:综述怎么造句、server2000,删表,已用空间还是很大。、甲烷源与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499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