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之后,开机,在电脑桌面,选中我的电脑点击右键-“管理”进入计算机管理界面。
2.选择“磁盘管理”,系统会d出检测到新的硬盘,并要求初始化硬盘,如图,点击:“确定”初始化。
3.记住磁盘的序号,如这里是磁盘0,选择这块磁盘,点击右键,d出菜单,选择“新建简单卷”。
4.点击:“下一步”创建磁盘分区。
5.设定你的第一个分区容量大小,如你这个分区是用来放游戏安装目录的,一般给一个400G足够了。设定好之后,点击:“下一步”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优缺点对比
1、防震抗摔性:机械硬盘都是磁碟型的,数据储存在磁碟扇区里。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即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发生碰撞和震荡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较机械硬盘,固硬占有绝对优势。
2、数据存储速度:从PConline评测室的评测数据来看,固态硬盘相对机械硬盘性能提升2倍多。
3、功耗:固态硬盘的功耗上也要低于机械硬盘。
4、重量:固态硬盘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
5、噪音:由于固硬属于无机械部件及闪存芯片,所以具有了发热量小、散热快等特点,而且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噪音值为0分贝。机械硬盘就要逊色很多。
6、价格:截至目前(2014/11/23),普通品牌的128Gb 固态硬盘为450左右。而1Tb 的机械硬盘价格才360左右。固态硬盘比起机械硬盘价格较为昂贵,性价比较低。
7、容量:固态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为4t 3.5寸。
8、使用寿命:SLC只有10万次的读写寿命,成本低廉的MLC,读写寿命仅有1万次。因此相对于固态硬盘,机械硬盘寿命更长。
参考资料机械硬盘-百度百科
加装固态硬盘后设置方法如下:
1、右键点击“我的电脑”,选择“管理”,点击打开“磁盘管理”。
2、看到相应的磁盘点击以后,选择上面的“更改驱动器号”,点击“更改”。
3、按照规划选择字母,设置好后点击“确定”即可。
固态硬盘基本信息:
固态硬盘,简称固盘,固态硬盘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组成。固态硬盘在接口的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传统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传统硬盘一致。
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领域。其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商规产品(0~70℃)工规产品(-40~85℃)。虽然成本较高,但也正在逐渐普及到DIY市场。
由于固态硬盘技术与传统硬盘技术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少新兴的存储器厂商。厂商只需购买NAND存储器,再配合适当的控制芯片,就可以制造固态硬盘了。新一代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SATA-3接口、M.2接口、MSATA接口、PCI-E接口、SAS接口、CFast接口和SFF-8639接口。
但是当固态硬盘长时间断电并在高温环境下放置将会面临数据丢失的风险。因此使用固态硬盘来备份数据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数据信息的存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多家存储厂商推出了自己的便携式固态硬盘。
电脑换了新的,旧电脑的硬盘中的东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取出:1)Win7通过路由器组建家庭组,创建家庭组后,请将家庭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添加到该家庭组。其他计算机未加入您的家庭组之前,您无法访问它们的共享文件和资源。XP可通过网上邻居实现共享。
2)通过移动储存设备取出旧电脑的数据储存到新电脑。
3)将旧机硬盘拆下,通过易驱线连接插到新电脑的USB插座,当移动硬盘使用来读取旧硬盘数据。
4)直接将旧机硬盘挂新电脑,做数据盘,甚至可形成双硬盘双系统。
5)家庭组:
使用家庭组,可轻松在家庭网络上共享文件和打印机。可以与家庭组中的其他人共享图片、音乐、视频、文档以及打印机。其他人无法更改您共享的文件,除非授予他们执行此 *** 作的权限。
如果家庭网络上不存在家庭组,则在设置运行此版本的 Windows
的计算机时,会自动创建一个家庭组。如果已存在一个家庭组,则您可以加入该家庭组。创建或加入家庭组后,可以选择要共享的库。您可以阻止共享特定文件或文件夹,也可以在以后共享其他库。可以使用密码帮助保护家庭组,可以随时更改该密码。
使用家庭组是一种共享家庭网络上的文件和打印机的最简便的方法,但也可使用其他方法来实现此 *** 作。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文件共享基础。
注意
*必须是运行 Windows 7
的计算机才能加入家庭组。所有版本的 Windows 7 都可使用家庭组。在 Windows 7 简易版和 Windows 7 家庭普通版中,可以加入家庭组,但无法创建家庭组。
*家庭组仅适用于家庭网络。
*家庭组不会将任何数据发送到 Microsoft。有关详细信息,请联机阅读隐私声明(可能为英文网页)。
有关的详细信息看查看Windows的帮助和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