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EP5-A,临床化学设备精密性能的评价:批准指南(1999)。本文件为设计评估临床化学仪器精密性能试验提供了指南;将结果估计的精密度与制造商的精密要求进行比较,以及确定比较是否有效。
17. EP6-P,定量分析方法线性的评价:指南(1986)。本文件包含评价仪器或定量分析方法是否满足制造商线性要求的方法以及为厂商提供了检测线性范围声明的指南。
18. EP7-P,临床化学干扰试验,指南(1986)。本指南提供了描述干扰物质对试验结果影响的信息及程序。
19. EP9-A,使用病人样本进行方法比较和偏倚估计:批准指南(1995)。本文件描述了确定两临床方法或仪器偏倚的方法;以及使用分割病人样本比较实验方法的设计及数据分析。
20. EP10-A,定量临床检验方法的初步评价:批准指南(1998)。本指南讨论分析方法或仪器性能初步评价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参见相产出版物GP10-A)。
21. EP13-R,实验室统计量-标准差:报告(1995)。本报告提供了计算标准差的正确方法。
EP:ExtendedPlay,慢速唱片。EP是CD的一种,播放设备亦与普通CD一样,没什么特殊要求。EP与CD又略有区别,每张EP所含曲目量较CD少,一般有1-3首歌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5首歌,价位比一般CD低.
另:EP就是小样
有很多歌手在还没被公司挖掘之前,都会自己录一些歌曲送到唱片公司去,一般只有一两首或两三首,这就是小样。后来很多公司在给一个歌手或乐队出专辑前也会发一张EP,收录两至三首歌曲,顶多五首,算是投石问路,看看市场反应如何,因为EP的歌比较少,价钱相对要便宜点,如果连这么便宜的EP都卖不动,唱片公司就可能会有其它打算了。有些新的歌手或乐队只出了EP就不就综影,多半跟EP的市场反应有关。
细碟(MCD/EP)
也就是小专辑,一般有3-7首歌(当然也可能更多),时间也比较短,通常在15-20分钟左右。它是一种较不正式的专辑,乐队有了几首成熟的作品,需要及时推出,但又够不上一张大碟的数量,所以就发行这种细碟,当然也可能纯粹就是为了赚点外快。它的价格介于单曲和大碟之间。为了使细碟更具有吸引力,乐队有时会在细碟上放一些较为罕见的歌曲,如现场或翻唱歌曲。作为一支摇滚乐队来说,大碟是不可缺少的,细碟就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在胶木唱片时代这种细碟叫做EP,现在当然就叫MCD了。
细碟(MCD/EP)也就是小专辑,一般有3-7首歌(当然也可能更多),时间也比较短,通常在15-20分钟左右。它是一种较不正式的专辑,乐队有了几首成熟的作品,需要及时推出,但又够不上一张大碟的数量,所以就发行这种细碟,当然也可能纯粹就是为了赚点外快。它的价格介于单曲和大碟之间。为了使细碟更具有吸引力,乐队有时会在细碟上放一些较为罕见的歌曲,如现场或翻唱歌曲。作为一支摇滚乐队来说,大碟是不可缺少的,细碟就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在胶木唱片时代这种细碟叫做EP,现在当然就叫MCD了。
这个就比较沾边了
SP EP LP唱盘跟录音技术史和唱片史有关
没办法简单说清楚,找点相关内容的书看看,能解答所有唱片技术相关的问题
不过,现在所说的EP, album,已经不再是密纹唱片时代的概念了。
Single依然叫单曲,EP就大致等同于迷你碟
密纹时代,因为录音的标准不同,转速不同,各种唱盘的音质也不同
45转的EP就是比100/3转的LP要好很多,以前还有78转SP,我没听过,估计质量会……
其实简单想想就知道,78转,一张牒一面只能录一两首歌,所以Standard Playing
也就被称作Single Playing,现在很多单曲唱片都是有两首歌的,为什么Single会有两首?
就是密纹时代一面一首的传统(其实现在也不能说密纹时代过去了,黑胶唱片的音质
绝对是好于母板较差的激光唱片的,具体的问题在录音技术里算一门学问)
到了EP技术,一张牒正反面各能录3首歌左右,到了LP,一面五首,总共60分钟的录音时间
唱片也才作为标准录音器材走入千家万户。
数码化之后,黑胶被CD取代,CD本身,是一个压缩的概念,普通LP 8、90分钟的录音时间,
能够压缩在CD盘的一面上。不论Single,EP,LP,都是一张塑料片解决
所以单曲EP的概念也就从录音技术定义演化成唱片经销定义了
日本和欧美的歌手,很习惯于发Single,如果有人买他们的唱片,就一只一只的做下去
时间差不多了,就合起来发一张Album,如果凑的歌不是很多,就发成EP。
香港唱片业是以LP为主,他们一般没有单独发的Single,但是有小一号的盘,EP,和
常见的LP,大碟。不过,现在很多EP也是拿大盘来做了,典型的比如黎明的EP和张国荣的
EP。香港的唱片流程是,先用单曲打榜,成绩比较好,就会筹备整张大牒,然后一面卖
一面用接力主打和第三主打派台做宣传。容祖儿的第一张EP就是这样,五首歌全部打到熟
。新歌手,或者来不及筹备大牒的时候,歌手就会出EP,这个跟概念专辑不是一回事,
有的乐评人自己搞混了,虽然EP因为歌曲少,一般商业性的东西都会相对少,整体结构也明显,确实有不少概念专辑以EP形式存在。
香港区分EP LP和单曲,其实是有标准的,不过似乎是IFPI定的标准,具体我记不得了
用大号牒和小号牒发行的就不说了,即使都是大号牒,少于6个track,总时间短于30分钟
的都叫EP,而且,总track少于4个,并且总时间少于15分钟的EP,是不作为IFPI标准
唱片统计销量的,为了达到这一点,很多公司都学会凑track,我记得这件事上,EEG的
叶佩雯的EP,曾经有过争议。
Single呢,两个track,时间短于12分钟?大致是这样吧,记不准
所以,faye迷们,这里涉及到你们偶像的一个问题
Eyes on Me这个东西,在日本版,红豆这个track其实是bonus,第三个track是器乐版
所以是很标准的Single.
可是在香港版,红豆成为正式的track,总时间也足够,因此这张唱片就算做了EP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