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penGauss企业。
2、达梦。
3、GaussDB。
4、PolarDB。
5、人大金仓。
6、GBase。
7、TDSQL。
8、SequoiaDB。
9、OushuDB。
10、AnalyticDB。
详细介绍:
1、南大通用:
南大通用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数据库产品。南大通用已经形成了在大规模、高性能、分布式、高安全的数据存储、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技术储备,同时对于数据整合、应用系统集成、PKI安全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
2、武汉达梦:
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为国有控股的基础软件企业,专业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发、销售和服务。其前身是华中科技大学数据库与多媒体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发的科研机构。达梦数据库为中国数据库标准委员会组长单位,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
3、人大金仓:
人大金仓数据库管理系统KingbaseES是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金仓数据库主要面向事务处理类应用,兼顾各类数据分析类应用,可用做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及生产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多维数据分析、全文检索、地理信息系统、搜索等的承载数据库。
4、神舟通用:
神通数据库是一款计算机数据库。神通数据库标准版提供了大型关系型数据库通用的功能,丰富的数据类型、多种索引类型、存储过程、触发器、内置函数、视图、Package、行级锁、完整性约束、多种隔离级别、在线备份、支持事务处理等通用特性,系统支持SQL通用数据库查询语言。
1月15日,由创原会发起的“云原生技术精英沙龙(保险行业专场)”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信通院、华为云以及保险行业的技术精英,就“云原生提速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保险行业云原生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原会是华为云联合CNCF、中国信通院及业界云原生技术精英们,构建的全球化云原生交流平台,旨在通过 探索 前沿云原生技术、共享产业落地实践,共创云原生与业务融合的无限可能。
云原生:保险行业数字化升级的必由之路
随着百姓保险意识的增强、“互联网+保险”对传统业务的颠覆创新,保险行业正经历一场产品、运营、业务模式全面升级的变革。
合众人寿信息技术总监顼颂表示:“我们希望扩大外部交流,引入新的技术,并通过平台化战略实现开放生态、跨界融合,进而与上下游渠道对接,建立一个整合了保险业务、数据、产品的体系,提高业务系统的灵活性和创新的敏捷性,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数字化驱动、智慧经营的 科技 发展目标。”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云计算部副主任陈屹力,在会上分享了云原生技术与保险业务融合的趋势洞察。他认为:“ 云原生是保险行业新一轮数字化升级的必由之路, 其开放、敏捷、标准的特点,能快速帮助企业构建开放的平台,更好地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未来的1至3年,保险行业将迎来全面云原生化的时代。”
云原生基础设施:为保险业务构建高效的云原生底座
互联网加持下的保险业务,呈现出交易频次高、流量大等特点。同时,保险业务与不同行业的融合,也对业务敏捷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为云云原生解决方案资深架构师吉硕在会上介绍:“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在自有业务升级、服务全球客户的过程中,已实现超大规模企业云原生实践。我们将这些经验与华为云服务相结合,打造了更适合传统行业客户大规模落地云原生的解决方案。”
华为云基于擎天架构打造 “以应用为中心”的云原生基础设施,为客户构建全栈云原生业务,提供了高效、敏捷的云原生基础设施平台。
通过提供x86、GPU、鲲鹏、升腾等多样性算力,华为云满足保险行业核心交易、互联网业务、AI及大数据业务对算力的差异化诉求,并基于擎天架构的软硬协同能力,充分发挥出云原生基础设施性能,满足业务大规模部署、大业务量并发的需求;同时,云原生多云平台帮助客户快速构建多地多中心业务治理能力,实现跨地域的资源调度、业务扩容、流量治理;此外,标准、开放的应用管理平台,实现各类云原生应用共平台部署,提升了业务的开发、运行、运维效率。
云原生数据库:保障保险业务数据的高效与安全
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各企业数据库数据量可高达几十、数百TB,数据库如何扩展、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数据的业务价值,是困扰保险行业的难题。
华为云数据库聚焦全场景云服务,推出了云原生数据库GaussDB,其基于统一的存算分离架构,兼容openGauss及主流开源数据库生态,支持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库,并构建了多生态兼容、层次解耦、多副本强一致、数据融合、算子下推等云原生能力。GaussDB的极致性能解决了企业海量数据读写带来的压力。同时,数据跨AZ高可用、RPO=0、RTO秒级,满足了保险行业监管的要求,且完整的工具链,可帮助企业快速完成数据的平滑迁移,确保业务数据0丢失。
目前,华为云云原生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在永安保险、众惠保险等多家保险行业的标杆企业,帮助企业重塑云原生业务架构,加速企业数字化升级。
聚八方领航者,论云原生之道。未来,创原会成员将继续与各行业的云原生技术精英一起,持续赋能“新云原生企业”,加速云原生技术落地与产业繁荣。
视频加载中
作者:王慧贤
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安全如今,围绕“数据”的话题越来越多,离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近。
从陌生到熟悉,数据不仅“出圈”,甚至已然站在了C位。去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表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后,数据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
步入信息化时代后,数据库、 *** 作系统与中间件作为计算机最基础的三大软件,支撑着企业的正常运行。
当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后,必然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企业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更重要的是,疫情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脚步,更加速了企业的上云速度。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时代的变革,总会带来商业世界的变化。如何在云原生架构下使用数据库,成为企业的痛点和云厂商的机会,亚马逊AWS的CTO Werner Vogels曾多次强调:“数据库是云计算的终极之战。”
在数智化时代,云原生到底意味着什么?云原生数据库和传统数据库相比,核心优势是什么?是否把数据库搬上云就是云原生?基于这些问题,雷锋网与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数据库产品事业部负责人李飞飞展开一场对话。
国产云原生数据库,摆脱「切肤之痛」
如今,数据库的商业世界,因为云的出现与发展,分成了两大派系。
一派是以Oracle为代表的传统商用数据库,一派是以国外AWS、国内阿里云为代表的云原生数据库,去“IOE革命”下的产物。
其实,早期较为火热的数据库种类有三种,层次式数据库、网络式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
在《浪潮之巅》一书中,作者吴军写下了这样的观点:“Oracle 的兴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它最早看到关系型数据库的市场前景,并且在商业模式上优于 IBM。”
因此,在云原生数据库“入世”之前,数据库的天下一直是Oracle的,国内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不得不采用Oracle+IBM小型机+EMC的模式来维持正常运营。
高昂的费用,使得对于数据库需求较大的互联网巨头“忍无可忍”。
2009年,阿里巴巴的Oracle RAC 集群节点数达到了创记录的20个。可由于Oracle并没有d性扩展的功能,只能按照峰值流量购买小型机和数据库,导致阿里将业务上涨带来的大部分利润,都支付给了Oracle。
第二年,阿里便开始走上了去“IOE”之路,根据开源MySQL搭建了AliSQL,并顺利经过了淘宝双11的考验,国产云原生数据库算是正式摆脱了“切肤之痛”,逐渐受到市场的真正认可。
另一边,国外的AWS在2015年公布了基于云计算的自研数据库Amazon Aurora。Aurora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可以跨3个可用区域复制6份数据,其最大的特性就是高性能和高可用性。
云计算巨头的入局,让云原生数据库在国内外一步步成为主流。据Gartner预测,到了2021年,云数据库在整个数据库市场中的占比将首次达到50%,到2023年,75%的数据库都要跑在云平台之上。
关于云原生数据库,随着逐步的出圈,也让人们关心的焦点从“是啥?”转变为“还能解决哪些问题?”
但云原生数据库存在着数据孤岛的问题,无法打通多个数据系统的情况下,企业在数据加工和数据管理上就会“压力较大”,甚至在数据安全方面还存在隐患。
传统数据仓库一般基于T+1数据集成构建离线数仓,以支撑企业各项分析与服务。传统方案不但会影响线上业务稳定性,且难以支持企业的实时需求。
因此,在李飞飞看来,云原生数据库已经走到20阶段。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上述存在的痛点。
9月26日,在阿里云数据库创新上云峰会上,阿里云发布了首个一站式敏捷数据仓库解决方案。该方案结合一站式数据管理平台DMS及云原生数据仓库AnalyticDB(简称:ADB),实现了库仓一体的技术架构,提供在线数据实时入仓、T+1周期性快照、按需建仓等能力,数据延时低至秒级,持续赋能业务在线化,使企业的在线数据可以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相较于传统方案,阿里云一站式敏捷数据仓库解决方案有4大核心优势:
1、对业务侧影响小,不会因为数据汇聚集中和实时加工影响业务侧正常运行,CPU、内存占用低于5%;
2、事务顺序和数据准确性有保障,且处理链路短,支持在线数据实时处理落仓,效率更高。数据传输效率100m/s,数据延时在10秒内;
3、支持复杂实时数据加工、计算逻辑;
4、低代码 *** 作,能够大大降低实时数仓的构建难度,提升构建效率的同时,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类实时场景。
除了实时统计分析场景外,企业为满足周期性数据分析需求,需建设周期性全量快照。
传统数仓的周期性全量集成方案会对生产业务造成稳定性影响、全量集成时效性差、且无法满足客户针对任意时间点进行数据回溯的业务诉求。
针对T+1周期性集成场景,一站式敏捷数据仓库解决方案支持基于拉链表的T+1全量数据快照,用户通过简单几个步骤,即可按需生成各种周期的全量或增量快照。
此外,业务还可按需进行任意时间点的数据回溯,以快速解决数据异常问题。
谈起未来数据库的发展趋势,李飞飞提到以下五点:
1、云原生+分布式一定是数据库的标配,分布式已经是必选项。分布式数据库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数据库组合而成,面向用户则是以单个数据库的形态出现。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具备易用性、高扩展性、快速迭代、节约成本等特征,从资源池化到d性扩展,再到智能运维,再到离在线一体化,解决企业用户的核心诉求。
2、AI for DB(database,指数据库)和 DB for AI 将是主流趋势。用AI将数据库运维管控智能化,尤其在云原生+分布式这个前提下更重要,因为数据库不仅是内核的能力d性高可用、可拓展性,更重要的是部署后应用和运维的复杂度要大大降低。在数据库里,面对越来越多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3、数据的安全可信,在今天这个大环境下变得愈发重要,如何确保整个数据库系统,在处理数据全链路过程中提供加密能力、多方安全计算能力、隐私保护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趋势。
4、多模数据处理能力将越来越重要。比如,新型数据库多模态的处理能力,在新能源 汽车 企业打标签、智能电池化预测等应用场景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一份数据,多个数据处理引擎:实现仓库一体、仓库联动、仓库打通,数据之间无缝流转。
以上判断,也从侧面反映出阿里云数据库的走向,这点毋庸置疑。但除此之外,业界最关心的,还有开源。
近半年,国内很多厂商相继提出开源战略,背后缘由显而易见,为了打造生态。就在今年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花名行癫)将2021年阿里云的发展关键词归纳为:做好服务、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
做好服务与生态,成为如今厂商们不约而同的目标,而开源,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雷锋网问到:“未来,阿里云数据库会不会把所有能力都开源?”这一问题时,李飞飞给到的回答是:“不会。”
之所以有这样的回答,是因为对于开源,他有着一些判断和看法。
李飞飞表示,这些部分,本就是阿里云数据库的商业化版本。
事实上,业界大多数的数据库厂商都不会针对自身的核心能力开源,如TiDB的核心管控组件、TiFlash。
与像MongoDB,、Cassandra、CouchDB这些以开源起家的数据库厂商不同,开源只是阿里云数据库的战略,不是阿里云数据库的命脉。
前几年,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面向开源时,国产数据库首先需要解决信任以及开源知识产权等问题。“开源会让厂商更加认真思考版权还有专利的问题,事实上,选择开源后,对于数据库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飞飞认为,开源只是一种选择,数据库开源成功并不代表着商业化就能够成功,不开源也不能代表厂商不先进。
更准确的说,开源只是一种有效手段。
最终,阿里云数据库希望客户能够通过开源版本把阿里云数据库产品技术快速用起来,并能够参与到技术产品的迭代过程中,在一些高阶能力上,借鉴团队专业能力和阿里云的服务能力,成为良好的商业合作伙伴,这是李飞飞以及阿里云数据库对于开源的一些基本思考。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近年来随着政务云用户对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其所支撑的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如今的政务云已经成为数字政府、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了。据工信部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65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235%。
随着政务云市场的逐年扩大,相关的行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当前,政务云市场的参与厂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为代表的基础电信企业;二是以浪潮云、华为云等为代表的传统IT技术企业;三是以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四是以神州数码等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商。 总之,各类云玩家的背景虽然不同,但对政务云市场却都是势在必得。
难以忽视的G端市场
那么,为何众云服务巨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政务云市场呢?这或许与政务云市场本身的特点分不开。
首先,政务云市场规模巨大。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政务云发展白皮书(2018)》预测,至2021年,政务云将以813亿元规模占国内云计算市场总规模的438%,几乎接近于中国云服务行业的半壁江山。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2026年中国政务云市场将不断发展,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其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其次,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正助力政务云加快落地速度。 从2017年《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推出,到2018年《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各种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极大地加快了地方政务云的落地速度。
远的不说,2019年6月份云南省政府推出的“数字云南”项目,就将预计的总投资额提到了103344亿元,涉及地方政务云项目达到了210个,仅此一个项目就吸引了包括中国移动、华为云、腾讯云等一众巨头前来分食,足见地方政务云项目的吸引力之大。
另外,疫情的到来也进一步催化了政府上云的速度。 据前瞻研究院整理的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的增速分别为313%、257%、423%,其中2020年政务云的增速就较前两年上升了10多个百分点,不难看出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
据悉,在我国现存的334个地级行政区中,已经有235个地级行政区已经建设或者正在招标建设政务云,整体占比可能已经超过70%,放眼未来地方政务云升级还将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华为云一马当先
据IDC发布的《融合创新,走出内卷-- 2020政务云服务运营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华为云在政务云市场占有率达322%,蝉联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IaaS)第一。相比去年同期,华为云在占领接近3成政务云市场份额的同时,依旧保持了约203%的快速增长,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马太效应。拉长时间来看,这种马太效应是华为长期累积的结果。
首先,其政务云业务起步比较早,因此其在政务云项目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建设经验。 政务云市场客户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务云市场的拓展比一般企业云项目的推进要更严格,云服务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信任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先入为主的品牌往往更占优势。
作为ICT运营商,华为一直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国企部门保持着紧密合作,这种合作关系使其在推动国企参与地方信息化建设方面,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角色也对其参与地方政务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于2012年与中石油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共同建立的数据中心项目(智能油田项目),就是其推进地方政务云项目落地的最早例证。
由于起步较早,华为云在政务云市场树立了绝佳的标杆效应,在政务云核心的两大市场华为都占据了领先优势。据公开的2020年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0年头部6家厂商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90%,其中公有云市场头部4家厂商占到了82%,专属云市场头部3家占到了87%。而无论是在公有云市场还是专属云市场,华为云均列居前三的位置。
其次,华为云拥有很完整的云技术生态和渠道销售能力。 在运营能力方面,华为推出的华为云Stack系统,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多云多资源池的统一管理,可同时支持华为鲲鹏与x86架构混合部署,具备多级运营运维能力,可灵活适应政企组织架构,实现用户视角一朵云。在服务创新方面,它通过统一的华为擎天架构,可在本地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与华为云一致的云服务使用体验,可同步包括AI、大数据、IoT、区块链等10大类云服务技术。
另外,华为云还联合1000+ISV伙伴合作,为政企客户提供2000+联合解决方案,并通过华为云Marketplace混合云专区,让客户在本地管理界面上就可以一键获取海量优质行业应用,由此形成生态级别的云服务体验。
同时,华为云还通过在全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代表处(本地与区域结合),派驻城市总经理不断下沉攻占地方政务云市场,这也使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将政务云业务,从几年之前的90多亿做到了2020年的170多亿。这种方法也被后来的腾讯云、阿里云所借鉴,并得到大力推广。
阿里云积极求进
作为国内云市场的龙头老大,阿里云对于政务云这块大蛋糕自然也不会放过。近年来阿里云更是积极展开攻势,对相对头部的华为云、浪潮云等厂商形成直接冲击。
据未来智库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阿里云在政务公有云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3%,相比华为的32%,仅有9个百分点之差了。据中央政府采购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三季度阿里云在中央国家机关云计算采购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0%,已经覆盖了包括人社部、交通部等诸多部门。
除了中央机关之外,阿里云与地方政府部门也达成了多项合作,其目前已经在为北京、浙江、江苏、贵州等多个省市的数字政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了。结合各方面情况来看,阿里云能够在政务云市场加速向华为云、浪潮云等头部追赶,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应用生态分不开。
一方面,阿里云完整的自研技术体系,能够满足政务行业对IT信息系统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要求。 如阿里云自研的云 *** 作系统飞天系统,可以实现“一云多芯、一云多态”,可以适配X86、ARM等不同技术架构,以及本地云计算、现场云计算节点、边缘云计算等多种场景应用形态。此外,其还拥有自研的架构神农架构、存储系统盘古、自研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自研AI芯片含光800等,这使其得以形成从底层硬件到中层再到应用层的自研产品体系。
庞大丰富的自研技术产品应用,使阿里云能够最大适配复杂政务云场景的应用条件,大大提升政务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另一方面,随着政务云行业的成熟度提升,阿里云在综合自身安全、PaaS服务、政府数据运营等方面的综合生态能力,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重视。 相比此前,如今的政务云市场日益开始从“业务上云”向“数据智能”的应用场景转型。如疫情期间大量使用的行程码、 健康 码、国家反诈骗应用推广等各类便民服务应用的出现,都是政务云向应用领域延伸的重要体现。
在此背景下,具备IaaS、PaaS、SaaS、DaaS(数据即服务)等综合云生态体系的厂商,更加受到政府部门的青睐。阿里云凭借在政企业务领域多年的深耕,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云生态体系,这使其在与单一云服务厂商,争夺地方政务云项目上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仅仅阿里云的城市大脑项目就已经在杭州、上海、澳门、海口等十多个城市落地,其他地方项目也在进一步推进中。
天翼云穷追不舍
放眼整个行业,阿里云、华为云固然厉害,但以天翼云为代表的“国家队”,在政企云市场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据IDC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814亿元人民币,天翼云以253%的市场份额位居政务云前列。据悉,目前天翼云已经承载了超过20多个省级政务云,300多个地方政务云,并参与了超过10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已成为国内通讯运营商云服务中的领头羊。而天翼云能够走到这一步,与其得天独厚的自身资源分不开。
首先,其云服务“国家队”的身份,使其在获取政府项目方面带有“先天优势”。 虽然说在做政务云项目上,优先考核的还是云厂商自身的技术实力和资源能力,但良好的政商关系和资源对政企项目的获批,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国企中间为数不多的“几朵云”之一,天翼云始终牢牢占据头部位置,在资源能力不输其他企业的情况下,自然更有希望拿下较为重要的政府订单。
其次,天翼云背靠中国电信这棵“大树”,在接纳地方资源信息与渠道拓展上,明显强于其他云服务厂商。 作为中国三大运营商之一,中国电信的门店遍及全国地方,甚至一路下沉到乡镇一级,这使其对地方政务云项目建设的消息了如指掌,能够较早地掌握先机接触项目资源。与此同时,遍及全国的门店网络使其不必像阿里云、华为云那样另组团队,开拓下沉县市级项目,只需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即可以实现云业务的推广和销售。
最后,有赖于母公司中国电信的鼎力支持,天翼云在技术研发上几乎不设上限,这使其在各类核心云技术领域拥有了顶级云服务商的能力。 近年来天翼云结合自身网络运营商的身份,大力推进云网融合,全面升级天翼云技术,并在最新的40版本实现了“一云多芯、一云多态、一张云网、一致架构”的技术能力,这些能力已经与华为云、阿里云等顶级玩家不相上下。
凭借着多方面的强大实力,以天翼云为代表的“国家队”,正在不断缩小与头部云服务商之间的差距。以最新披露的2021年天翼云年营收数据来看,2021年天翼云实现营收279亿营收,已经超过了阿里云前三季度营收的总和(26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天翼云实现了100%的增速,远超阿里云的33%。若照此速度下去,天翼云追赶上阿里云只是时间问题。
一体化成政务云角逐新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务云市场的逐步成熟,代表全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方案”,正在成为头部云服务厂商,角逐政务云市场的新焦点。
第一,经过一个很长的建设周期之后,政务云的基础设施上云已经接近完成,接下来转向“整体协同运营”逐渐成为必然趋势。
如上文所述,目前头部的政务云服务商不论是华为云、阿里云还是天翼云,都已经实现了“一云多态、一云多芯”的全场景技术能力和全栈能力,并能够为政企用户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DaaS(数据即服务)的连续体服务的分布式云体验,实现从技术、产品、方案到服务的全栈式链接。这种全新的云服务模式不仅是主要云服务商的共识,还是其对政务云市场状况变化的最新对应。
第二,不论是哪类玩家,回归“用户”痛点来展开服务构建价值才是核心。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数字政府也好智慧城市也罢,其对云服务的核心期望在于实现政府部门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服务职能的转变。因此,在政务云的建设上,政府部门的核心期望,不外乎是在不增加政府人员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提升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能力,这也是厂商们参与政务云建设的核心考量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便利、灵活、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政务云建设,才是地方政务云建设的核心诉求所在。而要达到这一要求,相关的云服务商必然需要更为强大的技术实力,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种技术要求。
总而言之,无论是市场本身的发展要求还是用户的核心诉求,都使一体化厂商成为了政务云接下来的核心发展方向。而随着各路厂商纷纷介入其中,可以预见关于一体化的云行业竞争将成为接下来的焦点。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多的互联网公司里面云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进行云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其中主要包含云计算、大数据和云存储等。那么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云技术的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昌平北大青鸟为大家具体介绍。
一、云原生数据以多种方式进行储存
在以前,如何进行存储数据呢?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本地或网络连接的文件系统,也可以使用具有关系型的数据库,这样能够使云原生数据以不同的方式生成,停留在很多地方。
云原生数据可能位于事件日志,关系数据库,文档或键值存储,对象存储,网络存储,高速缓存或冷存储中。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具体情况。如何存储需要高持久性的媒体文件?这个时候可以使用对象存储方法。
二、云原生数据没有固定模式
在大多数情况下,您可以看到云原生应用程序和服务以JSON格式处理数据。换句话说,您还可以使用协议缓冲区或传统XML构建数据。但是无论如何,云原生应用程序都需要优先考虑适应性。因为这意味着它很容易适应不同的变化。
所有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各种存储。如果您要求所有数据符合固定模式并且可以灵活地插入SQL数据库,则无需限制自己。可以考虑减少ORM和类的大量使用,因为很难对它们进行更改。
三、云原生数据具有复制冗余
学习软件工程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重复。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指导原则,但来自云原生应用程序的数据可能不会仅存在于一个地方。当进行引入缓存时,会发现需要同时读取和写入缓存。北京昌平北大青鸟发现高速缓存中的数据最终写入记录系统。缓存本身是一种数据复制形式,这样的副本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性能和灵活性。
四、云原生数据是经常被使用和丢弃的
在清除数据的时候,需要很好的克服心理障碍,很多人都会为了以防万一而进行数据存储,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云原数据很容易扩展,但是这些数据中大多数只能作为临时用途。不要觉得您想要存储所有数据。在进行电脑培训之后,您会发现处理的数据的生命周期比以往更短,并且在规划其存储介质之前,需要准确计算数据的生命周期。
以上就是关于国产十大数据库排名全部的内容,包括:国产十大数据库排名、创原会:保险行业精英齐聚,共论云原生创新之道、对话阿里云李飞飞:关于云原生数据库的五大预判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