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将ip地址按节点计算机所在网络的规模的大小分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五类。A类表示的地址范围是1.0.0.0到127.255.255.255,B类表示的地址范围是128.0.0.0到191.255.255.255,C类表示的地址范围是192.0.0.0到223.255.255.255,D类表示的地址范围是224.0.0.0到239.255.255.255,E类表示的地址范围是240.0.0.0到255.255.255.255。
A,B,C分别分配给特别大的网络,中型网络和小型网络使用,比如局域网就是用C类地址。D类地址是组播地址,E类保留做研究用,以后的IPv6地址就是在此基础上扩展的。
ip地址的组成
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网络地址,另一部分为主机地址。IP地址的长度为32位(共有2^32个IP地址),分为4段,每段8位,用十进制数字表示,每段数字范围为0~255,段与段之间用句点隔开。
例如159.226.1.1。IP地址可以视为网络标识号码与主机标识号码两部分,因此IP地址可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网络地址,另一部分为主机地址。
1.A类IP地址。地址范围从1.0.0.0 到126.0.0.0。
2. B类IP地址。地址范围从128.0.0.0到191.255.255.255。
3. C类IP地址。范围从192.0.0.0到223.255.255.255。
4. D类地址用于多点广播(Multicast)。
拓展资料:网络互连设备,如以太网、分组交换网等,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互通,不能互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所传送数据的基本单元的格式不同。
IP协议实际上是一套由软件、程序组成的协议软件,它把各种不同“帧”统一转换成“网协数据包”格式,这种转换是因特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使所有各种计算机都能在因特网上实现互通,即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