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流行,RPC框架渐渐地成为服务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很多RPC的设计中,都采用了高性能的编解码技术,Protocol Buffers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 Protocol Buffers 是Google开源的一个语言无关、平台无关的通信协议,其小巧、高效和友好的兼容性设计,使其被广泛使用。
官方如是说:
有位网友曾经做过 各种通用序列化协议技术的对比 ,我这里直接拿来给大家感受一下:
序列化响应时间对比
序列化bytes对比
具体的数字
以下示例源码已上传至github: https://github.com/ginobefun/learning_projects/tree/master/learning-protobuf
先添加一个联系人Gino
再添加一个联系人Slightly
最后显示所有联系人信息
字段描述符用于描述字段出现的频率,有以下两个可选值:
protobuf 2.X版本是支持在字段中声明默认值的,但是在3.X版本中去掉了默认值的定义,主要是为了区别用户是否设置了一个和默认值一样的值的情况。对于3.X版本,protobuf采用以下规则处理默认值:
proto具有很好的扩展性,但是也要遵循以下原则:
Protobuf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消息打包方案,它的默认序列化格式没有包含消息的长度与类型,自然有其道理。哪些情况下不需要在 protobuf 序列化得到的字节流中包含消息的长度和(或)类型?我能想到的答案有:如果把消息写入文件,一个文件存一个消息,那么序列化结果中不需要包含长度和类型,因为从文件名和文件长度中可以得知消息的类型与长度。
如果把消息写入文件,一个文件存多个消息,那么序列化结果中不需要包含类型,因为文件名就代表了消息的类型。
如果把消息存入数据库(或者 NoSQL),以 VARBINARY 字段保存,那么序列化结果中不需要包含长度和类型,因为从字段名和字段长度中可以得知消息的类型与长度。
如果把消息以 UDP 方式发生给对方,而且对方一个 UDP port 只接收一种消息类型,那么序列化结果中不需要包含长度和类型,因为从 port 和 UDP packet 长度中可以得知消息的类型与长度。
如果把消息以 TCP 短连接方式发给对方,而且对方一个 TCP port 只接收一种消息类型,那么序列化结果中不需要包含长度和类型,因为从 port 和 TCP 字节流长度中可以得知消息的类型与长度。
如果把消息以 TCP 长连接方式发给对方,但是对方一个 TCP port 只接收一种消息类型,那么序列化结果中不需要包含类型,因为 port 代表了消息的类型。
如果采用 RPC 方式通信,那么只需要告诉对方 method name,对方自然能推断出 Request 和 Response 的消息类型,这些可以由 protoc 生成的 RPC stubs 自动搞定。
对于最后一点,比方说 sudoku.proto 定义为:
service SudokuService {
rpc Solve (SudokuRequest) returns (SudokuResponse)
}
那么 RPC method Sudoku.Solve 对应的请求和响应分别是 SudokuRequest 和 SudokuResponse。在发送 RPC 请求的时候,不需要包含 SudokuRequest 的类型,只需要发送 method name Sudoku.Solve,对方自知道应该按照 SudokuRequest 来解析(parse)请求。这个例子来自我的半成品项目 evproto。
对于上述这些情况,如果 protobuf 无条件地把长度和类型放到序列化的字节串中,只会浪费网络带宽和存储。可见 protobuf 默认不发送长度和类型是正确的决定。Protobuf 为消息格式的设计树立了典范,哪些该自己搞定,哪些留给外部系统去解决,这些都考虑得很清楚。
只有在使用 TCP 长连接,且在一个连接上传递不止一种消息的情况下(比方同时发 Heartbeat 和 Request/Response),才需要我前文提到的那种打包方案。(为什么要在一个连接上同时发 Heartbeat 和业务消息?请见陈硕《分布式系统的工程化开发方法》 p.51 心跳协议的设计。)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分发器 dispatcher,把不同类型的消息分给各个消息处理函数,这正是本文的主题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