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的办学条件

山西财经大学的办学条件,第1张

截至2013年底,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1个):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

二级级学科博士点(10个)

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一级硕士点(8个)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山西省级重点学科(3个)

政治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

山西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

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国际贸易学

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4个)

财政学、社会保障、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企业管理

校级重点学科(7个)

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经济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截至2013年底,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8人,教授、副教授38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600余人。

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等2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

学校还聘请了12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或 *** 教授,聘请了109名著名企业家担任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

2014年3月,统计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宝瑜教授被聘请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6个。

省级教学团队(1个)

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带头人: 赵国浩)

校级教学团队(16个)

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赵红梅)

商业银行管理教学团队(带头人:杨有振)

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带头人: 赵国浩)

管理决策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张所地)

信息系统教学团队(带头人:贾伟)

管理原理教学团队(带头人:宋瑞卿)

基础会计教学团队(带头人:李端生)

专业财务教学团队(带头人:郭泽光)

审计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吴秋生)

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带头人:申屠菁)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团队 (带头人:李玉敏)

经济法课程教学团队 (带头人:薛建兰)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组教学团队(带头人:张雁玲 )

微积分立体化教学团队 (带头人:刘振洁)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团队 (带头人:邵锡山)

社会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团队 (带头人:李健康)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

省级精品课程4门。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

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

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

山西省级特色专业(5个)

电子商务、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工程、经济学

校级特色专业(3个)

工程管理、财政学、贸易经济

省级精品课程(5个)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管理科学、基础会计 截至2013年,学校拥有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山西省示范实验室。

机 构 名 称 所长(主任) 副所长(副主任) 山西省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晋商研究院 院长:崔满红

学术委员会主任:孔祥毅 孙长青 张亚兰 旅游经济研究中心 所长:原梅生

学术委员会主任:樊而峻 张 遂 张慧霞 学校直属

研究机构 中国国际企业与金融研究中心 王 森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所 樊而峻 吴世斌 卫虎林 山西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所 宋瑞卿 石建社 区域经济研究所 张慧霞 山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焦斌龙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所 余春宏 郭 冰 姚晓民 信息资源研究所 武三林 依托院(系)设立的研究机构 经济研究所 靳共元 数量经济研究所 杭 斌 统计科学研究所 李宝瑜 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 吕春成 产业经济研究所 杨 洹 合作经济研究所 闫应福 赵阳林 金融研究所 杨有振 李锁云 财税研究所 崔满红 吕建锁 谭建立 市场经济法制研究中心 马跃进 王桂华 郭 潞 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所 申屠菁 贾桂珍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马尚才 贾 伟 现代企业营销策划研究所 兰丕武 质量科学研究所 蔺 哲 现代会计学研究所 李端生 吴秋生 王春燕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所 赵俊康 刘春爱 梁君林 金融数学研究所 王拉娣 张玉珠 刘振洁 环境规划与评价研究所 李 贞 杜正清 生化技术研究所 刘玉清 吴克琴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李红岩 柴晓霞 健康科学研究所 张安民 现代酒店管理研究所 李冠瑶 管理工程研究中心 张所地 文化传播研究所 米万锁 刘兆锋 截至2013年底,学校设有32个学术研究机构,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96部,承担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98余篇,获得省部级奖972项,主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34次。

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科研成果(论文)一览表 作者 名称 发表期刊 时间 孔祥毅 银行不是舶来品 中国金融 2009.17 期 孔祥毅 山西资本市场的春天 中国证券报 2009.17期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经营管理策略 金融博览 2009.1 孔祥毅 明清金融革命的背景及其标志 金融博览 2009.2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博览 2009.3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博览 2009.4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业务创新 金融博览 2009.5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企业治理创新 金融博览 2009.6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风险控制 金融博览 2009.7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介入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博览 2009.8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进入行会协调 金融博览 2009.9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与 *** 金融博览 2009.11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文化 金融博览 2009.12 孔祥毅 寿阳克钱与晋商拨兑 炎黄地理 2009.1 孔祥毅 太原商业的历史背景与晋商之都建设 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 2009.1 孔祥毅 太原解放战役中的金融战线 龙城新纪元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9.6 孔祥毅 寻找晋商家园序 寻找晋商家园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9.6 孔祥毅 克钱:清代寿阳商人的财务创新 会计之友 2010.1 孔祥毅 中国银行业的先驱:抵店柜坊寄附铺 中国金融 2010.4.1 孔祥毅 中国银行业的先驱:典当 质店 押店 中国金融 2010.4.15 孔祥毅 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钱铺 钱庄 银号 中国金融 2010.6.15 孔祥毅 中国银行业的先驱:印局与印子钱 中国金融 2010.8.1 张亚兰 晋商连锁经营的秘诀与启示 晋商研究(论文集) 2008.1 张亚兰 货币竞争与“铜货币区”的形成 晋商研究(论文集) 2008.1 张亚兰 晋商连锁经营模式与启示 生产力研究 2008.11 张亚兰 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货币(公元8世纪以前) 晋商与中国商业文明(论文集) 2008.2 张亚兰 外国银行进入与中国金融业的畸形发展 晋商与经济史研究 (论文集) 2008.2 张亚兰 晋商教育使我们更愿意施信与么 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 2009.1 张亚兰 诚实守信的乡村信用文化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小组贷款”的经济学意义及启示 科技日报 2009.3 张亚兰 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活动特征——基于境外债权角度的考察 生产力研究 2009.4 张亚兰 欧洲“银荒”与中国的货币替代 中国金融 2009.5 张亚兰 白银“洼地”与分层的世界货币体系 中国金融 2009.7 张亚兰 大萧条、白银风潮与法币改革 中国金融 2009.7 张亚兰 晋商诚信教育与信任倾向的实证考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9 张亚兰 宋陆军(学) 晋商如何编织信任大网 新晋商 2009.11 张亚兰 晋商立体信任网络及其支持要素 西口文化论衡 2010.8.15 张亚兰 金融先导——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与发酵剂 太原日报理论版 2010.9.30 张亚兰,张银龙(外) 晋商诚信教育对中国人信任倾向的影响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1.9.1 张亚兰 信任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学习晋商构建信任网络 北大商业评论 2012.2.7 张亚兰 也谈“文化家园”构建设想 太原日报 2012.3.9 张亚兰 从近代金融史看金融发展 中国金融 2012.9.15 吴秋生 大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3 吴秋生 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科研观 光明日报 2009.8 吴秋生 论经济责任审计职责的落实 会计之友 2009.9 吴秋生 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讨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1 吴秋生 票号内部控制的COSO框架透视 商业研究 2010.9 吴秋生 责任两面性与经济责任审计 管理现代化 2010.4 吴秋生 会计准则性质的系统认识 经济管理 2010.10 吴秋生 票号式诚信及其在现代金融创新中的借鉴意义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12.21 吴秋生徐蕾(外) 管理层观念与内部控制 商业研究 2011.5.20 吴秋生,杨瑞平 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 会计研究 2011.9.15 吴秋生 晋商 关公 财神 会计之友 2012.1.15 吴秋生 论《审计学》的问题探究教学法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2.10 吴秋生 基于责任两面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研究 商业研究 2012.3 吴秋生 论企业发展战略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企业经济 2012.10.20 吴秋生 李晓燕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管理层凌驾问题研究 管理现代化 2012.4 杨瑞平 吴秋生 论我国当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 管理现代化 2009.3 杨瑞平 吴秋生 论资金控制的十大环节 会计之友 2009.4 郭泽光吴秋生 明清晋商理财思想透视:基于财务活动组织和财务关系处理的视角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第9期 郭泽光吴秋生 论新晋商的价值理念 理论探索 2012 第5期 乔南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太原 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 2009.1 乔南 清代山西的商业城镇——太谷 晋阳学刊 2010.3.25 乔南 提升高校新进教师职业素养的对策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2.10 陶宏伟 商业与城市化——兼论现代商业、晋商文化与太原城市的发展 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 2009.1 陶宏伟 明清平定商人的发展与转型 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 2009.1 王永亮 浅析资源型经济转型对金融的需求 发展导报 2011.12.27 侯海燕 从贸易须知(炳记)看晋商的商业教育 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 2009.1 薛秀艳 晋商精神的法家文化渊源 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 2009.1 杨志勇 从合盛元开拓海外市场失败谈现代意识的树立 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 2009.1 杨志勇 日本第一家中资银行合盛元银行在日史实考 忻州师院学报 2009.2 米子川 风雨一炉 满地青砖 新晋商 2009.11 米子川 行商天下 兄弟江湖 新晋商 2009.12 米子川 丹书铁券 规矩方圆 新晋商 2010.1.15 贾郭华 太原市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晋商文化特色塑造的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2 程琦 明清晋商空间活动范围研究的几点思考 2010年晋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0.6.8 毛成刚 晋中晋商文化旅游研究 《2012山西旅游业分析与预测(论文集)》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2.12 王书华

孔祥毅 信誉博弈与山西票号身股制度变迁分析 生产力研究 2010.2.22 郭海霞 浅谈晋商边贸鼎盛时期 山西日报 2010.12.15 王森 晋商的衰亡与风险管理—基于比较历史制度方法的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4. 冀福俊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借鉴作用 沧桑 2010.12 冀福俊 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政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文化产业导刊 2012.9.10 张喜琴 张晓玲 浅析典商行会的历史作用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9.1 张喜琴 “西口”考辩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3 张喜琴 晋徽典组织管理之比较 晋阳学刊 2009.4 张喜琴 中国商业史教学中的若干思考 沧桑 2012.06.11 张喜琴 近代中国新疆与俄国的贸易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8、12 张晋光 明清商人与木材贩卖 林业经济 2011.6.1 宁淑惠 基于明清时期晋商的营销策略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9.8 陈啸 晋商人力资源管理的SWOT分析 山西经济日报

理论版 2010.05.23 陈啸 浅议我国企业情感管理的对策 生产力研究 2010.7.5 刘秀英 从台湾关公信仰,谈山西应大力发展宗教旅游 生产力研究 2009.7 刘惠君 浅谈晚清“官督商办” 黑龙江史志 2009.4 杨郁 晋商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商业研究 2010.5.10 周柳华 晋中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5 周柳华 晋中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09.5 宋鹏飞 晋商文化旅游解析与深度开发探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11.17 李荔,刘秋月(外) 山西票号的会计组织机构及内部控制 会计之友 2010.1.13 孔佳 依托晋商精神发展区域特色的高校人文教育 山西经济日报 2010.5.5 刘阳、席晓军(外) 清代山西铁业述略 《商业与金融近世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国际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5.4 牛建生 中国商人 山西晚报 2009.5 常宏 老字号的品牌战略研究 现代交际 2009.6 张宏彦 百年票号之殇 生活晨报 2010.7.20 张宏彦 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的经验与借鉴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10.9.1 颉艳萍 晋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架构 图书馆界 2011.4.27 颉艳萍 从晋商图书透视晋商研究 晋图学刊 2011.9.15 傅光远 采访山西票号与晋商特色文献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晋图学刊 2010.1.23 苗苗敬毅,蔡呈伟 基于“蜈蚣博弈悖论”的晋商创业者诚信特质分析 科技信息 2012.5.20 张国栋 晋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掘与借鉴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4 图书馆

截至2013年底,图书馆馆藏图书235万册,并建成了电子文献检索查询系统和科技文献资源等特色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图书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

学术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版)》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版)》是山西省一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还进入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山西省一级期刊

万石君名叫石奋,他以身作则,教子有方,连同四个儿子都当上二千石以上的官职,2000x5=10000,因此被尊称为万石君。

石,音如‘旦’,是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汉代九卿郎将、郡守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所以,万石君父子的官位都不小。特别的是,这一家人老老少少并无迷人的文学风采,没有过人的谋略智术,没有傲人的政治手腕,有的只是平实的风格、恭谨的态度、守分的个性,但这样就够了。就因为这样,不与人竞争,不和人斗争,他们才有这么光耀的成绩。

这一家子的老家长石奋,崛起于十五岁,他跟在刘邦(那时楚汉相争,还没当上皇帝)身边,照料刘邦的日常起居,任劳任怨,有为有守,颇得刘邦欢心,后来升官,担任侍从,负责和访客应对。文、景两帝时代,石奋更上一层楼,成为朝廷重要官员。

石奋严谨、严格、严肃,从以下小事,可以略知一二:当子孙犯了错,石奋不动怒,不怪罪,养子不教谁之过?他怪他自己,所以惩罚自己,关在房间里绝食自责。子孙们相互检讨,相互谴责,最后进去谢罪忏悔,石奋才原谅自己。

又,子孙如果担任官职,来拜见石奋,他一定穿着朝服会面,并且决不直呼对方名姓;若和完成成人礼的子孙同席,再轻松的场合,石奋也戴着冠帽,衣冠楚楚列席。这样是不是很扫兴?但正因为如此,子子孙孙耳濡目染,见贤思齐,也能严谨守礼。他的长子石建、么子石庆,在汉武帝时分别担任郎中令、内史。

■老人家洗老人家的内衣裤

你要说石建谨严过头也不为过。有一次他阅览皇帝批下来的奏章,发现他原来的奏本写错字了,‘马’里头共有四点,他少点一点。他吓出冷汗,心想万一皇上发现,就死定了。结果呢?当然没事,莫说皇帝没发现,因为写错字,少了一点,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文字狱,汉武帝不是朱元璋。石建太紧张了。

石建有时会劝谏皇帝,但一定斥退左右,私下发表高论。公开场合,众臣面前,他就结结巴巴,口不能言,这样顾全皇帝面子,不引人炫目,难怪皇帝愈来愈喜欢他。

石建也是位孝子。虽然七老八十了,但老爹石奋活得更长。石建每五天休假,返家探亲,总瞒着老爹,把老人家的贴身衣物带回家亲自洗濯,再送回去。老儿子这么孝顺,老爹石奋死后一年,石建哀痛逾恒,一年多之后也死了。

■唯一幸存的宰相

石建的弟弟石庆也差不多一个样。有一回,皇帝在马车里问石庆,这部马车有几匹马在拉?这问题问得怪,天子马车有六匹马,这是制度,不问可知。担任太仆的石庆更妙,举起马鞭,一匹,两匹,三匹……,回报皇帝:‘总共六匹。’

石庆这么古板,何尝不是保命安身之道?石庆后来贵为丞相,但汉武帝晚期残酷多疑,六个丞相里有五人死于刑戮,只有石庆安享天年,对不会逢迎的石庆来说,多么不易。这不得不拜忠厚老实的性格所赐。

万石君一家堪称上班族的另一种典型。谨守分寸,不钻迎,不耍诈,该来的富贵一样来,该有的尊荣一样有,谁说老实人一定只能当基层员工、中小干部?

万石君的由来

万石君姓石名奋,原本是赵国人。赵国灭亡以后,他家迁居到了温县。刘邦率军向东攻打项羽的时候,经过温县。当时,石奋只有十五岁,投奔到刘邦帐下,当了一个小官吏,专门侍奉刘邦。刘邦闲暇的时候,经常与石奋交谈,由于石奋态度恭敬,刘邦很喜欢他。一次,刘邦问他说:“你家里还有什么人?”石奋回答说:“臣家中有老母亲,她不幸双目失明,还有一个姐姐,擅长d琴。臣家里十分贫穷。”刘邦又问道:“你愿意一直跟随我吗?”石奋回答说:“臣愿意为您誓死效忠。”于是,刘邦把石奋的姐姐召来,封她为美人,又任命石奋为中涓官,并且兼管传达诏令。刘邦平定天下以后,把石奋的家迁到了长安城内的戚里,这是因为石奋姐姐的缘故。到了汉文帝的时候,石奋做官累积功劳使他当上了太中大夫。他没有什么文才、学问,但是恭敬、严谨却无人能比。

后来,太子太傅东阳侯张相如被免官,天子选拔他的继任人。群臣一致推举石奋,于是,他当上了太子太傅。汉景帝继位以后,石奋被任命为九卿。由于他过去与先帝的关系过于亲近,天子对他有所顾忌,便将其调任为诸侯王的丞相。石奋的长子名叫石建,二子、三子的名字没有记载,四子名叫石庆。他们都因为品行端正、孝敬父母、办事严谨,做到了二千石级别的大官。于是,景帝说:“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与光宠,都集中在他们家。”于是,天子称呼石奋为万石君,群臣仿效,天下人皆知。

■为官与家居

汉景帝晚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回家养老,他每年都要根据特定的日子,以大臣的身份参加朝会。经过皇宫门楼的时候,万石君一定会下车,快步行走,看到天子所乘坐的马车,他也一定要俯身按着车前的横木,以此表示敬意。做官的子孙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会穿着朝服接见,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犯了错,他从不谴责,只是坐在堂屋的旁坐上,面对着饭桌却不吃饭。然后,子孙们互相责备,再通过长辈的说情,最后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和表态,万石君这才答应他们,停止绝食。家中的成年子孙在万石君身边的时候,即使是在平日里,也一定要戴礼帽,穿着要整齐、严肃。家里的奴仆也要营造一派恭敬、和悦的气氛,做事要特别地谨慎。天子经常给万石君家里赏赐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然后俯伏着吃,就如同天子在眼前一样。他办理丧事的时候,十分地悲哀,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万石君一家人凭借着孝敬、严谨而闻名于天下,即使是齐鲁地区那些自认为诚信的儒生也承认比不上他们。

后来,万石君迁居到陵里。一次,身为内史的儿子石庆喝醉了酒以后回家,进入外门的时候忘记了下车。万石君听说此事以后,便不再吃饭。石庆很害怕,便光着上身前来请罪,但是没有得到父亲的原谅。于是,全体族人和兄长石建都光着上身来为石庆谢罪。最后,万石君开口说:“内史是显贵的人。他进入乡里的时候,乡里中的长辈都要回避。而前日内史却坐在车里自得其乐,这是不应当的!”于是,万石君便传令家人不再追究石庆的过错。此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子在进入里门以后,都快步地回到自己家中,不敢招摇。

■万石君的后代

汉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推行儒学而被判罪。太皇太后窦氏认为,儒生夸夸其谈而缺少实质的内容,如今,万石君一家不多说话而身体力行,于是,便下诏任命石奋的长子石建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为内史。

石建因为上了岁数而头发花白,而万石君却还十分得健康。石建担任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次。他回家拜见父亲的时候,总是悄悄地进入小房里,暗地里吩咐仆人把父亲的内裤、溺器拿来,亲自为父亲洗好,然后再交给仆人,并且不敢让万石君知道。石建当官,有可以述说的事情,就背着人尽情地说;而在上朝的时候,他却变得好像是不会说话一样。因此,天子便总是亲切地以礼相待。一次,石建上书奏事,文件批下来,他在阅读后,十分担心地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是五笔,如今却少了一笔。皇上如果发现,责怪下来,我等就该死了!”他做事谨慎,即使是其他的小事情也都如此。万石君去世的时候,石建痛苦、哀悼,扶着拐杖才能行走。一年多以后,他也去世了。石家的众位子孙都有孝行,可是石建最为突出,甚至超过了万石君。

小儿子石庆曾经担任太仆。一次,他为天子驾车外出。天子问他总共有几匹马驾车。石庆用马鞭逐个数完以后,举起手说:“六匹。”在万石君的子孙之中,石庆是最随便的一个,但还是这样地认真。后来,他调任齐国的丞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他们家的品行,因此,他不用下什么命令齐国就太平了。此后,齐国人还特意为他建立了祠庙以示敬仰,这就是石相祠。

■人臣之极

汉武帝元狩元年,天子立了太子,并在群臣之中为太子选拔老师。石庆有幸从沛郡太守调任太子太傅,七年以后,升任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的秋天,丞相犯罪被罢免。天子下诏说:“先帝十分尊重万石君,他的子孙也有孝行。因此,朕任命御史大夫石庆为丞相,册封为牧丘侯。”当时,朝廷正在南边征讨南越、东越,在东边攻打朝鲜,在北边驱逐匈奴,在西边讨伐大宛,国家处在多事之秋。天子也忙着巡查全国,修复古代的神庙,到名山祭祀天地,鼓励礼乐。结果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吃紧,桑弘羊等人开辟财源,而王温舒那样的官吏推行严苛的法律,儿宽等人推行文学。这些人做到了九卿官,交替当权。因此,国家的大事不由丞相来决定,丞相只是成了忠厚、谨慎的摆设罢了。

元封四年,关东地区遭灾,出现了两百万的流民,其中没有户籍的人就有四十万。公卿大臣们私下议论此事,打算请求天子把这些流民迁徙到边疆地区,以示惩戒。天子认为,丞相年老、谨慎,不会参加这样的议论,就赐丞相休假回家,然后,派人查究御史大夫以下议论上奏的人,竟敢扰乱皇帝的视听,干扰皇帝的决断。石庆很惭愧,认为自己不能胜任职守,便上书说:“臣有幸位居丞相,但才能低下,没有办法来辅佐天子治理国家,致使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臣的罪过滔天,理应被处死,而天子不忍心惩罚我。因此,臣上书告老还乡,以便为贤能之人让出道路。”天子看过奏章以后,回复说:“粮仓已经空虚,贫苦的百姓已经流散,而丞相却想请求朝廷迁移他们,给国家造成动摇、危害之后,丞相再辞去职位,你想要把国家的危难推给谁呢?”石庆反而受到天子的责备,他十分惭愧,又重新开始处理政事。

石庆在职九年,没有能够发表什么匡正时弊的言论。好不容易有一次,他曾经打算请求惩办天子亲近的大臣所忠、咸宣,但是没能让他们服罪,自己反而因此获罪,后来只能出钱赎罪。太初二年,石庆去世,朝廷赐他谥号为恬侯。平日里,石庆十分喜爱他的二儿子石德。于是,天子便让石德继承了石庆的爵位。后来,石德担任太常,犯法应该被处死,家里出钱给他赎了罪,他被贬为平民。

石庆担任丞相的时候,石家的子孙中,官至二千石级别的就有十三人。而石庆死后,这些人一个个犯了法而遭到罢免,石家孝敬、严谨的家风便逐渐地衰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9269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