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实中存在哪些水资源调配方案?

我国现实中存在哪些水资源调配方案?,第1张

1)黄委会的“一江两河”调水方案

拟分别从长江上游支流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河段分别向黄河上游调水

(2)中科院综考会调水方案

持“借水发电,以电补水,水电循环,滚动开发”的思路。先将青海省内长达1500km的黄河大拐弯河段裁直,获得900~1200m的落差发电;从通天河中段3990m处的治家,提水穿越巴颜客拉山自流入黄河上游扎陵湖,鄂陵湖进行调蓄,水顺黄河干流东流;再从金沙江向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分期提水、调水。提水点高程在3600~4000m之间,总调水量为435亿立方米。

(3)黄委会的高线自流引水方案

从雅鲁藏布江的“派”处建坝抽水,经两座隧洞(75km和110km)进入怒江索曲口水库,再经180km的隧洞到澜沧江。在该江上游的昂曲,扎曲、孑曲建三座水库,通过45、30、80km隧洞引水入金沙江称多水库,再经223km隧洞到雅砻江仁清里水库,又经6段总长250km隧洞输水到黄河支流在章安河口(高程3600m)进入黄河干流。总调水量为575亿立方米。

(4)贵阳水电设计院自流为主的中线方案

雅鲁藏布江和大渡河需要提水,其余四江沿3500m高程筑坝自流调水。从四川阿坝以西过巴颜客拉山分水岭人黄河。

(5)长委会的自流与扬水相结合的低线方案

拟从怒江巴东(高程为3940m)——澜沧江四支流——金沙江奔达——雅砻江甘孜——大渡河——黄河贾曲、白河、洮河(高程为3450~3500m),共建大坝24座(其中提水坝11座。最大坝高300m,最低坝高60m)。开挖隧洞十条(总长180km)。修渠道1000多km。规划建五级电站,装机720万kW。总调水量800亿立方米(自流520亿立方米,提水274亿立方米)。远景再考虑从雅鲁藏布江提水200亿立方米。入黄河的总调水量为1000亿立方米。

(6)郭开、袁嘉祖“大西线调水(朔天运河)”方案

大致沿3600~3400m等高线,把雅鲁、怒、澜、金、雅砻、大渡河六条江河的干流全部连接起来调水,至四川阿坝过巴颜喀拉山分水岭进入黄河。本方案支渠将沟通国内大部分江河,形成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

(7)林一山写的《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概述》

林一山是从战火中走来的新中国第一代水利工作者,长期担任长江规划办公室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主持了长江堤防、荆江分洪、葛洲坝等一大批长江治理工程,晚年仍然关心祖国的水利事业,不顾年高体弱、手疾眼残,数上青藏高原,查勘调水线路,1995年提出了《西部调水构想》,长委会于1998年正式公布《中国西部调水初步研究》,设想从怒江上游海拔3940米处筑坝截流,

实行怒、金、澜、雅、大渡河五条江河联合自流引水,引水进入黄河大拐弯处。

(8) 陈传友、关志华“藏水北调”方案

陈传友、关志华先生长期供职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曾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藏水北调”的核心思想是“以当地水能提当地水源,水电互动,借水发电”,包括高线和低线两个方案。高线方案从雅鲁藏布江上游开始,把青藏高原面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源头的部分水量,通过提、引结合的方式,调入黄河上游的扎陵湖、鄂陵湖调蓄后,沿黄河送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调水路线长1300余km,调水量约435亿立方米。提水动力计划在河源两湖建电站,对黄河第一湾裁弯取直,使黄河水直泻龙羊峡水库的河,获得900-1000米的落差,通过预泄部分两湖湖水获得电力提水翻越巴颜喀拉山的,并即时归还两湖水量。低线方案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建大电站,从雅鲁藏布江下游干支流提水进入怒江,并进一步沟通金、澜、怒三江,实现蔵水东调进入长江流域,统一参与长江水资源的调配,间接达到蔵水北调的目的。

(9)朱效斌“三江贯通”调水方案

海洋所朱效斌认为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从长江流域调水600-800亿立方米,折合引水流量超过每秒超过2000立方米,枯水期将对河口生态环境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必须对长江补水,方案是在滇西北迪庆州金、澜、怒三江并流处开凿隧洞,怒江澜沧江联合向长江补水。

(10) 徐修惠、杨永年“西水东调”和“西水北调”方案

为了解决黄河与长江争水的问题,缓解南水北调与长江水电开发的矛盾,从雅鲁藏布江林芝水库引水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经调节后一部分沿金沙江南下,另一部分沿川西高原东缘向东北穿过岷山由甘肃省岷县进入洮河,由洮河流入黄河上游。

(11) 陈昌杰“羌纳-龙羊峡调水”方案

水利部四川院(即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陈昌杰建议在在雅鲁藏布江、尼洋曲汇合处(羌纳)筑坝抬高水位,凿洞沿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岭山麓向东调水,沟通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江,再凿穿他念他翁山、康芒山、沙鲁里山等藏东川西南北向山系,沟通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入雅砻江两河口水库,再折向北偏东方向,通过川西北大雪山、岷山山系,绕行大渡河、岷江、白龙江上游,自流入洮河,通过隧洞流入黄河龙羊峡;最大可调水量为1757亿m3

(12) 梁书民“藏木-洮河调水”方案

中国农科院梁书民借助GIS软件平台,利用美国NASA的全球DEM数据库(31米分辨率)提出了怒江-洮河和雅鲁藏布江-洮河两条调水方案。怒江-洮河方案输水线路从西藏左觉县东坝乡岷县十里镇,在川滇藏交界处通过东西向隧洞用最短距离沟通诸河,将藏水向东引入长江流域,陇南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1 107 km,水位海拔从2 920 m降为2 320 m,落差600 m,自流调水1 198亿m3。雅鲁藏布江-洮河方案,水位从西藏加查县藏木的3500m降为甘肃岷县十里镇的2320m,落差1180km;全程长1693km,其中隧洞总长1299km,利用自然河流和水库394km;另有5条引水辅线,总调水量1687亿m3。

(13) 张世禧“西藏大隧洞”方案

成都市南洋新技术研究所张世禧提出在藏北高原开凿18条隧洞,从雅鲁藏布江引水300亿立方米到塔里木盆地。

(14) 杨力行“南水西调”方案

此方案由新疆八一农学院杨力行提出,也是一项解决青海、甘肃、新疆干旱地区用水的调水工程。一期工程在楚马尔河与通天河汇合处筑坝截流,引水到青海格尔木,可引水60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拉萨西南90公里的尼木县筑坝截流,可调水150亿立方米,沿一期路线入新疆。

(15) 胡长顺“南水西调”方案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胡长顺提出从通天河4000米左右建坝抬高水位或提水,使水流翻过巴颜喀拉山自流进入扎陵湖与鄂陵湖,后引水东行,在青海省楠木塘北山,沿海拔4200米的山脊顺北坡直下,利用约800米的地面落差兴建电站,尾水沿3350米的等高线穿过大河坝河直抵海拔3300米的青海湖畔复东南行并逐渐转向北流,然后利用隧洞穿过钟梁岭、达坂山、乌鞘岭,入武威地区的古浪县兴建大型电站,尾水沿2300米进入河西走廊地区,如有必要可远去新疆。

(16)徐国胜藏水入新疆方案

工程干道东南起帕隆藏布-易贡藏布汇合处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西北至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乡莫勒且河处进入塔里木盆地,中间链接江爱藏布江、波仓藏布江、扎加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等。其主干道路线是:帕隆藏布-易贡藏布汇合处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尼洋河的八一镇--拉萨河的拉萨市--格仁错湖--扎加藏布江的吴如错湖--波仓藏布江的达侧错湖--江爱藏布江的依布茶卡湖--三河并流的戈木错湖--拉雄错湖--牙代苏拉卡河的羊湖--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乡莫勒且河。

(17)王光谦提出的藏水入新疆方案

王光谦院士提出从拉萨河引雅鲁藏布江水,沿着青藏铁路到格尔木,从格尔木引向新疆。

(18)何星霖提出的“新大西线”方案

包括新大西线藏水入疆和新大西线藏水入蒙方案。新大西线藏水入疆工程方案通过人工坝(水坝尽量采用低坝)洞(自流有压输水隧道下穿串联流域水系)渠(输蓄水库渠)联通(采用压力—流量自调节型竖井联通)中国西部雅鲁藏布江(巴玉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3540M)、尼洋河(巴松湖水库正常蓄水位3500m)、易贡藏布(金桥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3450M)、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香日德河、格尔木河、那仁郭勒河、铁木里克河和米兰河流域的水资源形成水网。新大西线藏水入蒙雅黄川江联网水利水电枢纽主干工程方案通过人工坝(水坝尽量采用低坝)洞(自流有压输水隧道下穿串联流域水系)渠(输蓄水库渠)联通(采用压力—流量自调节型竖井联通)中国西部雅鲁藏布江(水位高程约2930M)、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察隅河上游支流贡日嘎布曲与桑曲、独龙江上游)、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水洛河、理塘河、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上游支流)、涪江(上游支流)、嘉陵江(上游支流白水江、白龙江、西汉水)、渭河(上游支流)、黄河(上游支流祖厉河及黄河大柳树水电站水库水位高程约1380-1400M)流域的水资源形成水网。

(19)刘里远博士藏水入疆隧道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刘里远博士提出一个藏水入疆隧道工程方案,起点位雅鲁藏布江林芝段的干道,出水口位于青海省的格尔木附近,全长700多公里,然后引水进入新疆,海拔在2800—2900之间。

dem数据添加进去对应不上应该是dem数据的格式不对。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作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信息资料和赖以进行地形分析的核心数据系统,国家测绘部门将其作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全国多尺度DEM的相继建立,其正在科学研究、生产与国防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或者说是地形表面形态的数字化表示。由于高程数据常常采用绝对高程或海拔(即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高度),DEM也常常成为DTM(DigitalTerrainMode,数字地形模型)。要说明的是由于“Terrain”一词含义比较广泛,不同专业背景对“Terrain”一词含义理解也不相同,DTM趋向于表达比DEM更为广泛的内容。

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用于生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顶面(地表面),此部分数据可以从测绘主管部门获取或向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的数据属于标准数据,数据以ARC/INFO数据格式存放。DEM数据比例尺有多种,其中,全国的1∶25万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816幅地形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国外部分沿国界外延25km采集数据。地貌统一在TERLK层中存放,包括等高线、等深线、冲沟等,DEM等高线的等高距,在全国范围内共分40m、50m、100m三种,使用时可参照等分布图确定。对于此标准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比例变换、投影变换等多种处理。

另外,如果不能获取现成的DEM数据,也可以自己使用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地形图生产。即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及几何纠正校准,然后进行高程信息的提取,即对等高线进行屏幕矢量跟踪并对等高线标赋高程值,同时编辑、检查、拼接以生成各种拓扑关系,最后用软件进行内插值、裁剪生成DEM数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923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