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存储管理方式

Linux存储管理方式,第1张

这种方式中,将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注意,是 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 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成为“页”或“页面”。我们可以知道,这也页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划分内存空间的方法。也就是说,这种方式将用户的程序 “肢解” 了,分成很多个小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页”。

将逻辑地址的前n位作为页号,后面32-n位作为页内偏移量。

由于进程的最后一页经常装不满一个块,从而形成了不可利用的碎片,称之为 “页内碎片”

作用:实现页号到物理号的地址映射。

页表是记录逻辑空间(虚拟内存)中每一页在内存中对应的物理块号。但并非每一页逻辑空间都会实际对应着一个物理块,只有实际驻留在物理内存空间中的页才会对应着物理块。

系统会为每一个进程建立一张页表,页表是需要一直驻留在物理内存中的(多级页表除外),另外页表的起址和长度存放在 PCB(Process Control Block)进程控制结构体中。

可以在页表的表项中设置相关的权限控制字段,例如设置存取控制字段,用于保护该存储块的读写;若存取控制字段为2位,则可以设置读/写、只读和只执行等存取方式。

物理块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内存中的:

由于执行频率高,要求效率比较高,需要使用硬件实现。

在系统中设置一个 页表寄存器(PTR) ,其中存放页表在内存的起始地址和页表的长度。平时进程未执行的时候,页表的起始地址和页表长度放在本进程的PCB中。当调度程序调度到某个进程的时候,才将这两个数据装入 页表寄存器

变换过程:

快表的变换机构

为了提高地址变换速度,可在地址变换机构中增设一个具有并行查询能力的特殊高速缓冲寄存器,又称为"联想寄存器"或者“快表”。俗称TLB。

快表与页表的功能类似,其实就是将一部分页表存到 CPU 内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CPU 寻址时先到快表查询相应的页表项形成物理地址,如果查询不到,则到内存中查询,并将对应页表项调入到快表中。但,如果快表的存储空间已满,则需要通过算法找到一个暂时不再需要的页表项,将它换出内存。

由于成本的关系,快表不可能做得很大,通常只存放 16~512 个页表项,这对中、小型作业来说,已有可能把全部页表项放在快表中;但对于大型作业而言,则只能将其一部分页表项放入其中。由于对程序和数据的访问往往带有局限性,因此,据统计,从快表中能找到所需页表项的概率可达 90% 以上。这样,由于增加了地址变换机构而造成的速度损失可减少到 10% 以下,达到了可接受的程度。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① 对于页表所需的内存空间,可采用离散分配方式,以解决难以找到一块连续的大内存空间的问题;

只将当前需要的部分页表项调入内存,其余的页表项仍驻留在磁盘上,需要时再调入。

二级页表的页表项:

过程:

在采用两级页表结构的情况下,对于正在运行的进程,必须将其外层页表调入内存,而对于内页表则只需调入一页或几页。为了表征某页的页表是否已经调入内存,还应在外层页表项中增设一个状态位 S,其值若为 0,表示该页表分页不在内存中,否则说明其分页已调入内存。进程运行时,地址变换机构根据逻辑地址中的 P1去查找外层页表;若所找到的页表项中的状态位为 0,则产生一个中断信号,请求 OS 将该页表分页调入内存。

多级页表和二级页表类似。多级页表和二级页表是为了节省物理内存空间。使得页表可以在内存中离散存储。(单级页表为了随机访问必须连续存储,如果虚拟内存空间很大,就需要很多页表项,就需要很大的连续内存空间,但是多级页表不需要。)

为什么引入分段存储管理?

引入效果:

它将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分为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的段,每个段可以定义一组完整的信息。

段号表示段名,每个段都从0开始编址,并且采用一段连续的地址空间。

在该地址结构中,允许一个作业最长有64K个段,每个段的最大长度为64KB。

在分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为每一个分段分配一个连续的分区。进程的各个段,可以离散地装入内存中不同的分区中。

作用: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内存区的映射。

为了保证程序能够正常运行,就必须能够从物理内存中找出每个逻辑段所对应的位置。为此在系统中会为每一个进程建立一张 段表 。每个段在表中有一个表项,其中记录了该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段的长度。一般将段表保存在内存中。

在配置了段表之后,执行的过程可以通过查找段表,找到每一个段所对应的内存区。

为了实现进程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功能,在系统设置了段表寄存器,用于存放段表的起始地址和段表长度TL。

在进行地址变换时,系统将逻辑地址中的段号与段表长度TL 进行比较。若 S >TL,表示段号太大,是访问越界,于是产生越界中断信号。若未越界,则根据段表的始址和该段的段号,计算出该段对应段表项的位置,从中读出该段在内存的起始地址。然后,再检查段内地址 d 是否超过该段的段长 SL。若超过,即 d>SL,同样发出越界中断信号。若未越界,则将该段的基址 d 与段内地址相加,即可得到要访问的内存。

分页和分段系统相似之处:两者都采用离散分配方式,且都是通过地址映射机构实现地址变换。

但在概念上两者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分页系统以页面作为内存分配的基本单位,能有效地提高内存利用率,而分段系统以段作为内存分配的基本单位,它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要。

段页式地址结构由段号、段内页号及页内地址三部分所组成

段页式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分段和分页原理的结合,即先将用户程序分成若干个段,再把每个段分成若干个页,并为每一个段赋予一个段名。如下图展示了一个作业地址空间的结构。该作业有三个段:主程序段、子程序段和数据段;页面大小为 4 KB:

在段页式系统中,为了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系统中需要同时配置段表和页表。段表的内容与分段系统略有不同,它不再是内存始址和段长,而是页表始址和页表长度。下图展示出了利用段表和页表进行从用户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

在段页式系统中,为了便于实现地址变换,须配置一个段表寄存器,其中存放段表始址和段长 TL。进行地址变换时,首先利用段号 S,将它与段长 TL 进行比较。若 S <TL,表示未越界,于是利用段表始址和段号来求出该段所对应的段表项在段表中的位置,从中得到该段的页表始址,并利用逻辑地址中的段内页号 P 来获得对应页的页表项位置,从中读出该贝所在的物理块号 b,再利用块号 b 和页内地址来构成物理地址。

在段页式系统中,为了获得一条指令或数据,须三次访问内存。第一次访问是访问内存中的段表,从中取得页表始址;第二次访问是访问内存中的页表,从中取出该页所在的物理块号,并将该块号与页内地址一起形成指令或数据的物理地址;第三次访问才是真正从第二次访问所得的地址中取出指令或数据。

显然,这使访问内存的次数增加了近两倍。为了提高执行速度,在地址变换机构中增设一个高速缓冲寄存器。每次访问它时,都须同时利用段号和页号去检索高速缓存,若找到匹配的表项,便可从中得到相应页的物理块号,用来与页内地址一起形成物理地址:若未找到匹配表项,则仍需第三次访问内存。

参考链接:

Linux系统中的一切都是从根/目录开始的,并按照文件层次化标准(FHS)采用树形结构来存放文件,以及常见目录的用途。

Linux文件存储结构:

/

/root /bin/boot/dev/etc/home/var/lib/usr/media/tmp/proc

II I

/root/Desktop /root/Media /usr/bin /usr/lib

/boot 开机所需文件-内核、开机菜单以及所需配置文件等

/dev 以文件形式存放任何设备与接口

/etc 配置文件

/home 用户家文件

/bin 存放单用户模式下还可以 *** 作的命令

/lib开机时用到的函数库,以及/bin与/sbin下面的命令要调用的函数

/sbin 开机过程中需要的命令

/media 用于挂载设备文件的目录

/opt 放置第三方的软件

/root 系统管理员的家目录

/srv 一些网络服务的数据文件目录

/tmp 任何人都可使用的共享临时目录

/proc 虚拟文件系统,例如系统内核、进程、外部设备及网络状态等

/usr/local 用户自行安装的软件

/var 主要存放日志等经常变化的文件

linux中SCSI\SATA\U盘的命名规则为/dev/sd[a-p]

硬盘设备是由大量的扇区组成的,每个扇区的容量为512字节。其中第一个扇区保存主引导记录与分区表信息(446字节),分区表64字节,结束字符2字节;其中分区表中每记录一个分区信息就需要占用16字节,这样一来最多只有4个分区信息可以写到第一个扇区中,这四个分区就是主分区。为了解决分区数不够的问题就要将第一个扇区中的分区表中16字节(扩展分区)拿来指向另外一个分区

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的编号从1开始,到4结束

逻辑分区的编号从5开始

举个栗子:

主分区1 sda1 主分区2 sda2 主分区3 sda3 扩展分区

I

逻辑分区1 sda5 逻辑分区2 sda6

PS:/dev中sda之所以是a并不是由插槽决定的,而是由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来决定的

PS2:可有手动指定分区的数字编号所以并不能以编号来判定硬盘位置是设备上的第几个

PS3:扩展分区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分区,而更像是一个占用16个字节分区表空间的指针-----一个指向另外一个分区的指针

为什么一般看不见sda4?

通常硬盘分区的二种方式,4p,3p+e,也就是说可以分为4个主分区或者3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如果使3p+e的话那么久不存在第4个主分区而是将第四个主分区的位置换为了扩展分区而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分区会被命名为sda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6043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2
下一篇 2023-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