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英国《卫报》爆出英国的数据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在美国大选中为特朗普服务,且这个大数据服务公司的数据来源于非法获取的Facebook的用户信息,涉及到的用户人数高达5000万。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这只是爆料出在美国利用用户信息,干预美国大选。而本次泄密门的主角Cambridge Analytica是政府和军方承包商SCL集团的一个分支机构,而SCL专门为世界各国选举提供服务,其业务包括美洲、非洲和欧洲。Cambridge Analytica参与了美国和英国的几十场政治活动,包括英国退欧公投,以及参议员泰德·科鲁兹2016年的初选。这只是爆料出来的,谁又能保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Facebook没有用它的用户信息去干预政治呢?这就是Facebook与美国政府对其他国家赤裸裸的意识形态渗透,干涉其他国家的政治。 *** 纵其他国家的政治活动,这是多丑恶的嘴脸!
或许,你觉得这一个例子过于单一,但是,我想说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并非唯一,2010年,一家叫RapLeaf的网络追踪公司曾经利用Facebook数据组建自己的数据库,出售给政治咨询公司,Facebook与政治挂钩并从中牟利甚至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早在奥巴马时期的2012年,奥巴马竞选阵营就通过深度使用Facebook的数据,分析并帮助竞选阵营进行决策。这些抓取的数据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生日以及所有该人公开发布的信息以及在Facebook上公开的 *** 作轨迹。奥巴马竞选营媒体研究主管的Carol Davidsen甚至得意洋洋的进行了爆料,Carol Davidsen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我们抓取了Facebook的数据,但Facebook没有阻止我们。实际上,岂止是没有阻止,Facebook还一路为奥巴马阵营开了绿灯,因为他们的选票是投给奥巴马的,而其他候选人则没有这么幸运,Facebook不仅没有给他们进行数据抓取并定向投放广告的机会,甚至还利用假新闻来引导民众的政治倾向。
由此可见,Facebook对用户信息的泄露不止一次,对政治活动的干预也不止一次,这次的元宇宙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警惕,不要让Facebook拿着我们的个人信息去贩卖、去实施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
问题一:脸书靠什么挣钱 facebook, 赚钱, 盈利, 模式, 解析据说Facebook现在全球注册会员有6000多万,网站流量也排名全球前10了,这样的网站赚钱是不难的,难的是用简单的商业模式持续的赚大钱。无论是Facebook在网站上面搞搞电子商务卖卖商品也好,搞搞网络招聘卖卖人头也好,搞搞游戏卖卖道具也好,都能赚钱,但是这些商业模式有问题:
2、进入特定的分众领域,以Facebook这样的通用SNS网站来说,竞争力根本不及专业的垂直网站,你做电子商务做不过ebay,做网络招聘做不过monster,做网络游戏做不过爆雪,都只能吃点残羹冷炙。而且这种专业领域,你Facebook根本没有积累,你需要花多么大的代价才能摸清楚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呀。
3、你做这些垂直领域的生意,其实就是和Facebook平台上面的开发商在抢生意,这是一个大忌,会破坏整个Facebook平台的商业生态链条。而这个大忌,校内网正在不遗余力的去犯。
其实在网络广告市场,已经被证明的广告模式只有两种: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广告和媒体网站的媒体广告,也就是Google模式和Yahoo模式,或者说国内的百度模式和新浪模式。前者依靠拍卖广告关键字赚钱,后者依靠网络媒体内容平台传播影响力。
而Facebook的精准广告投放只能依靠CPC(每点击成本)来计费,而我们知道Google的adsense收入是非常可怜的,他的主要广告收入来自竞价排名。Facebook的非UGC特性决定了他是一个没有内容的网站,无法像媒体网站那样卖内容广告,作为一个对比,开放式的SNS网站 MySpace就不同了,他的网站互动产生了巨大的UGC,所以他的广告收入是Facebook的3倍以上。因此光靠广告收入,对于Facebook来说非常的不够。
Facebook现在就是一门心思做平台,不做应用,尽量能开放的数据全部开放出去,不遗余力的培养app开发商,为app开放商创造最好的赚钱途径。Facebook就是一个巨大的网店,而app开发商就是上面免费租赁店面的商家,兜售自己的玩具,吸引用户来玩。app开发商可以去做网络招聘、 app开发商可以去做机票预定、app开发商可以去做电子商务,现在Facebook上面已经有几万个app了,其中真正赚钱的app还不是特别丰富。等到Facebook平台上面有100万个赚钱的app商家的时候,Facebook再面向app商家推出增值服务,你可以想像一下到时候Facebook 赚钱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问题二:facebook靠什么能那么赚钱 点击量?谁知道呢??
问题三:有没有人在脸书软件赚到钱 难不难 30分 看你做的是什么 主要 ! 总是有人赚到钱!
问题四:谁知道facebook怎么赚钱?facebook盈利模式解析 facebook, 赚钱, 盈利, 模式, 解析
据说Facebook现在全球注册会员有6000多万,网站流量也排名全球前10了,这样的网站赚钱是不难的,难的是用简单的商业模式持续的赚大钱。无论是Facebook在网站上面搞搞电子商务卖卖商品也好,搞搞网络招聘卖卖人头也好,搞搞游戏卖卖道具也好,都能赚钱,但是这些商业模式有问题:
2、进入特定的分众领域,以Facebook这样的通用SNS网站来说,竞争力根本不及专业的垂直网站,你做电子商务做不过ebay,做网络招聘做不过monster,做网络游戏做不过爆雪,都只能吃点残羹冷炙。而且这种专业领域,你Facebook根本没有积累,你需要花多么大的代价才能摸清楚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呀。
3、你做这些垂直领域的生意,其实就是和Facebook平台上面的开发商在抢生意,这是一个大忌,会破坏整个Facebook平台的商业生态链条。而这个大忌,校内网正在不遗余力的去犯。
其实在网络广告市场,已经被证明的广告模式只有两种: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广告和媒体网站的媒体广告,也就是Google模式和Yahoo模式,或者说国内的百度模式和新浪模式。前者依靠拍卖广告关键字赚钱,后者依靠网络媒体内容平台传播影响力。
而Facebook的精准广告投放只能依靠CPC(每点击成本)来计费,而我们知道Google的adsense收入是非常可怜的,他的主要广告收入来自竞价排名。Facebook的非UGC特性决定了他是一个没有内容的网站,无法像媒体网站那样卖内容广告,作为一个对比,开放式的SNS网站 MySpace就不同了,他的网站互动产生了巨大的UGC,所以他的广告收入是Facebook的3倍以上。因此光靠广告收入,对于Facebook来说非常的不够。
Facebook现在就是一门心思做平台,不做应用,尽量能开放的数据全部开放出去,不遗余力的培养app开发商,为app开放商创造最好的赚钱途径。Facebook就是一个巨大的网店,而app开发商就是上面免费租赁店面的商家,兜售自己的玩具,吸引用户来玩。app开发商可以去做网络招聘、 app开发商可以去做机票预定、app开发商可以去做电子商务,现在Facebook上面已经有几万个app了,其中真正赚钱的app还不是特别丰富。等到Facebook平台上面有100万个赚钱的app商家的时候,Facebook再面向app商家推出增值服务,你可以想像一下到时候Facebook 赚钱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问题五:什么是脸书?怎么登录? Mark Zuckerberg 马克・扎克伯格
公司: FaceBook 脸谱网
成立日期: 2004年2月4日
资产结构: 由 Peter Thiel and Accel合伙人共同成立
雇员: 32个在帕拉阿图,4个在波士顿
总部: 帕拉阿图
马克・扎克伯格简介:
从外表上看,23岁的美国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刚刚走出校园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他穿简单的T恤、松垮的牛仔裤、阿迪达斯运动鞋,讲起话来甚至有点腼腆。四年前,扎克伯格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辍学生,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互联网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社区网站Facebook的掌门人,他的身价据说已经超过30亿美元,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盖茨第二”
扎克伯格的人生就像一个电影剧本。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计算机天赋,6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编程。大学进入众人向往的哈佛,然后又毅然选择退学创业。不到4年的时间,Facebook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互联网的一个奇迹。目前它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6000万,预计今年年底将扩大到2亿,而它的市值估计也已经高达150亿美元。
这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被人称为“盖茨第二”。的确,他的人生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在19 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世人的尊敬。
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富人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牙医,母亲则是一位精神病医师。他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儿子,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二。10 岁的时候,他得到第一台电脑,从此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电脑人生。
扎克伯格自学成才,学会了编程。高中的时候,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软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大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来到哈佛。
***黑客生涯
在哈佛,扎克伯格读的是心理学,不过他仍然痴迷于电脑。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扎克伯格就已经表现出创业者所需要的大胆、自信以及能干的特质。
正是在哈佛的宿舍里,扎克伯格写出了Facebook的网站程序,他甚至还在这里尝试了一下黑客生涯。当时哈佛大学不像其他学校那样提供附有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花名册。扎克伯格想为学校建立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但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我只是想证明这事可以办成,”扎克伯格说。于是这位哈佛大一新生在某个夜里入侵了学校电脑的数据库,获取了里面存储的学生照片。
扎克伯格把这些照片放在他自己设计的网站上,后来这些照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2万次。校方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给了他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扎克伯格最后向他的校友表示道歉,尽管他一直认为自己没错。他说:“我只是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是公开的。”
“黑客事件”后不久,扎克伯格与他的两个室友莫斯科维茨和休斯一同创建了Facebook网站。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编写程序,把网站定位为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当月底,就有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成为它的注册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长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截至2004年底,它的注册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
后来扎克伯格选择从哈佛心理学系退学,专心营运Facebook网站。他在2006年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表示,促使他决定离开哈佛,是比尔・盖......>>
问题六:请问求脸书创始人的生平,多谢了 原标题:脸书创始人夫妇成去年全美最大慈善家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徐蕾莹):2013年美国最慷慨的慈善家是谁?美国专业慈善杂志《慈善纪事》给出了答案:社交网站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他妻子捐出了价值将近10亿美元的脸书股票,从而登上了最新的慈善排行榜榜首。
去年,扎克伯格夫妇向硅谷社区基金会捐出了1800万股的脸书公司股票,价值大约9.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59亿元。这是2013年美国最大的一笔捐款,也使得接受捐款的硅谷社区基金会一跃成为全美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之一。而在《慈善纪事》杂志最新出炉的2013年慈善排行榜中,扎克伯格夫妇也因此登上了榜首。
过去两年中,这对年轻的夫妇一共向硅谷社区基金会捐出了3600万股脸书股票,这些钱将主要投向教育和卫生机构。扎克伯格夫妇不仅是最慷慨的美国人,同时也是慈善排行榜上最年轻的捐款人,一个29岁,一个28岁,两个人都不满30。
和往年相比,新榜单包括了美国去年捐款最多的50个个人或夫妻。榜单上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刚刚卸任的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他在艺术、教育、环保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捐款高达4.5亿美元;耐克公司董事会主席菲利普・奈特和他的妻子则向癌症研究做出了5亿美元附带条件的捐款承诺。但是比尔・盖茨夫妇这次却并没有上榜,主要原因是这份榜单只计算当年的捐款数额,不得重复计算,而比尔・盖茨夫妇去年的捐款额度此前已经被统计在过往年度的捐款承诺之中。
和往年相比,2013年这份榜单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来自还在世的捐赠者的善款数额有了大幅增长。《慈善纪事》的编辑解读说,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经济逐渐恢复,人们变得更加乐观。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尔・盖茨夫妇虽然没有出现在去年的慈善排行榜上,但是一直以来他们积极倡议并且身体力行的捐赠活动还是影响到了很多人。2010年,比尔・盖茨夫妇和沃伦・巴菲 *** 同发起了一项认捐活动,号召富豪们在生前或死后把自己的一半财产捐给慈善机构。活动发起之后,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很快宣布响应号召。而在去年的这份榜单上,有19位个人或是夫妻都已经签字加入了比尔・盖茨发起的这项活动。而自从这项活动发起以来,已经有超过120个最为富有的个人或夫妇宣布加入。
问题七:YouTube和优酷网区别大么 靠什么盈利 都是视频网站,在内容和形式上区别础大。因为 *** 在国外,对内容的限制更少一些。
主要靠网页广告盈利。
最近优酷推出网上影院,也可以盈利。
问题八:如何自己创建公司 门面、钱、合作人
大数据时代处理数据的三大转变大数据概念的横空出世,有赖于短短几年出现的海量数据。据统计,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都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当然,海量数据仅仅是“大数据”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具备4个“V”的特征,大数据的定义才算完整,而价值恰恰是决定大数据未来走向的关键。
大数据发展必备三个条件
大数据的发展需要三个必要条件:数据源、数据交易、数据产生价值的过程。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兴起、物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诞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源,奠定了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大数据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则是大批专业级“数据买卖商”的出现,以及围绕数据交易形成的,贯穿于收集、整理、分析、应用整个流程的产业链条。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则是使用户从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中获得了新的价值,数据价值是带动数据交易的原动力。
IBM、甲骨文、SAP近年纷纷斥巨资收购数据管理和分析公司,在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带动下,数据分析技术日渐成熟。2013年6月,爱德华·斯诺登将“棱镜计划”公之于众,“棱镜门”事件一方面说明大数据技术已经成熟另一方面也佐证了现在阻碍大数据发展的不是技术,而是数据交易和数据价值。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云计算的落地,云计算的部署完成又反过来加大了市场对数据创造价值的期待。大数据概念提出之后,市场终于看到了云计算的获利方向:各地的一级系统集成商与当地政府合作,建云数据中心各大行业巨头在搭建各自行业的云平台IT巨头想尽办法申请中国的公有云牌照。大数据促成了云计算从概念到落地。借助于智慧城市概念的普及,云计算基础设施已基本准备就绪,一方面完成了大数据应用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迫于回收云计算投资的压力,市场急需应用部署,大数据恰如雪中送炭,被市场寄予厚望。
现在,问题的核心指向了“数据如何创造价值?”
整合与开放是基石
大数据服务创业公司Connotate对800多名商业和IT主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受调查者称:“目前就说这些大数据投资项目肯定能够带来良好回报尚为时过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当前大数据缺乏必需的开放性:数据掌握在不同的部门和企业手中,而这些部门和企业并不愿意分享数据。大数据是通过研究数据的相关性来发现客观规律,这依赖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广泛性,数据如何做到共享和开放,这是当前大数据发展的软肋和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2012年美国大选,奥巴马因数据整合而受益。在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中有一个神秘的数据挖掘团队,他们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帮助奥巴马筹集到10亿美元资金他们通过数据挖掘使竞选广告投放效率提升了14%他们通过制作“摇摆州”选民的详细模型,每晚实施6.6万次模拟选举,推算奥巴马在“摇摆州”的胜率,并以此来指导资源分配。奥巴马竞选团队相比罗姆尼竞选团队最有优势的地方:对大数据的整合。奥巴马的数据挖掘团队也意识到这个全世界共同的问题:数据分散在过多的数据库中。因此,在前18个月,奥巴马竞选团队就创建了一个单一的庞大数据系统,可以将来自民意调查者、捐资者、现场工作人员、消费者数据库、社交媒体,以及“摇摆州”主要的民主党投票人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不仅能告诉竞选团队如何发现选民并获得他们的注意,还帮助数据处理团队预测哪些类型的人有可能被某种特定的事情所说服。正如竞选总指挥吉姆·梅西纳所说,在整个竞选活中,没有数据做支撑的假设很少存在。
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一个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和运用数据的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数据的集中共享。
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相关商业环境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者”正在利用跨行业的大数据平台,打造创新价值的大数据应用,而且这一门槛正在不断降低。因为首先,数据拥有者能够以微乎其微的成本获取额外的收入,提高利润水平其次,大数据设备厂商需要应用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设备,发展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势必比单纯销售设备要有利可图,一些具有远见的厂商已经开始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入股等方式来扶持这些“软件开发者”第三,行业细分市场的数据分析应用需求在不断加大,对于整个大数据产业链来说,创新型的行业数据应用开发者必将是未来整个大数据产业链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未来,有三种企业将在”大数据产业链“中处于重要地位:掌握海量有效数据的企业,有着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企业,以及创新的“软件开发者”。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信息化企业、电信运营商都是海量数据的制造者,Facebook公司手中掌握着8.5亿用户,淘宝注册用户超过3.7亿,腾讯的微信用户突破3亿,这些庞大用户群所提供的数据,正在等待时机释放出巨大商业能量。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Facebook、腾讯、电信运营商等海量数据持有者或者自我延伸成为数据分析提供商,或者与IBM、ZTE等企业密切对接成为上下游合作企业,大数据产业链将在某个爆发时点到来之际,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成长壮大。
警惕大数据的危害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人们的思维决断模式,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不过,由于大数据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导致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如果“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呢?过多但无法辨析真伪和价值的信息和过少的信息一样,对于需要作出瞬间判断、一旦判断出错就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而言,同样是一种危害。“大数据”理论是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而如果数据提供者造假呢?这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拥有最完善数据库、最先接受“大数据”理念的华尔街投行和欧美大评级机构,却每每在重大问题上判断出错,这本身就揭示了“大数据”的局限性。
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造就了一个数据库无所不在的世界,数据监管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如何避免数据泄露对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个人隐私造成伤害?如何避免信息不对等,对困难群体的利益构成伤害?在有效控制风险之前,也许还是让“大数据”继续待在笼子里更好一些。
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已经被人们认可,大数据的技术也已经逐渐成熟,一旦完成数据的整合和监管,大数据爆发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选好自己的方向,为迎接大数据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