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信号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这种电现象伴随着生命的始终,一旦死亡,电现象就会随之消失。我们通常所说的脑电图是指头皮脑电图(scalp electroencephalogram),实际上就是头皮电位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图。脑电波是脑神经细胞总体活动,包括离子交换、新陈代谢等的综合外在表现,深入地研究脑电波的特性将推进人们对自身大脑的探索研究进程,增强其对疾病的辅助诊断能力。
脑电信号是由脑神经活动产生并且始终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发性电位活动,含有丰富的大脑活动信息,是大脑研究、生理研究、临床脑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脑电信号的英文是Electro Encephalo Gran,简称EEG。通过对脑电信号进行记录,以提供临床数据和诊断的依据。因此脑电信号的提取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电的原始数据使用步骤如下:
1、导入数据:将原始EEG数据导入软件中。
2、滤波:使用数字滤波器来滤波,去除低频和高频干扰,保留有效的EEG信号。
3、前处理:如需要,可以对数据进行采样率调整、重采样、去噪等预处理。
4、分段:将数据分成不同的时间段,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例如事件相关电位,或者睡眠分析等)。
5、信号分析:使用相关算法对EEG信号进行分析,例如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分析等。
6、结果可视化: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进一步分析和理解。
EEG和肌电图(EMG)都是反映神经电信号的检测技术。
EEG(脑电图)是一种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可以检测到大脑皮层神经元发放的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形化的波形。EEG可用于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睡眠障碍等。
EMG(肌电图)是一种记录肌肉神经元电活动的技术。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电极,可以检测到肌肉神经元发放的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形化的波形。EMG可用于诊断各种肌肉疾病,如肌肉萎缩症、肌肉炎症等。
虽然EEG和EMG都是反映神经电信号的检测技术,但它们检测的信号来源不同,应用领域也不同。
脑电图(EEG)是一种记录脑电活动的电生理监测方法。它通常是非侵入性的,电极沿着头皮放置,尽管有时会使用侵入性电极,例如在皮层皮质电图中。脑电图测量由脑神经元内的离子电流引起的电压波动。[1]临床上,脑电图是指一段时间内大脑自发电活动的记录,如从头皮上放置的多个电极记录的那样。[1]诊断应用程序通常着重于事件相关电位或脑电图的频谱含量。前者调查锁定到某个事件(例如“刺激发作”或“按钮按下”)的潜在波动时间。后者分析了可以在频域的EEG信号中观察到的神经振荡的类型(通常称为“脑波”)。
脑电图最常用于诊断癫痫病,这会导致脑电图读数异常[2]。它还可用于诊断睡眠障碍,麻醉深度,昏迷,脑病和脑死亡。脑电图曾经是诊断肿瘤,中风和其他局灶性脑部疾病的一线方法,[3] [4],但是随着高分辨率解剖成像技术(例如磁共振成像(MRI))的出现,脑电图的使用有所减少。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尽管空间分辨率有限,但脑电图仍然是研究和诊断的宝贵工具。它是可用的少数移动技术之一,并提供毫秒范围的时间分辨率,这是CT,PET或MRI无法实现的。
EEG技术的衍生物包括诱发电位(EP),它涉及平均锁定与某种刺激(视觉,体感或听觉)的表现呈时间锁定的EEG活动的平均值。事件相关电位(ERPs)是指平均脑电图再桥脑,它们被时间锁定到更复杂的刺激处理上。此技术用于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和心理生理研究。
电位分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也叫局部电位或电流)。终板电位是神经-骨骼肌接头处,肌细胞膜(这里叫接头后膜或终板膜)上的局部反应;突触后电位是经典的化学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反应。这两者的区别,一个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另一个在经典的突触的突触后膜;相同点是:都是局部电流。动作电位是区别于局部电位的一种电位,区别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改变,同一细胞上传到不衰减,具有不应期,不具有时间和空间总和,要阈或者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局部电位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是电紧张性电位,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传导有衰减性,没有不应期,可以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不需阈或阈上刺激就可产生。阈电位是个电位数值,是指在阈刺激下产生的的动作电位的大小,一个数值而已。
1999 年,Birbaumer 等人描述了一个使用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系统,以及其在残障人士 身上测试的情况。在他们开创性的工作中,Birbaumer 等人展示了一个身患肌萎缩性(脊髓) 侧索硬化(ALS)症病人成功使用BCI 系统控制一个拼写装置并与外界交流[望的号码,该系统 的速度居世界前列,可以达到68bits/min。此外,他们还较为深入的研究了基于运动想象的 脑机接口系统。目前他们的研究所主要从两方面推进脑机接口的研究:一方面为研究脑机接 口控制过程中的神经机理以实现具有互适应能力的脑机接口算法;另一方面为研制具有实用 价值的脑机接口装置。 望输入的字符。和之前的基于P300 的字符拼写系统相比,这个系统的通讯速度提高了很 多。奥地利格拉茨科技大学的脑机接口研究小组也是以运动想象为主要实验模式,实现了多 类在线异步脑机接口系统,其中的典型代表为神经假肢控制系统。这个系统中实验者是一名 小儿麻痹症患者,患者的左手手臂不能够自由抬放,手指不能抓握。实验中分析识别患者运 动想象时发出的脑电信号,转化为假肢的控制指令,从而使患者可以实现左手手臂的举起、 放下、手指的抓紧和松开等动作,从而让患者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理。除此之外,该小组还开 发出了其他的脑机接口系统,像多媒体控制、虚拟键盘拼写等[25]。无独有偶,德国著名的 图宾根大学的wolpaw 等使用另一种方法设计了一种思想翻译装置,通过监测慢皮质电位的变 化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系统中通过使用视觉反馈技术实现了字母拼写的功能。此外, 美国纽约州最全面的州立健康实验室Wadsworth 中心主要研究如何用从运动感觉皮质测得的 脑电信号控制指针的一维或二维运动[26]。为了便于比较和评估,他们研制了脑机接口-望和 紧张状态下加强。 θ 波 θ 波的频率为4~7Hz,波幅范围为10~40μ V,两侧对称,颞叶较明显,一般 困倦时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的表现。健康成人脑电图中仅散在出现少量第 2 章 脑机接口原理和实验信号采集 θ 波。θ 波是正常儿童脑电图中主要成分,成人脑电图中出现θ 波表示为不正常波。θ 波出现与精神状态有关,在意愿受到挫折或抑郁时易出现,并可持续和病理状态下θ 波是很 常见的波形。 δ 波 δ 波出现在熟睡、婴儿及严重器质性脑病患者中,幅值在100 微幅左右。 该波只能在皮质内发生,而不受脑的较低级部位神经的控制。 γ 波 γ 波为30~60Hz 频率范围内的脑电活动,波幅较低,在额区和前中央区最为明显。 现在,基于EEG 的脑机接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41]:诱发的信号和自发的信号。当某 个异常事件发生后的300ms 左右,将会检测出一个被叫做P300 的电波峰值;当眼睛受到光或 图像刺激后,视觉皮层将会产生视觉诱发电位。这两类信号可以通过诱发产生,并且判断准 确率较高,但是缺点是需要外界刺激,并且依赖人体本身的某些知觉才能工作。而当某侧肢 体运动或者仅仅是想象其运动时同侧的脑区产生的事件相关同步电位、通过反馈训练可以自 主控制的皮层慢电位和自发的阿尔法、贝塔等脑电信号虽然不需要外界刺激,但是需要大量 的特殊训练和适应过程。
以上就是关于求txt格式脑电信号数据全部的内容,包括:求txt格式脑电信号数据、什么是脑电信号,请详细介绍一下、脑电的原始数据怎么使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