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伦达 Vito 系列是福伦达从1939年开始设计的并于1940年推出一个135规格胶卷的小型相机系列。福伦达进入这个领域的时机已经很晚了,当时先不说莱卡已经站稳了在135相机制造的老大地位,众多欧洲美国的相机制造商都已经争相进入这一领域,将先进的技术融入设计中,开发出很多不同机型。福伦达在此之前并没有重视这个领域,而是一直沉浸于对120、116和127等规格胶卷折叠相机的开发之中。而且1939年时,德国已经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Vito 原型机推出后不久就停止生产了,多数福伦达 Vito 系列的相机都是在战后设计的。
战后福伦达终于看清了135规格胶卷相机的优势和前景,仅仅 Vito 系列就开发出了 Vito 折叠机身、Vito B、Vtio C 三个分支体系共11种基本机型,如果加上各种变型和不同镜头组合,细分的品种有几十种之多。Vito 系列机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中不乏成功机型,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可见,福伦达在35mm规格相机的开发、设计、制造和营销等方面还是尽了很多努力。下面这张图就就完整列出了Vito系列三个分系中11种基本机型。
1). Vito I, 2). Vito II,3). Vito IIa,4). Vito III,
1). Vito B, 2). Vito BL ,3). Vito BR
1). Vito C,2). Vito CD,3). Vito CL 4). Vito CLR
所有 Vito 系列相机都强调了相机的小型化和 *** 作简单,不同机型中包括了对内置测距、电子测光、联动对焦取景等不同配置, 照顾到了高中低档客户各个层面的需要。多数的 Vito 系列机型都配备了位于相机后背右侧的扳手过片,只需扳动扳手一次就能够同时完成过片、计数和快门上弦三个动作,所有机型都带有防止重复曝光功能。从 Vito IIa 开始所有机型的倒片旋钮都隐藏在相机左侧机身内,回片时通过扳动一个小键,d出倒片旋钮,能够很快回片。所有机型都能是后背整体开合,便于胶卷的装卸。这些努力都显示了福伦达强大的研发能力,也迅速缩小了与其它厂商在35毫米规格胶片相机上的差距,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至今仍能圆满完成拍摄任务的小型相机精品。
这个系列都是折叠机身,打开前盖后镜头d出到拍摄位置,这种设计延续了福伦达其它规格折叠机的优点,折叠后的机身纤细轻薄,便于携带,镜头不用时藏在机身内不容易损坏。下面是这个分系的几款主要机型:
1). Vito I
在 整个 Vito 系列中并没有 A 系列,只有 B 、C 等,如果按照字母顺序来划分机型的话,第一个分系应该是 Vito A 系列,由于在最初开发 Vito 相机时,还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只是确定了这个新的机型的名称,而在后面的开发过程中才按照字母顺序不断增加新的的机型。Vito I 是1939年开发的最早的 Vito 系列机型,最开始也没有使用 Vito I 的名称,只是称其为 Vito,这在相机背后的蒙皮上只有 Vito 字样得到证实,但是在后续机型中则使用了 II 、III 等系列编号以后,人们才开始使用 Vito I 来区分它与后续不同的机型。这进一步说明了 Vito 相机开发时的匆忙和急迫性。Vito I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有生产。
战前版 Vito I(准确讲应称为战时版,因为1939年德国已经全面进入战争状态,为方便对比,这里仍然称为战前版)比较少见。战前版最明显的特征是镜头前配有一片带d簧的黄色滤镜,这片滤镜能够根据需要开合。滤镜前面带有 Germany Voigtlander Moment 25-29 字样,这片滤镜也能更换为Focar 1 或Focar 2近摄镜片。相机配备一只50 毫米 f:3.5 四片三组 Skopar 镜头。快门为 Compur 1-1/300秒,战前版的快门组上没有闪光灯同步,镜头编号(位于机身内部镜头背面)为2,4XX,XXX。站前版和战后版 Vito I 的机身背面下部蒙皮上都印有 Vito 字样。
1945年战后版 Vito 取消了可以开合的滤镜,改为扣盖式滤镜,快门组加入了闪光同步插孔。配备 Compur 1-1/ 300秒和 Compur Rapid 1-1/500秒等更高级快门组。战后版镜头编号为2,7XX,XXX。
Vito I 型的过片和为快门上弦是分开的两个装置,这个机型的取景器很小,取景并不方便,这一点在后面的机型上得到了改进。
Vito I 型机身内部并不是通过齿轮带动胶片边缘的齿孔来过片和计数的,而是通过转动过片钮来拉动胶片,并通过一个带有两端带有小凸齿的立轴转动来计数和锁闭快门按键。这一点似乎很奇怪,因为这个设计完全没有利用135胶卷边缘的齿孔,与大多数这个规格的相机完全不一样。带着这个疑问,通过考证福伦达在开发 Vito 系列时的一些文献,我们找到了答案。
当福伦达在开发 Vito 时,135胶卷虽然已经很流行,但是市场上同时还有一种不带齿孔但是带有背纸的 828 胶卷存在,这种同样由柯达公司于1935年开发的胶卷规格是28 X 40毫米,它与135胶卷 24 X 36 毫米胶片的外边大小实际上是相同的,只不过135胶卷在两侧带有齿孔,减少了能够拍摄的有效面积。Vito 原型机这种独特的过片方式就是为了能够兼容828和135两种不同的胶卷。这一点从相机的计数器上可以得到证明,在说明书中对调整计数器是这样说的: 使用135胶卷时,将计数器调整到 F 档,使用828胶卷时,将计数器调整到 P 档 。可见这台相机能够兼容两种胶卷。这里的 F 代表Film,而 P 代表Paper,是指828胶卷是通过背纸进行牵引过片的。这一点从早期的Vito I 型的卷片轴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这种卷片轴上有两个槽,一个是为通用胶片所用的,另一个是为纸质片头所准备的,这就揭开了Vito I 型的卷片系统没有利用135胶卷齿孔的秘密。
从1935年开始,828 胶卷与135胶卷共同存在了一段时间,甚至有些专门为828胶卷开发的相机,但是毕竟135胶卷舍弃了背纸,直接利用齿孔传输胶片,既便捷又高效,因此很快就淘汰了828胶卷,在Vito 系列的所有后续机型中再也没有 Vito 原型机这样的过片构造了,计数器中也再没有 P 档。
2). Vito II
1949年的 II 型在 I 型的基础上做出了如下改进:1). 机身去掉了原来取景器的凸起,改为平顶。2). 相机镜头全部改为更适合彩色胶片的Color-Skopar f3.5,快门为Prontor S或Compur Rapid 带内置闪光连接(只有X档)。3). 过片改为齿轮立轴装置,这一点从这个机型开始就没有改变,只有一个胶片槽的卷片轴固定在机身上,这也意味着,Vito 系列相机从此之后只能使用35mm 规格带齿孔胶卷了。4 ). 1950年前门上的快门横杆改为按钮。5). 1954年相机顶部增加了冷靴. 6). 快门进一步升级为 Prontor SV 最快1/300秒8速快门或 Synchro Compur最快1/500秒9速快门(带有XM闪光同步)。7).机身背面蒙皮上去掉了下部的 Vito 字样,只在机身中部保持了福伦达厂标。
3). Vito IIa
1955年的 IIa 型从外观上与前面两种机型有较大不同,IIa 的机身采用了更为圆滑的设计,相机整体变得更为简洁漂亮。取景器清晰明亮,取景十分方便,在相机 *** 控功能上将过片旋钮改为过片扳手,扳动一次扳手能够同时完成过片、上弦和计数三个动作。扩大的取景器明亮清晰,使得对焦更容易。倒片钮平时隐藏在机身内部,回片时推动一个小键,旋钮就会自动d出, *** 作非常方便。这些新的改进一直得以保留,在后续的 Vito B 和 C 分系以及随后设计的 Vitomatic 系列都得到延续。
4). Vito III
1953年推出的 Vito III 与 Vito 折叠分系的前几款有很大的区别,从一开始设计 Vito III 就针对的是高档用户,整个机器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从它整体的质量上和配置上,可以称得上是福伦达生产的“最精巧的折叠相机”。 这台相机最值得骄傲的是它的镜头,这是一支1950年代新推出6片对称结构高速 Urtron 2.0 口径50毫米镜头,快门配备的是最快1/500秒 Compur Rapid 快门。对于它的表现,1951年的《业余摄影人》杂志有如下描述: 非常出色,是到目前为止这个口径所有镜头中表现力最好的,在各个档光圈上它的极限只能受到胶片的分辨率的限制。
Vito III 的对焦旋钮在相机顶端的左手边,这对很多习惯用右手对焦的拍摄者来说有些别扭,但是如果考虑到能够在左手对焦的同时,用右手来按动相机快门按钮,就能够理解这个设计的初衷。
Vito III 的相机上半部与福伦达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 35毫米规格至尊( Prominent )系列相机的上半部非常相似,从相机镜头的编号来看,推出时间应该是 Vito III 在前,至尊在后。由于 Vito III 的高质量和它较为稀少的产量(见附录福伦达相机产量表),它一直是福伦达相机收藏者们追逐的目标之一,价格居高不下。
前段时间,写了一些相机的文章,有人说都是国产相机,能不能说点德国相机?
于是去翻找,结果找出一些福伦达,其中有好多台是福伦达的单反相机,这是一个系列的收藏。
懂相机收藏的朋友都会知道,摄影术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德国人后来居上,在相机 历史 上一度最发达,只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又被日本人抢了风头。
在德国众多相机厂商中,要数蔡司、莱卡和福伦达名气最大,也最有实力,而在这三家中,福伦达的 历史 最久远,但是命运也是最多舛的,如果细品它的发展 历史 难免会让人唏嘘不已。
福伦达品牌诞生于1756年,“福伦达”是家族的姓氏,而它的诞生也是家族企业,最终沿袭了两百多年。
福伦达一世 :主要做航海罗盘和一些仪器设备,那时还没有照相机这个东西;
福伦达二世 :先是到英国学习光学,后来除了继续做家族测量仪器,开始大量生产望远镜,将产品靠近光学仪器方面;
福伦达三世 :赶上了摄影术的发明,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宣告摄影术诞生,第二年,福伦达推出了第一架透镜式照相机(俗称大炮d)。
福伦达的第一台相机就是划时代的经典,在摄影史上不仅独一无二,也留下深刻印记。
“大炮d”既是福伦达横空出世的代表,也是摄影术发明后,首次用大口径光圈镜头,降低了摄影曝光时间,使得人像摄影成为现实。
而达盖尔摄影术的照相机最大光圈是F14,拍一张照片需要半小时(拍人据说要把人固定住,不让其动),福伦达相机的最大光圈是F3.7,实现了史上第一次“快照”,拍一张照片只需要1分钟,大大推进了人像摄影发展。
写这篇文章时,我请教了北京 路万江 老师,他是收藏研究古典相机的专家,他介绍说:福伦达这种炮d型的相机当年只生产了600架,现在存世大约有9架,都在欧美的博物馆中,但福伦达公司后来复制了三次(图片是路万江老师提供的)。
第一次是1939年,只 复制了25架 。
第二次忘了具体哪年, 复制了200台 。
第三次是1978年, 复制了100台 。
一共复制了325台,虽是复制品,现在价格也不菲,难以买到。
福伦达炮d相机的成功,也使福伦达公司大举进军相机制造业,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福伦达公司一直是相机制造业的先驱和领军者,它不仅要比后来的蔡司(1846年)和莱卡(1913年)都要早,在产品的研发上也不输后面这两家。
世界是第一台单反相机诞生于1936年,是俯视取景的爱克泰相机,这种相机可以方便地换取不同焦段的镜头,让照相机行业看到新的曙光和开发潜力,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相机生产厂家都要听命于政府,主要生产军用光学设备,这期间延缓了单反相机上的研发。
二战后,经过几年休 养生 息,照相机行业再次迈开大步,而此时主要的推出就是单反相机,于是除了爱克山太,德国的蔡司、阿克发、美国的柯达、还有日本的尼康、佳能、旭光等都在研发单反相机。
这一时期的相机研发,福伦达起步还是晚了,此时的福伦达已经因经营不善被蔡司伊康公司控股,新产品的研发也受到了限制,结果是姗姗来迟地推出了单反相机
从1959年到1969年十年间,只出了六款福伦达单反相机。
看到这里应该说明一下,虽然福伦达公司 历史 悠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二战后走下坡路,它在1956年转卖给了蔡司伊康,1972年又转让给罗莱公司,移到了新加坡生产,福伦达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文化味道了。
这还不算完,1999年福伦达再次易手,这次接手的竟然是日本的确善能公司,这也太卑微了,怎么有种潘金莲被卖给武大郎的感觉。
现在的福伦达完全是日本品牌,除了“福伦达”名字,再与德国或福伦达家族没有任何关系了。
在“福伦达”品牌的 历史 上,叫“福伦达”的单反相机还有几种,但是具有纯正福伦达血统的就是下面这六台,其他的后期出品单反相机不是新加坡生产,就是日本确善能公司的贴牌产品了,同原滋原味的德国福伦达似乎少了血缘关系。
这里说说德国出品的纯正血统的福伦达单反相机,其中 Bessamatic系列四台 , Ultramatic 系列两台。
第一台 Bessamatic单反相机 ,于1959年面世,外形上威猛,棱角分明,弧度过渡自然,使用的原材料优质,六十多年过去了,依然闪亮如新,整体秉承了德系相机的传统,用料扎实,做工精细,分量十足。
但是就性能而言,还是非常的保守和原始了,快门采用非常传统的叶片快门,所以速度最高也只有1/500秒,在测光上使用当时已经不先进的 硒光测光表,整个相机并没有什么亮点。
另外就是福伦达所配的镜头都精致非常小巧,硕大的机身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由于镜头上面不带光圈,所以调整需要在机身上进行,使用中也会觉得别扭。
第二台 Bessamatic单反相机(Delxe), 于1962年问世,这是一款名不副实的“豪华版”。
同第一款相比,整体变化不大,只是“脑门”不秃,略好看一点,在五棱镜前加了一个小“探头”,这样就可以直接在取景器里面看到光圈与速度,大大方便了拍摄者,对于严谨的拍照人,会方便调整。而这个小“探头”,也成了后续单反的标配。
这两款福伦达单反产量都很大,现在市面上也很容易买到,而且价格不高,功能也基本相同,虽然过去了六十年,但二手机大部分也是功能完好,成色新净,这也看出福伦达相机制作上认真,与材质的优良。
第三台 Bessamatic单反相机(M型), 于1964年问世,这是一款意外的“简化版”。
不知道为什么,福伦达在单反相机生产五年后,为什么要来一款简化版,而且简化的又是非常有用的 硒光测光表,变成了一款“盲机”,完全需要经验曝光的机器。
这是一次完全看不懂的骚 *** 作了,或许是为了某个特定群体推出,简易即廉价吧。总之,这一款并不受欢迎,产量也不大,现在市场上也不轻易见到,收藏价值却要高一些。
第四台 Bessamatic单反相机(CS型), 于1967年问世,这是加装电子测光的,把硒光测光表改为用电池的cds硫化镉电子测光。
Bessamatic系列相机此时已经走过了八年,这八年里世界单反相机的研发有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日本尼康大F于1959年问世,佳能第一台单反FLEX也在1959年诞生,日本相机在单反领域不仅崛起,也要弯道超车了。
反观此时福伦达单反相机,在这几年里不思进取,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测光方面增加与减少罢了,其他方面没有改变,更没有创新,所以到1969年也就停产了,基本让位给了崛起的日系的相机业。
第一台 Ultramatic 相机 诞生于1962年。几乎是同Bessamatic第二款同时问世,它的不同在于它增加了一挡自动曝光(A),也就是快门优先曝光,其他方面的改进则是把调整光圈由机顶回归的镜头后,而将光圈与快门调整挨在一起了。
这一款也是使用了 硒光测光表和控制自动曝光,而其他方面,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有个小“探头”,可以在机身取景器里读取快门与速度值。
第二台 Ultramatic(CS型) 相机 诞生于1965年。这一台的变化就是改用了硫化镉(cds)测光表,据说这也是最早的TTL测光单反相机。
它也是有手动和一档A(快门优先曝光),使用电池是现在的625型。
这六款原汁原味的福伦达单反,生产年限长达10年,产量也不少,但在变化上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都不大,可以看出此时的福伦达研发能力出了问题。
在蔡司伊康控股后,为了不影响蔡司的发展,福伦达显然被限流了,不仅没有后续产品,也显得对市场的保守与没有信心,路越走越窄了。
这可能是体制变化的结果,蔡司把福伦达当做了“二奶”,怕它太风头,没有过多投入真情啊。
在这时期的福伦达单反相机上,使用的DKL口镜头,虽然福伦达的机身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是配套镜头还是可圈可点的。
其中标头有三种,分别是50/2.8(有两款)、50/2、50/1.5。
广角镜头有两种,分别是35/3.4和40/2(稀少)。而35/3.4这种又分为0.4米版和1米版两种。
中焦镜头有三种:90/3.4、100/4.8、135/4。
长焦头有两种:200/4、350/5.6。
变焦头一种:36-82/2.8,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135的单反相机变焦头。
这些福伦达镜头素质都不错,如果用转接环,都可以用在现在的数码相机上使用,由于镜头上没有光圈,所以镜头整体都“微缩”了,显得小巧,但是转接环要增加光圈功能,所以价格都比较高。
这些镜头中,最难找的是40/2,人们最喜欢的35/3.4,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珠戒”,而最便宜的是135/4,由于产量大,虽然镜头不错,但价格不高。
文章到最后,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对福伦达单反相机的认知,只有两字:可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