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据库的设计?

如何进行数据库的设计?,第1张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在数据库领域内,常常把使用数据库的各类系统统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1)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把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

功能,使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

(2)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结合的关键所在。

(3)数据库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数据库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的技术和知识:

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数据库设计技术

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应用领域的知识

二、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数据库建设是硬件、软件和干件的结合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

技术与管理的界面称之为“干件”

数据库设计应该与应用系统设计相结合

结构(数据)设计:设计数据库框架或数据库结构

行为(处理)设计:设计应用程序、事务处理等

结构和行为分离的设计

传统的软件工程忽视对应用中数据语义的分析和抽象,只要有可能就尽量推迟数据结构设计的决策早期的数据库设计致力于数据模型和建模方法研究,忽视了对行为的设计

如图:

三、数据库设计方法简述

手工试凑法

设计质量与设计人员的经验和水平有直接关系

缺乏科学理论和工程方法的支持,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常常又不同程度地发现各种问题,增加了维护代价

规范设计法

手工设计方

基本思想

过程迭代和逐步求精

规范设计法(续)

典型方法:

(1)新奥尔良(New Orleans)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四个阶段

S.B.Yao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I.R.Palmer方法:把数据库设计当成一步接一步的过程

(2)计算机辅助设计

ORACLE Designer 2000

SYBASE PowerDesigner

四、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

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设计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把数据库的设计和对数据库中数据处理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分析、抽象、设计、实现在各个阶段同时进行,相互参照,相互补充,以完善两方面的设计

设计过程各个阶段的设计描述:

如图:

五、数据库各级模式的形成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综合各个用户的应用需求

2.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DBMS产品的概念模式(E-R图)

3.逻辑设计阶段:首先将E-R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然后根据用户处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View),形成数据的外模式

4.物理设计阶段:根据DBMS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建立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六、数据库设计技巧

1. 设计数据库之前(需求分析阶段)

1) 理解客户需求,询问用户如何看待未来需求变化。让客户解释其需求,而且随着开发的继续,还要经常询问客户保证其需求仍然在开发的目的之中。

2) 了解企业业务可以在以后的开发阶段节约大量的时间。

3) 重视输入输出。

在定义数据库表和字段需求(输入)时,首先应检查现有的或者已经设计出的报表、查询和视图(输出)以决定为了支持这些输出哪些是必要的表和字段。

举例:假如客户需要一个报表按照邮政编码排序、分段和求和,你要保证其中包括了单独的邮政编码字段而不要把邮政编码糅进地址字段里。

4) 创建数据字典和ER 图表

ER 图表和数据字典可以让任何了解数据库的人都明确如何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ER图对表明表之间关系很有用,而数据字典则说明了每个字段的用途以及任何可能存在的别名。对SQL 表达式的文档化来说这是完全必要的。

5) 定义标准的对象命名规范

数据库各种对象的命名必须规范。

2. 表和字段的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

表设计原则

1) 标准化和规范化

数据的标准化有助于消除数据库中的数据冗余。标准化有好几种形式,但Third Normal Form(3NF)通常被认为在性能、扩展性和数据完整性方面达到了最好平衡。简单来说,遵守3NF 标准的数据库的表设计原则是:“One Fact in One Place”即某个表只包括其本身基本的属性,当不是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时需进行分解。表之间的关系通过外键相连接。它具有以下特点:有一组表专门存放通过键连接起来的关联数据。

举例:某个存放客户及其有关定单的3NF 数据库就可能有两个表:Customer 和Order。Order 表不包含定单关联客户的任何信息,但表内会存放一个键值,该键指向Customer 表里包含该客户信息的那一行。

事实上,为了效率的缘故,对表不进行标准化有时也是必要的。

2) 数据驱动

采用数据驱动而非硬编码的方式,许多策略变更和维护都会方便得多,大大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举例,假如用户界面要访问外部数据源(文件、XML 文档、其他数据库等),不妨把相应的连接和路径信息存储在用户界面支持表里。还有,如果用户界面执行工作流之类的任务(发送邮件、打印信笺、修改记录状态等),那么产生工作流的数据也可以存放在数据库里。角色权限管理也可以通过数据驱动来完成。事实上,如果过程是数据驱动的,你就可以把相当大的责任推给用户,由用户来维护自己的工作流过程。

3) 考虑各种变化

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考虑到哪些数据字段将来可能会发生变更。

举例,姓氏就是如此(注意是西方人的姓氏,比如女性结婚后从夫姓等)。所以,在建立系统存储客户信息时,在单独的一个数据表里存储姓氏字段,而且还附加起始日和终止日等字段,这样就可以跟踪这一数据条目的变化。

字段设计原则

4) 每个表中都应该添加的3 个有用的字段

dRecordCreationDate,在VB 下默认是Now(),而在SQL Server • 下默认为GETDATE()

sRecordCreator,在SQL Server 下默认为NOT NULL DEFAULT • USER

nRecordVersion,记录的版本标记;有助于准确说明记录中出现null 数据或者丢失数据的原因 •

5) 对地址和电话采用多个字段

描述街道地址就短短一行记录是不够的。Address_Line1、Address_Line2 和Address_Line3 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还有,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最好拥有自己的数据表,其间具有自身的类型和标记类别。

6) 使用角色实体定义属于某类别的列

在需要对属于特定类别或者具有特定角色的事物做定义时,可以用角色实体来创建特定的时间关联关系,从而可以实现自我文档化。

举例:用PERSON 实体和PERSON_TYPE 实体来描述人员。比方说,当John Smith, Engineer 提升为John Smith, Director 乃至最后爬到John Smith, CIO 的高位,而所有你要做的不过是改变两个表PERSON 和PERSON_TYPE 之间关系的键值,同时增加一个日期/时间字段来知道变化是何时发生的。这样,你的PERSON_TYPE 表就包含了所有PERSON 的可能类型,比如Associate、Engineer、Director、CIO 或者CEO 等。还有个替代办法就是改变PERSON 记录来反映新头衔的变化,不过这样一来在时间上无法跟踪个人所处位置的具体时间。

7) 选择数字类型和文本类型尽量充足

在SQL 中使用smallint 和tinyint 类型要特别小心。比如,假如想看看月销售总额,总额字段类型是smallint,那么,如果总额超过了$32,767 就不能进行计算 *** 作了。

而ID 类型的文本字段,比如客户ID 或定单号等等都应该设置得比一般想象更大。假设客户ID 为10 位数长。那你应该把数据库表字段的长度设为12 或者13 个字符长。但这额外占据的空间却无需将来重构整个数据库就可以实现数据库规模的增长了。

8) 增加删除标记字段

在表中包含一个“删除标记”字段,这样就可以把行标记为删除。在关系数据库里不要单独删除某一行;最好采用清除数据程序而且要仔细维护索引整体性。

3. 选择键和索引(数据库逻辑设计)

键选择原则:

1) 键设计4 原则

为关联字段创建外键。 •

所有的键都必须唯一。 •

避免使用复合键。 •

外键总是关联唯一的键字段。 •

2) 使用系统生成的主键

设计数据库的时候采用系统生成的键作为主键,那么实际控制了数据库的索引完整性。这样,数据库和非人工机制就有效地控制了对存储数据中每一行的访问。采用系统生成键作为主键还有一个优点:当拥有一致的键结构时,找到逻辑缺陷很容易。

3) 不要用用户的键(不让主键具有可更新性)

在确定采用什么字段作为表的键的时候,可一定要小心用户将要编辑的字段。通常的情况下不要选择用户可编辑的字段作为键。

4) 可选键有时可做主键

把可选键进一步用做主键,可以拥有建立强大索引的能力。

索引使用原则:

索引是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最高效方式之一。95%的数据库性能问题都可以采用索引技术得到解决。

1) 逻辑主键使用唯一的成组索引,对系统键(作为存储过程)采用唯一的非成组索引,对任何外键列采用非成组索引。考虑数据库的空间有多大,表如何进行访问,还有这些访问是否主要用作读写。

2) 大多数数据库都索引自动创建的主键字段,但是可别忘了索引外键,它们也是经常使用的键,比如运行查询显示主表和所有关联表的某条记录就用得上。

3) 不要索引memo/note 字段,不要索引大型字段(有很多字符),这样作会让索引占用太多的存储空间。

4) 不要索引常用的小型表

不要为小型数据表设置任何键,假如它们经常有插入和删除 *** 作就更别这样作了。对这些插入和删除 *** 作的索引维护可能比扫描表空间消耗更多的时间。

4. 数据完整性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

1) 完整性实现机制:

实体完整性:主键

参照完整性:

父表中删除数据:级联删除;受限删除;置空值

父表中插入数据:受限插入;递归插入

父表中更新数据:级联更新;受限更新;置空值

DBMS对参照完整性可以有两种方法实现:外键实现机制(约束规则)和触发器实现机制

用户定义完整性:

NOT NULL;CHECK;触发器

2) 用约束而非商务规则强制数据完整性

采用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的完整性。这不但包括通过标准化实现的完整性而且还包括数据的功能性。在写数据的时候还可以增加触发器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不要依赖于商务层保证数据完整性;它不能保证表之间(外键)的完整性所以不能强加于其他完整性规则之上。

3) 强制指示完整性

在有害数据进入数据库之前将其剔除。激活数据库系统的指示完整性特性。这样可以保持数据的清洁而能迫使开发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处理错误条件。

4) 使用查找控制数据完整性

控制数据完整性的最佳方式就是限制用户的选择。只要有可能都应该提供给用户一个清晰的价值列表供其选择。这样将减少键入代码的错误和误解同时提供数据的一致性。某些公共数据特别适合查找:国家代码、状态代码等。

5) 采用视图

为了在数据库和应用程序代码之间提供另一层抽象,可以为应用程序建立专门的视图而不必非要应用程序直接访问数据表。这样做还等于在处理数据库变更时给你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5. 其他设计技巧

1) 避免使用触发器

触发器的功能通常可以用其他方式实现。在调试程序时触发器可能成为干扰。假如你确实需要采用触发器,你最好集中对它文档化。

2) 使用常用英语(或者其他任何语言)而不要使用编码

在创建下拉菜单、列表、报表时最好按照英语名排序。假如需要编码,可以在编码旁附上用户知道的英语。

3) 保存常用信息

让一个表专门存放一般数据库信息非常有用。在这个表里存放数据库当前版本、最近检查/修复(对Access)、关联设计文档的名称、客户等信息。这样可以实现一种简单机制跟踪数据库,当客户抱怨他们的数据库没有达到希望的要求而与你联系时,这样做对非客户机/服务器环境特别有用。

4) 包含版本机制

在数据库中引入版本控制机制来确定使用中的数据库的版本。时间一长,用户的需求总是会改变的。最终可能会要求修改数据库结构。把版本信息直接存放到数据库中更为方便。

5) 编制文档

对所有的快捷方式、命名规范、限制和函数都要编制文档。

采用给表、列、触发器等加注释的数据库工具。对开发、支持和跟踪修改非常有用。

对数据库文档化,或者在数据库自身的内部或者单独建立文档。这样,当过了一年多时间后再回过头来做第2 个版本,犯错的机会将大大减少。

6) 测试、测试、反复测试

建立或者修订数据库之后,必须用用户新输入的数据测试数据字段。最重要的是,让用户进行测试并且同用户一道保证选择的数据类型满足商业要求。测试需要在把新数据库投入实际服务之前完成。

7) 检查设计

在开发期间检查数据库设计的常用技术是通过其所支持的应用程序原型检查数据库。换句话说,针对每一种最终表达数据的原型应用,保证你检查了数据模型并且查看如何取出数据。

自增长primary key

采用自增长primary key主要是性能 早期的数据库系统 经常采用某种编号 比如身份z号码 公司编号等等作为数据库表的primary key 然而 很快 大家就发现其中的不利之处

比如早期的医院管理系统 用身份z号码作为病人表的primary key 然而 第一 不是每个人都有身份z第二 对于国外来的病人 不同国家的病人的证件号码并不见得没有重复 因此 用身份z号码作为病人表的primary key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设计 考虑到没有医生或者护士会刻意去记这些号码 使用自增长primary key是更好的设计

公司编号采用某种特定的编码方法 这也是早期的数据库系统常见的做法 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很容易出现像千年虫的软件问题 因为当初设计数据库表的时候设计的位数太短 导致系统使用几年后不能满足要求 只有修改程序才能继续使用 问题在于 任何人设计系统的时候 在预计某某编号多少位可以够用的时候 都存在预计不准的风险 而采用自增长primary key 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同样的道理 没有人可以去记这些号码

使用自增长primary key另外一个原因是性能问题 略有编程常识的人都知道 数字大小比较比字符串大小比较要快得多 使用自增长primary key可以大大地提高数据查找速度

避免用复合主键 (pound primary key)

这主要还是因为性能问题 数据检索是要用到大量的 primary key 值比较 只比较一个字段比比较多个字段快很多 使用单个primary key 从编程的角度也很有好处 sql 语句中 where 条件可以写更少的代码 这意味着出错的机会大大减少

双主键

双主键是指数据库表有两个字段 这两个字段独立成为主键 但又同时存在 数据库系统的双主键最早用在用户管理模块 最早的来源可能是参照 *** 作系统的用户管理模块

*** 作系统的用户管理有两个独立的主键 *** 作系统自己自动生成的随机 ID (Linux windows 的 SID) login id 这两个 ID 都必须是唯一的 不同的是 删除用户 test 然后增加一个用户 test SID 不同 login id 相同 采用双主键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删除后增加同样的 login id 造成的混乱 比如销售经理 hellen 本机共享文件给总经理 peter 一年后总经理离开公司 进来一个普通员工 peter 两个peter 用同样的 login id 如果只用 login id 作 *** 作系统的用户管理主键 则存在漏洞 普通员工 peter 可以访问原来只有总经理才能看的文件 *** 作系统自己自动生成的随机 ID 一般情况下面用户是看不到的

双主键现在已经广泛用在各种数据库系统中 不限于用户管理系统

以固定的数据库 表应付变化的客户需求

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考虑

大型EPR系统的正常使用 维护需要软件厂商及其众多的合作伙伴共同给客户提供技术服务 包括大量的二次开发

如果用户在软件正常使用过程中需要增加新的表或者数据库 将给软件厂商及其众多的合作伙伴带来难题

软件升级的需要

没有一个软件能够让客户使用几十上百年不用升级的 软件升级往往涉及数据库表结构的改变 软件厂商会做额外的程序将早期版本软件的数据库数据升级到新的版本 但是对于用户使用过程中生成的表进行处理就比较为难

软件开发的需要

使用固定的数据库库表从开发 二次开发来说 更加容易 对于用户使用过程中生成的表 每次查找数据时都要先查表名 再找数据 比较麻烦

举例来说 早期的用友财务软件用Access作数据库 每年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 很快 用户和用友公司都发现 跨年度数据分析很难做 因此这是一个不好的设计 在 ERP 中 很少有不同的年度数据单独分开 一般来说 所有年份的数据都在同一个表中 对于跨国公司甚至整个集团公司都用同一个 ERP 系统的时候 所有公司的数据都在一起 这样的好处是数据分析比较容易做

现在大多数数据库系统都能做到在常数时间内返回一定量的数据 比如 Oracle 数据库中 根据 primary key 在 万条数据中取 条数据 与在 亿条数据中取 条数据 时间相差并不多

避免一次取数据库大量数据 取大量数据一定要用分页

这基本上是现在很多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本守则 ERP 系统中超过 万条数据的表很多 对于很多表中的任何一个 一次取所有的会导致数据库服务器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并且影响其它在线用户的系统响应速度

一般来说 日常 *** 作 在分页显示的情况下面 每次取得数据在 之间 系统响应速度足够快 客户端基本没有特别长的停顿 这是比较理想的设计 这也是大型数据库系统往往用 ODBC ADO 等等通用的数据库联接组件而不用特定的速度较快的专用数据库联接组件的原因 因为系统瓶颈在于数据库( Database) 方面(数据量大) 而不在于客户端(客户端每次只取少量数据)

在 B/S 数据库系统中 分页非常普遍 早期的数据库系统经常有客户端程序中一次性取大量数据做缓冲 现在已经不是特别需要了 主要原因有

数据库本身的缓冲技术大大提高

大部分数据库都会自动将常用的数据自动放在内存中缓冲 以提高性能

数据库联接组件的缓冲技术也在提高

包括 ADO 在内的一些数据库联接组件都会自动对数据结果集(result set)进行缓冲 并且效果不错 比较新颖的数据库联接组件 比如 Hibernate 也加入了一些数据结果集缓冲功能

当然 也有一些数据库联接组件没有对数据结果集进行缓冲 比如 JDBC Driver 不过几年之内情况应该有所改观 也有些不太成功的数据缓冲 比如 EJB 中的实体Bean 性能就不尽如人意 实体Bean数据也是放在内存中 可能是因为占用内存过多的缘故

lishixinzhi/Article/program/SQL/201311/16157

在各处室的业务流程中,很多模块具有相同的功能和 *** 作流程,这些模块可以统一进行描述,在编程实现时也可以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出统一的模块类,生成子类再应用到各功能模块中。按照完成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四类:数据管理、数据图形化查询、图形图像服务、文档管理。

(一)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的功能主要有输入、编辑、查询和输出。这类功能是专业业务处理分系统中最常用的功能项,在以下项目中都有使用。

(1)综合信息:生态监测数据、水利工程、历史水文、实时水文、水资源公报、元数据查询。

(2)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干流中下游地区植被监测、干流下游地区沙质荒漠化监测、干流上游地区盐渍化监测、重点监测区植被监测专题数据。

(3)生态监测:监测断面数据。

(4)水情分析:历史水情查询、当年水情查询。

(5)水量调度:水文预报与实况、“四源一干”水情、耗用水量。

(6)干流管理:来水情况、经济供水、生态供水、水量分布、工程管理。

(7)规划前期:计划管理。

(8)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合同管理、资质管理、质量管理。

数据的输入、编辑、查询都是常规的数据管理功能,采用ASP.Net+ADO.Net工具进行开发,ADO.Net提供和数据库服务的连接通道,ASP.Net负责数据的计算分析输出。

(二)数据图形化查询

涉及数据图形化查询的功能项包括:

(1)综合信息:社会经济查询。

(2)生态监测:监测断面分布图。

(3)水情分析:水文测站分布。

(4)水量调度:“四源一干”测站分布。

(5)干流管理:河道特征、工程、测站分布。

在这里,核心的工作是专题示意图的制作,示意图相对于空间地理数据有直观、简单的优点,不需要精确的地理位置,采用业主常用的各类图件资料,经过扫描成栅格数据,对扫描后的栅格数据可以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使得其更加美观,符合用户习惯和审美要求,并且在示意图上突出显示重点表现的专题信息。

相对于空间地理数据随意的放大缩小,栅格数据不具备这些功能,在放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栅格单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大区域图片裁切,切割后的图片满足在屏幕范围内清晰显示,整图显示降低分辨率,满足宏观浏览需要,在整图与分区图之间可以快速的切换显示。

在完成示意图的制作后,就要在图上部署查询信息,查询的启动是在处理完成的图片上设置热链接区域,将图上突现的专题信息划入区域。当用户点击该区域则显示该区域信息,简单信息直接编辑成超文本页面,连接后直接打开即可对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需要在连接区域设置查询参数,一般设置为名称,作为查询条件,同时需要给定查询功能页面,查询页面根据查询条件动态生成查询信息表。

这类需要示意图和数据库链接查询的功能主要有生态断面查询、水利工程查询和社会经济查询。

直接打开链接页面的主要是生态闸、水利枢纽等。

(三)图形图像服务

图形图像服务是一个面向网络用户的GIS系统,包含这类功能的项目主要有:

(1)地理信息:全流域1∶50万数字线划图、四源一干1∶10万数字线划图、干流区1∶5万数字线划图、干流区1∶1万数字线划图、干流区1∶1万水系图、全流域边界、四源一干边界、四源一干1∶10万DEM、干流区1∶1万DEM、干流区1∶1万航片DOM。

(2)遥感监测: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干流中下游地区植被监测、干流下游地区沙质荒漠化监测、干流上游地区盐渍化监测、重点监测区植被监测专题数据。

(3)生态监测:生态质量评价、生态风险评价。

图形图像服务模块采用ARCIMS为基础平台软件,主要实现的功能有:

(1)查询与选择:查询包括单个对象查询和多条件查询,选择包括矩形选择和多边形选择等。

(2)专题图与统计:专题图功能依据选择的图层、字段、分析方法、级别数进行专题分级显示,统计功能根据选择的字段进行求和、最大、最小、平均、均方差等计算,同时可生成统计饼图或柱状图等。

(3)分析与量算:提供缓冲区分析、长度和面积的量算等。

以及其他相关的视图 *** 作,如放大、缩小、平移、单位设置,同时具备显示地图的示意图打印输出。

由于采用ArcIMS为基础平台,因此,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是进行地图配置和空间服务功能开发。

1.地图配置与地图服务

地图配置文件是发布空间数据的基础。在配置文件中描述地图数据的类型、位置、联结方式、地图修饰等要素,建立好地图配置文件后,才能建立为空间服务功能提供的地图服务。

地图配置服务常用的有两种:Axl和Mxd,两种配置文件使用的地图服务器类型不一样。

(1)Axl直接用Arcxml编写,是可用文本文件编辑器编辑的,地图配置信息透明,可以充分发挥开发人员对地图的想象力,但是要求开发人员有较强的Arcxml编写能力,同时对地图的修饰能力较弱。

(2)Mxd用Arcmap直接生成,在外部不可编辑,地图配置文件相对隐藏,可以快速生成,而且地图修饰能力很强,ArcGIS的所有面状、线状、点状符号以及自定义的符号都可以用来修饰地图,但是一个很大的弱点是建立的地图服务速度很慢。

基于以上原因,地图服务配置文件采用的格式是Arcxml编写的Axl,以保证地图服务的速度。因为此功能是一个面向所有专业处室的功能项,用户的访问频次较大,必须考虑访问的速度。地图的修饰问题通过现有符号的组合来解决,不能解决的则绘制一些图片符号在配置文件中引用,解决地图修饰问题。比如城市符号可以用多个点状符号颜色组合形成,铁路符号可以用多类线型符号颜色组合生成,基本满足了地图修饰要求。

2.空间服务功能开发

空间服务功能开发是在ARCIMS基础上,结合Jscript脚本工具完成信息查询、分析与编辑,实现图属互查。

浏览器端根据用户选择或输入的查询条件来调用ARCIMS的相应的地图服务,并用ARCIMS浏览界面显示出来,用户可以利用ARCIMS丰富的地图 *** 作工具进行各种 *** 作,在客户端设置缓存机制,以加快各种 *** 作的响应速度。

ARCIMS浏览界面选择HTMLVIEWER模式,当客户端使用图形工具后,VIEWER生成一个请求并通过SERVLETCONNECTOR将请求发送到ARCIMS的空间服务器,当响应返回时,客户端解析响应结果并完成显示 *** 作。

(四)文档管理

在系统功能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上传并管理文档功能,为免除重复的开发工作,开发了统一的文档管理功能。

涉及文档管理的功能项包括:

(1)水量调度:法规依据、年分水方案、调度预案、调度方案、专题分析、调度简报、塔委会专题。

(2)干流管理:干流防洪、开-孔河输水、应急输水。

(3)规划前期:规划管理、前期管理、重点工程、评价评估等。

(4)工程管理:建设准备与招投标、工程验收、资料管理。

文档管理功能上传的文件全部存储在业务处理服务器中相应目录下,为管理这些文件数据设计了文档管理数据表,表中记录每个上传文档的处室、类别、资料时间、上传时间、流域、名称等信息。

查询时按照文档管理类别项和时间直接获取该类文档结果集,列表供用户察看。

编辑时允许添加和删除,添加时应当为每个上传管理文件设置处室、类别、资料时间、上传时间、流域、名称等信息,以便查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9101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