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等数据库建立

分等数据库建立,第1张

图4-1 数据建库流程图

(一)建库流程

分等数据库的建立包括图形数据库的建立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接(图4-1)。其具体内容包括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入库要素的选择、图纸的扫描矢量化、图形坐标系变换与数据编辑、属性数据整理编码和输入、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接等过程。

(二)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1.图形预处理

图形资料的预处理包括检查、修改、清绘、坐标格网调整、制图综合等。图形预处理是为简化图形数字化工作而进行的图层要素整理与删选过程。采用扫描数字化时,对每个专题要素都必须加工数字化原稿,并且确保原稿的质量,要求线划均匀、墨色深浅一致、交接关系清楚、相邻线段间距清晰、图面干净无污点。

2.图件的扫描与纠正

对农用地分等基础图件进行扫描,对于扫描后发生旋转和扭曲变形的地方,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纠正。

3.坐标配准

在矢量化之前对分等基础图件进行坐标配准。使用GIS软件多元图像分析系统,完成土壤图向土地利用现状电子图件坐标系的配准。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参照文件,土壤图为校正文件,校正文件以参照文件为标准进行处理。校正文件仅包括MSI图像文件,因此必须把TIF格式的土壤图图像文件转换为MSI文件。

校正文件中的控制点信息是系统处理的主要对象,因此需要在校正文件和参照文件中分别选择一定数量的控制点。在MSI图像中加入了几何控制点后,MSI图像具有了地理坐标的概念,就能完成各种 *** 作,包括图像之间的配准。

4.屏幕矢量化

地图的矢量化是把配准后的栅格图像转换为矢量文件的过程。在GIS软件图形编辑子系统下使用交互式矢量化,完成县级农用地分等基础图件的矢量化工作。

5.图形编辑、修改与拓扑关系建立

对于矢量化好的线文件(*.wl),在GIS软件图形编辑子系统下进行拓扑处理。其步骤为:数据准备——自动剪短线——清除微短线——清除重叠坐标与自相交——检查重叠线——节点平差——线拓扑错误检查——线转弧段——拓扑重建。完成拓扑重建后的文件为区文件(*.wp)。

(三)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属性数据的输入可以在GIS软件平台下逐单元手工输入,但 *** 作较慢,而且会造成重复性输入,比如同样土种的土壤属性就要输入多次。属性数据的录入是一项繁琐易错的工作,可选择简单易用的Excel平台进行属性数据的录入,录入后进行1~2次的检查。

GIS软件图形数据的属性字段中有个标识码字段(ID),可以用来作为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公用字段,通过GIS软件属性库管理子系统,可完成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联接。

属性数据主要来源有两方面: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表层质地、土体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等原始属性资料;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包括投入产出数据、地下水位、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

(四)图形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联接

在GIS软件属性库管理子系统中完成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接。GIS软件能够联接的数据库文件有DBASE、FoxPro、VisualFoxPro、Text、Access、Excel等数据库软件生成的文件。通过选择联接文件和被联接文件以及关键字段,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数据模型联为一体,由此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相互查询与检索。

(五)DTM分析与空间分析

在GIS软件数字地面模型(DTM)子系统中,以通过矢量化等高线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分析数据,通过“高程点坡度、坡向”分析,把坡度值写入到已经过图斑统一编码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属性库中。

在空间分析子系统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土壤养分分布图等进行空间合并分析。要求不打破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空间合并后的单元就具有了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土壤养分分布图上的属性,从而形成了县级分等单元的空间与属性数据库。

(六)分等公式的编辑与计算

在MapGIS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中,把雷州市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属性数据导出为Excel文件。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中的计算方法,在导出的Excel表格中编辑公式,计算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以200分为间距划分等级,然后把划分好的等级写入到相应属性字段的属性中。

数据库建库流程是建库工作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流程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实施过程中的可 *** 作性及库应用等诸多方面。本书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图6-3-1)。

1)由综合技术组负责组织修编、制定矿产地数据库的建库技术要求、建库数据标准及规范和数据库结构设计,开发数据录入界面。

2)由相关成员进行矿产地数据库的建库资料收集、录入、MAPGIS 数据库的建立。内容包括:

依据项目总体设计书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01年9月修订版)及相关技术标准,编写课题工作实施方案;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属性数据库卡片的填制和数据录入;

全国地质底图,主要在程裕祺等编的《1:500万中国地质图》基础上进行编辑,并按地质时代、地质内容划分不同图层;

图6-3-1 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图

数据检查及修正;

成果的提交和验收。

3)综合技术组组织对各课题组矿产地数据库进行汇总,建立中国铜镍(铂族)矿产地空间数据库。内容包括:

数据库检查和修正;

全国矿产地数据库的集成;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GIS支持下矿产地空间数据库的C++实现;

建立具有矿床数据库浏览、查询,属性库管理,图形编辑,矿床预测等功能的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矿产地空间数据库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非空间数据库主要是基于文件格式的电子文档,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产生的非结构化文档报告、图像、视频等,可通过归类编码建立文档对照表,更改文件名形成最终非空间数据库。具体建库流程(图4-6)如下。

(1)文档收集

文档收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设计、实施、研究等工作阶段所涉及的文档多媒体资料。按数据种类可分成政策法规、项目成果、指南标准三大类,其中项目成果包括总项目的综合成果和15个子项目(包括萧山、上虞、长兴、余姚、龙游、瑞安、平湖7个示范围区)的专题成果,指南标准包括地球化学、农产品安全、环境、数据库、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标准指南。其数据格式主要包括DOC、TIFF、JPG、GIF及BMP等。

(2)建立文档对照表

所收集的数据以文件形式存储,但名称比较杂乱,有必要进行归类编码,便于数据的查询管理。文件名的命名可按“一类代码+二类代码+格式代码+工作阶段代码+顺序码”规则编码,其中约定一类代码为数据种类,如“WA”表示政策法规,“WB”表示项目成果,“WC”表示指南标准;二类代码为子项目顺序号;格式代码为文档的数据格式,如“1”表示文档,“2”表示图像,“3”表示视频;工作阶段代码为文档形成的工作阶段,如“A”表示设计阶段,“B”表示实施阶段;“C”表示成果阶段。建立文档对照表时,每一个文档代码均有一个文件名,文件名一般描述项目报告的名称、图片的标题及照片或视频的内容。

表4-9 元数据子集一览表

图4-6 非空间数据库建设流程图

(3)更改文件名

首先新建一个名称为“W”的文件夹,再根据文档对照表的顺序逐个进行文件名的更改,经检查无误后就利用AGEIS系统提供的数据导入功能批量导入SQL Server存储并形成最终的非空间数据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8682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