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调查中SPOT5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探讨
王照利、黄生、张敏中、马胜利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遥感计算中心,西安710048)
本文发表于<陕西林业科技>2005 No1 P27-29,55
摘要:
目前,多光谱、高空间分辨率的SPOT5卫星遥感数据被广泛应用到森林资源调查中。本文结合SPOT5遥感数据的特点,根据森林资源调查的需要,从遥感数据的正射校正、波段组合、融合处理和数据变换处理等方面探讨了SPOT5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提取。探讨性地提出了适应于森林资源调查的SPOT5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关键词:SPOT5 遥感数据,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处理
DISCUSSION ON SPOT5 IMAGE DATA PROCESSING FOR FOREST INVENTORY
Wang Zhaoli, Huangsheng,Zhangminzhong,Ma Shengli
(Northwest Institute for Forest Inventory, Planning &Design, Xi’an China 710048)
Abstract: Now days,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multispectral SPOT5 image data are widely applied in forest invent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T5 image and requirements of forest inven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ing procedures of ordering image data, ortho-rectification, image bands composition and image data fusion The complete steps of image processing for forest inventory are given
Key words: SPOT5 image data,forest inventory, data processing
前言
卫星遥感影像具有空间宏观性、视角广、多分辨率(光谱和空间)、多时相、周期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所以卫星遥感影像既可以提供森林资源的宏观空间分布信息又能提供局部的详细信息以及随时间、空间变化的信息等[1]。目前在林业领域卫星遥感数据被广泛的应用于不同尺度层次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源监测、病虫害、火灾监测等方面。
2002年5月法国SPOT地球观测卫星系列之5号卫星(即SPOT5星)发射。SPOT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0米(短波红外空间分辨率为20米),但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达到25米。SPOT5遥感数据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多光谱分辨率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了丰富的、可靠的、高精度的基础数据源。从性价比分析,在其他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目前比较昂贵的状况下,SPOT5遥感数据比较适宜应用于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调查,可大幅度的森林调查的减少外业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SPOT5卫星数据已被大量地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尤其,是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被作基本的森林资源信息源提取各类信息。针对于将多光谱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SPOT5遥感数据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鲜有报道。本文总结工作实践,结合SPOT5遥感数据的特点,根据森林资源调查的需要,从遥感数据的订购、正射校正、波段组合、融合处理和数据变换处理等方面探讨了SPOT5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
1.SPOT5卫星遥感数据特点
SPOT卫星系统采用线性阵列传感器和推扫式扫描技术,具有旋转式平面镜可以进行倾斜观察获得倾斜图像和立体像对。采用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的椭圆形轨道,轨道高度约832Km,轨道倾角987o ,每天绕地球14圈多,重复覆盖周期26天[2]。由于有倾斜观测功能,使重复覆盖周期减少到2-3天。SPOT5卫星载有2台高分辨率几何成像仪(HRG)、1台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装置(HRS)和1台宽视域植被探测仪(VGT)。高分辨率几何成像仪的波段选择是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HRG的波段设置(见表1)足以取得辨别作物和植被类型的最佳效果。本文主要探讨HRG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的处理。
2.SPOT5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
SPOT5数据处理工作流程:
21 遥感数据的订购
订购数据时,用户需向数据代理商提供购买区域的四个角的大地坐标或者数据的景号(PATH/ROW)。特别应该注意数据订购时间和用户拿到数据之间有时间差,间隔时间长短因用户的要求、天气、卫星重复覆盖周期而异。相对于其他卫星数据,比较有利的一面是SPOT5卫星装置有旋转式平面镜可以进行倾斜观察,用户可向代理商申请红色编程提前得到调查区域的遥感数据,但要支付编程费。对于遥感数据的时相、云量、入射角、阴影量、是否购买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波段等用户根据自己具体的工作需要向代理商提出限制要求。
根据我们对SPOT5遥感数据的使用,对于森林资源调查,北方9,10月份和11月初的遥感影像比较适宜。代理商向用户提供经过处理的不同级别的影像产品,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建议购买SPOT1A级产品,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进行处理,同时也可减少费用。
22 基础数据准备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高精度DEM是进行SPOT5遥感数据高精度正射校正必需的基础地理数据。建议购买1:10000地形图和1:25000数字高程模型(DEM)。
将1:1万地形图扫描,扫描分辨率设置为300DPI。将扫描好的地形图进行几何精纠正,纠正精度控制在03毫米内。从测绘部门购买的1:1万地形图为北京54坐标系3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而1:25万DEM为北京54坐标系6度分带投影。在数据准备时,将校正好的1:1万地形图通过换带转换转成和DEM一致的6度分带投影。
对于没有1:1万地形图的地区,建议使用差分GPS接收机采集地面控制点。
23几何正射校正
正射校正过程应用了法国SPOT公司发行的GEOIMAGE软件。GEOIMAGE软件有针对SPOT5卫星数据开发的SPOT5物理模型。模型模块自动读取DEM信息。SPOT 物理模型可读取卫星在获取遥感数据的瞬间状态参数,这些参数存贮在数据的头文件中[3]。卫星状态参数包括:卫星成像瞬间的经纬度、高度、倾角等。卫星状态参数能够帮助提高几何校正的精度。
以校正好的1:1万地形图为基准,在影像图上找出和地形图上地物相匹配的明显地物作为地面控制点。在进行正射校正时,应先进行全色波段数据校正,然后以校正好的全色波段数据为基准进行多光谱数据校正。以全色波段数据为基准校正多光谱波段就比较容易校正,且能提高两者的匹配精度。地面控制点应分布均匀,影像的边缘部分布要有控制点分布,同时在不同的高程范围最好都有控制点。地面控制点的数量因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而定,根据我们的经验,一景60KmX60Km的SPOT5数据,一般地势平缓的地区20个左右控制点即可达到满意的结果,在高山区25个左右控制点就可使正射校正精度满足要求。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法。
24 辐射校正
用户购买的SPOT5的各级数据,数据提供商已经根据卫星的记录参数对遥感数据做了辐射校正,即消除了传感器自身引起的、大气辐射引起的辐射噪声。若果影像存在薄雾或地形高差较大引起的辐射误差情况,用户应进一步进行辐射校正处理。薄雾的简单消除原理是基于近红外波段不受大气辐射影响,清澈的水体或死阴影区的数值应为零。从各波段数据中减去近红外波段的水体或阴影的不为零值。地形起伏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公式: f (x,y)=g(x,y)/cosa,g(x,y)为坡度为a的倾斜面上的地物影像;f (x,y)为校正后的影像。由于坡度因子参与校正所以需要DEM支持。
25 波段组合
根据SPOT5数据波谱特征(表1),各波段分别记录反映了植被的不同特征方面:B4(SWIR)短波红外反映植物和土壤的含水量,利于植被水分状况和长势分析;B3(NIR)近红外波段对植被类别、密度、生长力、病虫害等的变化敏感;B2(RED)红光波段对植被的覆盖度、植被的生长状况敏感;B1(VIS)可见光波段对植物的叶绿素和叶绿素浓度敏感。经过比较分析和实际应用发现SPOT5的B3、B4、B2波段组合对植被类型的识别要优于B3、B2和B1的组合。但由于B4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20米,使B342组合对植被空间几何细节表达没有B321组合清晰,例如林缘界线信息表达方面B321要优于B342。
26 影像数据融合
对于购买有高空间分辨率全色波段数据的用户,进行数据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影像数据融合能够综合不同波段、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层)的特征,融合后的数据具有更丰富、更可靠的信息[4]。 根据影像数据融合的水平阶段,影像融合分为:像元级、特征级和决策级三个层次。为了最大限度的从SPOT5遥感数据中提取森林植被信息,应进行像元级的数据融合,将25米的全色波段和10米多光谱数据进行融合。融合得到的新数据既具有全色波段数据的高空间分辨率特征又具有多光谱特征。
像元级数据融合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数据融合的目的,即最大限度的突显森林植被信息,应选取B4、B3、B2和PAN波段,根据我们的试验Brovey 融合算法方法比较理想:
27遥感影像地图
将融合好的数据按Rfused、Gfused、Bfused组合,叠加上行政界线、公里格网、坐标、比例尺等辅助信息,按1:1万地形图分幅生成1:1万纸质图作为外业手图。
3 结果和讨论
31 几何精度
利用SPOT5物理模型,采用1:1万地形图和25万DEM ,经过正射校正处理,可使影像的几何精度控制在2个像元内(<10米),达到1:1万制图标准要求。为以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提取林分调查因子、区划林班界线生成大比例尺的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提供了几何精度保障。
32 波段选择
对于没有全色波段的情况,SPOT5数据的B342组合有利于森林植被类型的识别。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区划中,林分类型信息提取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B342波段组合是小班区划和外业手图的最佳组合。
33 融合效果
融合数据技术使SPOT5遥感影像既具有全色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又拥有多光谱数据的光谱分辨率,丰富了遥感影像的信息量。采用Brovey算法使SPOT5遥感影像从色彩、纹理等方面增强了影像的可判读性,提高了小班因子正判率和林分小班的区划精度。
参考文献
1.周成虎,杨晓梅,骆剑承等《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3-4
2.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88-90
3.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专业制图工作室GEOIMAGE用户指南》,2004,68-70
4.Christine Pohl Geometric Aspects of Multisensor Image Fusion for Topographic Map Updating in The Humid Tropics, ITC Publication, 1996,51-52
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
来源: 李德仁 时间: 2005-08-11-23:09 浏览次数: 79
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
李德仁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市珞瑜路129号,430079)
摘要:在20世纪,人类的一大进步是实现了太空对地观测,即可以从空中和太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通过非接触传感器的遥感进行观测,并将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短短的30年中,遥感和GIS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本文深入地论述了21世纪中遥感的6大发展趋势和GIS的5个发展特征。
关键词:发展趋势;航空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对地观测
中图法分类号:P208;P2379
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从空中和太空来观测和感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理想,并能将所感知到的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球流通,为人类的生存、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在20世纪后半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和技术,迅速地成长起来。
1 遥感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1 航空航天遥感传感器数据获取技术趋向三多(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和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相分辨率)
从空中和太空观测地球获取影像是20世纪的重大成果之一,短短几十年,遥感数据获取手段迅猛发展。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0km)、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太空飞船(200—300km)、航天飞机(240—350km)、探空火箭(200—1000km),并且还有高、中、低空飞机、升空气球、无人飞机等;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相机、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它们几乎覆盖了可透过大气窗口的所有电磁波段。三行CCD阵列可以同时得到3个角度的扫描成像,EOS Terra卫星上的MISR可同时从9个角度对地成像。
卫星遥感的空间分辨率从Ikonos Ⅱ的1m,进一步提高到Quckbird(快鸟)的062m,高光谱分辨率已达到5—6nm,500—600个波段。在轨的美国EO-1高光谱遥感卫星,具有220个波段,EOS AM-1(Terra)和EOS PM-1(Aqua)卫星上的MODIS具有36个波段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时间分辨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小卫星技术的发展,通过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合理分布的小卫星星座,以及传感器的大角度倾斜,可以以1—3d的周期获得感兴趣地区的遥感影像。由于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以及用INSAR和D-INSAR,特别是双天线INSAR进行高精度三位地形及其变化测定的可能性,SAR雷达卫星为全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例如,美国宇航局的长远计划是要发射一系列太阳同步和地球同步的长波SAR,美国国防部则要发射一系列短波SAR,实现干涉重访问间隔为8d、3d和1d,空间分辨率分别为20m、5m和2m。我国在机载和星载SAR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正在形成体系。“十五”期间,我国将全方位地推进遥感数据获取的手段,形成自主的高分辨率资源卫星、雷达卫星、测图卫星和对环境与灾害进行实时监测的小卫星群。
12 航空航天遥感对地定位趋向于不依赖地面控制
确定影像目标的实地位置(三维坐标),解决影像目标在哪儿(Where)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已成功用于生产的全自动化GPS空中三角测量的基础上,利用DGPS和INS惯性导航系统的组合,可形成航空/航天影像传感器的位置与姿态的自动测量和稳定装置(POS),从而可实现定点摄影成像和无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对地直接定位。在航空摄影条件下的精度可达到dm级,在卫星遥感的条件下,其精度可达到m级。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改变目前摄影测量和遥感的作业流程,从而实现实时测图和实时数据库更新。若与高精度激光扫描仪集成,可实现实时三维测量(LIDAR),自动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SM),并可推算出数字高程模型(DEM)。
美国NASA在1994年和1997年两次将航天激光测高仪(SLA)安装在航天飞机上,企图建立基于SLA的全球控制点数据库,激光点大小为100m,间隔为750m,每秒10个脉冲;随后又提出了地学激光测高系统(GLAS)计划,已于2002年12月19日将该卫星IICESat(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发射上天。该卫星装有激光测距系统、GPS接收机和恒星跟踪姿态测定系统。GLAS发射近红外光(1064nm)和可见绿光(532nm)的短脉冲(4ns)。激光脉冲频率为40次/s,激光点大小实地为70m,间隔为170m,其高程精度要明显高于SRTM,可望达到m级。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是要在2015年之前使星载LIDAR的激光测高精度达到dm和cm级。
法国利用设在全球的54个站点向卫星发射信号,通过测定多普勒频移,以精确解求卫星的空间坐标,具有极高的精度。测定距地球1300km的Topex/Poseidon卫星的高度,精度达到±3cm。用来测定SPOT 4卫星的轨道,3个坐标方向达到±5cm精度,对于SPOT 5和Envisat,可望达到±1m精度。若忽略SPOT 5传感器的角元素,直接进行无地面控制的正射像片制作,精度可达到±15m,完全可以满足国家安全和西部开发的需求。
13 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更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
从影像数据中自动提取地物目标,解决它的属性和语义(What)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另一大任务。在已取得影像匹配成果的基础上,影像目标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集中在影像融合技术,基于统计和基于结构的目标识别与分类,处理的对象既包括高分辨率影像,也更加注重高光谱影像。随着遥感数据量的增大,数据融合和信息融合技术逐渐成熟。压缩倍率高、速度快的影像数据压缩方法也已商业化。我国学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14 利用多时像影像数据自动发现地表覆盖的变化趋向实时化
利用遥感影像自动进行变化监测(What change)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过去人工方法投入大,周期长。随着各类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大量新的影像数据源的出现,实时自动化监测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自动变化监测研究包括利用新旧影像(DOM)的对比、新影像与旧数字地图(DLS)的对比来自动发现变化和更新数据库。目前的变化监测是先将新影像与旧影像(或数字地图)进行配准,然后再提取变化目标,这在精度、速度与自动化处理方面都有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了把配准与变化监测同步的整体处理[1]。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影像目标三维重建与变化监测一起进行,实现三维变化监测和自动更新。进一步的发展则是利用智能传感器,将数据处理在轨完成,发送回来的直接为信息,而不一定为影像数据。
15 摄影测量与遥感在构建“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市”和“数字文化遗产”中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数字地球”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进下形成的。1999年12月在北京成功地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后,我国正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和“数字省市”的建设,2001年国家测绘局完成了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总体战略研究。在已完成1∶100万和1∶25万全国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2001年全国各省市测绘局开始1∶5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在这个数据量达11TB的巨型数据库中,摄影测量与遥感将用来建设DOM(数字正射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DLG(数字线划图)和CP(控制点数据库)。如果要建立全国1m分辨率影像数据库,其数据量将达到60TB。如果整个“数字地球”均达到1m分辨率,其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本世纪内可望建成这一分辨率的数字地球。
“数字文化遗产”是目前联合国和许多国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涉及到近景成像、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近景成像和近景三位量测方面,有室内各种三维激光扫描与成像仪器,还可以直接由视频摄像机的系列图像获取目标场三维重建信息。它们所获取的数据经过计算机自动处理后,可以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形成文化遗迹的三维仿真,而且可以按照时间序列,将历史文化在时间隧道中再现,对文化遗产保护、复原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6 全定量化遥感方法将走向实用
从遥感科学的本质讲,通过对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4大圈层)的遥感,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地物目标的几何与物理特性,所以需要通过全定量化遥感方法进行反演。几何方程式是有显式表示的数学方程,而物理方程一直是隐式。目前的遥感解译与目标识别并没有通过物理方程反演,而是采用了基于灰度或加上一定知识的统计、结构和纹理的影像分析方法。但随着对成像机理、地物波谱反射特征、大气模型、气溶胶的研究深入和数据积累,多角度、多传感器、高光谱及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的成熟,相信在21世纪,估计几何与物理方程式的全定量化遥感方法将逐步由理论研究走向实用化,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将迈上新的台阶。只有实现了遥感定量化,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动化和实时化。
2 GIS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1 空间数据库趋向图形、影像和DEM三库一体化和面向对象[2]
GIS发展曾经历过栅格、矢量两个不同数据结构发展阶段,目前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飞快增长和数字地球、数码城市的需求,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和三库(图形矢量库、影像栅格库和DEM格网库)一体化的数据结构。这样的数据库结构使GIS的发展更加趋向自然化、逼真化,更加贴近用户。以面向应用的GIS软件为前台,以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 8i,9i等)为后台数据库管理,成为当前GIS技术的主流趋势。
22 空间数据表达趋向多比例尺、多尺度、动态多位和实时三维可视化
在传统的GIS中,空间数据是以二维形式存储并挂接相应的属性数据。目前,空间数据表达的趋势是基于金字塔和LOD(level of detail)技术的多比例尺空间数据库,在不同尺度表示时可自动显示出相应比例尺或相应分辨率的数据,多比例尺数据集的跨度要比传统地图的比例尺大,在显示不同比例尺数据时,可采用LOD或地图综合技术。真三维GIS的空间数据要存储三维坐标。动态GIS在土地变更调查、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已有较好的应用,真四维的时空GIS将有望从理论研究转入实用阶段。基于三库一体化的时空3D可视化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已能再PC机上实现GIS环境下的三维建筑物室外室内漫游、信息查询、空间分析、剖面分析和阴影分析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真三维GIS将使人们在现实空间外,可以同时拥有一个Cyber空间。
23 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智能化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发现更多的有用知识
GIS是以应用导向的空间信息技术,空间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是GIS的高水平应用,它需要基于知识的智能系统。知识的获取是专家系统中最困难的任务。随着各种类型数据库的建立,从数据库中挖掘知识成为当今计算机界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从GIS空间数据库中发现的知识可以有效的支持遥感图像解译,以解决“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的问题。反过来,从属性数据库中挖掘的知识又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等一些列空间分析的功能[3]。尽管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这一命题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但随着数据库的快速增大和对数据挖掘工具的深入研究,其应用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24 通过Web服务器和WAP服务器的互联网和移动GIS将推进联邦数据库和互 *** 作的研究及地学信息服务事业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的大容量和高速化,GIS已成为在网络上的分布式异构系统。许多不同单位、不同组织维护管理的既独立又互联互用的联邦数据库,将可提供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需要。因此,联邦数据库和互 *** 作(federal databases & interoperability)问题成为当前国际GIS联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互 *** 作意味着数据库中数据的直接共享,GIS规律功能模块的互 *** 作与共享,以及多点之间的相同工作,这方面的研究已显示出明显的成效。未来的GIS用户将可能在网络上缴纳为其需要所选用数据和软件功能模块的使用费,而不必购买这个数据库和整套的GIS软硬件,这些成果产生的直接效果是GIS应用将走向地学信息服务。
目前已兴起的LBS和MLS,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定位服务,突出地反映了这种变化趋势。它引起的革命性变化使GIS将走出研究院所和政府机关,成为全社会人人具备的信息服务工具。我国目前已有2亿个手机用户,若每人每月为MLS支付10元费用,全国一年的产值将达到240亿。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地学信息将能随时随地为任何人和任何事情进行4A服务(geo-in-formation for anyone and anything at anywhere and anytime)。
25 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有望在本世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
笔者曾扼要地叙述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7大理论问题[4]:(1)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包括几何基准、物理基准和时间基准;(2)地球空间信息标准,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存储与交换标准、空间数据精度与质量标准、空间信息的分类与代码标准、空间信息的安全、保密及技术服务标准以及元数据标准等;(3)地球空间信息的时空变化理论,包括时空变化发现的方法和对时空变化特征的和规律的研究;(4)地球空间信息的认知,主要通过各目标各要素的位置、结构形态、相互关联等从静态上的形态分析、发生上的成因分析、动态上的过程分析、演化上的力学分析以及时态上的演化分析达到对地球空间的客观认知;(5)地球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包括类型的不确定性、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空间关系的不确定性、逻辑的不一致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6)地球空间信息的解译与反演,包括定性解译和定量反演,贯穿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认知过程中;(7)地球空间信息的表达与可视化,涉及到空间数据库多分辨率表示、数字地图自动综合、图形可视化、动态仿真和虚拟现实等。目前,这些方面的研究对建立完备的理论尚嫌不足,需要在今后加强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关于遥感与GIS的集成,涉及到GPS和通信技术的集成,本文未作具体讨论,其具体内容可参见文献[4—6]。
3 结语
遥感与GIS在20世纪出现,在21世纪不仅将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而且将形成天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服务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愈来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Li D R, Sui H G Automatic Change Detection of Geospatial Data from Imagery The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2,34(II):245—251
[2] 龚健雅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邸凯昌 空间数据发掘与知识发现(第一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82
[4] 李德仁,关泽群 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第一版)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44
[5] 李德仁,李清泉 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26(1):1—7
[6] 李德
FBI指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
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是世界著名的美国最重要的情报机构之一,隶属于美国司法部,英文缩写FBI。“FBI”不仅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缩写,还代表着该局坚持贯彻的信条:忠诚(Fidelity)、勇敢(Bravery)和正直(Integrity),象征联邦警察。
FBI的任务是调查反联邦法罪犯,支持法律,保护美国,调查来自于外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在领导阶层和法律方面执行。对联邦、州、当地和国际机构提供帮助,同时在响应公众需要和忠实于美国宪法的前提下履行职责。五大影响社会的方面享有最高优先调查权:反暴行,毒品/有组织犯罪,外国反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等方面享有最高优先调查权。
FBI的内部机构
FBI部下设10个由助理局长担任领导的职能部门,分管鉴定、训练、刑事调查、技术服务等工作,并在全国59个城市设立外勤办事处及从属于它们的400多个“地方分局”,还有分布在世界22个国家的驻外机构,执行总部分配的任务。
设有“罪犯司法信息服务部”、刑事犯罪“科学实验室”、“中央指纹档案馆”(其中存储着近4700万个对象的指纹,乃世界同类数据库之最)、“尖端人质拯救小组”以及专门培训高级特工的国家学院。
异构数据库的安全性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数据库在三个层次上的异构,客户机 /服务器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跨不同硬件和软件平台通信,数据库安全问题在异构环境下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异构环境的系统具有可扩展性,能管理分布或联邦数据库环境,每个结点服务器还能自治实行集中式安全管理和访问控制,对自己创建的用户、规则、客体进行安全管理。如由DBA或安全管理员执行本部门、本地区、或整体的安全策略,授权特定的管理员管理各组应用程序、用户、规则和数据库。因此访问控制和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异构环境的数据库安全策略有:
全局范围的身份验证;
全局的访问控制,以支持各类局部访问控制(自主和强制访问控制);
全局完整性控制;
网络安全管理,包括网络信息加密、网络入侵防护和检测等;
审计技术;
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安全,如自动的应用系统集成、对象管理等。开发者能定义各个对象的安全性。根据定义的数据库安全性,DBA能迅速准确地通过应用系统给所有数据库对象授权和回收权限。
复杂的口令管理技术
----c复杂的口令管理技术。包括数据库中多个事务的口令同步;异构数据库间的口令同步,如Oracle 和Unix口令;用户初始的口令更新;强制口令更新;口令可用性、口令的时间限制、口令的历史管理、口令等级设置等。
----口令安全漏洞检查和系统终止。包括检查系统终止前登录失败的次数,系统终止前登录成功与登录失败间的时间间隔,跟踪企图登录的站点地址。
----口令加密、审计技术。包括发现口令漏洞,记录口令历史, 记录对表、行、列的访问,记录应用系统的访问等。
安全代理模型
----异构数据库是一个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互联的服务器集合。因此应提供全局访问控制(GAC),并对原有安全策略重新进行异构描述。提供联邦访问表,为用户访问、更新存在于不同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包括安全信息)提供服务。此表为联邦中每个用户指定对某个实体对象允许的 *** 作,它由存放在某个数据库中的安全信息创建。由于实体对象的集合可能被存放在许多数据库中,应提供特定规则和过程将安全信息转换集成为全局信息。
----使用多种代理,全局访问控制(GAC)的安全结构分为三层:协调层、任务层和数据库层,每层有特定的代理强制执行部分联邦安全策略。协调层的任务由系统管理员的代理完成,负责管理整个环境,分派权限给称作任务代理的其他代理,任务代理通过分派访问单个数据库的权限给数据库代理,来控制对整个联邦数据库的访问。比如,由系统管理员分派的完整性保证的任务由完整性管理员完成,数据库功能(如获得用户信息)由用户和数据代理完成。
----顶层(Top Level)代理称为委托代理。由它决定联邦中执行任务的类型。这一层的代理关心联邦中所有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活动。为了获知“谁正在做什么”,不同代理的信息都存放在一特定的目录里。根据这些信息,顶层代理,向适当的代理委派任务。
----中间层(Middle Level)代理称为安全代理。特定的任务(如保持全局完整性)由安全代理完成,它在联邦中可见的范围比顶层代理要窄,完成的任务更具体。安全代理只能看到和它完成同一任务的其他代理。
----底层(Bottom Level)代理称为数据代理。由更高层代理指定完成访问、更新信息任务的代理组成。这些代理是共享数据库和顶层、中间层代理的接口。如用户代理记录某个用户的所有信息,如他/她的标识、对不同对象的不同访问权限等。
DM3的安全技术
----DM3的安全体系结构
----可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两类,第一类是 TCB子集DBMS结构,用DBMS以外的可信计算基(TCB)实现对数据库对象的强制访问控制,此时多级关系被分解成单级或系统级片断,多级安全DBMS将这些片断存在物理上分离的单级对象(如文件、段或物理上分离的硬件设备)中,再对这些分离的单级或系统级对象的访问实行强制访问控制。第二类是可信主体DBMS,由DBMS本身实现强制访问控制的一些或全部责任。
----DM3采用可信主体DBMS体系结构,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强制访问控制的功能,它要求 *** 作系统能提供控制,防止绕过DBMS直接对数据库的访问,将概念上的多级数据库存于一个或多个 *** 作系统对象(如文件)中。由多级安全DBMS 给每个数据库对象进行标记,这些数据库对象对 *** 作系统是不可见的, *** 作系统不能直接对数据库对象进行访问,多级安全DBMS有跨 *** 作系统安全级范围 *** 作的特权。
----三权分立的安全机制
----DM3在安全管理体制方面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不同。绝大多数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的是由数据库管理员DBA负责系统的全部管理工作(包括安全管理)。显然,这种管理机制使得DBA的权力过于集中,存在安全隐患。DM3在安全管理方面采用了三权分立的安全管理体制,把系统管理员分为数据库管理员DBA,数据库安全管理员SSO,数据库审计员Auditor三类。DBA负责自主存取控制及系统维护与管理方面的工作,SSO负责强制存取控制,Auditor负责系统的审计。这种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三权分立,各行其责,相互制约,可靠地保证了数据库的安全性。
----自主访问与强制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就是对主体(用户)访问客体(数据库对象) 的 *** 作权限实施控制,目的就是要保证用户只能存取他有权存取的数据,当用户拥有数据库对象上的某些 *** 作权限及相应的转授权时,可以自由地把这些 *** 作权限部分或全部转授给其他用户,从而使得其他用户也获得在这些数据库对象上的使用权限。DM3系统根据用户的权限执行自主访问控制。规定用户权限要考虑三个因素:用户、数据对象和 *** 作。所有的用户权限都要记录在系统表(数据字典)中,对用户存取权限的定义称为授权,当用户提出 *** 作请求时,DM3根据授权情况进行检查,以决定是执行 *** 作还是拒绝执行,从而保证用户能够存取他有权存取的数据。
----所谓强制访问控制是通过给主体(用户)和客体(数据对象) 指定安全级,并根据安全级匹配规则来确定某主体是否被准许访问某客体。DM3系统根据用户的 *** 作请求、安全级和客体的安全级执行强制访问控制,保证用户只能访问与其安全级相匹配的数据。强制访问控制必须事先定义主体和客体的安全级,所有主体和客体的安全级都要记录在系统中。当用户提出 *** 作请求时,DM3首先检查用户对所 *** 作的数据对象是否具有相应的 *** 作权限,然后检查该用户的 *** 作请求及安全级与所 *** 作的数据对象的安全级是否匹配,当两个条件都满足时,DM3才执行用户的 *** 作请求,否则拒绝执行。
----隐通道分析技术
----尽管自主和强制访问控制限制了系统中的信息只能由低安全级主体向高安全级主体流动,低安全级主体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向高安全级主体发送信息,隐通道就是其中的一种。
----隐通道是系统的一个用户以违反系统安全策略的方式传送信息给另一用户的机制。它往往通过系统原本不用于数据传送的系统资源来传送信息,并且这种通信方式往往不被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所检测和控制。隐通道包括存储隐通道与定时隐通道。隐通道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事先约定好某种编码方式,并使用系统正常 *** 作。如果隐通道的发送者直接或间接地修改资源属性,另一主体(接收者)直接或间接地读取这个属性的变化时,这个隐通道就是存储隐通道。如果一个隐通道是一个主体,通过调整系统资源(如CPU)的使用时间影响了另一个主体实际的响应时间,从而发送信息给另一主体时,这个隐通道是定时隐通道。尽管高安全级的用户有可能利用隐通道传送信息给低安全级的用户,但隐通道的主要潜在威胁是它有可能被特洛伊木马所利用。
----根据美国《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即TCSEC)的要求,对B2安全级及以上的系统必须进行隐通道分析,并估算隐通道的带宽,根据带宽决定对隐通道的处理(容忍存在、消除或审计)。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对DM3进行了隐通道分析,并设计出辅助识别工具,目前DM3中的存储隐通道包括客体属性通道、客体存在通道和共享资源通道(如资源耗尽通道)等。对一些定时隐通道,如利用并发控制上锁机制(在 Oracle等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也存在)的隐通道,采取了消除措施。
1、数据库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与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查询、更新、删除等 *** 作。
2、DB(双色球**的一个选号指标)双色球**的一个选号指标 是**研究作者罗志瑜在其著作《锁定双色球500万》一书提出的一个实战型的**术语。 DB值是指福利**双色球的每连续两期开奖记录的蓝色号码的和值。 DB值是双色球的蓝号的一种重要的选号与追踪依据,是一种数值型指标。 彩民依据DB值可以较为容易或较为准确地捕捉蓝号。
3、DB(数据接口)D型数据接口连接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比如:计算机与外设)的接口标准。因形状类似于英文字母D,故得名D型接口。
4、DB(数据储存单位)DB是计算机中的储存单位,1DB=1024的八次方GB。
5、DB(德国铁路)指德国联邦铁路公司。德国联邦铁路和德国国营铁路于1994年合二而一,成为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实现了私有化。铁路始终是大宗货物运输以及联运和客运交通方面特别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因此将进一步推动铁路网的现代化。在西部,德国联邦铁路(DB)于1991年已将其第一批新的高速路段投入使用。它们使新研制的城际特别快车(ICE)的速度达到250公里/小时。其他高速路段的建造正在规划欧洲联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据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B(双色球**的一个选号指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B(数据接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B(数据储存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国联邦铁路公司
2020年的安防圈,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项目停滞、融资缓慢、研发缩减,没有人能预料到,中国安防的新十年,是以这样的状态开始,不少企业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过去十年里,近千家安防产业链厂商,经过无数次物竞与天择,仅留下数十家企业,拥有充沛的资金和技术储备,迎接新十年。
站在安防新十年的这个节点之上,9月5日,由雷锋网 & AI 掘金志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安防峰会,在杭州正式召开。
本届峰会以「洗牌结束,格局重塑」为主题,会上代表未来新十年的15家企业,为现场1000余位听众和线上几十万观众,分享迎接安防新十年的经营理念与技术应用方法论。
以下是本次大会的精彩回顾: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首位华人理事会主席杨强:「联邦学习下的数据价值与模型安全」
杨强在大会中指出,目前很多行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产学两界都缺乏高质量、有标注、不断更新的数据。
如何保证各方数据私密不外传,又能保证数据更新?这就是分布性数据隐私保护、联合建模的挑战和需求——把小数据聚合起来成为大数据。
加上现在人们愈发重视隐私,政府纷纷立法,对技术的监管趋严,联邦学习正为保护隐私带来了技术上的新思路。
如何理解联邦学习?“邦”是指每个实体参与者地位相同,无论大小,提供的价值才是他们存在的意义;“联”是用一种方式把它们联合起来,保护隐私,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
联邦学习的宗旨是“数据不动模型动”,目标是“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以用,但是这些原始数据是合作方彼此之间见不到的,所以一些散乱的小数据就可以成为虚拟的大数据。
杨强教授介绍称,目前联邦学习主要有横向联邦(样本不同、特征重叠)和纵向联邦(样本重叠、特征不同)两种做法,前者更适用于to C场景,后者适合to B场景。
他强调,联邦学习和分布式AI、联邦数据库的区别在于:过去这二者的数据形态、分布、表征皆为同类,但在联邦学习里它们可以是异构的;且过去联邦数据库目的是并行计算、增加效率,但现在数据本身属于不同的属主,所以需要做加密情况下保护隐私的计算。
随后,杨强也谈到了联邦学习在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此外,杨强团队还推动制定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学习国际标准,同时也发布了开源平台FATE,并且积极筹措联邦学习联盟,共建联邦学习生态。
海康威视EBG解决方案部总裁李亚亚:「赋能数字转型,服务千行百业」
李亚亚介绍,海康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块:综合安防、大数据服务和智慧业务。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下,人工智能交付问题依然面临挑战,难点有三:一是泛在需求,这是场景碎片化、需求差异化必然带来落地难问题;二是复杂交付,涉及产品、施工、算法优化、信息系统打通、业务流程转型等诸多问题。三是成本可控,关注投入产出比非常必要。
李亚亚认为,解决落地难,仍然是要回归商业本质。要从产品的品质抓起,目的是让各行业都享受到技术革新的红利,通过场景化、差异化的问题解决,提升用户的业务价值回报。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逐步进阶的过程,场景化是路径,因此要通过系统的产品体系去支撑场景化应用。面向企业领域的数字化业务的开展和落地,海康威视从拉近管理距离,提升业务效率,规范作业行为,防范安全隐患四个维度出发为行业赋能。
海康威视秉持开放融合的合作理念,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实践数字化转型之路;秉善笃行,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赋能千行百业,为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开拓新视界。
大华股份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殷俊:「AI 行业应用,产业升级」
殷俊认为,AI经历了理论研究的10、智能落地的20,目前处于行业智能的30阶段。
AI 10时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计算力不够,数据有限,算法不成熟;20阶段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算法、算力有了突破,成熟的算法寻找落地场景;30阶段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行业最需要的不仅是一套算法、一套系统,而是企业解决客户痛点和需求的能力。
在行业智能背景下,人工智能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包括:一是AI技术泛化、快速迁移新应用的能力;二是应用牵引,快速适配新需求的能力。
殷俊认为在30阶段是应用主导个性化和AI解决方案的敏捷交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构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端到端体系化能力,大华已经在四个方向做了重点布局:系统架构、数据智能、智能工程化、智能技术。
除了构建以上核心能力,大华还开放全栈能力,赋能行业生态,并在实战中持续积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针对全场景理解、小规模数据、泛化能力、多任务学习和AutoML等人工智能的五大技术挑战,开展实践探索,并已取得实战应用成果。
最后,殷俊强调,AI目前还是依赖人工为主,大华希望未来在行业共同努力下,能够真正转向AI的自我智能,推动行业智慧化落地。
西部数据智慧视频产品首席技术官孙煜:「AI安防与存储的变革」
孙煜提到人工智能在监控行业的应用四个主要要素:芯片、软件、存储和厂商。
芯片不断提升算力,并降低成本,软件提供高效实用的算法,海量数据需要被存储才能被利用,厂商集成以上要素并落地。这个生态中,各方要素一起合作才能使得AI真正落地。
AI应用,使得视频监控的存储架构从以前的端和边,变为现在的端、边、云,连接方式云化,其中,存储器需要更高顺序读写性能、更大的存储容量、更高地随机读写性能、更快地响应时间。
西部数据通过提供视频监控行业从终端到核心的存储产品组合,协助视频监控行业的AI落地。
孙煜演示了西部数据专门为整个视频监控行业打造的从端、边、云的各个产品组合,以及专门随时检测硬盘监控状态的软件WDDA,Western Digital 设备分析 (WDDA) 是 Western Digital 的监控优化存储产品系列支持的全新设备分析功能。WDDA使管理员能前瞻式地管理存储设备并保持性能优化,防止意外故障。
孙煜强调AI进入后传统监控盘力不从心,系统厂商通过合并通道单码流,顺序地写入,大大减少了硬盘的飞行时间和次数,把飞行机会转移到数据库访问,提升存储系统的性能。
西部数据认为提高数据利用率的关键,是告别简单粗放模式,进行精细化的分层存储策略,他们还建立起一套四层存储架构体系:热存储、温存储、冷存储、极冷存储,分而治之,极大地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商汤科技智慧城市事业群产品副总裁朱鑫:「AI 驱动城市智能化变革」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更多是在于更高效的信息组织,更顺畅的一些信息流动,以及更便捷的信息访问,从而去改善企业以及行业的效率,生产力是百分比提升。
智能化变革,机器将取代人工,如此会形成一个自主的组织生产,最关键的是,随着数字技术、芯片、摩尔定律以及云计算能力相关规律影响,机器成本会持续下降,规模化后机器成本会趋向极低的成本。彼时对生产力的提升不是百分比,可能是倍数,甚至是指数级。
大量的城市物联设备、规划的城市群,以及城市里形成的大量人流、物流、车流、金融流、数据流,组成了城市互联网。
朱鑫总结了城市互联网市场下,真正推动一个城市智能化变革的三大支柱系统。
一是新一代的联网汇聚平台。视觉数据是城市最丰富的数据资源,前端设备收集的数据通过联网汇聚,形成城市动态的数据资源池,动态数据经过AI系统处理后,成为城市数据资产。二是超级计算底座。每个城市需要一个新型的超算中心。三是城市级算法系统。系统有三大板块:城市的主算法系统、城市级场景算法系统和通过融合、关联、决策,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的算法系统。
商汤在这几个支柱下面形成了一整套体系与方案,从最底层的基础建设开始,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到城市智能的计算中心,再到城市智能云赋能中心,把整体算法系统能力都放在云赋能中心。
宇视副总裁、首席架构师姚华:「AI 如何得到人民的好口碑」
姚华回顾了2018年提出的AI与安防的七座大山,并指出如今视图数据全链路计算逻辑已经形成,AI在安防已经从0跨越过1。宇视的AI部署已经在从城市到郊区、乡村,解决群众的小事和琐事。
业务状态出现新挑战,比如动态人口服务和管理难、案件有效线索率低。姚华列举“宇视追影系统”应用的三个案例:疫情期间24小时找回出走口罩少女,男子沿街威胁案件,合伙扒窃案,以上成功案例中,最关键的技术是ReID(跨镜追踪)。
姚华指出,ReID应用有七大技术难点:第一,不同姿态、角度、分辨率下的人体之间的匹配;第二,复杂场景、有遮挡,密集人群等场景下的匹配;第三,不同交通工具上的人体的匹配;第四,不同时间段以及着装变化后的行人匹配;第五,跨摄像头模态行人匹配;第六,目标行人着装发生变化后的匹配问题;第七,在较小训练集上匹配算法训练较为受限问题。
宇视联合博观(拥有国际三大主流ReID数据集、Vehicle ReID等世界纪录的算法公司),设计了基于现有样本的GAN对抗网络,较好地模拟了人体的多角度、多姿态特征。同时,辅以多种预处理算法,极大地扩充了原始样本基数,使得在较小训练集上匹配算法训练受限的问题迎刃而解。
其次,宇视在算法中采取结合全局特征和多尺度局部特征的混合向量提取解决方案,并在训练中采用迁移学习,再者,对每个人体的局部特征进行重定位的匹配训练,通过实现对人体局部位置的精准定位,可将人脸识别与ReID联动结合,解决跨镜追踪应用的诸多难点。
宇视追影系统发布一周年,实战应用落地中国百余个城市和地区,实战案例超1000个,找回走失人口100余人,小微案件侦破率提升50%。最后,姚华用“好AI,为人民服务”结束:小案件是群众的“天”,无论乡村还是城市,AI帮助解决小案件难题,能让我们尊重每一个微小的个体。
360城市安全集团副总裁、360视觉科技总经理邱召强:「360 以安全为基础的 AI 技术与应用 」
邱召强表示,当行业在享受技术带来当先进性时,360通常用逆向思维思考:一个新的技术产生的同时会带来哪些安全隐患。
邱召强指出了数字时代的四个特征:第一,一切皆可编程,也造成漏洞无处不在;第二万物均需互联,虚拟世界的 *** 作带来了物理真实世界巨大的灾难;第三大数据驱动业务,数据一旦汇总,安全性难以保证;第四软件定义世界,世界架构在软件之上,脆弱性前所未有。
360在过去15年,总结和打造出了一套云端的安全平台。360安全架构是以安全大脑为核心,六大板块,一个安全大脑,十个安全基础设施,和一个运营的所发,一个专家的团队,一个实战演练机制和一个安全互通的标准。
背靠360城市安全集团,360视觉科技专注于人脸识别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打造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视觉安全产品,包括了人脸识别门禁、人脸识别通道闸机、人证核验设备等智能终端及针对办公楼宇、酒店、商超、社区、学校,交通枢纽等场景解决方案,构建以安全为核心的智能生态。
360安全赋予了360视觉科技独特的竞争力。针对人脸识别终端设备的安全,对核心库和可执行性文件进行核心加固、对代码加固、对应用程序加固,三重安全加固防护;此外,360视觉科技还独创密钥白盒技术,为人脸识别终端、云平台环境中的数据加密及公私钥身份认证,全程密钥无明文。
最后,邱召强展示了360视觉科技人脸识别硬件家族,以及智慧园区、智慧楼宇、社区安全、智慧校园、机场安防、智慧办事大厅等几大行业解决方案。
华为机器视觉领域总裁段爱国:「华为 HoloSens ,点亮智能世界」
段爱国提出,一个真正的智能世界有三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或者基础框架技术:一是万物感知,二是万物互联,三是万物智能。
在华为来看,万物互联、5G、光网络是华为的强项,华为机器视觉将成为华为在万物感知的核心。
段爱国还认为,智能世界向前迈进有三大核心技术:以全息感知为核心的机器视觉,以万物互联为基础的移动无线通信,以及万物智能的AI技术,2020年这三个技术开始合拢。
所以华为在2020年率先提出,所有的视频技术应该从人看向给机器看转移,并正式把产品线更名为“机器视觉”,聚焦打造两个核心的能力:一是前端的全息感知能力,二是在后端用数据驱动,反作用于物理世界,驱动于智能世界。
4G的时代,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出现了各种行业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在华为来看,机器视觉就是5G时代的行业数字化的智能手机。段爱国还提到,过去5年,AI的成本在下降,AI已经进入到普惠的时代,他预测未来两年智能摄像机一定会超过网络摄像机。
另外,华为将聚焦打造4个核心战略产品和平台:前端的软件定义摄像机,后端的智能视频存储,类似于智能手机应用市场的智能算法应用商城,以及华为机器视觉云服务。
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大战略策略:战略一,积极投入全栈全场景的AI研究;战略二,重构产业架构,加速智能化升级;战略三,平台+生态,赋能千行百业;战略四:端边云协同,深度数据挖掘。
最后他强调, 会将开放进行到底,未来的智能世界很复杂,华为不可能一个人包揽全部的工作,希望大家一同成长。
旷视副总裁那正平:「城市大脑的条与块」
那正平表示,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无论是智慧城市、城市大脑还是数字孪生概念,核心思想都是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发现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进行动态优化调节,解决城市面临的安全、出行、环境、产业升级等诸多问题,最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那正平归纳出做好城市大脑和城市大脑的 *** 作系统的几大要点: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探寻业务本质;先具象再抽象;脚踏实地,长期主义。
旷视通过分析城市空间和管理对象,指出城市的日常运作管理需要秉持以人为本核心,城市大脑应围绕条块结合的方式实现综合管理,实现条、块、脑、OS的协同。
城市大脑中的条应用总量少,单体规模大、高并发、数据壁垒强;而块总量大、IoT种类多,低并发、数据壁垒低,集成联动潜力大。
基于此,旷视提出:构筑城市大脑需要先围绕“条”和“块”打造城市级的超级应用,验证产品、实现单一场景闭环,从而形成具有旷视特色的软件和硬件产品矩阵,最终逐渐沉淀出城市级和建筑级AIoT *** 作系统,实现城市物联网的闭环。
旷视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并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第二,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矛盾是市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同落后的算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云从科技安防行业部总经理李夏风:「人机协同平台,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升级」
云从认为人机协同有三部分: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
人机协同中,各个行业的专家、以机器代表的AI知识服务和用户,三者形成一个闭环,首先专家把知识赋能给机器,机器转换成智能化产品并提升客户的体验,用户从中反馈出个性化的需求,后续提升专家的效率并反哺到产品或服务中。
云从人机协的落地通过三部分实现:智能化终端设备收集数据,同时也是人机交互的入口,云端大脑是整个数据的汇集、分析、提炼的中枢,当数据大脑经过分析,形成相关的服务后,通过嵌入式的模块,即AI平台,实现人机协同在各个场景落地。
而AI训练平台融合数据智能标注、OCR训练、图像训练、NLP训练、视频结构化训练于一体,根据场景数据,生成符合行业需求的AI模型算法。云从的智能解析引擎具备软硬解耦特性,可以适配国有自主芯片,还能实现效率和使用维度的极大地性能提升。
基于云从的数据分析引擎,提供面向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分析、挖掘及应用服务,完成数据到知识的价值转换,赋能各业务场景应用。
具体来说,汇聚感知数据,打造数据挖掘基础,融合业务数据,灵活定制生成各类标签,拓展业务对象,并依托认知信息,形成各类专家的决策,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最后,依托可视化专家建模,固化专家经验模型,积累与传承业务知识。
从数据到知识是数据价值挖掘的必经之路,目前大部分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云从的知识生产与服务平台KaaS,通过将标签、机器学习等知识模型化、在线化,加上AI 引擎, 变数据/经验为在线知识。
通过数据智能模型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构建实现从多维数据中挖掘隐形事件背后的关联关系及规律现象,服务于风险防控、态势预测、行为画像、虚拟轨迹等各类实际业务决策。
比特大陆AI业务线CEO王俊:「安防新基建,AI 芯智能」
王俊认为,当市场容量足够大时,总是会催生出更专注的产品,因为越是专注的产品,越容易获得更高的效率,随着AI市场的爆发,AI的计算硬件亦是如此。过去大家用GPU来取代CPU提供AI算力,现在正是从GPU切换至TPU或其他AI专用芯片以获得更高效率的时代。
比特大陆算丰自研的TPU,覆盖了云、边、端,专注于深度学习计算,相对于CPU和GPU,在获得更高性能的同时,还具备更高的性价比和更低的功耗。安防行业已经完成了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看得清到看得懂的阶段,而未来在更多专用AI芯片加持下,可继续实现看得快、看得起。
王俊还提到,比特大陆算丰业务坚持专注、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专注AI芯片及其相关硬件的研发,同时开放各个层次的软件接口方便各种算法的接入和优化,力求和各个算法、应用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的AI解决方案。
同时,他们会打造基于比特大陆算丰芯片的算力平台,提供数据、算法、应用的统一管理,这样不同的应用需求,基于不同深度学习框架的不同算法方案,都可简单、高效的运行在该算力平台上。用户可自由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接入数据,并获得智能分析的结果。如此,在真实的场景中,无论是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这样单一的应用,还是城市大脑这样的综合方案,比特大陆都可基于该平台,联合合作伙伴,提供统一、高效、易用的AI算力服务。
澎思科技副总裁曲瀚:「AIoT 新基建,加速人工智能进入普惠时代」
澎思科技认为人工智能新基建的一个核心就是AI的基础设施化,分为技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
在此趋势下,智慧城市和AI安防将成为新基建的最佳试验场。另外,AI安防也逐渐发展到了第二阶段,AI在To B领域的发展开始从单一的场景向全社会各个领域延伸,每个细分的场景都展现出不同的AI服务需求,未来就是服务为王的时代,谁能够快速精准地把握住客户的需求,谁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快速胜出。
曲瀚指出,AI普惠的产品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极致产品体验,二是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能力。实现AI普惠的终局在于四个方面:第一,万物智联,所有的AI终端实现在线化。第二,推动AI算法向通用智能算法演进,降低机器学习的成本,提高泛化能力。第三,构建一个丰富的产品生态。第四,场景的联动和重塑。AI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需要和客户的其他系统做连接和联动,才能使得场景服务变成一个主动智能的服务。
澎思基于对普惠AI的理解,构建了澎思AIoT生态平台,包括四个关键的能力:第一,智能视图大脑。算法会从云、边、端三个维度全链条嵌入。第二,全系列自研的智能边缘设备。第三,打造云端智能服务的开放平台。第四,后端建立数据管理平台,使得数据在AI、硬件以及云服务能够充分地流动,实现业务和训练数据的并轨。
曲瀚还表示,普惠AI最核心的是算法能力,这是整个AIoT业务的底座,澎思的算法在云端和边缘端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最后,曲瀚还重点介绍了在智能城市「新基建」中,澎思在城市公共安全与治理、人居场景智能化两大场景中的落地情况,以及深度参与新加坡等海外市场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
的卢深视CEO户磊:「大库时代,落地千万级刷脸系统的技术剖析与建库经验」
户磊提到,大库时代,金融支付、交通等众多场景亟需千万级精准人脸识别技术方案。目前行业内现有方案为多引擎,多层级,分库管理模式,系统复杂、软硬件开销大、成本高、效率低。
因此理想的大库识别方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精准,万亿分之一误识别率,千万级别底库,鲁棒性好,高度兼容性,以及价格适宜。而的卢深视是全国首个建立省级规模三维人像数据库的AI公司。
的卢深视的千万级精准识别的刷脸系统具有几大关键技术点。
系统架构,分为三个层次,由前端多维智能感知系统、千万大库云端中台和多模态关联分析与预测组成。
其中高性能三维人脸识别算法与前端相机深度集成,降低后端计算开销,中台支撑千万级大库人脸的建库、清洗、检索,适配度高、效率高,多模态架构的兼容性好,分析预测环节基于大数据的逻辑推理,时空轨迹关联分析,将2D/3D人脸、人体、物品、时间、地点等多维大数据融合,深度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实现预测与预警。
其次是技术架构。核心算法层,其中最重要的是3D算法层;平台技术层,包括后端的技术,包括通信计算、协同优化等等技术;业务中台,对数据接入、数据管理、数据清洗、优选,而后融到库里面进行数据同步,最终支撑各种各样应用。
再者,的卢深视建立三维数据标准及评价打分体系,这是后续进行三维应用的基础,的卢深视对于各种数据类别,均提供数据质量要求及评价标准。
户磊还总结了的卢深视3D识别的优势:
准确率高,保证精度不损失的情况下,突破了三维人脸识别的量化技术,最终可以实现在千万级库上面秒级的反馈结果,可以保证万亿大库下的高准确率 。
鲁棒性好,实现了深度图和红外图的识别,不受光线影响,包括大角度、浓妆识别的准确率,能够融入15到20度大的角度的差异。
安全性高,尤其对于活体检测,能够实现2D平面伪装攻击方式100%防御。
平安科技副总工程师王健宗:「联邦智能——智慧城市的突围之道」
目前,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IOT、5G等新技术的驱动下得以迅猛发展, 不过在AI技术落地时总是有所欠缺,即人工智能通用算法在本地化部署过程中所面临的数据困境,而这一块恰恰是相关行业或企业所缺乏的。
王健宗认为,其数据困境主要是三点:数据孤岛、法律法规监管日趋严格,以及传统AI技术模式下的限制。
联邦智能是以联邦学习为龙头,同时涵盖联邦数据部落、联邦推理、联邦激励机制,共由四部分组成。面对目前日益苛刻的数据安全隐私的问题,通过构建联邦学习的技术内核,建立联邦数据部落,实现具备隐私保护的联邦推理,并以联邦激励机制为纽带形成一个完整的AI生态格局,从而打破数据壁垒,使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阶段。
其中,联邦学习是隐私保护下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以及“数据孤岛问题”的解决方案。联邦数据部落,在确保数据安全及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建立基于联邦智能的大数据部落生态,充分发挥各行业参与方的数据价值,推动垂直领域案例落地。联邦推理,在一个隐私与安全的链路过程中,发挥着引擎模型的联邦推理作用。联邦激励机制,它的核心是一个遵循基本准则的闭环学习机制,通过联合建模协议达成、贡献度评估、激励及资金划定等环节,吸引外部企业参与,加入联邦智能生态。
平安的蜂巢联邦智能平台。在整个平台中,蜂巢依托平安集团这一综合性集团背景,能够提供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商用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以此激活数据价值,这也是整个平台的使命。蜂巢平台的目标是跨企业、跨数据、跨领域,实现整个大数据AI生态。此外,它在营销、获客、定价、风控、智慧城市等等方面推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最后,王健宗总结道,联邦智能作为枢纽,将会为智慧城市的未来提供更多新的机会。同时,随着公民隐私安全意识的不断加深,它将更好地为公众带来高品质的个性化服务,并在当前新基建的背景下,立足于数据,依托联邦智能生态,加速精细化服务时代的到来,这也是联邦智能的机会。
灵伴科技公共安全事业部总经理刘叶飞:「安防新十年,AR 来主宰」
刘叶飞认为AR在智能安防领域有独特优势,比如第一视角显示,融合现实世界,人机交互自然,信息传递准确。AR技术如果运用到智能安防领域,在未来的十年,AR+AI必定推动整个安防市场。
杭州灵伴科技成立于2014年,从做语音识别、语音交互起家,随后过度到视觉交互,主要体现在AR层面,在2020年,灵伴推出了全球首款光波导形态的AR智能眼镜。
他还现场展示了灵伴科技在全球首款可量产的光波导智能眼镜,可折叠,小巧轻便。基于光波导优质的显示效果,可以不影响正常视线的情况下与外界进行交互。
刘叶飞还介绍,这款智能AR眼镜具有人脸识别、红外测温、车牌识别、执法记录、信息推送、远程指挥等等功能,相当于取代三个信息化执法终端所有的功能。除了安防行业,还可在智慧园区、大型安保活动、监狱、海关/边检、轨道交通、机场等多种场景使用。此外,灵伴科技在博物馆、两会、疫情防控等场景下的均有落地案例。
安防「新十年」颁奖典礼
大会演讲环节结束后,峰会进入到安防「新十年」颁奖环节。
AI与安防的融合,经由2018年的静水深流、2019年的混沌厮杀,2020年的技术研究与方案落地将会更为清晰、成熟。
身处产业临界节点,雷锋网AI掘金志启动安防「新十年」评选活动。
雷锋网AI掘金志从商业维度出发,基于对AI安防产业四年的调研和资源积累,并联合政、企、学、投资四界的评选委员,致力于寻找广受市场认可的企业、产品,寻找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最佳应用。
五大城市代表企业榜
五大最佳行业解决方案榜
引领未来十年的五大新基建企业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有两种:一种是物理上分布的,但逻辑上却是集中的。这种分布式数据库只适宜用途比较单一的、不大的单位或部门。另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都是分布的,也就是所谓联邦式分布数据库系统。由于组成联邦的各个子数据库系统是相对“自治”的,这种系统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用途的、差异较大的数据库,比较适宜于大范围内数据库的集成。
----- ----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包含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DBMS)和分布式数据库(DDB)。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对数据库进行透明 *** 作,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在不同的局部数据库中存储、由不同的 DBMS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由不同的 *** 作系统支持、被不同的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
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物理上则是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一个应用程序通过网络的连接可以访问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库。它的分布性表现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存储在同一场地。 更确切地讲,不存储在同一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 这就是与集中式数据库的区别。从用户的角度看,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逻辑上和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一样,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执行全局应用。就好那些数据是存储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有单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一样,用户并没有什么感觉不一样。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适合于单位分散的部门,允许各个部门将其常用的数据存储在本地,实施就地存放本地使用,从而提高响应速度,降低通信费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与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相比具有可扩展性,通过增加适当的数据冗余,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集中式数据库中,尽量减少冗余度是系统目标之一.其原因是,冗余数据浪费存储空间,而且容易造成各副本之间的不一致性.而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系统要付出一定的维护代价.减少冗余度的目标是用数据共享来达到的。而在分布式数据库中却希望增加冗余数据,在不同的场地存储同一数据的多个副本,其原因是:①.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当某一场地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对另一场地上的相同副本进行 *** 作,不会因一处故障而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②.提高系统性能系统可以根据距离选择离用户最近的数据副本进行 *** 作,减少通信代价,改善整个系统的性能。
分布式数据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据独立性与位置透明性。数据独立性是数据库方法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分布透明性指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逻辑分区,不必关心数据物理位置分布的细节,也不必关心重复副本(冗余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同时也不必关心局部场地上数据库支持哪种数据模型.分布透明性的优点是很明显的.有了分布透明性,用户的应用程序书写起来就如同数据没有分布一样.当数据从一个场地移到另一个场地时不必改写应用程序.当增加某些数据的重复副本时也不必改写应用程序.数据分布的信息由系统存储在数据字典中.用户对非本地数据的访问请求由系统根据数据字典予以解释、转换、传送.
(2)、集中和节点自治相结合。数据库是用户共享的资源.在集中式数据库中,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共享数据库的控制是集中的,并设有DBA负责监督和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的共享有两个层次:一是局部共享,即在局部数据库中存储局部场地上各用户的共享数据.这些数据是本场地用户常用的.二是全局共享,即在分布式数据库的各个场地也存储可供网中其它场地的用户共享的数据,支持系统中的全局应用.因此,相应的控制结构也具有两个层次:集中和自治.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常常采用集中和自治相结合的控制结构,各局部的DBMS可以独立地管理局部数据库,具有自治的功能.同时,系统又设有集中控制机制,协调各局部DBMS的工作,执行全局应用。当然,不同的系统集中和自治的程度不尽相同.有些系统高度自治,连全局应用事务的协调也由局部DBMS、局部DBA共同承担而不要集中控制,不设全局DBA,有些系统则集中控制程度较高,场地自治功能较弱。
(3)、支持全局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和可恢复性。分布式数据库中各局部数据库应满足集中式数据库的一致性、可串行性和可恢复性。除此以外还应保证数据库的全局一致性、并行 *** 作的可串行性和系统的全局可恢复性。这是因为全局应用要涉及两个以上结点的数据.因此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一个业务可能由不同场地上的 多个 *** 作组成.例如, 银行转帐业务包括两个结点上的更新 *** 作。这样,当其中某一个结点出现故障 *** 作失败后如何使全局业务滚回呢?如何使另一个结点撤销已执行的 *** 作(若 *** 作已完成或完成一部分)或者不必再执行业务的其它 *** 作(若 *** 作尚没执行)?这些技术要比集中式数据库复杂和困难得多,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4)、复制透明性。用户不用关心数据库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复制情况,被复制的数据的更新都由系统自动完成。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可以把一个场地的数据复制到其他场地存放,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复制到本地的数据在本地完成分布式 *** 作,避免通过网络传输数据,提高了系统的运行和查询效率。但是对于复制数据的更新 *** 作,就要涉及到对所有复制数据的更新。
(5)、易于扩展性。在大多数网络环境中,单个数据库服务器最终会不满足使用。如果服务器软件支持透明的水平扩展,那么就可以增加多个服务器来进一步分布数据和分担处理任务。
分布式数据库的优点:
(1)具有灵活的体系结构 。
(2)适应分布式的管理和控制机构。
(3)经济性能优越 。
(4)系统的可靠性高、可用性好 。
(5)局部应用的响应速度快。
(6)可扩展性好,易于集成现有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的缺点:
(1)系统开销大,主要花在通信部分。
(2)复杂的存取结构,原来在集中式系统中有效存取数据的技术,在分成式系统中都不再适用。
(3)数据的安全生和保密性较难处理。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目标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目标,也就是研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目的、动机,主要包括技术和组织两方面的目标.
1.适应部门分布的组织结构,降低费用。
使用数据库的单位在组织上常常是分布的(如分为部门、科室、车间等等),在地理上也是分布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符合部门分布的组织结构,允许各个部门对自己常用的数据存储在本地,在本地录入、查询、维护,实行局部控制.由于计算机资源靠近用户,因而可以降低通信代价,提高响应速度,使这些部门使用数据库更方便更经济。
2.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改善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是分布式数据库的主要目标.将数据分布于多个场地,并增加适当的冗余度可以提供更好的可靠性.一些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一个地出了故障不会引起整个系统崩溃.因为故障场地的用户可以通过其它场地进入系统.而其它场地的用户可以由系统自动选择存取路径,避开故障场地,利用其它数据副本执行 *** 作,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3.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提高现有集中式数据库的利用率
当在一个大企业或大部门中已建成了若干个数据库之后,为了利用相互的资源,为了开发全局应用,就要研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种情况可称为自底向上的建立分布式系统.这种方法虽然也要对各现存的局部数据库系统做某些改动、重构,但比起把这些数据库集中起来重建一个集中式数据库,则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组织上考虑,分布式数据库均是较好的选择.
4.逐步扩展处理能力和系统规模
当一个单位规模扩大要增加新的部门(如银行系统增加新的分行,工厂增加新的科室、车间)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为扩展系统的处理能力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增加一个新的结点.这样做比在集中式系统中扩大系统规模要方便、灵活、经济得多。
在集中式系统中为了扩大规模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开始设计时留有较大的余地.这容易造成浪费,而且由于预测困难,设计结果仍可能不适应情况的变化.另一种方法是系统升级,这会影响现有应用的正常运行.并且当升级涉及不兼容的硬件或系统软件有了重大修改而要相应地修改已开发的应用软件时,升级的代价就十分昂贵而常常使得升级的方法不可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能方便地把一个新的结点纳入系统,不影响现有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逐渐扩展系统能力的较好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①数据库系统与应用 赵致格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p 260
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张晋连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P13
DB德国联邦铁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铁路运输公司,欧洲最大的铁路企业,提供在德国境内和连接欧洲其他国家的铁路客货运输服务,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莫过于搭乘舒适快捷的火车。公司为适应激烈的竞争,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季节优惠,组合购票等,并组建了短途运输公司,以将公路上的客流吸引到铁路上来。2010年德国联邦铁路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公司排名第177位[1
以上就是关于“遥感在森林资源与规划方面的应用”论文资料全部的内容,包括:“遥感在森林资源与规划方面的应用”论文资料、fbi是什么组织、对网络数据库的安全认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