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摄星轨

如何拍摄星轨,第1张

如何拍摄星轨

什么是星轨?

星轨,故名思义,就是繁星划过长空的轨迹。因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天空中所有的星宿,不论是太阳、月亮,还是狮子座、处女座都是东起西落。正确来说,是地球在动,并非它们绕着地球走。

星轨形成的原理,其实和光涂鸦 (Light Painting) 的原理大同小异,都是在漆黑的背景上,利用发光的东西绘画,而星星便是那支画笔。

为何有些星轨不是圆形?

有否发现某些星轨是圆的,某些却是扇形呢?如果用长焦距镜拍星轨,圆形就会被拍成扇形,因为拍到的只是部分的圆。

如果用的已是广角镜头,但拍出来的星轨依然不是圆形,那应该和方位有关。如果要拍出圆形的星轨,先要明白地球的运转。

先前说过,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于是自转,必然有轴心,情况就像地理堂上的地球仪一样,除了圆心,所有地方都沿着轴心转呀转。如果把这个轴心从北半球伸延至几千光年的夜空,指着的`便是大家所熟识的北极星。

由此可见,地球的轴心是对准北极星的,从地球上看北极星,它的位置是不变的。当地球运转时,感觉上,全天的星宿都绕着北极星转动。

注:其实北极星并不是完全对准地球的轴心,当中有少许的偏差。

只有镜头下包含北极星,拍出来的星轨才会是圆形。试问拍不到圆心,又何以拍出完整的圆形来呢?

如何对准北极星?

假设大家都打算拍摄圆形的星轨,但怎样找出北极星呢?要找出北极星,那便要学会辨认和找出仙后座和北斗七星,当北斗七星还未出现时,就透过仙后座找出北极星。反之,当仙后座下山了,便要靠北斗七星来找出北极星。

很复杂?有没有较简易的方法?有!因为拍摄星轨不需要对北极星进行高精确度的定位,只要能够把北极星放进画面中,便成功了!

使用广角镜除了可以轻易地把北极星包含在镜内,还能够把更多更大的同心圆星轨纳入相片中。

所需器材

拍摄星轨所需的器材,除相机镜头外,还有:

1) 三脚架

2) 有时计的快门线。

为什么要使用有时计的快门线?当然,运用普通的快门线,加上手表的定时器亦可,不过当进行定时拍摄时,就能省却不少功夫。

简易拍摄星轨的步骤

找出北极星后,便可以开始设定器材了。

方法很简单,首先,使用指南针找出正北的位置。然后,把相机放在三脚架上,对准正北位置。如果身在香港或台湾附近等地区,只要把镜头的仰角从水平调至 21.5 度便可。

注:如果使用广角镜, 调较仰角这个步骤可以省略,因为镜头涵盖的范围相当大,北极星很难走出镜头外。

光圈如何?

由于点和线只是二维,即平面,所以光圈可以尽量地大。这样可以吸收更多光线,让更暗的星星也能呈现出来。就算把光圈收小至 F32,星点也都只是一个光点,不会变成球体的。

ISO 方面如何?

许可的话,ISO 要尽量地大,这样便能吸收更多光线,让肉眼看不到的星星也能拍下来。不过要注意高 ISO 所产生的噪点。

曝光的时间

曝光的时间用以控制星星在画面中行走的距离。一颗星星要在相片上画出完整的一个圆需要 24 小时。不过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白天里是看不见星星的。

把时间缩短。一小时的行程,其实相当于 1/24 个圆 。 而 30 分钟的曝光则形成 1/48 个圆 。简单的数学题,是不?

那么,要曝光多久才能产生漂亮的星轨呢?

以下这张是曝光 20 分钟的星轨。星轨较短:

没有光害的环境下拍摄

曝光时间的长短还受制于另一个因素,就是光害 。光害严重的话,曝光一分,整张照片已经变成白色了。若果天空没有光害,将快门设好时间,按下快门后,便可以去吃喝玩乐了。下图是曝光 50 分钟后的成果。

很可惜,在香港,由于光害的关系,一次过曝光 50 分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莫说 50 分钟,10 分钟的曝光,已足以漂白整张相片了。

一次过曝光的方法只适用于没有光害的环境下进行。只要天空看上去略带橙红,那么天空已经受到光污染了。

1、地点选择:需要找远离市区的地方,避开光污染。找一个合适的前景,最好可以稍微仰拍,这样可以避免地平线附近较强的光污染,拍到天顶更明显的星星。

2、时间选择:要避开日光,差不多日落后两个小时开始拍,拍到日出前两个小时。还要避开月光,农历15,满月附近那几天是没法拍摄的,初1附近那几天几乎整晚都可以拍摄,其他时候可以上网查具体的月出月落时间,避开月亮即可。月光的照射下,月明星稀,星轨会很稀疏,但是地面景物会被照亮,也别具一格。传统的单次长曝法面对月光下的天空基本没什么办法,最多也只能曝光几分钟,而叠加法不受曝光时间限制,可以拍摄很长时间,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

地面景物被月光照亮:如果天气条件更好,光污染小,曝光上更容易控制,地面还可以更亮,理论上可以得到和白天差不多的效果。

3、天气选择:必须是非常通透,万里无云的好天。注意晚上郊外天气非常冷,做好防寒措施。

4、器材选择:最好有超广角,最好有大一点的光圈,机器的高感不要太差。还有一点很重要,定时快门线,用来设定间隔拍摄。最好是有线的,有遥控的也要用那根有线的连线,因为长时间曝光,用遥控容易出现信号中断。

5、寻找北极星:如果想拍摄星星转圈的效果,需要把北极星拍摄到构图范围内。北极星在正北方,通过北斗七星和仙后座都能够找到如果无法找到北极星,那么就用广角对着北方拍,就没问题。南半球的朋友们就正相反了,需要往正南方拍摄,而南半球也没有一颗北极星类似的可以指引位置的亮星,只要对准方向就好了。

拍摄小贴士

a、对焦:漆黑夜空想获得星空的准确对焦不容易。而单纯的手动拧到无穷远的方法也未必就管用。中高端机身的中央对焦点是比较强大的,可以对着金星、天狼星等最亮的星星完成自动对焦。这个我用D7000和D700都尝试过成功了。一旦对上焦之后,就要在对焦标尺上记住位置,下次就可以手动拧到此处了。对于低端机身无法对星星完成聚焦的,在有月亮的时候对着月亮完成聚焦,然后记住位置。或者对着很远处的灯光完成一次聚焦,然后拍一张星空看看焦点准不准。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就只能手动拧到无穷远,然后稍微往回一点,然后试拍校正焦点。

b、测光、构图:可以先用最大光圈最高感光度短时间曝光(10秒)试拍一张,根据回放直方图确定需要的曝光量,再根据倒易率计算出实际需要的曝光参数。这样同样可以在漆黑的夜晚试验一下构图。且对单次长曝法和叠加法都适用。

c、露水:潮湿的夜晚容易结露水,摘掉uv,安上遮光罩都可以有效防止镜片结露水,不同的镜头,结露水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可以适当选用。如果天气比较潮湿,就要小心定期检查一下镜头是否结了露水。如果实在太潮湿,就不要拍摄,以免损伤相机和镜头。

7、叠加法星轨:

传统的星轨拍摄方法是单次长曝法,由于夜晚光线很暗,可以进行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曝光,这段时间内,星星在天空已经划过了一段距离,因此会留下一道道轨迹。这种方法在数码时代由于热噪和电池电量等原因,不是很好用了。

单次长曝法星轨。曝光时间达到一定长度后,热噪明显,星轨也比叠加法显得稀疏

星轨摄影作品有着不可比拟的震撼性,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天上的星空是如此的美丽。可以说,只有使用相机才能记录下如此壮观的星轨,而仅凭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在我拍摄了几张星轨摄影作品与朋友们分(装)享(逼)之后,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圈圈的,这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肉眼看不到。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星轨的形成完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因为相机安装三脚架上拍摄时,相机与地球两者是相互静止的。而地球则会自转,因此通过镜头来记录下的画面来看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在旋转。

想要拍摄星轨,是有一些难度的,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简单说,地球一直在自转,那么就可以使用相机打开快门,把星星运动的轨迹拍摄下来。但是在现实 *** 作中,这么做却并不可取。

原因在于,现在的相机基本都是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的成像使用的是一块CMOS制成的感光元件。与传统的胶片不同的是,这是一块电子元件,因此存在着长时间使用下会发热的问题。

对于拍摄星轨而言,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4小时,理论上想要得到完美的一圈星轨需要将快门持续保持打开24小时。幸好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通常几个小时之后,不同位置的星星的旋转轨迹就会使圆形接近闭合的效果。

但是对于CMOS来说,几个小时的曝光时间也太长了,这么长时间的曝光就需要一直保持通电状态,也就会导致持续上升的发热状态。而CMOS感光元件是通过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方式实现记录画面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信噪比的影响对于最终的画面的噪点会有很大影响,而热量又会对信噪比有影响。所以,简单说,长时间曝光会使CMOS感光元件发热量增高,导致最终画面的噪点较高。

对于拍摄风光照片,尤其背景是纯净的天空的星轨照片来说,自然是不希望画面上有较多的噪点。因此简单暴力的通过长时间打开快门曝光的方式并不可行,需要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法。

之所以说了那么多看似废话告诉你不能用长曝光的方式拍摄,主要还是为了阐述接下来之所以这么做的原理。可以说,幸好现在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大容量的存储卡变得越来越廉价,才让星轨摄影变得触手可及。

因为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的长时间的曝光会使噪点升高,所以为了避免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将一次性的长时间曝光分割成多次的较短时间的曝光。

大多数相机在B门之前最长快门时间是30秒,而30秒这个时间较长,但并不会使传感器产生明显的热噪。因此,可以使用将单次超长时间曝光的方式,分割为多次曝光,每次为30秒的曝光时间。在前后两次曝光之间加上几秒钟的间隔,给相机有时间让传感器冷却降温。这样,在完成一次星轨拍摄之后,画面并不会受到热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可见的明显的噪点。

你可能会说,既然地球一直在旋转,但是拍摄时却留下了几秒钟的间隔,这样会不会导致星轨产生间断。没错,这样间断性的拍摄确实会造成星轨中间的间断,但是只要把握好合适的参数设置,就可以尽量使星轨间的间断看起来不明显。

数码时代相对胶片时代有非常大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后期处理有无穷的发挥空间,这对于星轨处理也是一样。有很多专门用于处理星轨的软件,不仅能将多张照片叠加成星轨,还能够填补每张图间的曝光间隙所导致的星轨的间断。这样,在成片中,即使把照片放大也不会有明显的间隙。

在掌握了最佳的拍摄星轨的方式之后,就可以着手开始拍摄了。

在实际拍摄中,正确的设置相机的参数很重要。如果使用了不合适的相机设置,对拍摄到的照片的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光圈与对焦

拍摄星轨,通常会使用一支广角甚至超广角镜头,这样才能囊括更广袤的星空,达到更壮观的视角。首先需要确保镜头正确的对焦。拍摄星轨肯定需要在光污染较少的区域拍摄,而这样光线就会很弱,因此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就会无法成功对焦。因此就需要手动对焦。

长久以来的做法,就是把镜头切换到手动对焦模式,接着把镜头上的对焦环旋转到无穷远的低端,然后再转回来一些,让对焦位置的刻度在无穷远附近即可。假设你的镜头没有对焦距离窗,你还可以使用实时取景模式,然后将显示的放大到最大,旋转对焦环,让画面中的星星达到最清晰的时候就表示已经对焦到无穷远了。一旦镜头对焦设置好就不要再去触碰了。

因为夜晚光线弱,为了让更多的光线通过镜头被相机记录下来,所以尽量去使用你的镜头所拥有的最大光圈。通常镜头在最大光圈下并不是画质最佳的时候,不过拍摄星轨的时候可以不必计较这么多,除非你的镜头在最大光圈时画质下滑较大,那么可以稍微缩小一点光圈。以我使用的腾龙15-30 F2.8镜头为例,拍摄星轨时我就会使用15毫米的焦距尽可能囊括更多的场景,然后使用F2.8的最大光圈进行拍摄。

如果你的相机镜头具有防抖功能,那么一定要把防抖功能给关闭。在三角架上拍摄时防抖功能反而会适得其反。

感光度

接下来就是感光度的设定。星轨也是自然风光的一种,而且用这种拍摄星轨的方式是用多张叠加,每张照片记录的星星在画面上也就是小点,而过高的感光度会形成较高的噪点,使得星空不够纯净。

因此在设置感光度的时候使用固定的感光度而不要使用自动感光度设置。并且,为了让画面的曝光足够,不要使用100的感光度,可以尝试400到800,甚至1200的感光度,但是再高就不推荐使用了。新款的相机高感光度下的噪点控制已经比以前的好很多,全画幅相机的噪点控制也要比APS-C画幅的相机要好一些,通常在800感光度的设置下并不会有明显的噪点。

以上只是我的推荐值。每个人的器材并不一样,在正式拍摄之前可以尝试拍摄几张。

快门

大多数相机上在进入B门之前最大的拍摄时长是30秒,因此我也建议单张的拍摄时长不要超过30秒。更长的时间会增加传感器的发热量。这与季节也有关系,夏天相比冬天更容易发热产生热噪。

所以,在使用了镜头的最大光圈的情况下,先给快门设置一个初始值,比如30秒。然后去观察拍摄的结果,如果画面亮度过亮,可以尝试缩短曝光时间,或者可以降低感光度获得更纯净的画面。尤其是当你使用了较高的感光度设置,降低感光度是更明智的。相反,如果30秒的曝光下画面亮度如果还是不足,那么就要确认你是否使用了镜头的最大光圈。如果此时已经使用了最大光圈,就需要再提升感光度作为补偿。

因此,在拍摄星轨时,使用镜头最大光圈,让感光度与快门速度达到一个均衡点,尽量避免使用过高的感光度设置。

有些高端一点的相机具有定时拍摄的功能,设置好曝光时间和间隔,以及需要拍摄的张数,就可以交给相机,静静的等待了。

但是这种使用相机内置的定时拍摄的功能并不是很方便,而且自由度也不够高。所以我更推荐使用快门线来控制。有很多快门线可以设置曝光市场,拍摄间隔,拍摄张数等参数,非常方便。而且,有很多快门线已经支持无线遥控功能,这就让无意间拉扯到快门线使相机摇晃的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无线快门还有额外的好处,你可以手持无线快门的遥控器进行自拍,而不用端着沉重的单反。尽管很少有人这么做。不过购买一个好用的无线快门还是很值得的,这并不贵,从几十到一百多有很多选择。

最终的照片是需要多张叠加,因此照片不宜太少。通常我会拍摄一两百张,然后后期进行叠加。张数太韶会导致后期叠加合成的时候星轨不够明显。

当拍摄完成之后,将照片导入到Lightroom中,进行调色等工作流程,然后再将照片导入进Photoshop进行叠加处理。

Lightroom

随便选择系列照片中的一张,点击修改照片可以对照片进行处理。在Lightroom中要做的就是调整白平衡,增强对比度,提升画面中星星的亮度,然后根据情况进行降噪和锐化。

因为使用RAW格式记录,所以前期拍摄的时候只用设置好光圈快门以及感光度,剩下的可以通过在后期处理进行修正。在这张图中,天空部分显得灰蒙蒙的,白平衡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因为将色温调整为2600,色调调整为+8,这样使天空显现出更深邃的蓝色。

接着,提升曝光度为+0.6,对比度为+10。将高光调节为+24,阴影调节为+36,白色色阶调整为+21,黑色色阶调整为+12,这样做为了提升阴影部分的细节。将清晰度调节为+19,自然饱和度调节为+17。

来到色调曲线部分,提升亮部的曲线,然后控制住中下部的曲线,不要跟着升太高,进一步提升画面暗部的亮度。最终曲线如图片中的这样。

在HSL面板中,将蓝色的明度调整为-7饱和度调整为+13,其他的保持不变。在细节面板中将锐化值调整为52,蒙版调整到32,避免暗部的区域因为锐化而强化了噪点的影响。在降噪部分把明度调整为12,细节调整为58,略微做一些降噪处理。

地面部分还是有些暗。使用渐变滤镜,从下往上拖拽出一个渐变,将曝光度调整为0.4。这样,照片的后期处理基本就完成了。

选中所有星轨系列照片,然后点击Sync(同步)按钮,在d出的对话框中将所有的内容都勾选上,然后点击同步。Lightroom会将这张照片上所做的调整应用到所有的其他照片上。

回到库模块中,点击导出。尽管出于画质的考虑,更建议导出为TIFF格式,因为相比JPG格式,TIFF格式可以记录16位的色深,也采用无损压缩的方式记录。不过这批星轨的照片一共有129张,出于后期计算量的考虑,我选择了JPG格式导出。如果你的电脑性能足够强大也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不妨使用TIFF格式。

Photoshop

对于129张照片,一张张拖入Photoshop中打开是不现实的。幸好Adobe为我们准备了大量照片堆栈的快捷方法。

启动Photoshop之后点击文件菜单,然后选择脚本→统计,d出的图片统计对话框则是用于图片堆栈处理。把刚刚在Lightroom中处理完成的文件导入进来,在上方的堆栈模式中选择最大化。因为是使用三脚架拍摄的,所以下方的自动对齐图片就不必勾选了。点击OK之后就可以等待Photoshop进行处理,这需要一点时间等待。

经过Photoshop一系列自动处理之后,一张星轨照片就完成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保存。你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后期处理,不过之前我们在Lightroom中已经做了足够的处理,因此这里就不需要再处理了。

因此,将拍摄星轨的各个步骤拆分来看,每一步其实都并不是很复杂的,关键就是细心与耐心。而星轨毕竟是后期处理才能看到的效果,所以需要多拍熟练了才能拍到更好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5859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2
下一篇 2023-02-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