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

佛教....问题,第1张

高清佛教壁纸(8张)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1]

翻译名义集:“佛陀(浮屠)。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妙乐记云。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对愚说觉。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2]

编辑本段辩证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门涉及佛教的甚少,发现的仅有两处。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

高清佛教壁纸(6张)

另一处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1861年5月10日,马克思在伦敦致信当时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发胖了,而且有点‘难看',我和他在一起单独喝了两次酒,对我来说真是一大乐事。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

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国的政论家、历史学家、史专家,著有《北六神话导论》、《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等著作。马克思称为“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书,全名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记述佛陀的生平与阐述南传佛教的纲要;第二卷阐述西藏的密宗。

德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义并明显赞美佛教的一个国家。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国出版的第一部佛学专著。1848年9月1日恩格斯致科本的信中深情的写到:“马克思可能已经对您说了我们在那被驱逐出境的不眠之夜,常想起您,我可以肯定的说您是我们在柏林唯一怀念的人[3]。”

编辑本段无末法

增壹阿含经

佛告阿难。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法不久存。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迦叶佛灭度后。遗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难。如来弟子为少。莫作是观。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方弟子无数亿千。是故。阿难。当建此意。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此是其义。当念奉行。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4]

大般涅槃经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亲从佛闻如是义:迦叶佛法住世七日,然后灭尽。世尊,迦叶如来有是经否?如其有者,云何言灭?如其无者,云何说言《大涅槃经》是诸如来秘密之藏?”佛言:“善男子,我先说言唯有文殊师利乃解是义。今当重说,至心谛听。善男子,诸佛世尊有二种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义法。世法者则有坏灭,第一义法则不坏灭。复有二种:一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二者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则有坏灭,常乐我净则无坏灭。复有二种:一者二乘所持,二者菩萨所持。二乘所持则有坏灭,菩萨所持则无坏灭。复有二种:一者外,二者内。外法者则有坏灭,内法者则无坏灭。复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之法则有坏灭,无为之法无有坏灭。复有二种:一者可得,二者不可得。可得之法则有坏灭,不可得者无有坏灭。复有二种:一者共法,二者不共法。共法坏灭,不共之法无有坏灭。复有二种:一者人中,二者天中。人中坏灭,天无坏灭。复有二种:一者十一部经,二者方等经。十一部经则有坏灭,方等经典无有坏灭。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方等经典,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当知尔时佛法不灭。[5]”

法华经

《法华经》上佛自言:“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并劝“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隋朝时,天台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6]

胜天般若波罗蜜经

胜天王答善思惟菩萨言。善男子。般若波罗蜜一切诸佛之所护持。何以故。文字所说般若波罗蜜。如是文字不生不灭无有隐没。字所显义亦不生不尽无有隐没。善男子。诸佛如来甚深般若波罗蜜亦不隐没。何以故。法不生故。若法无生此则无灭。即是如来秘密之教。若佛出世若佛不出性相常住。是名法界。亦曰如如。名不异际随顺因缘而不违逆。是为正法。其性常住无有隐没。依了义经可知,末法时代的说法是方便说法。[7]

编辑本段菩萨教

《大智度论》卷五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悉名为魔。”

《大智度论》卷第六·释初品中十喻: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

如文殊师利本缘:

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

“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

“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为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烦恼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

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著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

“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

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

“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

“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

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瞋恚。” 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

答言:“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 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是名如实巧度。

宗镜录(卷93)中,为了说明“不信宗镜,无有是处”之理,也全文引述了《诸法无行经》喜根比丘和胜意比丘的公案,紧接着评述道:“故知若不信宗镜中所说实相之理,则如胜意比丘,没魂受裂地之大苦。若有信如是说,则如文殊师利,智慧演深法之妙辩。信毁交报,因果无差。普劝后贤,应深信受。”[8]

编辑本段学科学

不离世间觉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9]你要脱离人间去找寻佛法,犹如找兔子角一样好笑。心外求法之辈相貌如此。所以《菩萨地持经》中所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10]正是菩萨乘人相貌。

菩萨乘人相貌

最了义的律藏《佛说决定毗尼经》和《菩萨善戒经》:“优波离,云何菩萨乘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菩萨乘人于恒河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受诸乐已,未曾捐舍发菩提心,菩萨尔时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乘人有于后时,善能护持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菩萨乘人不应一时于一身中尽一切结,应当渐渐尽一切结善根成就非不成熟。声闻乘人如救头燃,乃至一念受身不应生喜。以是义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菩萨乘人持开通戒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持尽护戒。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为难得,具大庄严乃可得成。大乘之人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不应生于厌离之心。优波离,如来观察筹量,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不应一向说离欲法,不应一向说速疾法,常当为说发欢喜心相应诸法,常应为说甚深无难无悔缠法,常应为说无聚无碍空无之法,闻此法已常乐生死不生忧悔,亦能满足菩提之行。”[11]

大乘律藏《佛藏经》: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比丘,汝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比丘,汝当观身取是身相,所谓不净,当观一切诸有为法皆悉无常,观一切法空无有我。比丘,汝当取所缘相系心缘中,专念空相,当乐善法,当取不善法相。取不善法相已,为令断故观念修习,谓为断贪欲观不净相,为断嗔恚观慈心相,为断愚痴观因缘法。常念净戒深取空相,勤行精进为得四禅。专心求道,观不善法皆是衰恼,观于善法最是安隐,一心修道分别谛观。善不善法谛取相已,唯观涅槃安隐寂灭,唯爱涅槃毕竟清净。’如是教者名为邪教,谓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恶知识。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外道,亦为他人说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恶人,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我说教者,不说受者。舍利弗,于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舍利弗,若受教者受戒五岁,不能悉舍如是所教,于是教中勤心精进,自有得无所有比丘不往咨问,我说此人虽有五岁犹名邪见,杂外道法顺行魔教。”[12]

拿声闻戒不净观等小乘法门,来行持大乘的净土法门,这样的比丘就是具足戒一万年也是邪见,故佛说这类比丘杂外道法顺行魔教。

《大智度论》卷二中说:“云何名三藐三佛陀?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所谓菩提正是觉悟;所谓成就正是通达了解;所谓通达了解正是知。比如:通达了解毒药也叫做学佛。同理,通达了解外道邪教也叫佛法。反之,无论你学什么,你没弄明白,也就是没成就,这样的人岂不是外道?正如《宝积经》所说:“大王。何谓佛法。大王。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尔时净饭王。闻此语已。即白佛言。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众生亦应是佛。佛言。若不颠倒见众生者。即是其佛。大王。所言佛者。如实见众生也。”

《三藏法数》:“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自行成就,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是名菩萨义。”

《四分律饰宗记》卷七(本)引《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而谓此语有二义(卍续

66·411下)︰“此萨埵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增上意乐,恒随顺菩提,趣向菩提,亲近菩提,爱乐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证欲证,不懈不息,于菩提中心无暂舍,是故名为菩提萨埵。复次,萨埵是勇猛义,未得阿耨菩提时,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证,是故名为菩提萨埵。”瑜伽八十三卷十页云:通达者:通达所知事故。又云:通达者:了知共相故。瑜伽八十三卷十六页又云:通达者:谓了知其所有故。

太虚大师开示:"经云: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曰:当于五明处求。五明系印度古代科学,即声──文字、语言──、因──论理──、工巧──艺术──、医药、内──即哲学──。换言之,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即应言科学中求也。"①

① 民国十二年八月在庐山世界佛教联合会讲──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壬戌──癸亥),大师三十五岁。

窥基法师在《因明入正理论疏》(简称《大疏》)中说:“因明者,唯源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大疏》引《菩萨地持经》中所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五明处即内明处、因明处、医方明处、声明处和工巧明处。大乘中观宗的创始人龙树在《菩提资粮论》中说:救脱被杀者,自然增不减。善修明巧业,自学亦教他。

《楞严经》:“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法华经》云:“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6]

菩萨道真义

依据经律论得出结论:“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这样的心,正是菩萨乘人所发的无上菩提心。“大乘之人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不应生于厌离之心。”如释迦牟尼佛本生做菩萨时,难行苦行,世间技艺无不通达;又如一生补处弥勒菩萨,通达一切法,尚示现凡夫身,行持菩萨道。“此萨埵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正是楞严经中“自未得度”义;“以增上意乐,恒随顺菩提,趣向菩提,亲近菩提,爱乐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证欲证,不懈不息,于菩提中心无暂舍。”正是楞严经中“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义;瑜伽八十三卷十页云:通达者:通达所知事故。正是“自行成就,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之菩萨义。

法华经云:“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中国历代圣贤、觉悟西方国家的诸多科学家,正是此类菩萨。孔子、老子、庄子、王羲之、吕洞宾、关公、孙中山、于右任、刘觉民、玄奘、赵一曼、李时珍、僧一行、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太虚法师、弘一法师、哥白尼、伽利略、爱因斯坦、贝多芬、莫扎特、阿育王、林肯、胡耀邦、甘地、雷锋等等在世间能示现五明成就,这些享誉中外的人物正是菩萨乘人的相貌。

依菩萨乘人的经戒论可以了知:于人间懒惰懈怠,无一技之长,远离众生,只爱涅槃清净,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之辈,正是《佛藏经》念佛品中所开示的邪教恶知识。分不清菩萨乘戒和声闻戒的区别,以声闻乘人戒来行持不可思议的大乘净土法门,这样的念佛人,怎能不是邪教?在人间行持菩萨道的佛子,如苏东坡虽口中不念佛,诸佛自来迎!为什么呢?净土法门是菩萨乘,此类人是菩萨乘人相貌,与佛心相应,诸佛焉能不迎?

编辑本段传承

回鹘佛教

《元史·刑法》载:“……回回词讼”,《明太祖文集》记:“所谓三宝太监者,即回回人郑和也。”清顾炎武在《日知录·陕西》一节中写有“郭子仪领回纥兵马”一句,他对回回一词的读音进行考证,他说:“其回回者,亦回鹘之转音也。”据现代和当代一些史学家和音韵学家考证,大家皆认为顾炎武这一论断是可靠的。(“纥”、“鹘”、“回”三字读音以次为“hé”、“hú”、“hu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根据吐鲁番、哈密等地发现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题跋,该文献是由吐火罗语翻译过来的。由吐鲁番出土文书推断,除了印度诸语(首先是梵语,还有犍陀罗俗语,印度贵霜皇朝时代梵语势力范围曾覆盖此地)之外,塞语和粟特语在回鹘西徙以前也都曾对塔里木盆地佛教的流传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粟特人一样,吐火罗僧侣接过印度高僧传来的接力棒,把佛教进一步传给东方的突厥人。把佛教由中亚向东亚推进。他们对古突厥、回鹘人产生影响的时间都早于汉传佛教。[13-14]

汉传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如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祖师菩萨。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此时的东土,各大宗派纷纷成熟,高僧辈出,证者无数,从教理研释证悟到民间百姓的广泛传弘,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渐转移到了中国,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及我国的西藏等地。佛教至此成为世界性宗教。而印度佛教此后则日趋没落而消亡了。中国翻译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系统和完整的。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真实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 论, 学说, 学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我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但是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参考:傣族佛教。

1、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称“上座部佛教”。

2、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Sri

Lanka,锡兰)、缅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印度之南,故称“南传佛教”。又或因其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南亚一带地区,故也称为“南方佛教”。

3、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属于巴利语,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编辑本段中国文化

概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1975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一位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时强调说: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照抄中国。接着,他以佛教为例,援引鸠摩罗什的话说:“学我者病。”鸠摩罗什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15]五分中:“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之。谓俗王为僧立制,不依经本也。非我所制,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或结合不同民族之具体情况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义。无怪乎,马克思、恩格斯说佛法是辩证法。纳丹(新加坡总统):“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

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汇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16]

梁启超如是说

windows7自带的六张风景壁纸全都来自中国,具体如下:

‍1、图片CN-wp2.jpg拍摄于中国广西桂林漓江风光 。

2、图片CN-wp2.jpg拍摄于中国长城。

3、图片CN-wp3.jpg拍摄于中国安徽雪中黄山。

4、图片CN-wp4.jpg拍摄于中国广西桂林龙胜龙脊梯田。

5、图片CN-wp5.jpg拍摄于海南岛亚龙湾沙滩。

6、图片CN-wp6.jpg拍摄于中国北京卢沟新桥。

电脑壁纸通常也被用作桌面图片、屏保图片、待机图片。用户只要下载好自己感兴趣的图片,然后将图片的分辨率与个人的电脑屏幕的分辨率互相匹配好,然后就可以设置为电脑的壁纸了。不同的 *** 作系统有不同的设置方式,如今电脑的 *** 作系统可以设置各种动态的壁纸,这样会能凸显电脑的个性。

扩展资料

在win7设置把自带的风景壁纸设置成电脑桌面壁纸的方法:

1、在屏幕桌面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点选“个性化”:

2、然后找到风景主题,直接点击即可完成电脑桌面壁纸。注意,主题里面会有几张以上的风景壁纸,系统默认每隔30分钟便会自主更换下一张风景壁纸:

3、设置好的风景主题的桌面壁纸效果如下所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11508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6
下一篇 2023-05-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