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个在结构和内容上基本是相同的,也同样在一个文件夹之下,只不过他们的记录的分区信息不同。
前者主要是存放了系统启动时需要挂载的文档信息,每当系统自动启动的时候,系统就会读取这些文件,当系统需要挂载的时候,系统就会选择这种挂载。
而后者主要用于系统启动之后,系统产生挂在文件,这其中也包括他的系统建立的窨井文件,可以直接通过后者来确定或者查询,两者的功能,可以说是一前一后的,也可以认为是相辅相成的。
这个文件最好不要动它,是给你看的,不是给你改的 fstab 文件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记录了计算机上硬盘分区的相关信息,启动 Linux 的时候,检查分区的 fsck 命令,和挂载分区的 mount 命令,都需要 fstab 中的信息,来正确的检查和挂载硬盘。
/etc/fstab文件记录静态文件系统信息,按照维基百科/etc/fstab上的介绍,该文件记录计算机硬盘分区相关信息,启动Linux、mount挂载分区等命令执行都,都会用到fstab信息,看页面示例也是带有:<file system><mount point> <type> <options> <dump> <pass>。
文件系统,挂载点,分区类型,挂载选项,dump选项,这样的格式内容,但天缘自己从Ubuntu 11.04上抓到却是这么个内容,其它细节没看,至少直接打开来查询外部SD卡驱动器路径有点问题。
linux的qb无法查看文件第一种方法:使用df命令,这个命令比较常用,大家都很熟悉。问题是这种方法,有时候挂载点和挂载的卷不在同一行,使用脚本分析需要一点技巧的。例如:orientalson:/home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on/dev/sda215213032 8043668 7169364 53% /udev 514496 104 514392 1% /dev
/dev/mapper/vg_test-lv_test
511980 32840 479140 7% /home/mt
orientalson:/home #
上面显示的挂载点/home/mt和她挂载的卷不在同一行,使用shell脚本分析非常麻烦。不过也不是没办法,具体分析可以以后再讲。
第二种方法:使用mount命令,mount -l,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没有卷的大小,但是挂载点和挂载的卷在同一行。例如:
orientalson:/home # mount -l
/dev/sda2 on / type reiserfs (rw,acl,user_xattr) []
proc on /proc type proc (rw)
sysfs on /sys type sysfs (rw)
debugfs on /sys/kernel/debug type debugfs (rw)
udev on /dev type tmpfs (rw)
devpts on /dev/pts type devpts (rw,mode=0620,gid=5)
securityfs on /sys/kernel/security type securityfs (rw)
/dev/mapper/vg_test-lv_test on /home/mt type reiserfs (rw) []
orientalson:/home #
尽管使用肉眼不是太好看,但是使用shell脚本还是比较容易分析的。
第三种方法:查看文件/etc/mtab。原理是,每新挂载一个卷基本上都会更新这个文件的,那么自然可以通过这个文件来查看挂载点和挂职的卷。这种方法比mount -l稍微清晰了一点,但是,有时候是不可靠的。
orientalson:/home # cat /etc/mtab
/dev/sda2 / reiserfs rw,acl,user_xattr 0 0
proc /proc proc rw 0 0
sysfs /sys sysfs rw 0 0
debugfs /sys/kernel/debug debugfs rw 0 0
udev /dev tmpfs rw 0 0
devpts /dev/pts devpts rw,mode=0620,gid=5 0 0
securityfs /sys/kernel/security securityfs rw 0 0
/dev/mapper/vg_test-lv_test /home/mt reiserfs rw 0 0
orientalson:/home #
上面已经说了基本上会更新这个文件,但是并不总是更新这个问题。如果挂载时使用了-n选项,那么/etc/mtab文件里面就不会新挂载卷的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