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SQL,数据类型丰富,比如MySQL memory存储引擎,数蚕内存数据库,SQL Server 内存存储,SAP HANA。
SQLite创建的数据库有一种模式IN-MEMORY,但是它并不表示SQLite就成了一个内存数据库。IN-MEMORY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2020 表述勘误:本来创建的数据库文件是基于磁盘的,现在整个文件使用内存空间来代替磁盘空间,没有了文件作为backingstore,不必在修改数据库后将缓存页提交到文件系统),其它 *** 作保持一致。也就是数据库的设计没有根本改变。
inmemory与tempdb是两种节约模式,节约的对象为(rollback)日志文件以及数据库文件,减少IO。inmemory将日志写在内存,并且去除数据库文件作为backingStore,缓存页不用提交到文件系统。tempdb只会在只会在脏的缓存页超过当前总量的25%才会同步刷写到文件,换句话说在临时数据库模式下,事务提交时并不总同步脏页,因此减少了IO数量,事务日志也受这种机制影响,所以在临时数据库模式下,事务日志是不是MEMORY并不重要。回过头来看,内存模式则是临时模式的一种极致,杜绝所有的IO。这两种模式都只能存在一个sqlite3连接,关闭时销毁。
提到内存,许多人就会简单地理解为,内存比磁盘速度快很多,所以内存模式比磁盘模式的数据库速度也快很多,甚至有人望文生意就把它变成等同于内存数据库。
它并不是为内存数据库应用而设计的,本质还是文件数据库。它的数据库存储文件有将近一半的空间是空置的,这是它的B树存储决定的,(2020 勘误:对于固定长度记录,页面使用率最大化,对于非自增计数键的索引,页面一般会保留20~60%的空间,方便插入)请参看上一篇SQLite存储格式。内存模式只是将数据库存储文件放入内存空间,但并不考虑最有效管理你的内存空间,其它临时文件也要使用内存,事务回滚日志一样要生成,只是使用了内存空间。它的作用应该偏向于临时性的用途。
(2020 补充:下面的测试有局限性,)
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测试结果,分别往memory和disk模式的sqlite数据库进行1w, 10w以及100w条数据的插入,采用一次性提交事务。另外使用commit_hook捕捉事务提交次数。
(注:测试场景为在新建的数据库做插入 *** 作,所以回滚日志是很小的,并且无需要在插入过程中查找而从数据库加载页面,因此测试也并不全面)
内存模式

磁盘模式

在事务提交前的耗时 (事务提交后的总耗时):
1w 10w 100w
内存模式 004s 035s 360s
磁盘模式 006s (027s) 047s (072s) 395s (462s)
可以看到当 *** 作的数据越少时,内存模式的性能提高得越明显,事务IO的同步时间消耗越显注。
上图还有一组数据比较,就是在单次事务提交中,如果要为每条插入语句准备的话
1w 10w 100w
内存模式 019s 192s 1946s
磁盘模式 021s (035s) 206s (226s) 1988s (2041s)
我们从SQLite的设计来分析,一次插入 *** 作,SQLite到底做了些什么。首先SQLite的数据库 *** 作是以页面大小为单位的。在单条记录插入的事务中,回滚日志文件被创建。在B树中查找目标页面,要读入一些页面,然后将目标页面以及要修改的父级页面写出到回滚日志。 *** 作目标页面的内存映像,插入一条记录,并在页面内重排序(索引排序,无索引做自增计数排序,参看上一篇《SQLite数据库存储格式》)。最后事务提交将修改的页面写出到数据库文件,成功后再删除日志文件。在这过程中显式进行了2次写磁盘(1次写日志文件,1次同步写数据库),还有2次隐式写磁盘(日志文件的创建和删除),这是在 *** 作目录节点。以及为查找加载的页面读 *** 作。更加详细可以参看官方文档的讨论章节《Atomic Commit In SQLite》。
如果假设插入100条记录,每条记录都要提交一次事务就很不划算,所以需要批量 *** 作来减少事务提交次数。假设页面大小为4KB,记录长度在20字节内,每页可放多于200条记录,一次事务提交插入100条记录,假设这100条记录正好能放入到同一页面又没有产生页面分裂,这样就可以在单条记录插入事务的IO开销耗损代价中完成100条记录插入。
当我们的事务中,插入的数据越多,事务的IO代价就会摊得越薄,所以在插入100w条记录的测试结果中,内存模式和磁盘模式的耗时都十分接近。实际应用场合中也很少会需要一次插入100w的数据。有这样的需要就不要考虑SQLite。
(补充说明一下,事务IO指代同步数据库的IO,以及回滚日志的IO,只在本文使用)
除了IO外,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影响着性能。那就是语句执行。其实反观一切,都是在对循环进行优化。

for (i = 0; i < repeat; ++i)
{
exec("BEGIN TRANS");
exec("INSERT INTO ");
exec("END TRANS");
}

批量插入:

exec("BEGIN TRANS");
for (i = 0; i < repeat; ++i)
{
exec("INSERT INTO ");
}
exec("END TRANS");

当我们展开插入语句的执行

exec("BEGIN TRANS");
for (i = 0; i < repeat; ++i)
{
// unwind exec("INSERT INTO ");
prepare("INSERT INTO ");
bind();
step();
finalize();
}
exec("END TRANS");

又发现循环内可以移出部分语句

exec("BEGIN TRANS");
// unwind exec("INSERT INTO ");
prepare("INSERT INTO ");
for (i = 0; i < repeat; ++i)
{
bind();
step();
}
finalize();
exec("END TRANS");

这样就得到了批量插入的最终优化模式。
所以对sql语句的分析,编译和释放是直接在损耗CPU,而同步IO则是在饥饿CPU。
请看下图

分别为内存模式1w和10w两组测试,每组测试包括4项测试
1只编译一条语句,只提交一次事务
2每次插入编译语句,只提交一次事务
3只编译一条语句,但使用自动事务。
4每次插入编译语句,并使用自动事务。
可以看到测试项目4基本上就是测试项目2和测试项目3的结果的和。
测试项目1就是批量插入优化的最终结果。
下面是探讨内存模式的使用:
经过上面的分析,内存模式在批量插入对比磁盘模式提升不是太显注的,请现在开始关注未批量插入的结果。
下面给出的是磁盘模式01w和02w两组测试,每组测试包括4项测试

可以看到在非批量插入情况,sqlite表现很差要100秒来完成1000次单条插入事务,但绝非sqlite很吃力,因为cpu在空载,IO阻塞了程序。
再来看内存模式20w测试

可以看到sqlite在内存模式,即使在20w次的单条插入事务,其耗时也不太逊于磁盘模式100w插入一次事务。
01w 02w 20w
内存模式(非批量插入) 1587s
磁盘模式(非批量插入) 974s 19828s
编译1次插入语句 每次插入编译1次语句
内存模式(20w,20w次事务) 1110s 1587s
磁盘模式(100w,1次事务) 462s 2041s
内存数据库有现成的redis,高效存取键值对,键设为你的查询条件,值设为你的查询结果转为字符串
查询时先从redis取,没有再查数据库,并且设置redis的过期时间,这种方式需要项目对实时性要求不高,这样你才能用缓存,而且如果你的项目没有明显的热点,即没有某些内容确定会多次被查到,那你缓存就不会命中,添加缓存反而影响你得速度
redis是一种nosql的内存数据库,感兴趣你可以了解一下,优点就是性能强劲
数据查询请求多就把结果缓存下来,你查数据库再快也没有直接把结果从内存读出来快
同样的sql请求只有第一次查数据库,之后通通读内存
或者你干脆借助这种思想,创建一个全局的map对象,然后查询条件作key
结果作value,就省去了了解redis的过程,把整个数据库装内存不太科学,你有多少条数据啊
大数据时代数据管理方式研究
1数据管理技术的回顾
数据管理技术主要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随着数据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数据管理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目前广泛流行的数据库技术开始暴露出许多弱点,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11 人工管理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当时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设备,只有纸带、卡片、磁带等外存,也没有 *** 作系统和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该阶段管理的数据不保存、由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不共享和数据不具有独立性等特点。
12 文件系统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设备开始普及,这一时期的数据处理系统是把计算机中的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被命名的数据文件,并可按文件的名字来进行访问,对文件中的记录进行存取的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在计算机外存上,可以对数据进行反复处理,并支持文件的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 *** 作。其数据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因此,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差,且冗余度大,管理和维护的代价也很大。
13数据库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大容量磁盘,存储容量大大增加且价格下降。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克服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时的不足,而满足和解决实际应用中多个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数据的要求,从而使数据能为尽可能多的应用程序服务,这就出现了数据库这样的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的特点是数据不再只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性,共享性高,冗余度减小,具有一定的程序与数据之间的独立性,并且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控制。
2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管理技术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有 3 个 V,一是大量化(Volume),数据量是持续快速增加的,从 TB级别,跃升到 PB 级别;二是多样化(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化,结构化数据已被视为小菜一碟,、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正以传统结构化数据增长的两倍速快速创建;三是快速化 (Velocity),数据生成速度快,也就需要快速的处理能力,因此,产生了“1 秒定律”,就是说一般要在秒级时间范围内给出分析结果,时间太长就失去价值了,这个速度要求是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最大的区别。
21 关系型数据库(RDBMS)
20 世纪 70 年代初,IBM 工程师 Codd 发表了著名的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Banks”,标志着关系数据库时代来临。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是关系模型,是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数学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非常容易用关系模型来表示。容易理解的模型、容易掌握的查询语言、高效的优化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使得关系数据库占据了数据库市场的绝对的统治地位。随着互联网 web20 网站的兴起,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大量涌现,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应付 web20 网站特别是超大规模和高并发的 SNS(全称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类型的 web20 纯动态网站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暴露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22 noSQL数据库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了 noSQL数据库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与关系模型不同的数据模型,当前热门的 noSQL数据库系统可以说是蓬勃发展、异军突起,很多公司都热情追捧之,如:由 Google 公司提出的 Big Table 和 MapReduce 以及 IBM 公司提出的 Lotus Notes 等。不管是那个公司的 noSQL数据库都围绕着大数据的 3 个 V,目的就是解决大数据的 3个 V 问题。因此,在设计 noSQL 时往往考虑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采用横向扩展的方式,通过并行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划分并进行并行处理,以获得高速的读写速度;其次,解决数据类型从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转向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三者的融合的问题;再次,放松对数据的 ACID 一致性约束,允许数据暂时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接受最终一致性;最后,对各个分区数据进行备份(一般是 3 份),应对节点失败的状况等。
对数据的应用可以分为分析型应用和 *** 作型应用,分析型应用主要是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聚集、汇总,最后获得数据量相对小的分析结果; *** 作型应用主要是指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以及简单的汇总 *** 作,涉及的数据量一般比较少,事务执行时间一般比较短。目前数据库可分为关系数据库和 noSQL数据库,根据数据应用的要求,再结合目前数据库的种类,所以目前数据库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 4 类。
(1)面向 *** 作型的关系数据库技术。
首先,传统数据库厂商提供的基于行存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如 DB2、Oracle、SQL Server 等,以其高度的一致性、精确性、系统可恢复性,在事务处理方面仍然是核心引擎。其次,面向实时计算的内存数据库系统,如 Hana、Timesten、Altibase 等通过把对数据并发控制、查询和恢复等 *** 作控制在内存内部进行,所以获得了非常高的性能,在很多特定领域如电信、证券、网管等得到普遍应用。另外,以 VoltDB、Clustrix 和NuoDB 为代表的 new SQL 宣称能够在保持 ACDI 特性的同时提高了事务处理性能 50 倍 ~60 倍。
(2)面向分析型的关系数据库技术。
首先,TeraData 是数据仓库领域的领头羊,Teradata 在整体上是按 Shared Nothing 架构体系进行组织的,定位就是大型数据仓库系统,支持较高的扩展性。其次,面向分析型应用,列存储数据库的研究形成了另一个重要的潮流。列存储数据库以其高效的压缩、更高的 I/O 效率等特点,在分析型应用领域获得了比行存储数据库高得多的性能。如:MonetDB 和 Vertica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列存储技术的数据库系统。
(3)面向 *** 作型的 noSQL 技术。
有些 *** 作型应用不受 ACID 高度一致性约束,但对大数据处理需要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对速度性能要求也非常高,这样就必须依靠大规模集群的并行处理能力来实现数据处理,弱一致性或最终一致性就可以了。这时, *** 作型 noSQL数据库的优点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了。如,Hbase 一天就可以有超过 200 亿个到达硬盘的读写 *** 作,实现对大数据的处理。另外,noSQL数据库是一个数据模型灵活、支持多样数据类型,如对图数据建模、存储和分析,其性能、扩展性是关系数据库无法比拟的。
(4)面向分析型的 noSQL 技术。
面向分析型应用的 noSQL 技术主要依赖于Hadoop 分布式计算平台,Hadoop 是一个分布式计算平台,以 HDFS 和 Map Reduce 为用户提供系统底层细节透明的分布式基础架构。《Hadoop 经典实践染技巧》传统的数据库厂商 Microsoft,Oracle,SAS,IBM 等纷纷转向 Hadoop 的研究,如微软公司关闭 Dryad 系统,全力投入 Map Reduce 的研发,Oracle 在 2011 年下半年发布 Big Plan 战略计划,全面进军大数据处理领域,IBM 则早已捷足先登“,沃森(Watson)”计算机就是基于 Hadoop 技术开发的产物,同时 IBM 发布了 BigInsights 计划,基于 Hadoop,Netezza 和 SPSS(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软件)等技术和产品构建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技术框架。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新公司来研究Hadoop 技术,如 Cloudera、MapRKarmashpere 等。
3数据管理方式的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系数据库的 ACID 强调数据一致性通常指关联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和完整,而对于很多互联网应用来说,对这一致性和隔离性的要求可以降低,而可用性的要求则更为明显,此时就可以采用 noSQL 的两种弱一致性的理论 BASE 和 CAP关系数据库和 noSQL数据库并不是想到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根据不同需求使用不同的技术,甚至二者可以共同存在,互不影响。最近几年,以 Spanner 为代表新型数据库的出现,给数据库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这就是融合了一致性和可用性的 newSQL,这种新型思维方式或许会是未来大数据处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4 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人们正被数据洪流所包围,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正确利用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样的内存数据库是好的内存数据库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样的内存数据库是好的内存数据库、sqlitememory原理、内存数据库主流的有哪些,并给出各自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