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家用电脑中,用以长期存储文件的硬件是?

一般的家用电脑中,用以长期存储文件的硬件是?,第1张

一般的家用电脑中,用以长期存储文件的硬件是?

1.CPU

2.硬盘

正确答案:硬盘

硬盘是计算机最为重要的存储设备,存放着用户所有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的价值远远高于硬盘本身,同时硬盘又是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用户的 *** 作体验。

分类: 电脑/网络

解析:

什么是硬件配置文件

所谓硬件配置文件,是指在启动计算机时告诉Windows应该启动哪些设备,以及使用每个设备中的哪些设置的一系列指令。当用户第一次安装Windows时,系统会自动创建一个名为“Profile 1”的硬件配置文件,缺省设置下,在“Profile 1”硬件配置文件中启用了所有安装Windows时安装在这台计算机上的设备。

从“系统属性”“硬件”对话框中,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硬件配置文件”的按钮,点击后会打开所示的窗口,在“可用的硬件配置文件”列表中显示了本地计算机中可用的硬件配置文件清单。

硬件配置文件的作用

仅加载硬件配置文件中的设备驱动程序

在“可用硬件配置文件”下,使用箭头按钮可以将需要作为默认设置的硬件配置文件移到列表的顶端,这样Windows启动时就只会加载所选配置文件中启用的硬件设备。一旦创建了硬件配置文件,我们就可以使用设备管理器禁用和启用配置文件中的设备,这样在下一次启动计算机时就不会加载该设备的驱动程序,从而提高系统启动速度。

快速切换不同的工作环境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可以同时创建多个不同的硬件配置文件,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只要在“硬件配置文件选择”小节上选中“等待用户选定硬件配置文件”项即可,以后启动计算机时就会出现与多重启动菜单相类似的“硬件配置文件”选择菜单,届时就可以任意切换不同的工作环境了。

对笔记本电脑用户而言,硬件配置文件将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大多数笔记本电脑都是在移动的场合使用,当用户将笔记本电脑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时,硬件配置文件允许用户更改计算机使用的设备,例如我们可以创建多个适用于不同场合的硬件配置文件,这样切换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提高启动速度

如果你并未创建多个不同的硬件配置文件,或者希望启动期间自动加载默认的硬件配置文件而不显示列表项,那么请将“硬件配置文件选择”小节中的“秒”中输入“0”。当然,即使你仍然从列表中选择不同的硬件配置文件,只要在启动时按住空格键就会显示列表了。

恢复缺省配置

如果硬件更改超过一定限度,Windows XP可能会要求用户重新激活系统,这是非常麻烦的。不过,如果我们在每次安装或更改硬件之前备份了原来的硬件配置文件,只要从图1窗口中点击“复制”按钮,然后在所示的“复制配置文件”对语框中键入一个新的文件名就可以了,以后出现问题时,就可以重新导入这个事先备份下来的硬件配置文件。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述 *** 作必须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登录才行。

清空系统中多余的硬件信息

如果由于某些需要,你经常去插拔硬件设备,这样重复安装驱动程序的过程将会在系统中遗留下很多硬件注册信息,系统启动时就会反复与这些并不存在的设备进行通讯,从而导致系统速度的减缓,该如何清空这些多余的硬件信息呢?

很简单,我们可以将“Profile 1”这个硬件配置文件删除,然后再重新创建一个新的硬件文件,这样就是新的系统了。为保险起见,不要马上就去删除它,先点击“复制”按钮备份下来(Profile 2),然后再进行重命名,例如改为“Profile”,接着重新启动计算机,此时会出现如下提示:

Windows Cannot determine what configuration your puter is in select one of the following:

1.Profile

2.Profile 2

3.None of the above

这里的“1”和“2”是系统中已经存在的硬件配置文件,我们当然是选择“3”,这样就可以让Windows重新检测硬件,此时屏幕上会出现“检测硬件”的对话框,并提示“第一次使用新配置启动计算机时,Windows必须进行一些调整。此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时间”的字样,稍后会出现“配置设置”对话框,提示“Windows已经成功设置了新计算机的配置,其名称为Profile 1”,点击“确定”按钮,然后就可以重新安装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

注意,重新启动系统后,记得将除Profile 1外的两个硬件配置文件删除,否则以后开机时仍然会询问使用哪一个配置文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120530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0
下一篇 2023-05-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