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领导或产品经理的需求,好像明白,却又无从下手;做好了方案,去给团队评审的时候,面对他人的疑惑或询问,怎么解释都言之无物;想学交互设计,书看了很多还是云里雾里。
那么,这次本文要讲的“交互行为五要素”,可能会让你拨开云雾。
说到“五要素”,大家可能用户体验的五层要素最为熟悉,它是Adaptive Path的创始人加瑞特提出的,在2000年3月公布到网上后,被正向引用。
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这个。
这二者在理论上有所交叉,但在使用范畴上不尽相同。交互设计五要素能够指导我们更系统的进行实际设计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
“交互行为的五要素”是由辛向阳老师2005年在论文《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一文中提出的,这五个要素主要是“用户、场景、行为、工具或媒介、目的”,但这五个词语是译文,如果要更好的理解这几个词要表达的含义,建议大家在英文语境下思考,就是:
在详细讲解之前,给大家先埋下一个理念前提,就如同论文标题所讲,这五个要素是建立在“行为逻辑”这个基础之上的,它与传统产品设计的“设计物体”的物理逻辑想区分。传统产品设计是基于物理属性:如尺寸、形状、结构、色彩、材质等功能或物理组成;而交互设计是强调: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要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完成什么事情。
打个比方,比如你要设计一个茶杯。
物理逻辑的产品设计,是先考量它有哪些功能:杯身、杯盖、杯把手、滤网、可能还有个杯垫,于是你可能把它设计成以下的几种杯子。
但如果是行为逻辑的交互设计,会考虑:一个喜爱喝茶的用户(people)、周末陪闺蜜买衣服走在步行街上(contexts)、口渴走进饮品店(means)、她要喝一杯英式红茶(purpose)、付过钱拿着茶,边喝茶边继续跟闺蜜逛服装店,喝完拎着大包小包回家去(actions)。那这时,用以上的杯子显然都是不行的,因为不方便携带,且回家时不方便扔掉┓( ´∀` )┏
所以基于行为逻辑,设计出的杯子是酱紫的~~
为什么人而设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角色。可细分为“主要用户角色、次要用户角色、临时用户角色”。每个角色有其自身的习惯性特征(比如文化背景、爱好、性格等长期养成的个体特征)和与产品相关的认知特征(比如对某些产品的使用方式、印象评价、使用频率等)。
这些都影响着用户可能的行为动机与决策,比如一个对喝茶过程有期待,且性格慵懒,认为周末不用强调效率,喜欢自然随意的女孩,可能会说服闺蜜坐在饮品店喝完茶再走,这时设计者要提供给她的,恐怕就不能再是外卖的纸杯了。
这个单词在翻译中,有着“环境、上下文、来龙去脉”的意思,由此可见,它是指用户在与产品产生关系时,自身所处的外在环境,以及用户在行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内在与外在相关的情况。
交互设计要为典型场景而服务,就充分体现在这个要素中了。
首先场景环境是与用户紧密相连的,与用户有关系的,才是我们要关注设计的;另外,环境是复杂的,要优先为主要角色所在的典型场景来服务。所以分析与规划场景的主次,是进行设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在遇到设计矛盾时,用来决策的重要依据。
比如,还是上文提到的饮品店,如果它的门店开在商业步行街,而不是办公区或居民住宅区附件,商业街流动用户数量大、大家关注于琳琅满目的货品,不太有耐心停下来喝完一杯茶或咖啡,又恰巧饮品店要节约成本,那它就可以不设有店内饮用空间、撤销桌椅,直接以纸杯为主销售外带。因为这是他的主要场景和用户群,平衡成本和收益,那些少部分想要进店坐坐的场景,就可以忽略了。
这是用户要达到某个目标所需要的渠道。传统意义上,常常会把means表达的工具当做某个产品,其实不然,它是你使用某个产品的载体。你要买咖啡,要通过饮品店购买;如果点外卖就要用手机或电脑打开外卖软件;远程旅行就要乘坐飞机或火车到达目的地。“饮品店、手机或电脑、飞机或火车”它们是要实现目标需要使用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产品服务本身,这里我们要设计的产品服务,是找到饮品店、决定购买、买完饮品喝完的系列过程;是查看行程、买票、乘车、到达目的地的经历;是一种行为方式。
means提供给我们一种机会、条件或约束,规划了我们以某种方式产生行为。
purpose是跟动机直接相关的因素,人往往有了某个诉求,才想要去达成某个结果。如果不在乎这个结果,那行为本身,或产品服务本身,也就无从谈起了。
分析目的,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模糊目的、明确目的、随机目的”。
模糊目的是个大方向,用户知道要获得什么,但又不能很清楚的描述,比如,你长大想成为艺术工作者,可是哪种艺术呢?美术、音乐、文学?它们有共通之处,但又有差异,你可能就先学习通识化的艺术概论和看看普及的资讯,作为一种模糊的行为活动。
明确目的,是用户很不但知道要获得什么,但又能明确描述,比如,你想成为一个美术艺术工作者,在成长过程中,你就去学画画、摄影、三大构成,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活动。
随机目的,是想获得什么,但是不知道要什么,更不能明确描述,比如,你想充实的度过这一生,在成长过程中,你可能带着好奇心什么都会学一学,作为一种随机的行为活动。
体现在软件应用设计上,比如你使用一款视频app。模糊目的就是:你很想看电影,但不知看什么,就打开最新热榜翻看,点开一部,看看评论和详情,觉得不感兴趣,就再换一部,进行一个反复的行为;清晰目的就是:你就想看《毒液》,搜索《毒液》,点击观看,看完给个评价,进行一个线性的单次行为;随机目的就是,你在等车等人、或坐公交地铁,有点无聊想随便看点什么,打发无聊的时间,打开软件在首页随意浏览,看看评论、或者收藏、或者直接打开一部就看起来,导致碎片化的不确定行为。
如上所述,purpose和actions成互相因果的关系。action是设计好坏最直接显现的一环了,用户可能会有哪些行为,以及设计者通过界面与流程提供什么样的行为引导,将最直接的让用户评价体验的好与坏。
要达到某个目的,必定会有可预测的一种或几种行为。这些行为一方面可以指导设计者该如何进行交互流程设计,另一方面也能启发设计者从哪些角度可以利用行为,进而创新。
基于用户固有习惯的设计能让用户自然愉悦,从而满足用户的习惯达到舒适的体验,比如,根据“随机浏览内容”这个目的,一些新闻、视频、资讯类的app,就把内容列表做成瀑布流,让用户只需要一个滑动的动作,就一直顺畅的浏览下去,自然而符合预期;当然,还可以做超出预期的设计,不依赖用户的行为,而是引导用户进一步做出其他任务,比如,电商网站,当你已经下单完成目的,它还会根据你的历史数据和喜好,展现出你下单的相关其他产品,让你忍不住再点击看看,诱导进一步消费。
综上所述,你了解交互行为五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交互设计的本质了吗?
在至今,很多交互设计实践的从业者,都还是不能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交互的概念。这五要素受文艺理论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的启发,将交互设计概念做了有机的整合,鼓励设计师或分析师从“重新确定参与者、定位行为动机、规划行为过程、谋求新的手段、营造新的场景和环境”五个维度进行设计和创新。
后面文章,我会基于这五要素,进一步为大家讲解该如何做好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让你从分析、设计、到产出,成为一体化的优秀交互设计师。
一套合理且有效的交互设计方案,就是在这五要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它们决定了设计师要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界面与流程。
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受从事行业或企业业务的限制,这五要素中的people、means、contexts、purpose都相对固定,创造性的空间较小,交互设计师往往输出的重点是actions,当然,这个actions方案也应该是在充分分析前4者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交互行为五要素,是进行交互设计的有利工具,试着用它去思考界面和流程,用它去汇报或讨论你的方案图吧,会受益匪浅的~~
这个词,相信很少人会听说过。当然,也没有很系统的听说过UID.而大多的UID的理解,可能也只是User Interface Design。也许是我们中国人天生英文水平不高。也许,我们在工作中很容易的认为交互其实也是界面Interface的事。故然,这个UID就自然的被忽视。更或许,从公司的角度也没必要再单独去明确这一职能。直接将这一切要么归为产品去考虑,要么归为界面去考虑。而有些像BAT的大公司,也直接归为UED去考虑即可。所以,我们常见到,有些公司,产品来负责了交互。有些公司,则是UI拿下了交互。还有些所畏BAT的大公司。则是将界面与交互归为了UED。但本身却将UED的本质,用户体验,交给了产品。所以,职能相对混乱。记着上篇文章中,我有谈及,我会针对UI,UID,UED(UXD)来一步步说明这些慨念。以帮助大家在工作中能阶断性的清晰环节关系。从思维上更透晰。
那,说了这么多开场白后,我是不是应该继续说明一下什么是交互的本质?
交互的本质是:
在使用一种产品或东西的整体过程。而无论这个使用行为是无目的导向。本身这个过程,即是交互的本质。而任何一个交互的过程中必定存在交互对相,及交互的媒介。
当然,说到这里。如果你已经秒懂了,那么恭喜你,下边的学术内容你完全可以不用看了你有非常好的头脑。
但如果你懂了,但还是希望能更具体清晰的切入你的工作中。那么,让我来说一些我们生活中常面对的事例。同时我会一步步拆分交互的各项因素。我希望通过这个拆分的过程让大家更清楚交互的本质。
以下文章开始转换到学术部分。
首先这有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我打开电脑,打开 Word2015 开始写文章。(估计说完这个,大多人已经明白什么是交互,并应该如何做了)
第二场景:我打开电脑,打开QQ这样的聊天工具,跟人及群聊天。
第三场景:我跟朋友打电话。
好,这是三个情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
那么,在我开始产述之前,我希望你们能理解另外一个基础慨念,我们会时时用到的慨念-媒介。交互的媒介。 在上篇关于真伪UI的文章中,我产述的核心观点是,UI是尽可能从视觉层降底用户对产品或物件认知及学习台阶的这么一个东西,那这个东西,其实称之为媒介。
那么,如果要正确理解何为交互,那么,还需要能正确的将故事合理的拆分,从而理解交互。
那我开始一步步分析上边的情景。
1. 我打开电脑,打开Word2016,开始写文章。
在这个平凡的故事中,会有三个主体交互环节节。
1.1 本身我打开电脑,这个就是我的行为开始。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达到目的时,所处于的主体交互环节为:按下电源按键,看屏幕;而,鼠标键盘等做为辅助进入环节。
1.2 再点击图标执行打开Word2016这个系统内的软件,这个还是一个过程。
1.3 最后我开始写文章了。这个是行为的执行目的终点环节。
在这里,我先声明一下哦。以下的分析过程可不那么容易跟得上,思维与对生活细节观察力不够的,请直接跳过。但,以下的内容是当年我在新加坡修用户体验时,在交互过程一环中的必修环节。做好心理准备,那就开始看吧。
-----------------------学术开始---------------------
先看行为开始的开机流程图:让我们将我们平常及为容易忽略的部分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最浓缩的慨念:交互是什么?交互的本质及如何理解
从上图中,按下电源开关键是第一个环节开始,也是我的主要载体工具。我需要打开来才可能进入这个主体系统下的某个我需要的目标工具。那在这个环节中,我在开机的过程,开机的电源控制键,这是我主要的交互行为节点。而看着电源打开后,进入系统的过程,我是通过电脑的屏幕在查看进入系统的过程。这个屏幕则是我与电脑在开机进入系统中的另外一个主体媒介。而相关 *** 作的鼠标,与键盘呢?当然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为辅助性的媒介存在。因为有些人开机是不需要再使用这两东西的。而需要用也是在其它分支交互环节,如选择系统,输入密码,或进入Bios,再出来重复启动走向,总之最终目的是进入系统。第一环节结束!
是不是有点绕?我整理一下:
我的电脑是我这阶段交互的主体,电脑是对相。---主体交互对相
开机的电源是主要的第一媒介---主要交互媒介。
开机中如用到键盘鼠标---辅助性交互媒介
总结:我通过控制开机键在与电脑硬件主机交互,交互的目标是进入主要系统。
题外话:而如果想改进这一环节,那么在提升交互环节的效率方式手段上,也无非只能是,1,提升硬件能力来加速。2,减少多余软件 *** 作环节。3,有无改变硬软件间关系的其它模式?
然后,我们会进入第二个环节交互,点击Word2016图标,等待打开Word2016.
看流程图:
最浓缩的慨念:交互是什么?交互的本质及如何理解
Word2016本身是系统内的软件,至于你用桌面快捷方式或其它哪种模式途径进去,这是自个习惯的事。当然,这是这个故事行为环节,鼠标是绝对的交互主体(虽然键盘也能,但大多人不会这么做吧?),软件就位,自动展开空白页,等待我开始写文章。此时,即第二环节结束!
题外话:而如果想改进这一环节,那么在提升交互环节的效率方式手段上,也无非只能是,1,提升硬件能力来加速。2,减少多余渠道 *** 作环节,如展开一个个目录,或通过其它模式打开。3,提升系统本身效率。
这里,我继续整理一下:
进入系统的电脑是主体交互对相。交互以变迁为系统。---主体交互对相
键盘鼠标则是与系统交互的媒介。---主要交互媒介。
而严格意义上说,屏幕则沦为辅助交互媒介
总结:我通过鼠标与键盘在与电脑主体系统(Win/MacOs)交互,目标是进入Word2016
最浓缩的慨念:交互是什么?交互的本质及如何理解
然后,进入故事的最终环节,第三环节。我开始正式落笔,打字,写文章。而Word2016本身是一个工具,同样也是一个媒介。那么,这时,相信大家应该同意我的交互主体应该迁移为键盘为重,鼠标配合,同时,这个软件为重要呈现方便我时时查看及做出下一步决策的主体环节吧。
那么,这里,我第一位心理及物理上的交互对像其实是自己,我在与自己的文章,写的内容,思考的大脑做交互。而第一辅助交互的是我的Word2016,其次是键盘,再后是鼠标。
是不是好绕?我再次整理一下:
我主体的交互对相是我自己,包括自己的产出。---交互对相
主体交互媒介其实这时以变迁为了Word2016.---主体交互媒介
而最基础的输入手段则为键盘,其次鼠标。---辅助交互媒介
总结:我通过键盘鼠标与Word2016交互。交互的目标是写东西把脑子里的东西产出。但!在产出的过程中我是通过Word在与自己的头脑交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